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总算有部能打的翻拍佳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总算有部能打的翻拍佳作

“翻拍即烂片”的魔咒只是学艺不精的豁免之词。

文|dsfysweixin

肖央版《误杀》豆瓣评分7.6。

印度版《误杀瞒天记》豆瓣评分8.5。

对于国内观众,即便前者院线上映,后者仅仅流传网络,评分上,中国版还是输了。

印度小镇故事被平移到泰国边陲之地,竟然发生了诡异的化学反应。

妻女冲动杀人现场惊慌失措,立马藏尸灭迹,却一次都没想过找一家之主商量对策。

《误杀》找补道,爸爸没有手机。

所以,9102年的现代,上流社会男孩用iPhone偷录迷奸视频,受害女孩的平民老爸却还在街头打公用电话?

七八十年代的贫民对抗新世纪的官二代小流氓,这是公然上演“关公战秦琼”吗?

再想想,近几年《麻烦家族》《龙虾刑警》《小小的愿望》等作品频频扑街,不禁要问:

“翻拍”真的是华语电影魔咒吗?

掰一掰《误杀》,说不定能找到新的答案。

01.

在所有人眼中,李维杰(肖央 饰)都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尽管小学都没读完,却乐于使用从电影中学到的知识帮助其他人,并且在这个鱼龙混杂的东南亚小镇上经营着一家低配版网络公司。

虽然因为经常为旁人出谋划策,成了恶警的眼中钉,李维杰并没有因此停止他的任何一次善良。

最让李维杰感到幸福的是,他和妻子阿玉(谭卓 饰)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平平才貌双全,小女儿安安活泼可爱。

即便生活不富足,却也因为完满的家庭,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厄运还是在一个雨夜找上了门。

大女儿平平被警察局长的儿子迷奸,并拍下视频。

为删除手机中的视频,母女二人与男孩经历一番激烈的争斗之后,平平失手杀了男孩。

平民百姓的女儿VS警察局长的儿子。

在这个法律界限无比模糊的地方,阶层是无法跨越的壁垒。

甚至,《误杀》还人为地增加了打怪的难度。

一如开篇提出的质疑:

同样是生活在泰国的中国人,穷人居然连手机都用不起,富人却能只手遮天?

小男孩的手机用来触发罪恶,而男主一家的固定电话只是为了一次次失联和错过。

必须承认,这个剧情设定过于极端,推动情节的功能超出了逻辑可解释的范围,属于翻拍过程中没有充分润色的bug。

于是,李维杰得到唯一的武器是——从悬疑电影里学来的反侦察知识。

虎口脱险有三问:

如何制造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如何应对警察三番五次的盘问?

又如何掩藏一切与这场犯罪有关的证据?

随着剧情的一次次反转,李维杰都给出了令观众意料之外的答案。

“当你看过一千部以上的电影,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

李维杰肯定没想到,离奇的事情居然发生在了自己身上。

中国版《误杀》之前,光是印度,就已经有过三个版本的《误杀瞒天记》,且次次评价不差。

由此证明,这是一个吊得住观众胃口的好悬疑剧本,《误杀》也几乎沿用了每一次反转。

所以,如果观众已经看过印度版,那中国版的意外感,一定会大打折扣。

毕竟,这种疯狂反转的作品大多是一次性消费,鲜少有观众会在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之后,二刷翻细节。

但是,作为一部悬疑片,《误杀》巧妙地运用离奇的杀人故事展示了家庭、社会和阶级的内核。

整部电影,最主要的高手过招来自李维杰与警察局长拉韫(陈冲 饰)。

前者,脑内储存了无数部悬疑电影,知识与经典是草根阶层的武器。

后者,亲身洞察了无数场杀人悬案,经验和直觉是居高位者的特长。

一个课本选手对抗实操冠军,“读死书”的李维杰能行吗?

再配上肖央油腻小卷毛的造型,让人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都忍不住替他担心。

与此同时,年幼的小女儿安安也目睹了杀人案,她是否能够应对成年人世界的盘问,成为全片时时闪烁的定时炸弹。

于是,男主借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把“二号去听经,晚上住旅店,三号去餐厅,然后看电影”的谎言变成了现实,在凶杀案来临时,挡在了妻女面前,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草根神话。

02.

只不过,神话并不完美。

其实,这个问题在印度原版里早就显露出来了。

为了配合炎热的天气,看电影成为印度人民消暑必备良品,“凑不齐三小时就不叫印度电影”的特征保留至今。

于是,《误杀瞒天记》用了40分钟来塑造一个和美幸福的家庭,显得拖沓无比。

在这个层面上,《误杀》更像是对前作的修正。

在陈思诚监制与柯汶利执导的联手中,163分钟的原片被大刀阔斧地砍为112分钟。

加快叙事节奏这个简单粗暴的方法,极大地提升了观影体验。

当然,时长只是这次翻拍进行修正的第一步。

《误杀》里中国式演技对角色本身的塑造,也极大地消减了印度版标签式人物的梦幻感。

原版警督由印度女演员塔布饰演,也就是《调音师》中那位杀丈夫、杀邻居、最后被反杀的“人间好妻子”。

气场、姿态都到位,偏偏在得知儿子可能已经死亡之时,缺少了几分母亲的柔情。

相对于她,中国版陈冲的阐释反而更精道些。

哪怕是在动不动就要打破次元壁、对着镜头说话的搞笑拍摄手法里,她仍然时刻担负着警察和母亲两个角色的调和。

这种差异同样存在于两版警督的推理方式上。

印度版警督如同开挂一般,只是和下属站在凉亭里聊聊证据,就突然搞清楚了男主角作案的全部过程,神乎其神。

中国版则加入了查观影记录这个情节,让下属高声朗读佳片梗概,并最终找到男主模仿电影《蒙太奇》谋篇布局的假想依据。

小警察一本正经地讲述电影内容的过程,也算一种对迷影情趣的调侃。

不过,为什么这个说着泰语的地方,差不多所有的证人都是华人?

剧作层面,一种顺理成章的解释是,这个小镇类似于泰国唐人街,而身居高位的警察局长代表着小社会里先一步获得资源的人。

现实层面,快速审批、风景美丽、技术先进、人员专业、费用低廉是泰国拍电影的优势所在,而华语市场又要求把熟面孔全员搬过来。

远有《古惑仔》《门徒》中的部分场景,近如《泰囧》《唐人街探案》泰国跑酷,都是深谙政策优势的操作。

当然,来到《误杀》这里,精妙的犯罪设计与小规模的社会暴动,也只能在他国环境中呈现。

尽管对环境土壤的选择有几分微妙,但新作对前作的修正并未停止,其中最有趣的,是对“误杀”主题的重新挖掘。

妻女误杀男孩的那一晚,李维杰在外地看泰拳比赛。

《误杀》中,两处场景按照动作节奏被混剪,将惊悚的氛围推向了全片第一个小高潮。

在泰拳比赛的最后,李维杰还向身边人解释裁判为何要取掉昏迷选手的牙齿保护套:

人在遭受强力击打后可能发生吞舌现象,不及时拯救可能会窒息而死。

而此时,家中不知道这个知识点的母女二人,以为自己已经杀死了男孩,正把尸体塞进棺材。

《误杀》把印度版简单的击打致死变成了活埋误杀,已然是在形式上,对“误杀”二字进行了向内的挖掘。

这一点,恰好对应了电影开头那句吐槽:“死在棺材里算什么结局呢!”

也给“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这声歇斯底里的质问,送上最有力的回击。

与此同时,《误杀》还在龙标的尺度之下,尽可能地向外挖掘。

《误杀瞒天记》造神,而“神”最终也逃离了法律的制裁。

《误杀》造人,“人”终究要向法律、制度以及自己的良心低头。

但是,李维杰选择自首的理由并不仅仅是为了影片过审,电影本身铺陈了两个很重要的情节。

第一个,是暴乱。

误杀男孩的爸爸是市长候选人,李伟杰运用这一点,联络竞选对手对警察局长污蔑李家人进行大肆宣扬,最终引发了民众的暴乱。

要知道,李维杰之所以变成孤儿,就是因为父母也曾经历过一场要了命的暴乱。

这是父母之痛。

第二个,是安安的试卷。

意外发生前小女儿安安想要一架钢琴。

李维杰许诺,“如果你考了100分,爸爸就给你买……口琴。”

意外发生后,安安拿出100分的试卷,只不过上面有很明显的70改100痕迹。

误杀一案,她学会的,还有撒谎。

这是子女之殇。

于是,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李维杰心甘情愿地坐上了赎罪的警车。

借此种种,《误杀》把原本精巧的悬疑反转变成了一个社会寓言,相比单纯的爽片《误杀瞒天记》,多了几分苦涩,也多了几分思考。

所以,哪怕在评分上输给原作,《误杀》仍旧是一部有所填充、有所思考的诚意翻拍之作。

03.

印度版《误杀瞒天记》名为Visual,强调利用视觉错觉掩盖证据的作案手法。

相较而言,中国版《误杀》翻译为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没有牧羊人的羊,就更有几分深意了。

大女儿在学校被警察带走时,老师正在讲述羊的特征。

作为一种群居动物,羊的视力极差,当它们单独行动时,很容易被肉食动物捕食。

此时,被带走的大女儿,就是一只离群的羊。

在李维杰掩盖犯罪事实的过程中,羊更是一个时常出现的意象。

当他在湖边抛车时,牧羊人带着一群羊经过。

当他与恶警发生冲突时,一只羊代替他被枪击而死。

当他被迫开棺验尸时,替代男孩出现在大众眼前的,还是那只羊。

替罪,救赎,牺牲,羊成为每一个事件经历者的代名词,也是每个看客的身份象征。

因为,没有牧羊人的羊,就是在善恶边缘随意游走的乌合之众。

这样看来,整部电影都在友情出演的,其实是一只替罪羊。

而《误杀》对《误杀瞒天记》的调整与升级也证明,翻拍二字,一直都被当做烂片的替罪羊。

人们嘲笑《麻烦家族》“翻拍等于翻译”,却忽略了真正的问题在于找不到日式家庭与中国家庭的观念无法复制。

人们调侃《龙虾刑警》“小龙虾不如炸鸡”,却忘记了食物背后反映的是缺少对搞笑悬疑表达方式的不熟练的问题。

人们扼腕《小小的愿望》“性喜剧谈性色变”,却不敢承认学不会审查尺度之下的生存之道。

翻拍,原本只是一个中性的词汇,反而成了电影人掩藏过错的替罪羊。

除了技术不到家的烂片在唱衰翻拍,还有很多人在尺度上出了问题。

如本片监制陈思诚,唐人街探案系列在每个春节档准时报到,也逃不过观众对《双瞳》融梗、抄袭的质疑。

因为,只有买了版权、事先声明,才是翻拍的正确操作。

《演员请就位》里,赵薇收到的一项任务是翻拍《大明宫词》。

作为一名导演,她必然明白,观众总能对经典的剧情烂熟于心,于是她以《面具》为题,来了一部“作者短片”,并声明这是一次“致敬”。

当着原作导演李少红的面,情商和专业都不输阵,就是一次很到位的翻拍实验。

同理,《误杀》作为一部商业片,也找到了制作与主题的平衡,最终证明:

翻拍无罪,“翻拍即烂片”的魔咒只是学艺不精的豁免之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总算有部能打的翻拍佳作

“翻拍即烂片”的魔咒只是学艺不精的豁免之词。

文|dsfysweixin

肖央版《误杀》豆瓣评分7.6。

印度版《误杀瞒天记》豆瓣评分8.5。

对于国内观众,即便前者院线上映,后者仅仅流传网络,评分上,中国版还是输了。

印度小镇故事被平移到泰国边陲之地,竟然发生了诡异的化学反应。

妻女冲动杀人现场惊慌失措,立马藏尸灭迹,却一次都没想过找一家之主商量对策。

《误杀》找补道,爸爸没有手机。

所以,9102年的现代,上流社会男孩用iPhone偷录迷奸视频,受害女孩的平民老爸却还在街头打公用电话?

七八十年代的贫民对抗新世纪的官二代小流氓,这是公然上演“关公战秦琼”吗?

再想想,近几年《麻烦家族》《龙虾刑警》《小小的愿望》等作品频频扑街,不禁要问:

“翻拍”真的是华语电影魔咒吗?

掰一掰《误杀》,说不定能找到新的答案。

01.

在所有人眼中,李维杰(肖央 饰)都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尽管小学都没读完,却乐于使用从电影中学到的知识帮助其他人,并且在这个鱼龙混杂的东南亚小镇上经营着一家低配版网络公司。

虽然因为经常为旁人出谋划策,成了恶警的眼中钉,李维杰并没有因此停止他的任何一次善良。

最让李维杰感到幸福的是,他和妻子阿玉(谭卓 饰)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平平才貌双全,小女儿安安活泼可爱。

即便生活不富足,却也因为完满的家庭,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厄运还是在一个雨夜找上了门。

大女儿平平被警察局长的儿子迷奸,并拍下视频。

为删除手机中的视频,母女二人与男孩经历一番激烈的争斗之后,平平失手杀了男孩。

平民百姓的女儿VS警察局长的儿子。

在这个法律界限无比模糊的地方,阶层是无法跨越的壁垒。

甚至,《误杀》还人为地增加了打怪的难度。

一如开篇提出的质疑:

同样是生活在泰国的中国人,穷人居然连手机都用不起,富人却能只手遮天?

小男孩的手机用来触发罪恶,而男主一家的固定电话只是为了一次次失联和错过。

必须承认,这个剧情设定过于极端,推动情节的功能超出了逻辑可解释的范围,属于翻拍过程中没有充分润色的bug。

于是,李维杰得到唯一的武器是——从悬疑电影里学来的反侦察知识。

虎口脱险有三问:

如何制造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如何应对警察三番五次的盘问?

又如何掩藏一切与这场犯罪有关的证据?

随着剧情的一次次反转,李维杰都给出了令观众意料之外的答案。

“当你看过一千部以上的电影,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

李维杰肯定没想到,离奇的事情居然发生在了自己身上。

中国版《误杀》之前,光是印度,就已经有过三个版本的《误杀瞒天记》,且次次评价不差。

由此证明,这是一个吊得住观众胃口的好悬疑剧本,《误杀》也几乎沿用了每一次反转。

所以,如果观众已经看过印度版,那中国版的意外感,一定会大打折扣。

毕竟,这种疯狂反转的作品大多是一次性消费,鲜少有观众会在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之后,二刷翻细节。

但是,作为一部悬疑片,《误杀》巧妙地运用离奇的杀人故事展示了家庭、社会和阶级的内核。

整部电影,最主要的高手过招来自李维杰与警察局长拉韫(陈冲 饰)。

前者,脑内储存了无数部悬疑电影,知识与经典是草根阶层的武器。

后者,亲身洞察了无数场杀人悬案,经验和直觉是居高位者的特长。

一个课本选手对抗实操冠军,“读死书”的李维杰能行吗?

再配上肖央油腻小卷毛的造型,让人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都忍不住替他担心。

与此同时,年幼的小女儿安安也目睹了杀人案,她是否能够应对成年人世界的盘问,成为全片时时闪烁的定时炸弹。

于是,男主借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把“二号去听经,晚上住旅店,三号去餐厅,然后看电影”的谎言变成了现实,在凶杀案来临时,挡在了妻女面前,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草根神话。

02.

只不过,神话并不完美。

其实,这个问题在印度原版里早就显露出来了。

为了配合炎热的天气,看电影成为印度人民消暑必备良品,“凑不齐三小时就不叫印度电影”的特征保留至今。

于是,《误杀瞒天记》用了40分钟来塑造一个和美幸福的家庭,显得拖沓无比。

在这个层面上,《误杀》更像是对前作的修正。

在陈思诚监制与柯汶利执导的联手中,163分钟的原片被大刀阔斧地砍为112分钟。

加快叙事节奏这个简单粗暴的方法,极大地提升了观影体验。

当然,时长只是这次翻拍进行修正的第一步。

《误杀》里中国式演技对角色本身的塑造,也极大地消减了印度版标签式人物的梦幻感。

原版警督由印度女演员塔布饰演,也就是《调音师》中那位杀丈夫、杀邻居、最后被反杀的“人间好妻子”。

气场、姿态都到位,偏偏在得知儿子可能已经死亡之时,缺少了几分母亲的柔情。

相对于她,中国版陈冲的阐释反而更精道些。

哪怕是在动不动就要打破次元壁、对着镜头说话的搞笑拍摄手法里,她仍然时刻担负着警察和母亲两个角色的调和。

这种差异同样存在于两版警督的推理方式上。

印度版警督如同开挂一般,只是和下属站在凉亭里聊聊证据,就突然搞清楚了男主角作案的全部过程,神乎其神。

中国版则加入了查观影记录这个情节,让下属高声朗读佳片梗概,并最终找到男主模仿电影《蒙太奇》谋篇布局的假想依据。

小警察一本正经地讲述电影内容的过程,也算一种对迷影情趣的调侃。

不过,为什么这个说着泰语的地方,差不多所有的证人都是华人?

剧作层面,一种顺理成章的解释是,这个小镇类似于泰国唐人街,而身居高位的警察局长代表着小社会里先一步获得资源的人。

现实层面,快速审批、风景美丽、技术先进、人员专业、费用低廉是泰国拍电影的优势所在,而华语市场又要求把熟面孔全员搬过来。

远有《古惑仔》《门徒》中的部分场景,近如《泰囧》《唐人街探案》泰国跑酷,都是深谙政策优势的操作。

当然,来到《误杀》这里,精妙的犯罪设计与小规模的社会暴动,也只能在他国环境中呈现。

尽管对环境土壤的选择有几分微妙,但新作对前作的修正并未停止,其中最有趣的,是对“误杀”主题的重新挖掘。

妻女误杀男孩的那一晚,李维杰在外地看泰拳比赛。

《误杀》中,两处场景按照动作节奏被混剪,将惊悚的氛围推向了全片第一个小高潮。

在泰拳比赛的最后,李维杰还向身边人解释裁判为何要取掉昏迷选手的牙齿保护套:

人在遭受强力击打后可能发生吞舌现象,不及时拯救可能会窒息而死。

而此时,家中不知道这个知识点的母女二人,以为自己已经杀死了男孩,正把尸体塞进棺材。

《误杀》把印度版简单的击打致死变成了活埋误杀,已然是在形式上,对“误杀”二字进行了向内的挖掘。

这一点,恰好对应了电影开头那句吐槽:“死在棺材里算什么结局呢!”

也给“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这声歇斯底里的质问,送上最有力的回击。

与此同时,《误杀》还在龙标的尺度之下,尽可能地向外挖掘。

《误杀瞒天记》造神,而“神”最终也逃离了法律的制裁。

《误杀》造人,“人”终究要向法律、制度以及自己的良心低头。

但是,李维杰选择自首的理由并不仅仅是为了影片过审,电影本身铺陈了两个很重要的情节。

第一个,是暴乱。

误杀男孩的爸爸是市长候选人,李伟杰运用这一点,联络竞选对手对警察局长污蔑李家人进行大肆宣扬,最终引发了民众的暴乱。

要知道,李维杰之所以变成孤儿,就是因为父母也曾经历过一场要了命的暴乱。

这是父母之痛。

第二个,是安安的试卷。

意外发生前小女儿安安想要一架钢琴。

李维杰许诺,“如果你考了100分,爸爸就给你买……口琴。”

意外发生后,安安拿出100分的试卷,只不过上面有很明显的70改100痕迹。

误杀一案,她学会的,还有撒谎。

这是子女之殇。

于是,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李维杰心甘情愿地坐上了赎罪的警车。

借此种种,《误杀》把原本精巧的悬疑反转变成了一个社会寓言,相比单纯的爽片《误杀瞒天记》,多了几分苦涩,也多了几分思考。

所以,哪怕在评分上输给原作,《误杀》仍旧是一部有所填充、有所思考的诚意翻拍之作。

03.

印度版《误杀瞒天记》名为Visual,强调利用视觉错觉掩盖证据的作案手法。

相较而言,中国版《误杀》翻译为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没有牧羊人的羊,就更有几分深意了。

大女儿在学校被警察带走时,老师正在讲述羊的特征。

作为一种群居动物,羊的视力极差,当它们单独行动时,很容易被肉食动物捕食。

此时,被带走的大女儿,就是一只离群的羊。

在李维杰掩盖犯罪事实的过程中,羊更是一个时常出现的意象。

当他在湖边抛车时,牧羊人带着一群羊经过。

当他与恶警发生冲突时,一只羊代替他被枪击而死。

当他被迫开棺验尸时,替代男孩出现在大众眼前的,还是那只羊。

替罪,救赎,牺牲,羊成为每一个事件经历者的代名词,也是每个看客的身份象征。

因为,没有牧羊人的羊,就是在善恶边缘随意游走的乌合之众。

这样看来,整部电影都在友情出演的,其实是一只替罪羊。

而《误杀》对《误杀瞒天记》的调整与升级也证明,翻拍二字,一直都被当做烂片的替罪羊。

人们嘲笑《麻烦家族》“翻拍等于翻译”,却忽略了真正的问题在于找不到日式家庭与中国家庭的观念无法复制。

人们调侃《龙虾刑警》“小龙虾不如炸鸡”,却忘记了食物背后反映的是缺少对搞笑悬疑表达方式的不熟练的问题。

人们扼腕《小小的愿望》“性喜剧谈性色变”,却不敢承认学不会审查尺度之下的生存之道。

翻拍,原本只是一个中性的词汇,反而成了电影人掩藏过错的替罪羊。

除了技术不到家的烂片在唱衰翻拍,还有很多人在尺度上出了问题。

如本片监制陈思诚,唐人街探案系列在每个春节档准时报到,也逃不过观众对《双瞳》融梗、抄袭的质疑。

因为,只有买了版权、事先声明,才是翻拍的正确操作。

《演员请就位》里,赵薇收到的一项任务是翻拍《大明宫词》。

作为一名导演,她必然明白,观众总能对经典的剧情烂熟于心,于是她以《面具》为题,来了一部“作者短片”,并声明这是一次“致敬”。

当着原作导演李少红的面,情商和专业都不输阵,就是一次很到位的翻拍实验。

同理,《误杀》作为一部商业片,也找到了制作与主题的平衡,最终证明:

翻拍无罪,“翻拍即烂片”的魔咒只是学艺不精的豁免之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