文 | 中国微酒 霖夕
编辑 | 鱼非子
近日,整治食品安全问题联合行动工作组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开了十大典型案例专题新闻发布会,山东烟台“11.27”系列制售假酒案名列其首位。据悉,该案现场查获假冒某知名品牌葡萄酒5.5万瓶、包材50万套,涉案金额高达5亿余元。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9年,在百度上公布的假酒案就有20多起,涉案金额近40亿元。其中,重庆警方侦破的“8.06”特大制售假酒包材案,缴获200余万套假包装,100余万瓶高仿名酒,涉案估价20亿元。
高仿名酒,正在成为假酒案的重灾区。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高仿名酒在地下有着成熟的流通链条,从造假者到消费端,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交易闭环。”
与一般的制贩假酒不同,高仿名酒很多时候是被人们“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受委托加工的正规厂家“知假造假”、酒商们“知假售假”、消费者们“知假买假”……
在这条如皇帝新衣一般的链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猫腻?
01、葡萄酒:正规厂家知假造假
11月底,一条名为“黑作坊造假波尔多某名庄葡萄酒”的短视频在酒圈传播开来,不少业内人士怀疑视频中的葡萄酒为波尔多四级名庄拉图嘉利。随后,拉图嘉利酒庄所属公司贝玛格雷集团作出紧急回应,表示将严肃追究假冒侵权者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
葡萄酒资深行业人士李驰(化名)告诉记者:“这(视频里)很明显是一条半自动小型贴标生产线。其实,仿冒者为了追求利润,在很多时候是用大型全自动生产线来搞的。”
然而,要开大型全自动生产线是需要经过当地监管部门的层层审批和审查的,造假者自己是没有办法的。也就是说,很多高仿名酒都是在现有的正规生产厂家里诞生的。
“实际上,这些酒(高仿葡萄名酒)都是那些有正规许可证的生产商搞出来的,他们白天做自己的品牌,或者帮客户做合理合法的加工罐装,到了晚上,再悄悄做伪冒产品。”
另一位知情人士尹峰(化名)告诉记者:“部分正规厂家为了规避法律责任,只负责生产和装瓶,即使被监管部门发现,也无法进一步查处和追责。像贴标、加瓶帽等环节,则由隐蔽性极高的小型半自动生产线完成,这些造假窝点成本低,可以随时撤离。”
微酒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几乎所有涉及高仿名酒生产的厂家都是知假造假,而在流通环节上,绝大部分的中间商都是知假售假。李驰表示,高仿名酒最好最快的变现方式就是混在真酒里面一起卖。“他们(制、售高仿葡萄名酒者)连国外厂家的授权条形码都能搞到,外观上做得很逼真。而且,大部分的买家其实也是心知肚明的。”
02、白酒:分散制假,产品“直供”
相对于葡萄酒来说,白酒的高仿链条则是另一番景象。
知情人士陈浩(化名)告诉微酒记者:“就江苏省的情况来看,用大型生产线集中做高仿白酒名酒的比较少。一是监管力度越来越大,二是犯罪成本太高。大部分的高仿白酒都是分散来做,比如某镇家家户户都做高仿品,每家每天只出一箱,被监管部门发现了大不了收走,也不构成犯罪。”
据陈浩透露,江苏的部分餐饮店、酒店会对正品的原包装进行二次贩卖。“他们会用保险刀或从盒子底部来开酒,而那些小户造假者都有自己的渠道去购买真酒包装或仿真度极高的包装。”
陈浩告诉记者,这些高仿白酒的流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固定的买家来收。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在主干道的路口会有专门收酒的人;另一种则是靠自己的关系去卖。有些制假者有强大的关系网,认识不少需要高仿品的企业或团购商,他们会将仿品直供给需要的客户,从而大大降低产品在市场上流通的风险。
在陈浩看来,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许多企业的日子不好过,但应酬和招待的需求仍在,仿品就成了一个极具“性价比”的选择。“酒的档次低了拿不出手,而真酒的价格又承受不了,这就给高仿白酒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比如某白酒的市场价为600元/瓶,其正规渠道的利润一般不到百元;而高仿品的出货价格大多是600元一箱,中间商至少会从中赚接近一倍的利润,而到了终端,利润可以到接近两千元。”
03、剥掉高仿名酒的“画皮”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当下高仿名酒灰色交易的真实写照。而这样的沆瀣一气,无疑给查处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事实上,在假酒问题上,相关的打假工作组和国家监管部门一直盯得很紧,包括茅台、五粮液、汾酒在内的多家名酒企也都成立了打假办,一方面协助执法部门打假,一方面帮助消费者鉴别真伪。
茅台知识产权保护处负责人曾透露,茅台集团打假办把全国划分成了8个区域,按假冒伪劣、侵权状况的轻重配置不同数量的打假人员。2018年,茅台集团打假办配合执法部门刑拘数百人,其中部分已被判刑。同时,茅台在各省自营店均设有鉴定服务中心,全年服务消费者1万余人次。
然而,在微酒记者看来,除加强执法配合与强化C端服务外,行业还应更清楚的意识到高仿名酒的危害,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行动来撕开其“皇帝的新衣”,破掉其隐藏在“民不举,官不究”阴影下的蝇营狗苟。
首先,我们应当意识到,高仿名酒的存在,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会让那些真正做品牌的人寒心,让知名品牌历尽艰辛所建立的口碑声誉和市场秩序毁于蚁穴。对于消费者来说,不管他是不知情的受害,还是知情的图便宜,都会令其对行业产生畸形的认知,而一旦消费者发生了心态上的变化,整个产业也就从根本上遭到了损害。
因此,对于高仿名酒,我们必须要零容忍,有一起,查一起,勿以量小而枉纵。
其次,针对高仿名酒目前的利益链条,在执法上应加强对其上游环节的打击,对高仿名酒汇集的收酒、售酒环节下重手,下狠手,进而让其他难于取证、难于查处的环节萎缩、凋敝;在执法配合方面,企业应端正心态,摒弃担心坏了名声而讳病忌医的想法,和相关执法部门同心协力,让制假者无从钻空子;而在产品层面,则应做好数字化转型工作,加强溯源功能,在防伪体系上增加制假者的成本,增加“好面子而又图便宜”的人“穿帮”的风险。
记者手记
“知假买假”是高仿名酒有别于其它假酒销售的特点,这一部分消费者,将仿冒品看作是正品的替代,对他们来说,仿冒品有着与正品大体相同的使用价值,能够更有“性价比”的去满足其社交层面的身份认同。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写道:“应该看到,消费并不是围绕着某个个体组织起来的。因为根据名望或类同的要求,个体的个人需求是以集体语言为索引的。”可见,人们的消费行为会受到群体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的影响,在消费社会中,一个社会群体得以建立的前提是拥有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或审美品位,而这些观念和品味,需要通过消费品来进行衬托。
因此,要解决“知假买假”的问题,我们就要从意识和强制两个层面来着手,对消费者实施正确的引导。在强制层面,如上所述,加强产品溯源的便利性和准确性,让“真瓶假酒”无容身之地,用“扫码有奖”等手段来激发人们验真的兴趣,打消部分贪图便宜者“挣个面子”的心思;在意识层面,则应坚持品牌文化宣传,积极开展消费者俱乐部建设,让消费者们真正认同、接受品牌的内涵,使其自觉抵制没有灵魂的仿品。
我们既要尊重消费者,也要认识到其人性中的弱点;我们既要用更好的产品来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也要及时纠正其错误的消费行为。
不可否认,我们与高仿名酒的斗争还将持续很长的时间,但只要我们怀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其画皮终将日渐剥落,走向式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