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未来剧集:差异化内容,多元化样态,更丰富的变现模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未来剧集:差异化内容,多元化样态,更丰富的变现模式

平台和影视制作公司都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短剧集和系列化剧集是行业的发展趋势所在。

文 | 三声 刘丹

12月17日,由三声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文娱·新消费年度峰会在北京开幕。在当天上午的圆桌论坛上,爱奇艺副总裁、自制剧开发中心总经理戴莹,凯柒传媒创始人葛鸣玥,腾讯视频副总编辑黄杰,恒星引力创始人、CEO王一栩,留白影视创始人、《长安十二时辰》出品人徐康就“未来剧集”的发展趋势展开交流,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崔志芳担任主持人。

从左至右依次为: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崔志芳,凯柒传媒创始人葛鸣玥,腾讯视频副总编辑黄杰,爱奇艺副总裁、自制剧开发中心总经理戴莹,留白影视创始人、《长安十二时辰》出品人徐康,恒星引力创始人、CEO王一栩

影视行业进入调整期,新的规则和共识亟待建立。内容的创新性和差异化成为平台选择合作伙伴的首要标准。戴莹建议影视制作公司“两条腿走路”,尝试互动视频、竖屏短剧等不同内容样态,与此同时,在做好内容和成本把控的基础上以分账网剧丰富变现渠道。

平台自身也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黄杰表示,腾讯视频将重点挖掘兼顾内容创新和影视制作规律的剧集作品。此外,寻找新增用户、拓展多元变现模式,以及利用5G、VR等新技术丰富内容形式和用户体验也是腾讯视频下一阶段的着力点。

2019年,剧集市场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对于影视制作公司而言,“爆款”的诞生不再受限于内容形式。徐康判断,短剧集和系列化剧集将是行业的发展趋势所在,“改变不会一蹴而就,但是必须要去学习和探索。”

凯柒传媒创始人葛鸣玥表示,“我们创立在寒冬,经过严寒的考验,只能精准到垂直细分题材博出机会”。凯柒传媒自成立以来专注女性题材的青春励志、都市情感剧和话题剧,在创立一年多的时间里推出3部原创作品,“其实平台也好,制作公司也好,经历这轮调整后反而会对内容更专注。”

在新渠道、新内容的挑战下,剧集内容的“出圈”需要针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精细化运营。恒星引力创始人、CEO王一栩认为,不同的圈层之间也存在交集,“我们要在重叠的象限里找到共性,去提取和放大这些标签,这样就更容易让剧集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破圈。”

01、行业过冬

崔志芳:一方面,行业在过去一两年里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另一方面,大家都说今年是个丰收年,剧集市场非常活跃。你们怎么判断和应对现在的主流趋势?

徐康:去年来三声的论坛,很多人都会提到“寒冬”。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还比较焦虑,到现在感觉已经有点冻习惯了。包括平台、CP公司,以及各个分工环节,所有参与方正在慢慢达成共识,行业规则正在被重塑,“寒冬”将会带来一个新常态。创新变得格外迫切,我们正在艰难地调整和适应这些变化,比如说更关注互动这一内容形式,以及在明年的项目中也会主控更多区域,尽最大努力把几部剧做好。

葛鸣玥:2018年整个影视行业进入到深度调整的状态,凯柒成立时正好遇上了“寒冬”。我们的打法是聚焦于垂直细分领域,做女性比较喜欢的青春励志、都市言情和都市话题剧。正是因为深耕一个领域,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3部原创作品,其中2018年和芒果TV制作的剧已经在今年暑期上线了,今年跟腾讯视频和优酷视频合作的两个定制的项目也要陆续杀青。其实平台也好,我们制作公司也好,经历了这一轮调整之后,大家对内容反而会更专注一些。

黄杰:我们每年都会发布腾讯视频的指数报告,今年的数据显示,虽然我们播放的剧集部数和集数下滑了10%到15%,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的播放效果,我们的播放效果反而上涨了15%。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现象,它意味着这个行业的精品越来越多了。

戴莹:市场上的剧集类型会越来越多样化。今年《都挺好》《破冰行动》《亲爱的,热爱的》等作品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我觉得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创作方法来指导后续的内容开发。现在我们在筛选项目的时候,最看重的就是创新性和差异化,而不会局限于大IP或者说局限于原创。

02、新爆款

崔志芳:过去是“一般流量之战”,大家都在跑马圈地。现在对内容的深入挖掘或许会成为“爆款”诞生的强引擎。平台和制作公司怎么制造“爆款”?“爆款”怎么从核心粉丝跨到泛人群?

王一栩:我们公司今年上线了三部剧。针对不同的用户和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特点,我们为每部剧提取了关键词,然后把这些关键词用视频表达出来。我觉得用户不会局限于做某个IP的粉丝,圈层用户也具备博爱属性,他们会有多个不同的马甲,粉不同爱豆、追不同剧集,那么不同圈层的用户中就会有共同的标签,这些标签也可以作为社交货币。我们在重叠的象限里找共性,放大这些标签,就更容易让剧集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破圈。

葛鸣玥:现在影视公司要具备打组合拳的能力,从前期的内容开发到制作到后端的宣发包括衍生产品的开发,都能够成为帮你去聚拢粉丝的手段,包括短视频平台也可以在长视频短宣发中发挥作用。长短视频有不同的价值和功能,两者可以共生共长。

戴莹:其实《破冰行动》这个项目很难带,我们的演员阵容不适合做强粉丝运营,所以我们从真实的大案,从案件本身和剧集本身去做宣传,最后突出重围。合适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作品类型、演员,营销方式,以及用户群体要相匹配,好作品只要能够用到合适的演员和合适的营销方式都有可能出圈。

黄杰:对于平台来说,所谓的粉丝运营,本质上就是用户分群精细化运营。在上游内容的采购制作方面,我们先把用户分类,然后试图去洞悉每一类用户的情感诉求;在创作和采购的过程中,我们会广泛征求用户意见;项目上线后,我们也会保持和用户的互动。

比如说在做《陈情令》的时候,我们有无数个粉丝群,每次更新后都在群里问大家,你们最感兴趣的点是什么?觉得最有feel的片段是什么?摸清这些后,我们再通过市场的力量把这些点放大出去。其实整个过程当中,就是两件事:细分,弄清楚用户要什么;尊重,把用户当成上帝去满足他们的需求。

03、未来剧集

崔志芳:用户和消费习惯正在更新,分季播出、单部集数的剧集能否成为趋势?未来还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突破点?

葛鸣玥:影视作品的周期性没有那么长,更像流行品牌,需要在短时间内去聚集流量和关注度。如果第一季反响比较好,而且公司具备多季开发的能力,那么我们肯定愿意去做这件事,因为你的用户和粉丝会有留存,第二季播出的时候大家对你的内容会有更强的期待。

王一栩:根据我们做女频内容的经验来看,观众喜欢女频内容中的极致情感,但这种极致情感在续集中继续重演就会变得套路化。其实当剧集中的人物具备认知度后,我们可以围绕人物开发同系列、同一个世界架构下的新内容,给用户带来熟悉人物的新爱情故事。这种的续集开发是我们准备去探索的方向。

徐康:剧集的系列化开发是必然趋势,这和剧集的观看人群和商业逻辑强相关。我们倾向于通过动画、互动等形式对作品进行横向展示;同时在纵向做剧集的系列化开发。

我们明年和戴莹总这边合作的《洛阳》,就是我们在系列化方面做的尝试。《洛阳》已经筹备了两年,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选择和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如果演员换了,那么你的人物还是不是一样的人物?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思考,也会有一些妥协的部分,但系列化是我们必须去学习和探索的趋势。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今年很多开拍的剧集都已经变短了,估计一两年后大家就会看到这些作品。但是剧集时长变短对行业习惯和用户习惯都是挑战,大部分观众都是长视频用户,而审查方式也让我们的项目很难边拍边播,改变不会一蹴而就。

戴莹:剧集变短是必然的。长剧集和短剧集都是很好的创作方向,但要根据故事体量进行选择。明年《无证之罪》后续的系列也会跟大家见面,可能不叫《无证之罪》,因为故事和人物都有变化,这是我们对系列化开发的一种尝试。

我们能给到从业者的经验就是两条腿走路。首先是在内容层面上,除了剧集题材等方面的创新,内容样态的创新,也是大家可以发展的点。我觉得像长视频、短视频、互动视频,包括竖屏短视频等各种内容样态,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可以去尝试的。

其次,在渠道方面,随着付费会员越来越多,这个盘子已经够大了,如果团队的内容过硬,而且能把控好成本,或许可以尝试做分账剧,靠自己赚到钱,而不是完全依仗平台。分账剧能提供更公平的机会,同时让合作伙伴更加客观地展示自己的实力。

黄杰:我们想要寻找到一些新的空间。在内容上,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在创新的同时符合电视剧基本规律的作品;在市场上,我们要沉下去,走出去,寻找新增用户;在商业模式上,我们会探索更多元的变现方式,比如IP衍生开发等;在技术上,利用5G、VR等技术带来内容和互动形式的创新也是我们要去尝试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未来剧集:差异化内容,多元化样态,更丰富的变现模式

平台和影视制作公司都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短剧集和系列化剧集是行业的发展趋势所在。

文 | 三声 刘丹

12月17日,由三声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文娱·新消费年度峰会在北京开幕。在当天上午的圆桌论坛上,爱奇艺副总裁、自制剧开发中心总经理戴莹,凯柒传媒创始人葛鸣玥,腾讯视频副总编辑黄杰,恒星引力创始人、CEO王一栩,留白影视创始人、《长安十二时辰》出品人徐康就“未来剧集”的发展趋势展开交流,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崔志芳担任主持人。

从左至右依次为: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崔志芳,凯柒传媒创始人葛鸣玥,腾讯视频副总编辑黄杰,爱奇艺副总裁、自制剧开发中心总经理戴莹,留白影视创始人、《长安十二时辰》出品人徐康,恒星引力创始人、CEO王一栩

影视行业进入调整期,新的规则和共识亟待建立。内容的创新性和差异化成为平台选择合作伙伴的首要标准。戴莹建议影视制作公司“两条腿走路”,尝试互动视频、竖屏短剧等不同内容样态,与此同时,在做好内容和成本把控的基础上以分账网剧丰富变现渠道。

平台自身也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黄杰表示,腾讯视频将重点挖掘兼顾内容创新和影视制作规律的剧集作品。此外,寻找新增用户、拓展多元变现模式,以及利用5G、VR等新技术丰富内容形式和用户体验也是腾讯视频下一阶段的着力点。

2019年,剧集市场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对于影视制作公司而言,“爆款”的诞生不再受限于内容形式。徐康判断,短剧集和系列化剧集将是行业的发展趋势所在,“改变不会一蹴而就,但是必须要去学习和探索。”

凯柒传媒创始人葛鸣玥表示,“我们创立在寒冬,经过严寒的考验,只能精准到垂直细分题材博出机会”。凯柒传媒自成立以来专注女性题材的青春励志、都市情感剧和话题剧,在创立一年多的时间里推出3部原创作品,“其实平台也好,制作公司也好,经历这轮调整后反而会对内容更专注。”

在新渠道、新内容的挑战下,剧集内容的“出圈”需要针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精细化运营。恒星引力创始人、CEO王一栩认为,不同的圈层之间也存在交集,“我们要在重叠的象限里找到共性,去提取和放大这些标签,这样就更容易让剧集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破圈。”

01、行业过冬

崔志芳:一方面,行业在过去一两年里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另一方面,大家都说今年是个丰收年,剧集市场非常活跃。你们怎么判断和应对现在的主流趋势?

徐康:去年来三声的论坛,很多人都会提到“寒冬”。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还比较焦虑,到现在感觉已经有点冻习惯了。包括平台、CP公司,以及各个分工环节,所有参与方正在慢慢达成共识,行业规则正在被重塑,“寒冬”将会带来一个新常态。创新变得格外迫切,我们正在艰难地调整和适应这些变化,比如说更关注互动这一内容形式,以及在明年的项目中也会主控更多区域,尽最大努力把几部剧做好。

葛鸣玥:2018年整个影视行业进入到深度调整的状态,凯柒成立时正好遇上了“寒冬”。我们的打法是聚焦于垂直细分领域,做女性比较喜欢的青春励志、都市言情和都市话题剧。正是因为深耕一个领域,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3部原创作品,其中2018年和芒果TV制作的剧已经在今年暑期上线了,今年跟腾讯视频和优酷视频合作的两个定制的项目也要陆续杀青。其实平台也好,我们制作公司也好,经历了这一轮调整之后,大家对内容反而会更专注一些。

黄杰:我们每年都会发布腾讯视频的指数报告,今年的数据显示,虽然我们播放的剧集部数和集数下滑了10%到15%,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的播放效果,我们的播放效果反而上涨了15%。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现象,它意味着这个行业的精品越来越多了。

戴莹:市场上的剧集类型会越来越多样化。今年《都挺好》《破冰行动》《亲爱的,热爱的》等作品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我觉得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创作方法来指导后续的内容开发。现在我们在筛选项目的时候,最看重的就是创新性和差异化,而不会局限于大IP或者说局限于原创。

02、新爆款

崔志芳:过去是“一般流量之战”,大家都在跑马圈地。现在对内容的深入挖掘或许会成为“爆款”诞生的强引擎。平台和制作公司怎么制造“爆款”?“爆款”怎么从核心粉丝跨到泛人群?

王一栩:我们公司今年上线了三部剧。针对不同的用户和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特点,我们为每部剧提取了关键词,然后把这些关键词用视频表达出来。我觉得用户不会局限于做某个IP的粉丝,圈层用户也具备博爱属性,他们会有多个不同的马甲,粉不同爱豆、追不同剧集,那么不同圈层的用户中就会有共同的标签,这些标签也可以作为社交货币。我们在重叠的象限里找共性,放大这些标签,就更容易让剧集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破圈。

葛鸣玥:现在影视公司要具备打组合拳的能力,从前期的内容开发到制作到后端的宣发包括衍生产品的开发,都能够成为帮你去聚拢粉丝的手段,包括短视频平台也可以在长视频短宣发中发挥作用。长短视频有不同的价值和功能,两者可以共生共长。

戴莹:其实《破冰行动》这个项目很难带,我们的演员阵容不适合做强粉丝运营,所以我们从真实的大案,从案件本身和剧集本身去做宣传,最后突出重围。合适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作品类型、演员,营销方式,以及用户群体要相匹配,好作品只要能够用到合适的演员和合适的营销方式都有可能出圈。

黄杰:对于平台来说,所谓的粉丝运营,本质上就是用户分群精细化运营。在上游内容的采购制作方面,我们先把用户分类,然后试图去洞悉每一类用户的情感诉求;在创作和采购的过程中,我们会广泛征求用户意见;项目上线后,我们也会保持和用户的互动。

比如说在做《陈情令》的时候,我们有无数个粉丝群,每次更新后都在群里问大家,你们最感兴趣的点是什么?觉得最有feel的片段是什么?摸清这些后,我们再通过市场的力量把这些点放大出去。其实整个过程当中,就是两件事:细分,弄清楚用户要什么;尊重,把用户当成上帝去满足他们的需求。

03、未来剧集

崔志芳:用户和消费习惯正在更新,分季播出、单部集数的剧集能否成为趋势?未来还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突破点?

葛鸣玥:影视作品的周期性没有那么长,更像流行品牌,需要在短时间内去聚集流量和关注度。如果第一季反响比较好,而且公司具备多季开发的能力,那么我们肯定愿意去做这件事,因为你的用户和粉丝会有留存,第二季播出的时候大家对你的内容会有更强的期待。

王一栩:根据我们做女频内容的经验来看,观众喜欢女频内容中的极致情感,但这种极致情感在续集中继续重演就会变得套路化。其实当剧集中的人物具备认知度后,我们可以围绕人物开发同系列、同一个世界架构下的新内容,给用户带来熟悉人物的新爱情故事。这种的续集开发是我们准备去探索的方向。

徐康:剧集的系列化开发是必然趋势,这和剧集的观看人群和商业逻辑强相关。我们倾向于通过动画、互动等形式对作品进行横向展示;同时在纵向做剧集的系列化开发。

我们明年和戴莹总这边合作的《洛阳》,就是我们在系列化方面做的尝试。《洛阳》已经筹备了两年,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选择和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如果演员换了,那么你的人物还是不是一样的人物?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思考,也会有一些妥协的部分,但系列化是我们必须去学习和探索的趋势。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今年很多开拍的剧集都已经变短了,估计一两年后大家就会看到这些作品。但是剧集时长变短对行业习惯和用户习惯都是挑战,大部分观众都是长视频用户,而审查方式也让我们的项目很难边拍边播,改变不会一蹴而就。

戴莹:剧集变短是必然的。长剧集和短剧集都是很好的创作方向,但要根据故事体量进行选择。明年《无证之罪》后续的系列也会跟大家见面,可能不叫《无证之罪》,因为故事和人物都有变化,这是我们对系列化开发的一种尝试。

我们能给到从业者的经验就是两条腿走路。首先是在内容层面上,除了剧集题材等方面的创新,内容样态的创新,也是大家可以发展的点。我觉得像长视频、短视频、互动视频,包括竖屏短视频等各种内容样态,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可以去尝试的。

其次,在渠道方面,随着付费会员越来越多,这个盘子已经够大了,如果团队的内容过硬,而且能把控好成本,或许可以尝试做分账剧,靠自己赚到钱,而不是完全依仗平台。分账剧能提供更公平的机会,同时让合作伙伴更加客观地展示自己的实力。

黄杰:我们想要寻找到一些新的空间。在内容上,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在创新的同时符合电视剧基本规律的作品;在市场上,我们要沉下去,走出去,寻找新增用户;在商业模式上,我们会探索更多元的变现方式,比如IP衍生开发等;在技术上,利用5G、VR等技术带来内容和互动形式的创新也是我们要去尝试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