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个人投资者最容易犯的4个错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个人投资者最容易犯的4个错误

很多个人投资者顽固坚持一些已经失效的方法。

文|中信出版墨菲图书 梁宇峰

2015年,我开始做C端市场,服务个人投资者。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怎么让真正有用的投资理念获得C端用户的认可。

我在工作中发现,对于个人投资者有用的东西,往往不是他们喜欢的,但是个人投资者信奉的理念很多都是错误的。很多人在各行各业做得都非常成功,但是到了投资领域,他们的认知是完全错误的。

是投资有多难吗?未必。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对投资本原的认知有错误,以至于后面的一系列行为都是错的。企业家辛辛苦苦在其他行业赚了钱,到了股票市场却亏得血本无归,这样的案例很多。这些案例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投资本身认知的错误。

坚持到今天还做投资的人都很不容易。2018年,包括专业机构投资者,每个人都亏损了,人均亏损10万元。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投资者人均赚得7万元,然而估计到2019年11月底就没那么多了。还有一个调查说,虽然投资者人均赚得7万元,但其实只有30%的人赚钱,这意味着大部分人是赚了指数没赚钱。

为什么个人投资者容易亏钱?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有4个。

>>>第一,基本认知的错误,也就是对投资、对股票这件事本身的理解就错了。

>>>第二,顽固坚持已经失效的方法论。

>>>第三,追涨杀跌,频繁交易。

>>>第四,被恐惧和贪婪怂恿。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认知错误。

什么叫股票?什么叫投资?投资者对股票的认知就决定了方法论,也很大概率上决定了投资的结果。

一种认知是,买股票就是买一个公司、买一个企业,通过买入股票,我就变成了股东,公司成长了、赚钱了、分红了,我就能赚到钱。

在这种认知下,投资者关心的是这个团队靠不靠谱,行业空间怎么样,行业竞争激不激烈,公司质地怎么样、竞争力强不强,公司的财务状况怎么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公司现在的股价是不是足够便宜。

我经常让研究员用一个月的时间研究一家公司,然后来跟我推荐这家公司。我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这个公司明天停牌了,停三年,你自己愿意去买吗?你觉得这个公司好,不可能今天买进去,明天就变好了,后天盈利就翻番了,这是不现实的。

好公司的盈利增长和兑现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遭遇各种困难和挑战,比如塑化剂之于茅台,三聚氰胺之于伊利,茅台是很大的企业,伊利则是上市以来贡献200倍收益的公司,它们都曾遭遇巨大挑战。所以,如果你把买股票当成投资一家公司的话,显然不是今天买,一个月之后就卖。

反过来,另外一种对股票的认知,就是不管基本面,只把股票当成一个筹码。也就是说,我希望今天买,明天就能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别人,我赚的钱不是上市公司的利润,而是别人口袋里的钱。这是一种博弈,你亏的就是我赚的,我赚的就是你亏的。

大家知道,全世界的博弈都是零和游戏,甚至是负和游戏,因为存在交易成本。今年的印花税就有1 000多亿。所以我经常问客户:“我知道你想赚快钱,我也希望今天买明天涨停,但凭什么你就有本事去掏别人口袋里的钱?你又没有资金优势,又没有信息优势。”这是一个很荒唐的逻辑,但是很多人喜欢干这个事情。

以上就是对股票投资的基本认知。我认为买股票就是买企业,你认为买股票就是倒腾,这样的话大家连基本的对话基础也没有了。我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在此之上,我们再展开后面的讨论。

对于认为投资股票就是投资企业的个人投资者来说,适合的投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4句话:“简单行业,龙头公司,股市低迷时买入,长期持有。”

>>>第一,选择简单行业,也就是你自己看得明白的行业。茅台卖到2 000块,到店里都买不到,这就是你能感知得到的简单行业。很多散户喜欢买军工股或高科技股,但我们从来不研究军工股票,对很多高科技公司也是敬而远之,因为这些公司很难研究和跟踪,而且股价一般都很贵。

>>>第二,龙头公司。现在各行各业都大浪淘沙,赢家通吃,因此,要买有竞争力的龙头公司。

>>>第三,在股市低迷的时候买入。在这个时候买入,你的估值往往是合理甚至低估的,有足够的安全边际。

>>>第四,长期持有,让时间成为优秀企业的催化剂。

这4句话落地,投资者也不用天天看盘盯盘了。这个方法论是很容易的,是可复制的。但如果要用博弈的方法买股票,要关心的事情就太多了:今天关心比特币,明天关心货币政策,后天关心中美贸易关系。所以经常有人开玩笑说,中国的股民最博学,啥都要学。

当你用博弈的视角去看,其实无意中给自己的投资增加了极大的难度,因为所有东西都可能影响市场的短期波动。可是,你有什么资源和能力,能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放在你自己的口袋?

其实,我们99%的用户是没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的。然而,我们绝大部分的散户却又都喜欢这样做,这是很大的一个错位。为什么会错位?巴菲特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这个世界上愿意慢慢变富的人很少。

有人说,中国的股市很烂,没办法做价值投资,其实不然。伊利上市以来涨了200倍以上,万科涨了168倍,恒瑞也超过了200倍,可见中国的确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公司,在过去的20年里给投资者创造了非常丰富的回报。放在全世界来看,中国的股市表现也不差。未来会怎么样?我觉得还有很多新的机会。

我们来看第二点,很多个人投资者顽固坚持一些已经失效的方法。

2016年和2017年是重要的分水岭,在那两年前后,中国股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很多之前有效的方法论,到了2017年以后就没有用了。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小盘股策略”。大家知道,以前我国投资者喜欢“炒小”、“炒新”,小盘股做量化很简单,因为小市值因子很有效,只要挑小公司买,收益就会非常好。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测算,把每年1月1日市值最小的100只股票挑出来做成一个指数,第二年,由于市值发生变化,会再调整一次。2012年,沪深300涨了7.55%,小市值指数涨了21.9%;2013年,沪深300跌了7.6%,小市值指数涨了63%;2014年市场不错,两个指数都涨得很好,但小市值指数还是战胜沪深300;2015年,沪深300只涨了5.5%,小市值指数涨了146%;2016年小市值指数也战胜了沪深300。之后的情况则很不一样,2017年,沪深300涨了21%,小市值指数跌了20%;2018年,小市值指数依然跑输。

如果更极端一些,把1月1号买入市值最小的10只股票做一个组合,一年换一次仓,我算过,2013—2016年,这个组合能赚10倍。但是,如果2017年以后还这么做,这3年会亏掉80%。

这意味着什么?整个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曾经有效的东西很可能不再有效。

还有另外一个非常有趣的指数,叫申万活跃股指数。这是1999年发布的一个指数,选取了市场上最活跃(换手率最高)的100只或200只股票。这个指数推出的时候是1 000点,到了2017年只剩下10点,于是停止了发布,一度引发了大家的热议。这相当于说,如果你每个星期跟着最活跃的股票做,18年内可以亏掉99%。这里还没有考虑交易费用,如果考虑交易费用,我估计会亏掉99.9%。

我们内部研究发现,2016年之前,很多纯粹的技术指标是有效的,但2016年之后完全失效了。这其实是与市场结构、量化投资的兴起等因素相关。

第三点,投资者常常会犯的错误是追涨杀跌、频繁交易。

追涨杀跌在大波动的时候是有效的,但中国股市大波动的概率在降低。从2015年股灾以来,到今年差不多四五年了,除了今年起了一波又下去了,其他的都是小幅波动。在指数波动率显著下降的背景下,用追涨杀跌策略,算上交易费用,会亏得很厉害。

第四点,投资者经常被恐惧和贪婪所左右。

在我20多年的投资研究生涯中,在2003年、2004年经济最低迷的时候,股票曾经跌破1 000点;我也曾经历过2008年的金融海啸,和2013年、2014年股市的低迷。我有一个发现:国内对自己最悲观的时候,往往是外资对我国市场非常看好的时候,每一次都是如此,包括去年年底到今年这一次波动。

其实,我们身处国内,所以看自己的时候,浑身都是毛病;但是全世界的投资者在看全世界的资本市场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市场都有问题。欧洲有欧洲的问题,美国有美国的问题,日本有日本的问题,比较一下,就会觉得中国还挺好的,各项指标都不错:GDP高增长,金融杠杆率高,估值又便宜。所以,我们很悲观的时候,却有大量资金进来。

还有,很多个人投资者是缺乏常识的。P2P是最典型的例子。很简单的道理,当那个平台承诺给你如此高的回报,你要想一想,世界上哪有这么赚钱的生意能够支撑他给你这么高的利率?

我们老百姓特别喜欢公司搞概念,像大数据、比特币、区块链、电子烟等。我经常问,一个公司连主营业务都没做好,还要跨界去做这些新奇的玩意,那这公司能做好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个人投资者最容易犯的4个错误

很多个人投资者顽固坚持一些已经失效的方法。

文|中信出版墨菲图书 梁宇峰

2015年,我开始做C端市场,服务个人投资者。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怎么让真正有用的投资理念获得C端用户的认可。

我在工作中发现,对于个人投资者有用的东西,往往不是他们喜欢的,但是个人投资者信奉的理念很多都是错误的。很多人在各行各业做得都非常成功,但是到了投资领域,他们的认知是完全错误的。

是投资有多难吗?未必。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对投资本原的认知有错误,以至于后面的一系列行为都是错的。企业家辛辛苦苦在其他行业赚了钱,到了股票市场却亏得血本无归,这样的案例很多。这些案例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投资本身认知的错误。

坚持到今天还做投资的人都很不容易。2018年,包括专业机构投资者,每个人都亏损了,人均亏损10万元。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投资者人均赚得7万元,然而估计到2019年11月底就没那么多了。还有一个调查说,虽然投资者人均赚得7万元,但其实只有30%的人赚钱,这意味着大部分人是赚了指数没赚钱。

为什么个人投资者容易亏钱?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有4个。

>>>第一,基本认知的错误,也就是对投资、对股票这件事本身的理解就错了。

>>>第二,顽固坚持已经失效的方法论。

>>>第三,追涨杀跌,频繁交易。

>>>第四,被恐惧和贪婪怂恿。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认知错误。

什么叫股票?什么叫投资?投资者对股票的认知就决定了方法论,也很大概率上决定了投资的结果。

一种认知是,买股票就是买一个公司、买一个企业,通过买入股票,我就变成了股东,公司成长了、赚钱了、分红了,我就能赚到钱。

在这种认知下,投资者关心的是这个团队靠不靠谱,行业空间怎么样,行业竞争激不激烈,公司质地怎么样、竞争力强不强,公司的财务状况怎么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公司现在的股价是不是足够便宜。

我经常让研究员用一个月的时间研究一家公司,然后来跟我推荐这家公司。我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这个公司明天停牌了,停三年,你自己愿意去买吗?你觉得这个公司好,不可能今天买进去,明天就变好了,后天盈利就翻番了,这是不现实的。

好公司的盈利增长和兑现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遭遇各种困难和挑战,比如塑化剂之于茅台,三聚氰胺之于伊利,茅台是很大的企业,伊利则是上市以来贡献200倍收益的公司,它们都曾遭遇巨大挑战。所以,如果你把买股票当成投资一家公司的话,显然不是今天买,一个月之后就卖。

反过来,另外一种对股票的认知,就是不管基本面,只把股票当成一个筹码。也就是说,我希望今天买,明天就能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别人,我赚的钱不是上市公司的利润,而是别人口袋里的钱。这是一种博弈,你亏的就是我赚的,我赚的就是你亏的。

大家知道,全世界的博弈都是零和游戏,甚至是负和游戏,因为存在交易成本。今年的印花税就有1 000多亿。所以我经常问客户:“我知道你想赚快钱,我也希望今天买明天涨停,但凭什么你就有本事去掏别人口袋里的钱?你又没有资金优势,又没有信息优势。”这是一个很荒唐的逻辑,但是很多人喜欢干这个事情。

以上就是对股票投资的基本认知。我认为买股票就是买企业,你认为买股票就是倒腾,这样的话大家连基本的对话基础也没有了。我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在此之上,我们再展开后面的讨论。

对于认为投资股票就是投资企业的个人投资者来说,适合的投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4句话:“简单行业,龙头公司,股市低迷时买入,长期持有。”

>>>第一,选择简单行业,也就是你自己看得明白的行业。茅台卖到2 000块,到店里都买不到,这就是你能感知得到的简单行业。很多散户喜欢买军工股或高科技股,但我们从来不研究军工股票,对很多高科技公司也是敬而远之,因为这些公司很难研究和跟踪,而且股价一般都很贵。

>>>第二,龙头公司。现在各行各业都大浪淘沙,赢家通吃,因此,要买有竞争力的龙头公司。

>>>第三,在股市低迷的时候买入。在这个时候买入,你的估值往往是合理甚至低估的,有足够的安全边际。

>>>第四,长期持有,让时间成为优秀企业的催化剂。

这4句话落地,投资者也不用天天看盘盯盘了。这个方法论是很容易的,是可复制的。但如果要用博弈的方法买股票,要关心的事情就太多了:今天关心比特币,明天关心货币政策,后天关心中美贸易关系。所以经常有人开玩笑说,中国的股民最博学,啥都要学。

当你用博弈的视角去看,其实无意中给自己的投资增加了极大的难度,因为所有东西都可能影响市场的短期波动。可是,你有什么资源和能力,能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放在你自己的口袋?

其实,我们99%的用户是没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的。然而,我们绝大部分的散户却又都喜欢这样做,这是很大的一个错位。为什么会错位?巴菲特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这个世界上愿意慢慢变富的人很少。

有人说,中国的股市很烂,没办法做价值投资,其实不然。伊利上市以来涨了200倍以上,万科涨了168倍,恒瑞也超过了200倍,可见中国的确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公司,在过去的20年里给投资者创造了非常丰富的回报。放在全世界来看,中国的股市表现也不差。未来会怎么样?我觉得还有很多新的机会。

我们来看第二点,很多个人投资者顽固坚持一些已经失效的方法。

2016年和2017年是重要的分水岭,在那两年前后,中国股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很多之前有效的方法论,到了2017年以后就没有用了。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小盘股策略”。大家知道,以前我国投资者喜欢“炒小”、“炒新”,小盘股做量化很简单,因为小市值因子很有效,只要挑小公司买,收益就会非常好。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测算,把每年1月1日市值最小的100只股票挑出来做成一个指数,第二年,由于市值发生变化,会再调整一次。2012年,沪深300涨了7.55%,小市值指数涨了21.9%;2013年,沪深300跌了7.6%,小市值指数涨了63%;2014年市场不错,两个指数都涨得很好,但小市值指数还是战胜沪深300;2015年,沪深300只涨了5.5%,小市值指数涨了146%;2016年小市值指数也战胜了沪深300。之后的情况则很不一样,2017年,沪深300涨了21%,小市值指数跌了20%;2018年,小市值指数依然跑输。

如果更极端一些,把1月1号买入市值最小的10只股票做一个组合,一年换一次仓,我算过,2013—2016年,这个组合能赚10倍。但是,如果2017年以后还这么做,这3年会亏掉80%。

这意味着什么?整个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曾经有效的东西很可能不再有效。

还有另外一个非常有趣的指数,叫申万活跃股指数。这是1999年发布的一个指数,选取了市场上最活跃(换手率最高)的100只或200只股票。这个指数推出的时候是1 000点,到了2017年只剩下10点,于是停止了发布,一度引发了大家的热议。这相当于说,如果你每个星期跟着最活跃的股票做,18年内可以亏掉99%。这里还没有考虑交易费用,如果考虑交易费用,我估计会亏掉99.9%。

我们内部研究发现,2016年之前,很多纯粹的技术指标是有效的,但2016年之后完全失效了。这其实是与市场结构、量化投资的兴起等因素相关。

第三点,投资者常常会犯的错误是追涨杀跌、频繁交易。

追涨杀跌在大波动的时候是有效的,但中国股市大波动的概率在降低。从2015年股灾以来,到今年差不多四五年了,除了今年起了一波又下去了,其他的都是小幅波动。在指数波动率显著下降的背景下,用追涨杀跌策略,算上交易费用,会亏得很厉害。

第四点,投资者经常被恐惧和贪婪所左右。

在我20多年的投资研究生涯中,在2003年、2004年经济最低迷的时候,股票曾经跌破1 000点;我也曾经历过2008年的金融海啸,和2013年、2014年股市的低迷。我有一个发现:国内对自己最悲观的时候,往往是外资对我国市场非常看好的时候,每一次都是如此,包括去年年底到今年这一次波动。

其实,我们身处国内,所以看自己的时候,浑身都是毛病;但是全世界的投资者在看全世界的资本市场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市场都有问题。欧洲有欧洲的问题,美国有美国的问题,日本有日本的问题,比较一下,就会觉得中国还挺好的,各项指标都不错:GDP高增长,金融杠杆率高,估值又便宜。所以,我们很悲观的时候,却有大量资金进来。

还有,很多个人投资者是缺乏常识的。P2P是最典型的例子。很简单的道理,当那个平台承诺给你如此高的回报,你要想一想,世界上哪有这么赚钱的生意能够支撑他给你这么高的利率?

我们老百姓特别喜欢公司搞概念,像大数据、比特币、区块链、电子烟等。我经常问,一个公司连主营业务都没做好,还要跨界去做这些新奇的玩意,那这公司能做好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