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们是不是太低估了这部电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们是不是太低估了这部电影?

这部影片具有探索市场边界的价值。

文|幕味儿

毫无疑问,《被光抓走的人》成为了今年年末难以忽视的一部异类电影。它的“异”体现于两个部分:一个是影片的类型,你没有办法给这部电影一个准确、明晰的类型归属;另一个则是它提出的情感议题,属于一个灰色地带,我们应当拿什么来界定爱与不爱的界限?

这是编剧董润年的导演处女作。编剧在当下的影视行业其实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一部电影不好看大家会怪编剧故事写得不够好。但一部电影好看,大家又往往会忽视当中编剧的功劳在哪。

董润年作为编剧的时候,已经创作出不少好的作品,《老炮儿》、《心花路放》、《疯狂外星人》、《厨子戏子痞子》,可谓是口碑票房双丰收。

如今,他的导演首秀,完成的如何?面对上映一周来票房7000万、豆瓣7.1分的成绩,董润年又有何感想?“幕味儿”为此对他进行了专访,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新锐导演的内心剖白。

《被光抓走的人》里关于那一道光的设定,是很多观众感到新鲜的源头。

那是一个概念上的光,并不像是常见的商业片叙事模式:开头设置了一个危机,最终会去破除它。董润年说,这个故事虽然是脑洞大开的产物,但并不是毫无源头、来自一时的冲动,而是很多具体的想法累积多年综合下来的结果。

他说,最初有两个科幻小说确实启发了他的灵感。一个是《列侬的眼镜》,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人在跳蚤市场买到一副眼镜,商贩称是约翰·列侬的遗物,他买回来戴上后,发现可以看到每个人头上有很多根线悬在空中。他很好奇每根线代表什么,就拔掉了其中一根,发现原来这个代表爱情,拔掉后爱情就不见了。

董润年认为这和中国传统的月老牵红线传说有些相似,也让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在更高的维度看到的人类,是跟我们肉眼所看到的不一样?

后来他看到另一种说法,在《被光抓走的人》中也提到了,爱情是一种量子纠缠态。他觉得这个说法很有趣,也是电影里关于爱情部分的启发。

而另一个创作上的重要启发,则是来自特德·姜的小说——《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这个小说整体风格非常写实,在故事里天堂地狱同时存在,人都能看到天堂地狱的状态。

董润年告诉我,曾经,他脑洞更大,他想到的并不是光,而是有一个外星飞船来抓走很多人,这些被抓走的人,在地面上可以用望远镜看到他们生活在飞船里的状态,就像一个星球一样悬浮在半空。

在这个前提下,一样可以讨论被抓走的人是什么样的关系。如果是爱情关系,那地面上留下的人,就是没有爱的,他们该如何生活。

可是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他觉得外星飞船太具象,拍成电影很容易变成一个动作片。因此在写这个剧本的过程里,他慢慢发现自己真正想表达的,还是剩下的这些人的处境。

于是,逐渐的,一道抽象的光,替代外星人和外星飞船。

从2013年开始有这个最初的剧本想法,到后来也出现了一些类似的概念,例如灭霸的响指;后来他在筹备时,也有人向他提及了美剧《守望尘世》里前提设定的相似。

他坦诚,自己一度是有些烦恼,但最后决定还是得做下去:在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撞梗的事情屡屡发生,自己也十分无奈,但只要是原创想法也就没必要回避。

对于《被光抓走的人》这个作品,董润年一开始就是准备自己拍的,因为故事里很多表达是很作者性的,他觉得自己在这个故事上也有很强的表达欲。

但这并不是他最初筹备的处女作长片。他说这些年其实一直有不少机会,有很多商业类型的影片接触过他。

但他好奇心很重,不会给自己规定好一定要做个什么样套路的电影出来。

在各个项目共同推进的过程里,《被光抓走的人》最先成熟,也就落地生根了。他还曾经筹备过一个大商业特效片,但是夭折了,《被光抓走的人》顺其自然地就成为了第一个。

这样一个面向市场的作品,必须要考虑的观众接受度的问题。

董润年认为这是一部具有一定深度的作者电影。尽管有一个高概念的前提,但仍然具备很强的文艺性。这是这部影片一开始的定位,投资方很支持他拍这个片子,包括主演、不同部门的主创也都很支持他。

他说,自己的初心还是想做不太一样的电影,尤其体现在类型和表达上的不同,尽量去探索和创新。投资方对此也很支持,他们判断观众总是在成长的,希望探索出新的方式来满足日益成长的观众口味与需求,拓宽观众群体。所以资方从一开始就鼓励他尽可能把想表达的、想做的做出来就好。

董润年认为,即便电影对观众有门槛,但更有接地气的情感共鸣和话题性,所以存在着市场潜力,如何开拓市场,去找到对应的观众,以及如何发酵话题,这是整个团队想去探索的。

总而言之,这部影片具有探索市场边界的价值。

而从梦想照进现实,电影顺利完成,无疑是一个新导演的幸运。

我们现在看到的《被光抓走的人》,是131分钟,但董润年最早剪辑出来的完整版本有150多分钟。

因为要考虑市场接受度,以及各种其他原因,那个版本有些东西需要处理。董润年也试过更短的版本,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现在131分钟的版本,这是在现有条件下表达最清晰、准确的版本。

有一些观众诟病片中中部分段落过于漫长说教,例如武文学和小韩老师宾馆里的一席长谈。董润年解释到,这些对话的部分,其实是一开始创作时就想表达的核心问题。

虽然有些观众觉得太文了,不理解,但还有很多观众会因此受到触动。而且这是这个故事的内在表达的出发点,也是董润年创作的初衷。他很理解现在观众众口难调,永远有一部分喜欢而一部分不喜欢。

董润年说,很幸运的是有一批特别优秀、有经验、敬业、专业的演员来帮助他演这部处女作。

他和这些演员的合作异常顺利,在开拍前和演员聊剧本过程中把人物状态都讲得很清楚,现场也很流畅,没有太多争论。包括整体服化道、摄影等等,大家都是在统一的认识下,找到了最真挚的表达风格。

影片上映后,有观众质疑影片的摄影风格问题,觉得看不出好坏。但董润年自信地认为,这次的画面其实非常高级,丝毫没有炫技,把现实质感做得很好,把故事需要的氛围都呈现了出来。

他尤其指出,这部影片的幕后团队都是中国第一流的电影人,有着最好的艺术水平和技术水准,但他们却在这个影片里把“自我”完全藏了起来,为故事整体服务。他觉得自己做编剧也是一样,特别希望把自己藏起来,一个板块特别突出,反而可能代表这个电影的表述上有问题。

董润年在构思剧本的时候,几组人物的主次结构就已经设计好了。以武文学和李楠为主,武文学的部分稍多一些。

片中有三组人物状态都和婚姻有关,武文学是在婚姻里很久,李楠即将失去婚姻,还有组年轻情侣即将走入婚姻,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董润年说,这个故事本身就更多想表现在婚姻里的人。

以前的中国电影表现已婚人士的爱情比较少,他很想探讨这个问题,尤其是已婚人士和失婚人士对于爱情的状态;以及在极端情况下,能不能展现出他们情感的复杂性——这个也是《被光抓走的人》选择武文学、李楠为主线的原因。另外两条线,筷子和年轻情侣因为各种原因删掉很多,显得相对简单。

同时,他也指出,片中四组人物关系的排布,在整体上有情绪纠缠和递进的作用,互为推动的状态,因此也不能平均分配。有些重的情绪点在关键性情节上,需要由最合适的人物推动发展。

其中黄渤和谭卓饰演的中年夫妻,作为最核心的人物,呈现的状态也最为真实。

谈到这种真实,董润年说自己的创作方法主要还是观察,包括随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生活中有各种体验。而观察身边的人,可以看到很多生活细节的影子。他在观察人物的正常生活状态下,也同时揣摩他内心的想法,甚至是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些不足人道的秘密和恐惧?

而在拍摄过程里,演员们也提供了很多细节。

比如影片结尾的长镜头,谭卓切完菜,洗菜板这些细小的日常动作,都是演员的临场发挥。在拍摄的时候他没有下达具体任务,就是希望演员按日常生活来表演,不喊停就一直演下去,他很好奇会呈现什么样的情景。

演员们虽然是明星,但还是很有生活体验,表演的非常细致,最终的呈现是剧作到表演综合的结果。

这组夫妻也引发了网络上关于精神出轨话题的议论。董润年认为当代社会中,人们把有些问题过于用非黑即白的状态去判断了。比如在这个故事里,如果没有发生极端事件,如果没有被白光强制认定他和他老婆没有爱情的前提下,武文学根本不会做出任何越轨的事,精神出轨都谈不上。

他认为人在一生,难免会对优秀的异性产生好感,这种好感只要不表达,不付诸行动,通常没有第二个人会知道。像武文学是被逼到绝境了,才去寻求真正的答案,是不是因为自己曾经对小韩老师有所心动,才会导致他被判定不爱老婆。

他的潜意识是想寻找一条出路。

董润年说,现实生活里,我们不能自欺欺人,给别人的想法定罪,“想也不能想,想也有罪”。但人类幽微的情感萌动,难道真的是用道德可以完全控制的嘛?先理解,面对这个现实,才能想办法避免人性中天然的、恶的想法演变成现实中恶的行为,而不是一味用三观去指控,那解决不了问题。

在董润年过去的编剧作品里,大多都以男人戏为主,展现男人的情谊,也没有太多的情感部分。

但在《被光抓走的人》里有一整条故事线,是以女性为主。他在设计王珞丹这条故事线的时候,也是主要来自生活的观察。

他说这些年看到很多女性被出轨的故事,尤其是很多原配和小三之间的故事。他很好奇在网络发达后,很多东西很容易查到证据,到底一个女人如何面对这些事,尤其如何面对自己。

他进而解释到,电影里的四条故事线其实都是在讨论极端情况下,人如何面对真实的自己,跟真实的自己和解。

在情感状态中,人真的很少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如何接受,以及是否敢于接受都是一个疑问。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不幸福,烦躁、焦躁、忧虑,表面来自外部,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自己产生失望,觉得自己对世界无力掌控。无法解决眼前的难题,来自于最深层对自我的不满。

回到王珞丹这条故事线来,这个角色在前半段一直放不下。董润年发现很多女性被出轨后会产生自责,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没做好才被背叛。

王珞丹这条故事线走到最后是理解自己,理解对方。她一直想做独立坚强的女性,都是她主动想离婚、主动分手,她这样做的时候并不是真正放下了情感,而只是想要尽快逃离,让自己觉得仍然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但这一段旅程走下来,她终于可以真正面对这个感情,“我爱你,但我可以选择离开你,不再受到任何伤害”——这是她经历了全面的思考之后做出的选择,这个时候的她才是真正的放下。

《被光抓走的人》和董润年过去的编剧作品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以都市为背景的现实题材故事,当中也展现了一些都市病问题。董润年笑称,自己只是恰好选择了类似的故事。但他确实比较喜欢做那种探寻人物内心丰富程度的题材,尤其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以后,人在都市的生活和过去发生的巨大变化,值得观察和描摹。

以前他觉得互联网会把人连结在一起,以为世界会因此大同,沟通越来越方便。但现在,他发现世界是越来越狭小,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变得越来越狭小。

包括所谓大数据的效应。一个人今天在网上看到某个商品,明天手机里全都给你推这种产品;今天你对一个观点、一个新闻产生兴趣,后面看到的就都是类似的资讯。久而久之,我们会以为自己生活的世界就是在网上看到的这些,殊不知这个世界是一个假象,是被筛选出来满足我们的喜好的。

董润年认为,这样的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思维情感上会有巨大的差异。做现实主义题材,都是希望体现出这些东西,和当下观众更紧密的连接。

我们常感叹影视业寒冬将至,身边有不少做编剧的同学、朋友工作状态也近似停滞。为此在采访的最后,我也特别希望董润年导演能以一个前辈的身份给出一些建议。

董润年说,相对大多数编剧,他无疑是一个幸运儿。在2003年、04年刚开始从事这行时就获得了署名。他强调一定要给编剧署名的问题,反对使用枪手。当然他也遇到过半路失踪的项目,写了很多东西,但突然被喊停,只拿到了一个订金。

虽然他个人遇到的甲方都比较好,但他也知道行业内这些问题的存在。他希望未来能从机制上杜绝这些问题,例如法律对编剧行业的保护,用规范性的行业协会,保护最底层编剧的权益。

这几年出现不少编剧联合起来在维护合法权益,这是很好的一个开头,他也在积极参与推动。

董润年也强调,在保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不管有没有工作,都不能放弃理想,要继续写下去,要做到越挫越勇。

就像《被光抓走的人》这个电影,一道光宣判你没有爱了,但你还是要继续生活下去。

董润年最后说到,对他而言这个电影不止是一个爱情故事,“这道光就是我们生活本身,生活是个大筛子,它是否把我们筛下来不是我们能选择的。当你的爱人离开你的时候,他给你选择了吗?当你努力工作,但公司突然面临破产,它给你选择了吗?但即使这样,还是希望大家更有信心一点。生活不给我们选择,只给我们结果。我们能选择的就是如何面对这个结果,继续生活下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们是不是太低估了这部电影?

这部影片具有探索市场边界的价值。

文|幕味儿

毫无疑问,《被光抓走的人》成为了今年年末难以忽视的一部异类电影。它的“异”体现于两个部分:一个是影片的类型,你没有办法给这部电影一个准确、明晰的类型归属;另一个则是它提出的情感议题,属于一个灰色地带,我们应当拿什么来界定爱与不爱的界限?

这是编剧董润年的导演处女作。编剧在当下的影视行业其实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一部电影不好看大家会怪编剧故事写得不够好。但一部电影好看,大家又往往会忽视当中编剧的功劳在哪。

董润年作为编剧的时候,已经创作出不少好的作品,《老炮儿》、《心花路放》、《疯狂外星人》、《厨子戏子痞子》,可谓是口碑票房双丰收。

如今,他的导演首秀,完成的如何?面对上映一周来票房7000万、豆瓣7.1分的成绩,董润年又有何感想?“幕味儿”为此对他进行了专访,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新锐导演的内心剖白。

《被光抓走的人》里关于那一道光的设定,是很多观众感到新鲜的源头。

那是一个概念上的光,并不像是常见的商业片叙事模式:开头设置了一个危机,最终会去破除它。董润年说,这个故事虽然是脑洞大开的产物,但并不是毫无源头、来自一时的冲动,而是很多具体的想法累积多年综合下来的结果。

他说,最初有两个科幻小说确实启发了他的灵感。一个是《列侬的眼镜》,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人在跳蚤市场买到一副眼镜,商贩称是约翰·列侬的遗物,他买回来戴上后,发现可以看到每个人头上有很多根线悬在空中。他很好奇每根线代表什么,就拔掉了其中一根,发现原来这个代表爱情,拔掉后爱情就不见了。

董润年认为这和中国传统的月老牵红线传说有些相似,也让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在更高的维度看到的人类,是跟我们肉眼所看到的不一样?

后来他看到另一种说法,在《被光抓走的人》中也提到了,爱情是一种量子纠缠态。他觉得这个说法很有趣,也是电影里关于爱情部分的启发。

而另一个创作上的重要启发,则是来自特德·姜的小说——《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这个小说整体风格非常写实,在故事里天堂地狱同时存在,人都能看到天堂地狱的状态。

董润年告诉我,曾经,他脑洞更大,他想到的并不是光,而是有一个外星飞船来抓走很多人,这些被抓走的人,在地面上可以用望远镜看到他们生活在飞船里的状态,就像一个星球一样悬浮在半空。

在这个前提下,一样可以讨论被抓走的人是什么样的关系。如果是爱情关系,那地面上留下的人,就是没有爱的,他们该如何生活。

可是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他觉得外星飞船太具象,拍成电影很容易变成一个动作片。因此在写这个剧本的过程里,他慢慢发现自己真正想表达的,还是剩下的这些人的处境。

于是,逐渐的,一道抽象的光,替代外星人和外星飞船。

从2013年开始有这个最初的剧本想法,到后来也出现了一些类似的概念,例如灭霸的响指;后来他在筹备时,也有人向他提及了美剧《守望尘世》里前提设定的相似。

他坦诚,自己一度是有些烦恼,但最后决定还是得做下去:在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撞梗的事情屡屡发生,自己也十分无奈,但只要是原创想法也就没必要回避。

对于《被光抓走的人》这个作品,董润年一开始就是准备自己拍的,因为故事里很多表达是很作者性的,他觉得自己在这个故事上也有很强的表达欲。

但这并不是他最初筹备的处女作长片。他说这些年其实一直有不少机会,有很多商业类型的影片接触过他。

但他好奇心很重,不会给自己规定好一定要做个什么样套路的电影出来。

在各个项目共同推进的过程里,《被光抓走的人》最先成熟,也就落地生根了。他还曾经筹备过一个大商业特效片,但是夭折了,《被光抓走的人》顺其自然地就成为了第一个。

这样一个面向市场的作品,必须要考虑的观众接受度的问题。

董润年认为这是一部具有一定深度的作者电影。尽管有一个高概念的前提,但仍然具备很强的文艺性。这是这部影片一开始的定位,投资方很支持他拍这个片子,包括主演、不同部门的主创也都很支持他。

他说,自己的初心还是想做不太一样的电影,尤其体现在类型和表达上的不同,尽量去探索和创新。投资方对此也很支持,他们判断观众总是在成长的,希望探索出新的方式来满足日益成长的观众口味与需求,拓宽观众群体。所以资方从一开始就鼓励他尽可能把想表达的、想做的做出来就好。

董润年认为,即便电影对观众有门槛,但更有接地气的情感共鸣和话题性,所以存在着市场潜力,如何开拓市场,去找到对应的观众,以及如何发酵话题,这是整个团队想去探索的。

总而言之,这部影片具有探索市场边界的价值。

而从梦想照进现实,电影顺利完成,无疑是一个新导演的幸运。

我们现在看到的《被光抓走的人》,是131分钟,但董润年最早剪辑出来的完整版本有150多分钟。

因为要考虑市场接受度,以及各种其他原因,那个版本有些东西需要处理。董润年也试过更短的版本,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现在131分钟的版本,这是在现有条件下表达最清晰、准确的版本。

有一些观众诟病片中中部分段落过于漫长说教,例如武文学和小韩老师宾馆里的一席长谈。董润年解释到,这些对话的部分,其实是一开始创作时就想表达的核心问题。

虽然有些观众觉得太文了,不理解,但还有很多观众会因此受到触动。而且这是这个故事的内在表达的出发点,也是董润年创作的初衷。他很理解现在观众众口难调,永远有一部分喜欢而一部分不喜欢。

董润年说,很幸运的是有一批特别优秀、有经验、敬业、专业的演员来帮助他演这部处女作。

他和这些演员的合作异常顺利,在开拍前和演员聊剧本过程中把人物状态都讲得很清楚,现场也很流畅,没有太多争论。包括整体服化道、摄影等等,大家都是在统一的认识下,找到了最真挚的表达风格。

影片上映后,有观众质疑影片的摄影风格问题,觉得看不出好坏。但董润年自信地认为,这次的画面其实非常高级,丝毫没有炫技,把现实质感做得很好,把故事需要的氛围都呈现了出来。

他尤其指出,这部影片的幕后团队都是中国第一流的电影人,有着最好的艺术水平和技术水准,但他们却在这个影片里把“自我”完全藏了起来,为故事整体服务。他觉得自己做编剧也是一样,特别希望把自己藏起来,一个板块特别突出,反而可能代表这个电影的表述上有问题。

董润年在构思剧本的时候,几组人物的主次结构就已经设计好了。以武文学和李楠为主,武文学的部分稍多一些。

片中有三组人物状态都和婚姻有关,武文学是在婚姻里很久,李楠即将失去婚姻,还有组年轻情侣即将走入婚姻,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董润年说,这个故事本身就更多想表现在婚姻里的人。

以前的中国电影表现已婚人士的爱情比较少,他很想探讨这个问题,尤其是已婚人士和失婚人士对于爱情的状态;以及在极端情况下,能不能展现出他们情感的复杂性——这个也是《被光抓走的人》选择武文学、李楠为主线的原因。另外两条线,筷子和年轻情侣因为各种原因删掉很多,显得相对简单。

同时,他也指出,片中四组人物关系的排布,在整体上有情绪纠缠和递进的作用,互为推动的状态,因此也不能平均分配。有些重的情绪点在关键性情节上,需要由最合适的人物推动发展。

其中黄渤和谭卓饰演的中年夫妻,作为最核心的人物,呈现的状态也最为真实。

谈到这种真实,董润年说自己的创作方法主要还是观察,包括随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生活中有各种体验。而观察身边的人,可以看到很多生活细节的影子。他在观察人物的正常生活状态下,也同时揣摩他内心的想法,甚至是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些不足人道的秘密和恐惧?

而在拍摄过程里,演员们也提供了很多细节。

比如影片结尾的长镜头,谭卓切完菜,洗菜板这些细小的日常动作,都是演员的临场发挥。在拍摄的时候他没有下达具体任务,就是希望演员按日常生活来表演,不喊停就一直演下去,他很好奇会呈现什么样的情景。

演员们虽然是明星,但还是很有生活体验,表演的非常细致,最终的呈现是剧作到表演综合的结果。

这组夫妻也引发了网络上关于精神出轨话题的议论。董润年认为当代社会中,人们把有些问题过于用非黑即白的状态去判断了。比如在这个故事里,如果没有发生极端事件,如果没有被白光强制认定他和他老婆没有爱情的前提下,武文学根本不会做出任何越轨的事,精神出轨都谈不上。

他认为人在一生,难免会对优秀的异性产生好感,这种好感只要不表达,不付诸行动,通常没有第二个人会知道。像武文学是被逼到绝境了,才去寻求真正的答案,是不是因为自己曾经对小韩老师有所心动,才会导致他被判定不爱老婆。

他的潜意识是想寻找一条出路。

董润年说,现实生活里,我们不能自欺欺人,给别人的想法定罪,“想也不能想,想也有罪”。但人类幽微的情感萌动,难道真的是用道德可以完全控制的嘛?先理解,面对这个现实,才能想办法避免人性中天然的、恶的想法演变成现实中恶的行为,而不是一味用三观去指控,那解决不了问题。

在董润年过去的编剧作品里,大多都以男人戏为主,展现男人的情谊,也没有太多的情感部分。

但在《被光抓走的人》里有一整条故事线,是以女性为主。他在设计王珞丹这条故事线的时候,也是主要来自生活的观察。

他说这些年看到很多女性被出轨的故事,尤其是很多原配和小三之间的故事。他很好奇在网络发达后,很多东西很容易查到证据,到底一个女人如何面对这些事,尤其如何面对自己。

他进而解释到,电影里的四条故事线其实都是在讨论极端情况下,人如何面对真实的自己,跟真实的自己和解。

在情感状态中,人真的很少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如何接受,以及是否敢于接受都是一个疑问。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不幸福,烦躁、焦躁、忧虑,表面来自外部,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自己产生失望,觉得自己对世界无力掌控。无法解决眼前的难题,来自于最深层对自我的不满。

回到王珞丹这条故事线来,这个角色在前半段一直放不下。董润年发现很多女性被出轨后会产生自责,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没做好才被背叛。

王珞丹这条故事线走到最后是理解自己,理解对方。她一直想做独立坚强的女性,都是她主动想离婚、主动分手,她这样做的时候并不是真正放下了情感,而只是想要尽快逃离,让自己觉得仍然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但这一段旅程走下来,她终于可以真正面对这个感情,“我爱你,但我可以选择离开你,不再受到任何伤害”——这是她经历了全面的思考之后做出的选择,这个时候的她才是真正的放下。

《被光抓走的人》和董润年过去的编剧作品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以都市为背景的现实题材故事,当中也展现了一些都市病问题。董润年笑称,自己只是恰好选择了类似的故事。但他确实比较喜欢做那种探寻人物内心丰富程度的题材,尤其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以后,人在都市的生活和过去发生的巨大变化,值得观察和描摹。

以前他觉得互联网会把人连结在一起,以为世界会因此大同,沟通越来越方便。但现在,他发现世界是越来越狭小,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变得越来越狭小。

包括所谓大数据的效应。一个人今天在网上看到某个商品,明天手机里全都给你推这种产品;今天你对一个观点、一个新闻产生兴趣,后面看到的就都是类似的资讯。久而久之,我们会以为自己生活的世界就是在网上看到的这些,殊不知这个世界是一个假象,是被筛选出来满足我们的喜好的。

董润年认为,这样的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思维情感上会有巨大的差异。做现实主义题材,都是希望体现出这些东西,和当下观众更紧密的连接。

我们常感叹影视业寒冬将至,身边有不少做编剧的同学、朋友工作状态也近似停滞。为此在采访的最后,我也特别希望董润年导演能以一个前辈的身份给出一些建议。

董润年说,相对大多数编剧,他无疑是一个幸运儿。在2003年、04年刚开始从事这行时就获得了署名。他强调一定要给编剧署名的问题,反对使用枪手。当然他也遇到过半路失踪的项目,写了很多东西,但突然被喊停,只拿到了一个订金。

虽然他个人遇到的甲方都比较好,但他也知道行业内这些问题的存在。他希望未来能从机制上杜绝这些问题,例如法律对编剧行业的保护,用规范性的行业协会,保护最底层编剧的权益。

这几年出现不少编剧联合起来在维护合法权益,这是很好的一个开头,他也在积极参与推动。

董润年也强调,在保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不管有没有工作,都不能放弃理想,要继续写下去,要做到越挫越勇。

就像《被光抓走的人》这个电影,一道光宣判你没有爱了,但你还是要继续生活下去。

董润年最后说到,对他而言这个电影不止是一个爱情故事,“这道光就是我们生活本身,生活是个大筛子,它是否把我们筛下来不是我们能选择的。当你的爱人离开你的时候,他给你选择了吗?当你努力工作,但公司突然面临破产,它给你选择了吗?但即使这样,还是希望大家更有信心一点。生活不给我们选择,只给我们结果。我们能选择的就是如何面对这个结果,继续生活下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