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报告:成都新职业人群80%达到中等收入标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报告:成都新职业人群80%达到中等收入标准

成都新职业人群总体规模排名全国第三, 新职业人群总体收入较高,80%达到中等收入标准,21.6%月收入超过1万。

图片来源:晓晨/摄

文 | 晓晨

今年“双11”期间,京东、当当等大型网络零售商加大了优惠促销力度,销售额增速加快,带动四川全省11月网络零售额快速增长。11月,四川省限额以上企业网络零售额132.7亿元,同比增长27.6%,占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18.8%,拉动其增长4.5个百分点,贡献率43.2%。

其中,10个网上零售亿元企业11月共完成零售额121.2亿元,占全省限额以上网络零售额的91.3%,同比增长30.5%,拉动其增长27.3个百分点,贡献率达98.5%……线上购物、物流配送、网络订餐早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的新常态,而其背后的支撑,则是数以千百万计的新兴就业岗位支撑着庞大的消费人群。

当下,中国产业结构由工业转向服务业主导,据四川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四川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464.6亿元,首次在上半年突破万亿元;占GDP比重51.0%,高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服务业对四川劳动力更强的吸纳能力在新经济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新职业不断涌现,就业选择日新月异,原来讲360行行行出状元,现在是3600行。伴随网约车作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网约车司机这种新职业迅速崛起。伴随生活服务的移动互联网化,外卖员这种新的就业岗位迅速崛起。近年来成都新经济蓬勃发展,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包容的营商环境,促使新经济迅速形成新生态,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成长。”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宇说。

新经济催生新职业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加速演进,新经济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组织层出不穷,促使大数据架构师、网约车司机、汉服造型师等新职业不断催生涌现。

12月23日,成都市新职业人群发展报告研讨会在成都人才资源服务产业举行。会上,58同城招聘研究院与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了《成都市新职业人群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近年来,成都市以融合创新为重点,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促使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迅速形成生态。同时,受2017年“人才新政”吸引,大批新职业从业者涌入成都就业。

目前,成都生活服务类新职业从业规模居全国首位,成都新职业人群总体规模排名全国第三,并且以青年从业者为主。成都新职业从业者对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很高,对城市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比较强烈。

报告依托大数据技术对智联、58同城等多个招聘网站新职业招聘数据进行爬取,取得北京、成都等19个样本城市(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300多万条采集数据样本,通过问卷星及现场发放问卷共收集6000多份调研问卷数据,深入成都天府新谷、孵化园等园区开展实地访谈,基于即时大样本数据,对成都新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从生产技术与生活服务两大领域整理出59个具有代表性的新职业,形成一幅成都新职业人群的整体情况画像。其中,生产技术类涉及8个行业,28个新职业岗位;生活服务类涉及11个行业,31个新职业岗位。

新职业呈现新增长

“新职业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结构深度变革的时代产物。”张宇表示,在新经济逐步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组织层出不穷,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发就业需求的系统性变动,旧的职业逐步被替代、消失或跃迁至新的职业形态,具备新时代特征的新职业不断涌现。新旧职业更替对于研究经济结构和产业细分领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职业的变迁是观察研究时代发展变化的重要微观视角。

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将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重点,通过一系列政策和举措举措,推动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稳步向前,使新经济数据总体稳定增长,而新职业人群的是新经济的微观主体活力,通过研究他们能够更好的改善成都人才发展环境和国际化营商环境。

《报告》显示,2013年至今,成都新职业从业者需求量呈现跨越式增长的态势,2016年新职业从业者需求量仅10万,2017年突破30万量级,2019年已突破45万,未来也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

目前,成都新职业人群总体规模排名全国第三,居于北京、上海之后。占比在10%左右的北京、上海,属于第一梯队。占比5%-10%的成都、广州、杭州、武汉、南京、西安属于第二梯队。其余城市属于第三梯队。

从趋势来看,2017年成都生产技术类新职业以高于2016年3倍的速度增长,出现了人工智能工程师等6类职业;生产性服务业以1.78倍的增速增长,新增了短视频运营等4类职业。随着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成都市新职业从业者需求也将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

新增长带来新极核

调查显示,成都新职业人群分布较为集中,生活服务类新职业人群占比近90%,主要集中在出行、医美丽人、健康、餐饮、亲子等领域。就从业规模而言,成都生活服务类新职业从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占到19个样本城市生活服务类从业者总量的12.9%,居全国第一。

《报告》分析,作为西南生活中心和西部消费中心,成都新消费正加速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出行、医美丽人、健康、餐饮等生活服务行业快速发展。政府率先出台促进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政策,为生活服务类新职业从业者提供社会保障,成为人们全心投入服务行业的一大助力。由于成都私家车保有量全国第2、网约车包容度指数排名第1,出台了支持网约车发展的《关于推进共享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服务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动出行行业规模占比高达25.7%。

另外,在生产技术类方面,成都大数据工程行业发展明显领先于其他行业,从业者规模占总体新职业人群近6%,超过了生产技术类总体的60%。

《报告》分析,成都大数据工程行业人才的快速聚集,得益于近年来对重点产业战略布局的调整,即将大数据作为未来产业生态的新极核,支持大数据行业创业,使从业环境得到了大幅优化。

新职业有着新特征

《报告》显示,成都新职业人群以青年从业者为主,受2017年“人才新政”吸引,大批新职业从业者涌入成都就业;生产技术类新职业对学历要求较高,其薪水待遇也非常丰厚;成都新职业从业者对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很高,对城市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比较强烈。

数据显示,来蓉三年以下的“蓉漂”占比54.2%,人才虹吸效应逐步彰显。自2017年成都“人才新政12条”实施以来,大批青年来蓉就业,截至目前,累计吸引的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就达32万余人,每天约500位青年人才涌入成都,为新职业需求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另一方面,新职业备受青年从业者青睐。从就业者年龄和行业经验来看,新职业主要由90后青年从业者组成,占比达86.9%。这反映出新一代年轻人职业观念的变化,90后新生代生活条件更加优越,更加追求个性化,追求个人兴趣和职业的匹配,就业选择不再局限于传统职业。从业年限主要集中在1-3年,大数据工程与物联网工程等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从业年限则以3-5年为主。

在学历要求较高的生产技术类人群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了70%,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也达到了8.8%。

人工智能工程、无人机、物联网工程引领高学历第一梯队。硕士及以上学历人群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工程(30.9%)、无人机(20.5%)、物联网工程(10.5%)、大数据工程(7.2%)、云计算工程(3.1%)等生产技术类新职业。

新职业人群总体收入较高,80%达到中等收入标准,21.6%月收入超过1万,生产技术类月收入超过1万的人群比例达到了33.2%。月收入3万元人群占比最高的行业为医美丽人、大数据工程、人工智能工程等。职业专业化程度越强,从业者收入越高,如整形医生、大数据开发工程师等职业月收入通常可达3万元以上,而门槛较低不需要专业工作经历的职业,如外卖员、餐饮等收入普遍集中在3000-10000元左右。

成都大部分新职业人群对目前从事的行业比较满意。满意或比较满意人群占比超过50%,不满意人群仅占比4.1%。良好的工作满意度离不开美好生活环境的打造,成都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在教育、医疗、收入、环境、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给居民提供满意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积分落户、人才安居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帮助广大“蓉漂”来蓉后“住得上房、安得了家”,实现安居梦想,推动实现“人、城、产”相互融合的同时,提升了“新成都人”的归属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报告:成都新职业人群80%达到中等收入标准

成都新职业人群总体规模排名全国第三, 新职业人群总体收入较高,80%达到中等收入标准,21.6%月收入超过1万。

图片来源:晓晨/摄

文 | 晓晨

今年“双11”期间,京东、当当等大型网络零售商加大了优惠促销力度,销售额增速加快,带动四川全省11月网络零售额快速增长。11月,四川省限额以上企业网络零售额132.7亿元,同比增长27.6%,占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18.8%,拉动其增长4.5个百分点,贡献率43.2%。

其中,10个网上零售亿元企业11月共完成零售额121.2亿元,占全省限额以上网络零售额的91.3%,同比增长30.5%,拉动其增长27.3个百分点,贡献率达98.5%……线上购物、物流配送、网络订餐早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的新常态,而其背后的支撑,则是数以千百万计的新兴就业岗位支撑着庞大的消费人群。

当下,中国产业结构由工业转向服务业主导,据四川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四川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464.6亿元,首次在上半年突破万亿元;占GDP比重51.0%,高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服务业对四川劳动力更强的吸纳能力在新经济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新职业不断涌现,就业选择日新月异,原来讲360行行行出状元,现在是3600行。伴随网约车作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网约车司机这种新职业迅速崛起。伴随生活服务的移动互联网化,外卖员这种新的就业岗位迅速崛起。近年来成都新经济蓬勃发展,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包容的营商环境,促使新经济迅速形成新生态,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成长。”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宇说。

新经济催生新职业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加速演进,新经济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组织层出不穷,促使大数据架构师、网约车司机、汉服造型师等新职业不断催生涌现。

12月23日,成都市新职业人群发展报告研讨会在成都人才资源服务产业举行。会上,58同城招聘研究院与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了《成都市新职业人群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近年来,成都市以融合创新为重点,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促使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迅速形成生态。同时,受2017年“人才新政”吸引,大批新职业从业者涌入成都就业。

目前,成都生活服务类新职业从业规模居全国首位,成都新职业人群总体规模排名全国第三,并且以青年从业者为主。成都新职业从业者对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很高,对城市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比较强烈。

报告依托大数据技术对智联、58同城等多个招聘网站新职业招聘数据进行爬取,取得北京、成都等19个样本城市(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300多万条采集数据样本,通过问卷星及现场发放问卷共收集6000多份调研问卷数据,深入成都天府新谷、孵化园等园区开展实地访谈,基于即时大样本数据,对成都新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从生产技术与生活服务两大领域整理出59个具有代表性的新职业,形成一幅成都新职业人群的整体情况画像。其中,生产技术类涉及8个行业,28个新职业岗位;生活服务类涉及11个行业,31个新职业岗位。

新职业呈现新增长

“新职业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结构深度变革的时代产物。”张宇表示,在新经济逐步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组织层出不穷,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发就业需求的系统性变动,旧的职业逐步被替代、消失或跃迁至新的职业形态,具备新时代特征的新职业不断涌现。新旧职业更替对于研究经济结构和产业细分领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职业的变迁是观察研究时代发展变化的重要微观视角。

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将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重点,通过一系列政策和举措举措,推动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稳步向前,使新经济数据总体稳定增长,而新职业人群的是新经济的微观主体活力,通过研究他们能够更好的改善成都人才发展环境和国际化营商环境。

《报告》显示,2013年至今,成都新职业从业者需求量呈现跨越式增长的态势,2016年新职业从业者需求量仅10万,2017年突破30万量级,2019年已突破45万,未来也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

目前,成都新职业人群总体规模排名全国第三,居于北京、上海之后。占比在10%左右的北京、上海,属于第一梯队。占比5%-10%的成都、广州、杭州、武汉、南京、西安属于第二梯队。其余城市属于第三梯队。

从趋势来看,2017年成都生产技术类新职业以高于2016年3倍的速度增长,出现了人工智能工程师等6类职业;生产性服务业以1.78倍的增速增长,新增了短视频运营等4类职业。随着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成都市新职业从业者需求也将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

新增长带来新极核

调查显示,成都新职业人群分布较为集中,生活服务类新职业人群占比近90%,主要集中在出行、医美丽人、健康、餐饮、亲子等领域。就从业规模而言,成都生活服务类新职业从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占到19个样本城市生活服务类从业者总量的12.9%,居全国第一。

《报告》分析,作为西南生活中心和西部消费中心,成都新消费正加速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出行、医美丽人、健康、餐饮等生活服务行业快速发展。政府率先出台促进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政策,为生活服务类新职业从业者提供社会保障,成为人们全心投入服务行业的一大助力。由于成都私家车保有量全国第2、网约车包容度指数排名第1,出台了支持网约车发展的《关于推进共享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服务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动出行行业规模占比高达25.7%。

另外,在生产技术类方面,成都大数据工程行业发展明显领先于其他行业,从业者规模占总体新职业人群近6%,超过了生产技术类总体的60%。

《报告》分析,成都大数据工程行业人才的快速聚集,得益于近年来对重点产业战略布局的调整,即将大数据作为未来产业生态的新极核,支持大数据行业创业,使从业环境得到了大幅优化。

新职业有着新特征

《报告》显示,成都新职业人群以青年从业者为主,受2017年“人才新政”吸引,大批新职业从业者涌入成都就业;生产技术类新职业对学历要求较高,其薪水待遇也非常丰厚;成都新职业从业者对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很高,对城市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比较强烈。

数据显示,来蓉三年以下的“蓉漂”占比54.2%,人才虹吸效应逐步彰显。自2017年成都“人才新政12条”实施以来,大批青年来蓉就业,截至目前,累计吸引的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就达32万余人,每天约500位青年人才涌入成都,为新职业需求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另一方面,新职业备受青年从业者青睐。从就业者年龄和行业经验来看,新职业主要由90后青年从业者组成,占比达86.9%。这反映出新一代年轻人职业观念的变化,90后新生代生活条件更加优越,更加追求个性化,追求个人兴趣和职业的匹配,就业选择不再局限于传统职业。从业年限主要集中在1-3年,大数据工程与物联网工程等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从业年限则以3-5年为主。

在学历要求较高的生产技术类人群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了70%,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也达到了8.8%。

人工智能工程、无人机、物联网工程引领高学历第一梯队。硕士及以上学历人群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工程(30.9%)、无人机(20.5%)、物联网工程(10.5%)、大数据工程(7.2%)、云计算工程(3.1%)等生产技术类新职业。

新职业人群总体收入较高,80%达到中等收入标准,21.6%月收入超过1万,生产技术类月收入超过1万的人群比例达到了33.2%。月收入3万元人群占比最高的行业为医美丽人、大数据工程、人工智能工程等。职业专业化程度越强,从业者收入越高,如整形医生、大数据开发工程师等职业月收入通常可达3万元以上,而门槛较低不需要专业工作经历的职业,如外卖员、餐饮等收入普遍集中在3000-10000元左右。

成都大部分新职业人群对目前从事的行业比较满意。满意或比较满意人群占比超过50%,不满意人群仅占比4.1%。良好的工作满意度离不开美好生活环境的打造,成都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在教育、医疗、收入、环境、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给居民提供满意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积分落户、人才安居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帮助广大“蓉漂”来蓉后“住得上房、安得了家”,实现安居梦想,推动实现“人、城、产”相互融合的同时,提升了“新成都人”的归属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