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思想的“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思想的“羊”

加藤周一先生对日本军国主义深恶痛绝,时刻警惕日本右翼思潮沉渣浮起,不断对日本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问题发表意见,直到病逝。

《羊之歌》

作者:[日]加藤周一 译者:翁家慧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文|陈喜儒

责编|马蓉蓉

每次去日本,我都抽空去书店看看。尤其是神田书店街,不知去过多少次,每家卖些什么,心里大体有数。在书肆中漫步,闻闻书香,买几本喜欢的书,回到饭店,躺在床上翻翻,其乐无穷。但《羊之歌》不是我买的,而是一位日本作家送的。他说:这是本好书,值得一读。我问:“何以见得?”他说:加藤周一是思想家、作家、评论家,学识过人,为世人所称道。他懂多种外语,学贯东西,有世界眼光。他是通才,医学、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哲学、历史、文化,无所不精,而且特立独行,从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是学者中的学者,精英中的精英。

《羊之歌》是加藤周一的文学自传,读来妙趣横生。他写风景,谈文化,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优美流畅;叙事状物,皆有情趣,似与朋友谈心,亲切自然。他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教育背景、家庭生活、兴趣爱好;也兼顾日本半个世纪以来的世态人情、思潮流变。他思想自由,独立思考,不受社会思潮裹挟,对人对事,都能冷静客观理性地观察分析,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 

成长于医生家庭的“百科全书”式学者 

掩卷遐思,加藤周一在小小年纪,为何能有那样深刻的思想,明察秋毫的锐利目光,料事如神的精准预测?比如,在中学时代,他就看透了战争的本质,明确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战争,从道义上讲,是罪恶;从国际法讲,是侵略;从战略上讲,恐怕就是百分之百的空想。”比如在日本举国上下为“珍珠港大捷”欢呼雀跃时,母亲问他战争的前途,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必输无疑”。比如在“内科教室”,他与一个为当局张目的年轻教师就日军与美军孰败孰胜进行激烈辩论时,唇枪舌剑,一针见血,义正词严,锐不可当。

那一日,义愤填膺的他,哪里是温良恭俭让的羊,分明是下山的猛虎、咆哮的雄狮!在军国主义横行霸道的年代,他毫不畏惧,直言不讳,这需要何等勇气、智慧、自信啊!即使在当今日本,囿于种种原因,在大厅广众之下,敢于对那些歪曲历史、文过饰非、别有用心者之流迎头痛击的又能有几人?

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与他从小生活在医生家庭,后来自己也走上漫长的医学之路,成为医学博士有密切关系。家庭的熏染和严格的实验科学的训练,使他养成了严谨的思维方式,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只在准确的事实基础之上,作出可能范围内的所有结论,对无法验证的所有判断都持怀疑态度。”

也许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成就了加藤周一,使他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本质,从而打通了各个学科间的壁垒,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将文学置于广泛的文化网络中考察 

其实,在加藤周一的作品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日本文学史序说》。

我长期从事对日文学交流工作,经常接待如野间宏、井上靖、木下顺二、水上勉、松本清张、尾崎秀树、黑井千次、辻井乔、团伊久磨、山崎丰子等著名作家。他们知识渊博,视野开阔,著作等身,思想活跃。与他们交往,我深感学养不足。

比如,谈话中涉及某作家某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或西方某种文艺思潮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和作用,如果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都难以胜任工作,于是我开始读文学史,希望对日本文学,特别是现代文学,有个整体把握,在历史的经纬中,了解作家的成就和作用。

当时,我看了两本书,一本是西乡信纲等著的《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的传统和创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一本是松原新一等著《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这两本书使我大体了解了日本文学的渊源及其发展脉络,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但在世界文学的坐标中应该如何评价,仍不得要领。

后来我读了加藤周一先生的《日本文学史序说》,觉得很“解渴”,有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之感。它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从日中文学、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视点出发,有重点地切入作家和作品,条分缕析,作出评价。

正如作者在《致中国读者》中所说:这本书是日本文学史,也是日本思想史,也许还可以说是以日本人的思考方式来表现的文学历史。其次,这本书不是比较文学史,但它强烈地意识到日本的文化与文学是东北亚文化与文学的一部分,作者尽可能超越文化的差异,运用国际性、知性的社会能理解的概念来分析诉述。

《日本文学史序说》摆脱了狭隘的文学概念,将文学置于广泛的文化网络中,从宏观的角度,科学地分析了文学与历史、时代、民族精神的关系,通过文化思想的历史阐释,从总体上发现和把握日本文学基本思想特征及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从而构建日本文学史的研究模式。

它教给我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研究方法、理论和指导思想。 

1945年后方知有“南京大屠杀” 

我与加藤先生第一次见面是1984年秋天。当时他作为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先生率领的《敦煌之会》访华团的顾问,与夫人矢島翠一起,应中国作家协会邀请来访,我陪他们去敦煌。

那时交通不便,食住行都不顺畅,我心里不安,表示歉疚,但先生毫不介意,一笑置之。先生长发飘飘,风度翩翩,目光炯炯,但话语不多,总像在观察思考什么。宴会上,先生似乎不胜杯杓,脸红红的,脖子手臂红红的,连眼晴也是红红的,而且呼吸变粗,语速变慢,就像玩累的孩子,迷迷糊糊,睁不开眼睛,东倒西歪,十分可爱。

不知他怎么知道我喜欢《羊之歌》,特意带来岩波新书1982年版(全二册),签名送我。我喜出望外,乐不可支,开玩笑说:此刻,我的心情,就像喝了你们当年在《内科教室》里用处方酒精加糖水兑出来的假酒一样,兴奋异常,忘乎所以!他哈哈大笑,说你还看得真仔细,连这个都记住了。

他与陈舜臣先生是好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陈先生虽然满腹经纶,但不善言词,有时就请顾问代他致词答谢。一路走来,我常常就日本文学的动态、如何评价某些作家和作品、特别是对几位敏感人物,请教先生,他总是有问必答,直言不讳,从不拖泥带水,模棱两可。他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的新作家新作品兴趣极浓,希望日中间能建立一个渠道,相互通报各自文学的最新情况,把能代表本国最高水平的作品介绍给对方。

1998年5月,他率领日本作家代表团来访,团员有夫人、评论家矢島翠、作家春名彻、水村美苗、横川健等。我因有出访任务,不能陪同,只在北京匆匆见了一面。他们来之前正式提出,要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献花圈、默哀。他在《羊之歌》中说:“连南京大屠杀,我都是在日本军国主义崩溃的一九四五年之后才知道的。”所以他要亲自到现场看一看,了解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和现今一些倒行逆施的人竭力掩盖淡化歪曲的历史真相。

那次来访,他送我一套平凡社1981年版的《加藤周一著作集》,煌煌十五卷,使我有机会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学术天地。

有一次在东京相遇,我对他说,我读您的小说散文诗歌,听您讲日本的美学、日本的庭园、日本人的生死观,看您周游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眼界大开,惊叹不已,如沐春风,心旷神怡。他笑眯眯地看着我,不置可否,但毫不掩饰他的得意。 

一直站在反对军国主义复活的最前线 

加藤周一先生对日本军国主义深恶痛绝,时刻警惕日本右翼思潮沉渣浮起,不断对日本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问题发表意见,直到病逝。他一直站在反对军国主义复活的最前线。

在反对修改《日美安保条约》,反对靖国神社合祀战犯,反对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与大江健三郎先生等著名人士发起组织“九条会”,反对当局修改宪法第九条等运动中,都能听到先生的呼声,看到先生的身影。

1997年,笔者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邀请赴日进行《中日纯文学之比较研究》,时值香港回归前夕,日本的某些媒体突然开始关心香港的前途与命运来,不断召开五花八门的讨论会、研究会、辩论会,一时间聒噪声甚嚣尘上,不绝于耳。

后来看到先生的一篇长文,大意为:香港是中国领土,因鸦片战争失败而割给英国百年,沦为英国殖民地。你们不去谴责英国卖鸦片毒害、掠夺中国人民,不去谴责英国的殖民统治,不去关心它的前途命运,在香港即将归还中国时,你们却突然关心起它的前途和命运来,居心何在,不是昭然若揭吗?

我看了这篇有理有据、大义凛然、气势磅礴的文章,觉得精神振奋,向许多日本朋友推荐,并深为先生的侠肝义胆、仗义执言而感动。

加藤周一先生于2008年病逝,但他的书,仍然摆在我书架最显著的位置上,仿佛先生没有走远,还可以随时请教,聆听高见。

(作者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思想的“羊”

加藤周一先生对日本军国主义深恶痛绝,时刻警惕日本右翼思潮沉渣浮起,不断对日本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问题发表意见,直到病逝。

《羊之歌》

作者:[日]加藤周一 译者:翁家慧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文|陈喜儒

责编|马蓉蓉

每次去日本,我都抽空去书店看看。尤其是神田书店街,不知去过多少次,每家卖些什么,心里大体有数。在书肆中漫步,闻闻书香,买几本喜欢的书,回到饭店,躺在床上翻翻,其乐无穷。但《羊之歌》不是我买的,而是一位日本作家送的。他说:这是本好书,值得一读。我问:“何以见得?”他说:加藤周一是思想家、作家、评论家,学识过人,为世人所称道。他懂多种外语,学贯东西,有世界眼光。他是通才,医学、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哲学、历史、文化,无所不精,而且特立独行,从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是学者中的学者,精英中的精英。

《羊之歌》是加藤周一的文学自传,读来妙趣横生。他写风景,谈文化,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优美流畅;叙事状物,皆有情趣,似与朋友谈心,亲切自然。他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教育背景、家庭生活、兴趣爱好;也兼顾日本半个世纪以来的世态人情、思潮流变。他思想自由,独立思考,不受社会思潮裹挟,对人对事,都能冷静客观理性地观察分析,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 

成长于医生家庭的“百科全书”式学者 

掩卷遐思,加藤周一在小小年纪,为何能有那样深刻的思想,明察秋毫的锐利目光,料事如神的精准预测?比如,在中学时代,他就看透了战争的本质,明确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战争,从道义上讲,是罪恶;从国际法讲,是侵略;从战略上讲,恐怕就是百分之百的空想。”比如在日本举国上下为“珍珠港大捷”欢呼雀跃时,母亲问他战争的前途,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必输无疑”。比如在“内科教室”,他与一个为当局张目的年轻教师就日军与美军孰败孰胜进行激烈辩论时,唇枪舌剑,一针见血,义正词严,锐不可当。

那一日,义愤填膺的他,哪里是温良恭俭让的羊,分明是下山的猛虎、咆哮的雄狮!在军国主义横行霸道的年代,他毫不畏惧,直言不讳,这需要何等勇气、智慧、自信啊!即使在当今日本,囿于种种原因,在大厅广众之下,敢于对那些歪曲历史、文过饰非、别有用心者之流迎头痛击的又能有几人?

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与他从小生活在医生家庭,后来自己也走上漫长的医学之路,成为医学博士有密切关系。家庭的熏染和严格的实验科学的训练,使他养成了严谨的思维方式,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只在准确的事实基础之上,作出可能范围内的所有结论,对无法验证的所有判断都持怀疑态度。”

也许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成就了加藤周一,使他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本质,从而打通了各个学科间的壁垒,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将文学置于广泛的文化网络中考察 

其实,在加藤周一的作品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日本文学史序说》。

我长期从事对日文学交流工作,经常接待如野间宏、井上靖、木下顺二、水上勉、松本清张、尾崎秀树、黑井千次、辻井乔、团伊久磨、山崎丰子等著名作家。他们知识渊博,视野开阔,著作等身,思想活跃。与他们交往,我深感学养不足。

比如,谈话中涉及某作家某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或西方某种文艺思潮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和作用,如果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都难以胜任工作,于是我开始读文学史,希望对日本文学,特别是现代文学,有个整体把握,在历史的经纬中,了解作家的成就和作用。

当时,我看了两本书,一本是西乡信纲等著的《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的传统和创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一本是松原新一等著《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这两本书使我大体了解了日本文学的渊源及其发展脉络,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但在世界文学的坐标中应该如何评价,仍不得要领。

后来我读了加藤周一先生的《日本文学史序说》,觉得很“解渴”,有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之感。它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从日中文学、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视点出发,有重点地切入作家和作品,条分缕析,作出评价。

正如作者在《致中国读者》中所说:这本书是日本文学史,也是日本思想史,也许还可以说是以日本人的思考方式来表现的文学历史。其次,这本书不是比较文学史,但它强烈地意识到日本的文化与文学是东北亚文化与文学的一部分,作者尽可能超越文化的差异,运用国际性、知性的社会能理解的概念来分析诉述。

《日本文学史序说》摆脱了狭隘的文学概念,将文学置于广泛的文化网络中,从宏观的角度,科学地分析了文学与历史、时代、民族精神的关系,通过文化思想的历史阐释,从总体上发现和把握日本文学基本思想特征及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从而构建日本文学史的研究模式。

它教给我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研究方法、理论和指导思想。 

1945年后方知有“南京大屠杀” 

我与加藤先生第一次见面是1984年秋天。当时他作为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先生率领的《敦煌之会》访华团的顾问,与夫人矢島翠一起,应中国作家协会邀请来访,我陪他们去敦煌。

那时交通不便,食住行都不顺畅,我心里不安,表示歉疚,但先生毫不介意,一笑置之。先生长发飘飘,风度翩翩,目光炯炯,但话语不多,总像在观察思考什么。宴会上,先生似乎不胜杯杓,脸红红的,脖子手臂红红的,连眼晴也是红红的,而且呼吸变粗,语速变慢,就像玩累的孩子,迷迷糊糊,睁不开眼睛,东倒西歪,十分可爱。

不知他怎么知道我喜欢《羊之歌》,特意带来岩波新书1982年版(全二册),签名送我。我喜出望外,乐不可支,开玩笑说:此刻,我的心情,就像喝了你们当年在《内科教室》里用处方酒精加糖水兑出来的假酒一样,兴奋异常,忘乎所以!他哈哈大笑,说你还看得真仔细,连这个都记住了。

他与陈舜臣先生是好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陈先生虽然满腹经纶,但不善言词,有时就请顾问代他致词答谢。一路走来,我常常就日本文学的动态、如何评价某些作家和作品、特别是对几位敏感人物,请教先生,他总是有问必答,直言不讳,从不拖泥带水,模棱两可。他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的新作家新作品兴趣极浓,希望日中间能建立一个渠道,相互通报各自文学的最新情况,把能代表本国最高水平的作品介绍给对方。

1998年5月,他率领日本作家代表团来访,团员有夫人、评论家矢島翠、作家春名彻、水村美苗、横川健等。我因有出访任务,不能陪同,只在北京匆匆见了一面。他们来之前正式提出,要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献花圈、默哀。他在《羊之歌》中说:“连南京大屠杀,我都是在日本军国主义崩溃的一九四五年之后才知道的。”所以他要亲自到现场看一看,了解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和现今一些倒行逆施的人竭力掩盖淡化歪曲的历史真相。

那次来访,他送我一套平凡社1981年版的《加藤周一著作集》,煌煌十五卷,使我有机会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学术天地。

有一次在东京相遇,我对他说,我读您的小说散文诗歌,听您讲日本的美学、日本的庭园、日本人的生死观,看您周游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眼界大开,惊叹不已,如沐春风,心旷神怡。他笑眯眯地看着我,不置可否,但毫不掩饰他的得意。 

一直站在反对军国主义复活的最前线 

加藤周一先生对日本军国主义深恶痛绝,时刻警惕日本右翼思潮沉渣浮起,不断对日本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问题发表意见,直到病逝。他一直站在反对军国主义复活的最前线。

在反对修改《日美安保条约》,反对靖国神社合祀战犯,反对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与大江健三郎先生等著名人士发起组织“九条会”,反对当局修改宪法第九条等运动中,都能听到先生的呼声,看到先生的身影。

1997年,笔者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邀请赴日进行《中日纯文学之比较研究》,时值香港回归前夕,日本的某些媒体突然开始关心香港的前途与命运来,不断召开五花八门的讨论会、研究会、辩论会,一时间聒噪声甚嚣尘上,不绝于耳。

后来看到先生的一篇长文,大意为:香港是中国领土,因鸦片战争失败而割给英国百年,沦为英国殖民地。你们不去谴责英国卖鸦片毒害、掠夺中国人民,不去谴责英国的殖民统治,不去关心它的前途命运,在香港即将归还中国时,你们却突然关心起它的前途和命运来,居心何在,不是昭然若揭吗?

我看了这篇有理有据、大义凛然、气势磅礴的文章,觉得精神振奋,向许多日本朋友推荐,并深为先生的侠肝义胆、仗义执言而感动。

加藤周一先生于2008年病逝,但他的书,仍然摆在我书架最显著的位置上,仿佛先生没有走远,还可以随时请教,聆听高见。

(作者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