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浪潮最美的女神,永远走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浪潮最美的女神,永远走了

作为新浪潮的符号,我们或许很难在好莱坞明星制的语境下讨论安娜·卡里娜。

文|北京电影学院 陈思航

影评人亚当·斯科维尔曾在提及法国新浪潮时表示,“‘浪潮’的问题就在于,它们是会退却的。”而在2019年,我们是如此深切地体认到这种退却。

2019年12月14日,我们又失去了可爱的安娜·卡里娜。在让-吕克·戈达尔的早期电影中,她是最为重要的女主角。在新浪潮运动最鼎盛的时期,她一共为他拍摄了七部长片和一部短片。

在《法外之徒》中,她跑过卢浮宫的那场戏,完美地诠释了新浪潮那勇敢地颠覆传统的精神;而在《随心所欲》中,她模仿德莱叶的名作、面向摄影机的特写镜头,也早已经名留影史。

作为新浪潮的符号,我们或许很难在好莱坞明星制的语境下讨论安娜·卡里娜。戈达尔的影像当然不是围绕着卡里娜建构的,但卡里娜也绝非那种俯首听耳的演员。或许像《随心所欲》这样的杰作,正是戈达尔的魔力与卡里娜的魅力共同碰撞的结果——虽然这种论调与手册派坚守的那种作者论截然不同。

正因如此,我们或许不能仅仅用戈达尔这个名字来定义卡里娜。在离开戈达尔之后,她还为卢奇诺·维斯康蒂、托尼·理查德森、沃尔克·施隆多夫等大师的作品。1973年,她更是亲自担任导演,拍摄了一部名为《共同生活》的作品。

2016年,她曾在英国电影协会的一次电影节活动中接受了影评人和观众的提问。我们在今天译介这篇访谈文章,旨在纪念这位为艺术电影作出重大贡献的演员。

法国新浪潮女星安娜·卡里娜于79岁逝世,她曾在2016年来到英国电影协会的南岸中心,参加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季活动。卡里娜出演了八部她丈夫的作品,其中包括《随心所欲》(1962)、《法外之徒》(1964)和《狂人皮埃罗》(1965)。当时,影评人詹森·所罗门斯对她进行了采访,她还回答了满屋观众的一些问题。以下是这几场映后谈中的重点内容……

▍与戈达尔生活、工作的经历

我与让-吕克结婚的时候还很小,他比我大十岁。我当时还没有权力阅读剧本。不过,当时没有任何人可以阅读剧本,我们都是在最后关头拿到自己的台词。他会对任何人说,这是一部关于这或那的电影,但我们仍然对此一无所知,和他拍电影总是很兴奋。我们会一点点地创造出自己的角色,这与美国制片厂体系是截然相反的。

在拍摄《随心所欲》的时候,他告诉我,我的角色是一名妓女,但这就是我知道的一切了!我很难解释(我们的工作方式),因为它一方面非常精确,一方面又非常即兴。我们从来没有即兴创作的权力,让-吕克才是那个作家。不过,如果我们有了一个好主意——那得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他就会说:“好吧,就这么干吧。”

摄影师拉乌尔·库塔尔和戈达尔从来不会与彼此交谈。这很奇怪。他们无需说话,就可以了解彼此。让-吕克不是一个健谈的人。有时候他会去“买烟”,然后到三周之后才回来!而我就身无分文地坐在那儿!当时没有任何支票簿,你从哪儿都拿不到前。我就不得不去找邻居借钱。

▍为戈达尔表演的经历

我们的合作很愉快。特别愉快。当我们一起拍电影的时候,我们从未想过要拍出什么伟大的作品,或是诸如此类的东西,我们只是想度过美好的时光。让-吕克·戈达尔要比其他导演有趣得多。

在拍摄电影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它做得像日常生活一样。这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在当时,经典电影里的角色会先走进一个房间、穿过它、坐下来,然后才开始说话。但在戈达尔的电影里,我们必须抽一支烟、喝一杯水,并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说话,就像你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那样。

对话也是一样的。我的意思的是,我们也会在地板上留下痕迹,因为当时的摄影机和现在不一样——不过这就像是一场芭蕾舞,这是很难解释的。

▍关于《法外之徒》中经典的卢浮宫追逐戏

人们不允许我们这么做。(戈达尔)必须偷偷拍那些镜头。他说“你们跑就行了!”所以那场戏拍得特别自然,因为我们是真的在被人追。那只是他其中的一个疯狂的点子。

▍关于《法外之徒》的舞蹈段落

我们花了三个星期来排练。我总是喜欢唱歌、跳舞,但另外那两个家伙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必须在每天拍摄完成之后,晚上去夜店排练麦迪逊舞。这是我们与让-吕克·戈达尔排练得最多的一场戏,我们就是排那段舞蹈。这是用一个镜头拍摄的,我们拍了整整一天。但是我后来发现他悄悄剪了一个镜头进去,他的手法很好,以至于你们基本上看不出来。我想我们大概整整排了有三、四遍吧。

▍人们对戈达尔电影的评价

当时很多人都不喜欢他的电影。我记得在我们的《随心所欲》上映了之后,在咖啡馆里,有两个人坐在戈达尔身后。一个人说他讨厌这部电影,另一个人说这是一部好电影。然后戈达尔就走过去说,“哦,你不知道我的片子?好吧,来,我会把钱还你!”大家真的不喜欢他的电影。

▍关于法国新浪潮的其他导演

他们都混在一起。在当时,(克洛德·)夏布洛尔可真是一个好人,他会把自己没用完的胶片送给年轻导演们去用,因为他的年纪要比其他人都大一些。他总是给让-吕克用他的剪辑室。法国电影资料馆里也总是在发生故事,因为我的年纪要小得多,所以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发言权,但他们确实教会了我许多。

▍关于《蔑视》(1963)

让-吕克真的非常想和碧姬·芭铎一起拍一部电影,我很能理解他的想法!我一开始和他一起去了罗马,因为制片人想让他和莫妮卡·维蒂合作,但她迟到了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对话过程中一直在朝窗外看,像是对这部电影一点都不感兴趣。我不认为这部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似乎对此感到很受伤。

▍关于《黑暗中的笑声》(1969)

这部影片一开始是由理查德·伯顿出演的。我被送了一大束康乃馨——对一位法国演员来说,这可不算是什么好运气——但是,能够和伯顿合作一部电影,我对此感到很自豪。在他与托尼(·理查德森,本片导演)之间出现了很多问题,因为他总是迟到。

伊丽莎白·泰勒也在那儿,但这并没有让事情变得更好。因为他们可能会去吃一顿午餐,然后就不再回来了。一周之后,托尼说他无法与伯顿一起工作了——他总是喝醉,报纸上写得到处都是——于是他们联系了尼科尔·威廉森,他也同意了。我从来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安娜·卡里娜作品推荐

《随心所欲》(1962)让-吕克·戈达尔导演

或许是卡里娜与戈达尔所合作的最为伟大的一部作品,两人在卡里娜扮演的妓女角色中注入了极为丰富的意义与惊人的深度。著名学者苏珊·桑塔格将它评价为一部“几近完美”的电影。

《法外之徒》(1964)让-吕克·戈达尔导演

以最快速度跑过卢浮宫的段落和三人的麦迪逊舞段落早已名留影史。作为迷影导演的戈达尔以极为独特的方式戏仿了犯罪电影,而卡里娜则极为自然地诠释了她所要扮演的角色。

《狂人皮埃罗》(1965)让-吕克·戈达尔导演

戈达尔以近乎狂乱的方式糅合了各种类型,这为卡里娜的表演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拍摄这部影片时,两人的关系早已经陷入危机,这或许可以体现在这部作品紧张的情感关系之中。

《相约巴依》(1971)安德烈·德尔沃导演

安德烈·德尔沃创造了一种与戈达尔截然不同的、诗意而魔幻的氛围。卡里娜那神秘而迷人的面庞与双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宛如梦幻的角色。

《中国轮盘》(1976)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导演

无论是从主题还是从形式上来看,都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法斯宾德式电影。来自法国新浪潮的卡里娜,在德国新电影名将的这部“心理竞赛”影片中,居然并没有带来太多的违和感。

参考来源 |Matthew Thrift、《视与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浪潮最美的女神,永远走了

作为新浪潮的符号,我们或许很难在好莱坞明星制的语境下讨论安娜·卡里娜。

文|北京电影学院 陈思航

影评人亚当·斯科维尔曾在提及法国新浪潮时表示,“‘浪潮’的问题就在于,它们是会退却的。”而在2019年,我们是如此深切地体认到这种退却。

2019年12月14日,我们又失去了可爱的安娜·卡里娜。在让-吕克·戈达尔的早期电影中,她是最为重要的女主角。在新浪潮运动最鼎盛的时期,她一共为他拍摄了七部长片和一部短片。

在《法外之徒》中,她跑过卢浮宫的那场戏,完美地诠释了新浪潮那勇敢地颠覆传统的精神;而在《随心所欲》中,她模仿德莱叶的名作、面向摄影机的特写镜头,也早已经名留影史。

作为新浪潮的符号,我们或许很难在好莱坞明星制的语境下讨论安娜·卡里娜。戈达尔的影像当然不是围绕着卡里娜建构的,但卡里娜也绝非那种俯首听耳的演员。或许像《随心所欲》这样的杰作,正是戈达尔的魔力与卡里娜的魅力共同碰撞的结果——虽然这种论调与手册派坚守的那种作者论截然不同。

正因如此,我们或许不能仅仅用戈达尔这个名字来定义卡里娜。在离开戈达尔之后,她还为卢奇诺·维斯康蒂、托尼·理查德森、沃尔克·施隆多夫等大师的作品。1973年,她更是亲自担任导演,拍摄了一部名为《共同生活》的作品。

2016年,她曾在英国电影协会的一次电影节活动中接受了影评人和观众的提问。我们在今天译介这篇访谈文章,旨在纪念这位为艺术电影作出重大贡献的演员。

法国新浪潮女星安娜·卡里娜于79岁逝世,她曾在2016年来到英国电影协会的南岸中心,参加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季活动。卡里娜出演了八部她丈夫的作品,其中包括《随心所欲》(1962)、《法外之徒》(1964)和《狂人皮埃罗》(1965)。当时,影评人詹森·所罗门斯对她进行了采访,她还回答了满屋观众的一些问题。以下是这几场映后谈中的重点内容……

▍与戈达尔生活、工作的经历

我与让-吕克结婚的时候还很小,他比我大十岁。我当时还没有权力阅读剧本。不过,当时没有任何人可以阅读剧本,我们都是在最后关头拿到自己的台词。他会对任何人说,这是一部关于这或那的电影,但我们仍然对此一无所知,和他拍电影总是很兴奋。我们会一点点地创造出自己的角色,这与美国制片厂体系是截然相反的。

在拍摄《随心所欲》的时候,他告诉我,我的角色是一名妓女,但这就是我知道的一切了!我很难解释(我们的工作方式),因为它一方面非常精确,一方面又非常即兴。我们从来没有即兴创作的权力,让-吕克才是那个作家。不过,如果我们有了一个好主意——那得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他就会说:“好吧,就这么干吧。”

摄影师拉乌尔·库塔尔和戈达尔从来不会与彼此交谈。这很奇怪。他们无需说话,就可以了解彼此。让-吕克不是一个健谈的人。有时候他会去“买烟”,然后到三周之后才回来!而我就身无分文地坐在那儿!当时没有任何支票簿,你从哪儿都拿不到前。我就不得不去找邻居借钱。

▍为戈达尔表演的经历

我们的合作很愉快。特别愉快。当我们一起拍电影的时候,我们从未想过要拍出什么伟大的作品,或是诸如此类的东西,我们只是想度过美好的时光。让-吕克·戈达尔要比其他导演有趣得多。

在拍摄电影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它做得像日常生活一样。这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在当时,经典电影里的角色会先走进一个房间、穿过它、坐下来,然后才开始说话。但在戈达尔的电影里,我们必须抽一支烟、喝一杯水,并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说话,就像你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那样。

对话也是一样的。我的意思的是,我们也会在地板上留下痕迹,因为当时的摄影机和现在不一样——不过这就像是一场芭蕾舞,这是很难解释的。

▍关于《法外之徒》中经典的卢浮宫追逐戏

人们不允许我们这么做。(戈达尔)必须偷偷拍那些镜头。他说“你们跑就行了!”所以那场戏拍得特别自然,因为我们是真的在被人追。那只是他其中的一个疯狂的点子。

▍关于《法外之徒》的舞蹈段落

我们花了三个星期来排练。我总是喜欢唱歌、跳舞,但另外那两个家伙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必须在每天拍摄完成之后,晚上去夜店排练麦迪逊舞。这是我们与让-吕克·戈达尔排练得最多的一场戏,我们就是排那段舞蹈。这是用一个镜头拍摄的,我们拍了整整一天。但是我后来发现他悄悄剪了一个镜头进去,他的手法很好,以至于你们基本上看不出来。我想我们大概整整排了有三、四遍吧。

▍人们对戈达尔电影的评价

当时很多人都不喜欢他的电影。我记得在我们的《随心所欲》上映了之后,在咖啡馆里,有两个人坐在戈达尔身后。一个人说他讨厌这部电影,另一个人说这是一部好电影。然后戈达尔就走过去说,“哦,你不知道我的片子?好吧,来,我会把钱还你!”大家真的不喜欢他的电影。

▍关于法国新浪潮的其他导演

他们都混在一起。在当时,(克洛德·)夏布洛尔可真是一个好人,他会把自己没用完的胶片送给年轻导演们去用,因为他的年纪要比其他人都大一些。他总是给让-吕克用他的剪辑室。法国电影资料馆里也总是在发生故事,因为我的年纪要小得多,所以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发言权,但他们确实教会了我许多。

▍关于《蔑视》(1963)

让-吕克真的非常想和碧姬·芭铎一起拍一部电影,我很能理解他的想法!我一开始和他一起去了罗马,因为制片人想让他和莫妮卡·维蒂合作,但她迟到了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对话过程中一直在朝窗外看,像是对这部电影一点都不感兴趣。我不认为这部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似乎对此感到很受伤。

▍关于《黑暗中的笑声》(1969)

这部影片一开始是由理查德·伯顿出演的。我被送了一大束康乃馨——对一位法国演员来说,这可不算是什么好运气——但是,能够和伯顿合作一部电影,我对此感到很自豪。在他与托尼(·理查德森,本片导演)之间出现了很多问题,因为他总是迟到。

伊丽莎白·泰勒也在那儿,但这并没有让事情变得更好。因为他们可能会去吃一顿午餐,然后就不再回来了。一周之后,托尼说他无法与伯顿一起工作了——他总是喝醉,报纸上写得到处都是——于是他们联系了尼科尔·威廉森,他也同意了。我从来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安娜·卡里娜作品推荐

《随心所欲》(1962)让-吕克·戈达尔导演

或许是卡里娜与戈达尔所合作的最为伟大的一部作品,两人在卡里娜扮演的妓女角色中注入了极为丰富的意义与惊人的深度。著名学者苏珊·桑塔格将它评价为一部“几近完美”的电影。

《法外之徒》(1964)让-吕克·戈达尔导演

以最快速度跑过卢浮宫的段落和三人的麦迪逊舞段落早已名留影史。作为迷影导演的戈达尔以极为独特的方式戏仿了犯罪电影,而卡里娜则极为自然地诠释了她所要扮演的角色。

《狂人皮埃罗》(1965)让-吕克·戈达尔导演

戈达尔以近乎狂乱的方式糅合了各种类型,这为卡里娜的表演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拍摄这部影片时,两人的关系早已经陷入危机,这或许可以体现在这部作品紧张的情感关系之中。

《相约巴依》(1971)安德烈·德尔沃导演

安德烈·德尔沃创造了一种与戈达尔截然不同的、诗意而魔幻的氛围。卡里娜那神秘而迷人的面庞与双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宛如梦幻的角色。

《中国轮盘》(1976)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导演

无论是从主题还是从形式上来看,都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法斯宾德式电影。来自法国新浪潮的卡里娜,在德国新电影名将的这部“心理竞赛”影片中,居然并没有带来太多的违和感。

参考来源 |Matthew Thrift、《视与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