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长三角一体化:拉开产业重构大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长三角一体化:拉开产业重构大幕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长三角区域的一体化,本质上就是长三角产业的重构。当然,重构的过程需要警惕的是产业同构。 

文|谢良兵 

责编|马蓉蓉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首个最高层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国家级战略纲要文件。《纲要》的发布,也正式拉开了一场产业重构的大幕。

《纲要》对长三角区域的发展战略定位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毫无疑问,细究这每一个战略定位的背后,实际上都离不开两个字:产业。

有关产业规划,在《第四章 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中有详尽的描述。总体要求是要走“科创+产业”道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打造产业升级版和实体经济发展高地,提升长三角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长三角区域的一体化,本质上就是长三角产业的重构。当然,重构的过程需要警惕的是产业同构。 

促转型升级,重构长三角产业结构 

新的工业革命和产业国际化分工,深刻影响着经济和产业发展。而中国经济发展也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这个时期,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转型和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其产业能否成功转型,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路径和方向。

《纲要》对于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定位,实际上就是新经济,其包含两个大的产业方向,即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按照集群化发展方向,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加快服务业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共同培育高端服务品牌,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更具体的产业方向方面,《纲要》提出了要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大飞机、智能制造、前沿新材料十大重点领域,同时,培育一批相关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培育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从《纲要》里提到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延伸机器人、集成电路产业链、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靶向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检测等产业关键词可以看到,其本质上是对长三角区域现有产业格局的重构。

当然,唯有此,才能让长三角区域真正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竞争,也才能让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事实上,长三角区域的新经济布局在中国已经走在了前列,并且有相当不错的产业基础。这也是《纲要》做此产业布局的底气。

根据《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发展趋势报告(2019)》显示,长三角地区的上海、苏州进入2019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的前十名,分列第二和第八。宁波、南京、合肥、无锡、杭州也进入世界前50强。这意味着在智能制造领域,长三角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而在互联网与产业融合方面,杭州在阿里巴巴的带动下,已经成为世界互联网电商的重要基地。《纲要》提出要建设一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构建覆盖率和便捷度全球领先的新零售网络。事实上,在“江浙沪包邮区”,这样的产业基础已经非常夯实。 

以科创引领,分工协作防产业同构 

事实上,在各类区域规划的引导下,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体系逐步明晰,各城市的产业布局也基本上有了固定的方向。但城市的竞争依然在延续,《纲要》对于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等新经济方向的确定,也容易成为城市产业竞争争夺焦点和同构方向。

尽管经济一体化的方向从来没有变过,产业分工协作的方向也没有变过,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行政干预等因素,长三角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还未实现,产业结构雷同和低水平同质竞争现象依然突出。

一体化显然不是together(在一起),而是integration(成为一个整体)。这个词出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是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而形成的。它强调的是国家(经济体)或城市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与协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纲要》对长三角区域内各城市的产业布局有很明确的分工,中心区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苏北、浙西南、皖北和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以及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区域如何发展,《纲要》都给了方向性的指导意见。

更具意义的是,《纲要》这只“看得见的手”正积极推动长三角协同发展,从最初的产业、贸易分工,逐步转向要素、价值链分工。当然,长三角区域要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位势,还需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做资源的配置。

为了防止产业同构,《纲要》重点提及推动中心区重化工业和工程机械、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向具备承接能力的中心区以外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区升级转移时,要建立与产业转移承接地间利益分享机制,加大对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的各项政策支持力度。

产业的一体化离不开科技创新。《纲要》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人才流动和科研资源共享,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共同完善技术创新链,形成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技术创新体系。

其中,《纲要》提出探索人才柔性流动制度就是创新。《纲要》称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出能进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这将为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省的人才提供富有竞争力的可行自由,盘活区域的经济社会内生活力。

另外,《纲要》参照美国硅谷的以交通要道为纽带的科创走廊模式,提出要持续有序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这其实是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的试验地。

如何真正实现长三角区域的产业一体化?正如《纲要》所说:要着眼于一盘棋整体谋划,进一步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推动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和跨界区域合作,从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

(作者系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长三角一体化:拉开产业重构大幕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长三角区域的一体化,本质上就是长三角产业的重构。当然,重构的过程需要警惕的是产业同构。 

文|谢良兵 

责编|马蓉蓉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首个最高层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国家级战略纲要文件。《纲要》的发布,也正式拉开了一场产业重构的大幕。

《纲要》对长三角区域的发展战略定位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毫无疑问,细究这每一个战略定位的背后,实际上都离不开两个字:产业。

有关产业规划,在《第四章 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中有详尽的描述。总体要求是要走“科创+产业”道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打造产业升级版和实体经济发展高地,提升长三角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长三角区域的一体化,本质上就是长三角产业的重构。当然,重构的过程需要警惕的是产业同构。 

促转型升级,重构长三角产业结构 

新的工业革命和产业国际化分工,深刻影响着经济和产业发展。而中国经济发展也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这个时期,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转型和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其产业能否成功转型,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路径和方向。

《纲要》对于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定位,实际上就是新经济,其包含两个大的产业方向,即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按照集群化发展方向,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加快服务业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共同培育高端服务品牌,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更具体的产业方向方面,《纲要》提出了要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大飞机、智能制造、前沿新材料十大重点领域,同时,培育一批相关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培育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从《纲要》里提到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延伸机器人、集成电路产业链、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靶向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检测等产业关键词可以看到,其本质上是对长三角区域现有产业格局的重构。

当然,唯有此,才能让长三角区域真正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竞争,也才能让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事实上,长三角区域的新经济布局在中国已经走在了前列,并且有相当不错的产业基础。这也是《纲要》做此产业布局的底气。

根据《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发展趋势报告(2019)》显示,长三角地区的上海、苏州进入2019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的前十名,分列第二和第八。宁波、南京、合肥、无锡、杭州也进入世界前50强。这意味着在智能制造领域,长三角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而在互联网与产业融合方面,杭州在阿里巴巴的带动下,已经成为世界互联网电商的重要基地。《纲要》提出要建设一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构建覆盖率和便捷度全球领先的新零售网络。事实上,在“江浙沪包邮区”,这样的产业基础已经非常夯实。 

以科创引领,分工协作防产业同构 

事实上,在各类区域规划的引导下,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体系逐步明晰,各城市的产业布局也基本上有了固定的方向。但城市的竞争依然在延续,《纲要》对于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等新经济方向的确定,也容易成为城市产业竞争争夺焦点和同构方向。

尽管经济一体化的方向从来没有变过,产业分工协作的方向也没有变过,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行政干预等因素,长三角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还未实现,产业结构雷同和低水平同质竞争现象依然突出。

一体化显然不是together(在一起),而是integration(成为一个整体)。这个词出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是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而形成的。它强调的是国家(经济体)或城市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与协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纲要》对长三角区域内各城市的产业布局有很明确的分工,中心区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苏北、浙西南、皖北和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以及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区域如何发展,《纲要》都给了方向性的指导意见。

更具意义的是,《纲要》这只“看得见的手”正积极推动长三角协同发展,从最初的产业、贸易分工,逐步转向要素、价值链分工。当然,长三角区域要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位势,还需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做资源的配置。

为了防止产业同构,《纲要》重点提及推动中心区重化工业和工程机械、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向具备承接能力的中心区以外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区升级转移时,要建立与产业转移承接地间利益分享机制,加大对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的各项政策支持力度。

产业的一体化离不开科技创新。《纲要》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人才流动和科研资源共享,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共同完善技术创新链,形成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技术创新体系。

其中,《纲要》提出探索人才柔性流动制度就是创新。《纲要》称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出能进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这将为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省的人才提供富有竞争力的可行自由,盘活区域的经济社会内生活力。

另外,《纲要》参照美国硅谷的以交通要道为纽带的科创走廊模式,提出要持续有序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这其实是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的试验地。

如何真正实现长三角区域的产业一体化?正如《纲要》所说:要着眼于一盘棋整体谋划,进一步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推动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和跨界区域合作,从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

(作者系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