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被称为海南侨乡“第一宅”的古老建筑,已有90多年的历史,它正在用斑驳的墙体和瓦砾,记录历史背后的厚重与回忆。
然而与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蔡家老宅不同,同样位于万泉河旁的南强村里,许多古老的建筑,因为缺乏足够的投入去维护修缮,正在逐渐破败。
这个海南岛东部偏北的小村庄,曾经只是一个靠海吃海的小渔村,随着博鳌亚洲论坛一年年举办,它也在时代的转换之中积极向旅游重镇转型。但是,破败的建筑以及资金的匮乏,给它的转型之路设下了许多阻碍。
好在2017年9月,碧桂园捐赠了2500万余元建设南强美丽乡村项目。知名建筑设计师王平仲,此次与界面新闻、碧桂园集团一起抵达南强村,为保留南强村古村落中西合璧的古宅文化,完成乡村的整体改造共同出力。
出生于台湾的王平仲,自幼跟随父亲辗转不同国家和地区,但在台湾生活的经历、中国传统式大家族的家庭背景,还是为他铺垫下了人生的基石。受到中西文化强烈影响的王平仲,也一直对多元文化的融合过程感到好奇,
海南岛作为中国仅次于台湾的第二大岛,王平仲一直对它感到好奇。另一方面,英国伦敦大学建筑设计硕士的文化背景,也让他深受南洋风格影响下的传统海南民居的吸引。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愿意来到南强村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了很多100多年以前,甚至300多年前的建筑,我们看到那些历史和人们生活轨迹,但它一直不断在被淘汰,从我们的视线当中消失,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但规划设计从不是空穴来风,好的设计必须是在设计师深刻了解客户的需求后,才能做出来。曾在《梦想改造家》这档节目中成功将一处位于夹缝之中的空间,打造成梦幻之家的王平仲,深知这一点。
一家五口人,三世同堂,蜗居在一间30平方米的上海老公房中,这间“夹缝中的家”拥挤不堪、阴暗不见日光,实在是无法满足这一家老小的生活所需。
王平仲总是接手这样的难题。在接手这个项目时,他不可避免的回想起五、六岁的时候。那时他和妈妈、姐姐、妹妹搬到一间面积非常小的公寓里,他们只能挤在一张榻榻米上睡觉。
"各种不同的房子都住过,所以当我去面对这样一些改造的时候,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增加房内采光、加入室内电梯、外墙添加防潮隔热材料、定制可以伴随孩子成长的魔法课桌;亲手篆刻门牌、亲手改造旧牛仔裤为靠垫、老照片制成铅笔画、自掏腰包送业主的小孩礼物。众多细节,是来自设计师背后的细致,以及心底深处的温暖。
只有在切身体会到实际的居住困苦,王平仲才能给出了最合理的设计方案,这一次,也不例外。
与村子里的老书记详细沟通后,王平仲发现,南强村的改造,仅仅“修旧如旧”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把整个村庄的老宅全部恢复成当初的样子,这样的修复会割裂这些老房子跟当下时代的关系,并且旧式建筑的规划对居住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另一种方式,将民居外表修复,室内的空间保留现代化设计,使用很好的灯光设计、建材进行改造,成本却居高不下,而且也会出现表里不一的问题。
“我们只是要表皮吗?如果很急促的去做这个决定,在未来几年后可能马上就会后悔了。”
台湾传奇旅游景点彩虹眷村,在他看来就属于老旧村落改造的优秀案例。
这个台中市的古老村庄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没落,年轻人渐渐离开,活力不在。偶然间,一位80余岁的老荣民拿起画笔将眷村内的巷弄街道当成了天然的画布,在上头彩绘了各式美丽的彩虹线条与可爱动物,染亮了整个村落的同时,也引起网友热议。
“我觉得这个就是一种文化,这就是艺术,它被这样的方式去流传下来,眷村可能本来是要被拆掉的,因为这样而被保留下来了,变成一种很特殊的艺术地展现”。
王平仲认为,南强村的改造也是一样,最重要的要找到最值得保留的几栋建筑,植入一些真正有趣的、跟历史有关系的、跟生活有关系的不同主题,去活化整体的环境。
他不断在思考,除了修旧如旧之外,我们还能做到什么?
以下是采访全文:
界面新闻:之前有来过海南吗?海南或者是南强村这边,跟您的工作有什么关联性吗?
我之前来过几次,当然头几次都来玩的。后面几次都是因为工作的关系。
海南岛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我之前在台湾,(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而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哪怕是以地理来说的话,我也会对这样的一个地方感到好奇。
第二个是因为我本身是建筑师,也是室内设计师,我对于海南岛这边的一些特殊的建筑、文化是特别感兴趣的。比如说它混合了许多南洋风格的设计。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这种风格被带到海南岛这边来,与当地传承多年的当地文化、汉族文化相结合,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风格。
建筑上来讲,使用材料的方式,居住的方式,还包括说房子的方位、防潮,包括通风的设计,都跟其他地方是完全不一样,这也是我一直想来海南进行实际上探索的原因。
界面新闻:您参观蔡家老宅之后,留下了什么印象?
去看了蔡家老宅,其实就可以想象出来当初那一批人是如何离开了海南,下南洋在那边打工,在致富之后,一颗心想要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来,为故乡做一些建设,回馈这个地方。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建筑它基本上有几种不同的风格。首先,整个建筑的形态很明显就是东南亚的风格,甚至很多的木材、瓷砖等,都是直接从南洋那边运过来的,再结合了汉族的生活方式以及背后的文化传统,配合海南的气候,才形成了这种特殊的居住形态。
你看到一种建筑,其实你看到的不只是他的风格,你要看到他们留下来的历史轨迹,以及他们当初的生活状态。
界面新闻:在跟老书记沟通的时候,他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可以让年轻人回来,在您来看,村落的修缮要怎么让年轻人回到这个地方?
南强村的改造,仅仅“修旧如旧”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把整个村庄的老宅全部恢复成当初的样子,这样的修复会割裂这些老房子跟当下时代的关系,并且旧式建筑的规划对居住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而另一种方式,将外表修复,但室内的空间整个现代化设计,使用很好的灯光设计、建材进行改造,一方面成本居高不下,而且也会出现表里不一的问题。
我觉得,最重要得是要让南强村活化起来。
首先将真的值得保留的那几栋建筑物,包括周围的一些环境,作为一个点,去做修缮。再将这个建筑本身置入一些真的有意思的、跟历史有关系的、跟生活有关系的各种不同主题的东西进去,去激活它。
然后跟现有凤凰公社的几个点,串联起来,加上周围的一些动线、道路的规划,让这几个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动线。去打造一个南强之旅、寻古之旅,形成自己独到的特色。这样的话,南强村的旅游产业就有希望能做起来。
但全面的开发破坏或者全面的修复,我觉得都比较极端,不太适合南强村的改造。
界面新闻:乡村改造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对我来说,任何一个地方都会经历这种像人一样的生老病死,不管是单体的建筑还是村落、城市,也都会经历这样的事情。它曾经达到某个高度,曾经是很辉煌的,曾经是有很有故事,很有内容的,但现在你看到了这个地方慢慢衰落,人们慢慢地离开,他们的离开可能不是这个地方不好,而是因为在别的地方可能会过得更好。
乡村改造的意义在于,我们要让这群人主动回来。并不是我们怎么吸引他们回来,而是要反过来先想,其实没有人愿意离开。让他们找到回来的动力,让他觉得说,这个是我家,我本来就要回来。
而不是强制性的说,这就是最好的生活,你们就这样做吧。
界面新闻:能不能用几个词对南强村的感受?或者是用一两句话?
这跟我之前想象不太一样。我之前是透过一些视频,透过一些照片、讨论的方式得知这个地方的情况。但真正来这边的时候发现,完全不一样。这边老房子,包括人的生活状态,比我之前接触到照片、视频,还要差非常多,这个落差感是非常大的。
所以如果一定要我讲一个词,可能就是落差感,老旧的部分比我想象中还要破败,不管是人,还是建筑。而新的部分比我想象中的还要高大上,这其中的落差感是非常大的。
界面新闻:在做南强村的整体规划跟创意的时候,您觉得有哪些必须仔细注意的细节?
现代化的东西,都是很容易解决的。你说要有店很容易,要有灯很容易,要通风很容易,但是你要从什么地方去着手去做,不是说我这边装了灯开了店,南强村就能活化起来的。
我们必须要考虑这些东西怎么进入到南强村,怎样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而且还要考虑到。除了希望年轻人可以活得开心,符合现代化生活之外,那些老年人怎么办?
他们的传承以及传统,比如说他们的祖宗牌位一定要放在那个地方,一定要是那个朝向,入口一定要从这个地方进来等因素。我们必须要让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村落自身的生活节奏相结合。而不是很粗暴的说,我完全要传统或是完全年轻人方式。
所以我也一直在强调,任何一个地方,它都要是与时俱进的,它必须一直随着时代不断的在调整在改变,唯有改变生命力才会一直延续下去。
界面新闻:很多事情不是设计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推动,还需要其他很多人的力量才能推动?你觉得南强村的改造还需要哪些力量?
规划案绝对不是设计师一厢情愿,是需要严格缜密的分析之后,层层把关,需要多方的协调,才能呈现。
第一个是要资金到位。比如说像碧桂园集团捐赠2500万余元,这样去投入资金,甚至于很多的调研或者设计力量去做这件事情,才能成行。
其次,当地的意见领袖也很重要,他是去协调所有事务的很关键的一个人。
第三,规划的成败与否,还有一点就是政府的力量。
最重要一点,其实我觉得是要让很多人知道这件事情。现在时代不同了。如果有更多人关注这件事情。首先可以带来一些宝贵的意见,甚至凑集到资金,但最重要的是,能拉动更多人参与南强美丽乡村的改造。
不管只是来观光,还是一起加入历史文化的推广,只有人们不断地参与跟加入,这个地方才能越来越有活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