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经营报 陈婷 赵毅
自《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GB50180-2018)明确从2018年12月1日开始实施以来,从目前执行情况而言,各地执行新标准的力度参差不齐,有的地方甚至还未执行新标准。从开发企业的情况来看,由于新标准调整和新增了部分强制性条文,与现状有较大的出入,企业对执行新标准存有疑虑和困惑。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蒋朝晖对此表示,《标准》颁布实施一年多来,既有大量点赞声音,也不乏置疑态度。通过收集3900张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容积率成为不同人群最为关注的焦点,最常见的住宅区用地出让指标容积率区间为3.5以上;容积率管理过程中“控规容积率制订不合理”成为“最吐槽”的问题。
蒋朝晖指出,此前很多地方在制订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时,定的标准远远超过了2002年版《标准》,对容积率的误用也加剧了强度过高的情况。那么,城市住宅用地的平均容积率应为多少比较合适?蒋朝晖指出,经过计算,我国城市住宅用地平均容积率只需要1.0~1.7。
修订标准基于三大原因
12月13日,广东省房协2019年度会员大会在江门鹤山方圆福朋喜来登酒店举行。蒋朝晖在大会上,对2018年版《标准》的修订背景及核心内容进行了详尽解读。
据了解,1993年国家就出台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标准;2002年对其进行了局部修订;2016年进行局部修整;之后2018年版《标准》正式发布并实施。
蒋朝晖指出,对《标准》进行全面修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原因便是时代的变迁。这些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人均GDP的变动,人口在不断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我国的城镇化率在不断提高。在当前时期,中国经济将进入质量更高、效益更好更可持续的发展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追求高质量、更公平是转型需要的关键词。
第二个原因是,在过去住宅建设的过程中,有五大问题较为凸显。一是“风貌缺特色”,千城一面的现象比较严重;二是“服务缺配套”,住宅的建设忽略了绿地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此外,“强度缺控制”“形态缺协调”“高度缺引导”三个问题使得住宅新区在建设过程中乱象频发。
第三个原因是,多层高密度和低层高密度的形态等现实情况是此前《标准》所“屏蔽”的区域,因此为了解决这一局限性,以及与其他标准做好衔接,需要对《标准》进行全面的修订,以适应实际情况的发展。
容积率成最关注焦点
蒋朝晖指出,在对《标准》进行全面修订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容积率成为大众最为关注的内容,最常见出让区间为3.5以上,最多新建层数类别为高层。而在容积率管理过程中主要问题和现象的统计中,“控规容积率制订不合理”成为“最吐槽”的方面,具体表现为空间形态不好控制、毛容积率代替净容积率。此外,“间距太近”成为影响城市环境最突出的形态问题。
“我们注意到,很多地方在制订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时,定的标准远远超过了2002年版《标准》。另一方面,对容积率的误用也导致了强度过高现象的加剧,比如在小区的规模上用了针对住宅用地的容积率标准,放大了纯住宅用地的容积率标准。”蒋朝晖补充道。
在城市住宅用地的平均容积率应为多少较为合适的问题上,蒋朝晖表示,城市地区的人均建设用地是100平方米,通常而言,每个城市的居住用地比例约为25%~40%。从定义上看,居住用地主要由住宅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组成,其中住宅用地占到将近95%左右,人均住宅用地约是21~36平方米。“用人均居住面积乘以人均住宅面积,就可得到我国的城市住宅用地平均容积率只需要1.0~1.7。”蒋朝晖还称,根据居住区的不同,《标准》对限制容积率最大值、限制住宅建筑高度要求也不一样。
此外,在绿地方面,蒋朝晖还指出存在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因此,2018年版《标准》也对增加绿地做出要求,以提高人均指标。“之所以把生活圈分成5分钟、10分钟、15分钟三种类型,强制性地要求绿地相对均衡分布,是让大家真正做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1000米见林’。”蒋朝晖如是表示。
来源:中国经营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