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流媒体正在杀死电影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流媒体正在杀死电影吗?

保持好奇,保持尊重。

文|南加州大学 赵敏曦

今年10月,流媒体巨头Netflix在一小部分安卓手机用户中测试了一系列新功能,其中包括倍速播放功能,允许用户以更慢(0.5倍或0.75倍)或更快(1.25倍或1.5倍)的速度欣赏视频。

这一小范围内的测试一经报道,立刻意料之中地受到大量好莱坞从业人员的抵制,也升温了一场流媒体与电影媒介关系的旷日持久大讨论。

对于Netflix测试倍速播放的举动,导演贾德·阿帕图(《一夜大肚》)非常愤怒地发推强调:“发行商没有权力更改内容被呈现的方式。”《超人总动员》的导演布莱德·博德则对Netflix发问:“为什么要一边给予电影人支持和投资,又一边摧毁这些电影被观看的方式?”

和Netflix关系密切的演员“小粉”亚伦·保尔,很痛心地点评:“他们(Netflix)在拿走他人艺术的绝对控制权,然后毁掉它们。”而在Netflix上线后倍受欢迎的《蜘蛛侠:平行宇宙》的导演彼得·拉姆齐,更是不客气地点出Netflix此举背后讨好用户的意图,讽刺说:“是不是所有东西都得为那些最懒最没时间的人设计?”

内容创造者们的出离愤怒可以理解,但也有不少用户和网友为Netflix此举进行辩护。许多人都指出,倍速播放功能在播客和YouTube平台都存在已久,大多数用户早已习惯以更快速高效的方式消费娱乐产品、获取信息。

而早在流媒体出现前的DVD时代,各种DVD播放器也都能实现倍速播放功能,从90年代电视新技术时期延续下来的习惯也让现代观众习以为常地用快进的方式重塑观剧观影体验。

简而言之,电影人大可不必为Netflix推出倍速播放而反应强烈。

面对巨大争议,Netflix在10月28日紧急发表了一份声明。这份声明一方面稳定各位创作者的情绪,强调以下三点来表明平台对内容的尊重:倍速播放不能设置成默认,需每次观看时手动调整;目前对倍速播放的测试只包括移动端,电视等更大的荧屏上不会设置倍速播放功能;短期内倍速播放功能不会上线。

但这份声明更重要的功能,是表达出Netflix设计倍速播放功能的初衷。在Netflix的自辩中,试验倍速播放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让观众们可以更快速地过一遍他们喜欢的场景,或是慢速观看一部外语作品以获得更完整的体验。

针对倍速播放的激烈讨论,侧面展示出流媒体的崛起对电影艺术本身和观影方式的巨大影响。影院体系下,电影人虽会受制于发行方,但对作品的最终展示形式始终有较高控制权,而观众被长期排除在这种角力在外,只能被乖乖禁锢在座椅上,心甘情愿付出两小时时间。

然而,在流媒体的商业模式下,观众的权力被无限拔高,一部作品完整的观影体验,变成由内容创作者,发行方与观众三方势力共同创造。

从流媒体处获得投资或版权费的创作者,在将作品交给发行者后就失去了对作品的控制权,而靠赚取用户订阅费生存的流媒体平台,不得不以用户体验为王,不断迎合用户需求。观众从消极被动变成了整套流程中最具话语权的决策者,可以自由决定屏幕的大小,观看的场合,自定义地重新切割、塑造被观看的作品。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观众都可以通过快进、倍速、一边玩手机一边观看、分几次观看、甚至鬼畜式地倒带重看,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一个新故事

近期长时间处在风口浪尖上的马丁·斯科塞斯曾说,流媒体时代对于电影艺术而言,是“一场比声音更大的革命”。百年前声音的加入革新了电影技术,但在这场最新的流媒体革命后,电影人们仍将掌控电影制作的技术,却或许再也无法控制银幕或荧屏另一端的观看者们用何种技术观赏。

这种无法掌控的观看,在用户至上的新模式下将无可避免地影响流媒体的开发与购买策略,而这种由下至上的影响,也必然会改变电影作品最初的创作环节。在这场声势浩大不断发展的革命下,没有人能准确预测电影艺术的未来。

在倍速播放事件一个月后,《爱尔兰人》在Netflix的上线将流媒体如何影响观影方式的讨论重新带回大众视野,而这一场升级的辩论主要针对观影场景与设备,即影院与家中客厅,大银幕与手机荧屏之间的对立。

马丁在先前与《滚石》影评人彼得·特维斯的对谈中,真诚建议观众不要在手机上看他的电影,起码得找一个大一点的iPad。

在马丁身陷今年行业内最大的一场争议后,《爱尔兰人》作为流媒体与老马心中cinema结合的第一例,作为既在大银幕上映又在小荧屏上线的作品,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和讨论观影方式的最佳切入口。影院派与沙发派两方意见代表,对于该如何观看这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作品互不相让,似乎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左右cinema的未来。

《纽约时报》影评人A. O. 斯科特坚定地认为电影院才是欣赏电影最合适的场所。在他看来,看电视是一种更为被动的行为,关乎熟悉,舒适,和那种随时能停下,随时能抓起手机刷一刷的安全感。但去电影院看电影不一样,它是一段冒险,一个承诺。

自电影诞生以来,看电影便是一种在特定公共空间下大众化、仪式化的集体行为与社交活动。或许在享受电影院的影音系统与大银幕的震撼效果之外,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为了与他人共同分享一个120分钟的幻梦,在灯光暗下来的空间中真正进入另一个虚构世界,逃离短信提示,逃离日常生活的琐碎烦忧。

在黑暗的影厅中无别处可去的专注与投入,也是在碎片化快节奏的当下非常珍贵的一种体验。对于这类忠诚的影院观众来说,改变电影的观看方式,是在埋葬这种艺术。

但也有许多观众和媒体人坚决拥护移动端。《纽约客》的理查德·布罗迪就专门撰文说在Netflix上看《爱尔兰人》才是最佳方式。

他认为《爱尔兰人》是一部奖励重复观看的作品,而只有在家中电脑前随时暂停下来思考,随时倒带反复品味某个桥段,才能更大程度地体会《爱尔兰人》中马丁控制力极强的镜头运动、细腻的情感、丰富的历史细节。

《爱尔兰人》三个半小时的时长确实太长了,在家中观看可以用暂停保证任何一分钟都不被错过,而观众自主的暂停也能给他们更多时间去消化上个场景带来的情绪和思考,体味更私人更纯粹的电影美感。

在马丁强调不希望观众在手机上看《爱尔兰人》后,有位推特网友开玩笑说想在四小时车程的大巴上看《爱尔兰人》,但怕老马会突然出现打她一顿。Netflix官方推特账号回应说,老马肯定会出现的,但他不会打你,只会坐在你旁边看你看完电影,然后像祖父一样眨着眼说:“没关系我的孩子,形式固然重要,但不管你以什么方式接收,你对艺术的体验都是真实有效的。”

对于流媒体新模式下电影该如何被观看这个问题,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答案。只要观众都尽力保有对电影和其创作者的绝对尊重,那么不管观众是在手机还是银幕,影院还是家中观看,电影都能继续施展它经久不衰的魔力。

虽然Netflix倍速播放的尝试让许多创作者感到失去对自己作品的最终控制权,但在项目的制作过程中,作为投资方的Netflix是出了名地给予电影人们创作自由。奉俊昊曾分享说,在拍摄《玉子》时,Netflix完全不干涉他组建团队,也给了他终剪权,这是他拍电影这么多年从未有过的体验,一种“似乎只有斯皮尔伯格才能有的待遇”。

众多名导愿意与Netflix合作,也都是看中了Netflix平台的创作自由,作者自身的表达不会受资本阉割。从这个角度来说,Netflix为电影史做出了相当程度的贡献,用新型的运作模式成全了电影进一步的多元化与多样性。

如果没有Netflix,老马这部耗资巨大的《爱尔兰人》很可能一开始就不会有机会开拍。

然而,也有一部分声音认为以Netflix为首的流媒体平台是在毁灭性地重写电影史。许多用户时不时会发现,自己存在待看列表里的影片一夜间消失。

这是云端电影院令人担忧的原因之一,版权的博弈让各家流媒体所能提供的影视库非常不稳定,而面对越来越多的制作方开始收回版权上线自己的流媒体平台,Netflix只能无奈地加大原创内容的投入,因为比起那些随时可能到期被收回的作品,自家产品更有保障。

这样一来,Netflix这类流媒体不得不努力将用户的注意力和兴趣,从别家电影和经典老片引导到自家源源不断生产的新内容上。虽然CC和Mubi这样的流媒体平台有大量的经典电影,但这类平台的受众是已经有一定观影量的影迷,而更广义上的观众们或许将在主流流媒体平台的引导下,失去接触和认知电影史的机会。

电影是大众的艺术,但在流媒体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观众,对电影的认识将可能仅限于Netflix上那些1980年代后的现代作品,而观众口味的迁移又将反过来影响平台的经营与选择。大众与影迷,cinema与主题乐园间的隔阂或许会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深。

这种抹去电影史,操纵观众观影偏好的行为,是许多影迷和从业者批评Netflix在杀死电影的原因之一。除开多样性匮乏的影视库,流媒体平台的另一宗罪是用精准算法为观众打造出局限的观影舒适圈。

一旦观众观看某类影视作品,他们将源源不断地被平台推荐同类型作品,从而口味越来越单一固定,对其他多元化的作品,特别是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接受程度也会越来越低,最终经受不起来自电影的任何挑战与冒犯。

很多影迷都怀念流媒体出现前的影碟时代,每次钻进DVD店都像一场冒险,靠着机遇去发现各种新奇的没听说过的影人和电影。算法引领的流媒体时代或许再也出不了昆汀这种音像店里走出来的迷影小子,因为受限于流媒体的观众们甚至都不知道,在“为你推荐”之外还有更古老,更神秘,更奇形怪状的电影世界。

好莱坞的流媒体模式还未在中国市场流行起来,优爱腾几家流媒体网站目前也专注在网剧的开发与运营上。但随着许多电影导演执导、监制网剧,许多电影明星重返小荧屏,中国市场中电影与电视之间那层历史悠久的壁垒也在慢慢消失。

或许当优爱腾开始投资电影,关于电影媒介与流媒体的讨论将更为白热化,而到那时,中国观众将不得不面临一系列关乎中国电影未来命运的选择。

流媒体是否在杀死电影,目前还是个没有定论的辩题。在信息爆炸,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唯一能为电影做的,或许只剩下努力做个合格观众,保持好奇,保持尊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Netflix

4.1k
  • 美股反弹,特斯拉盘后大涨,回调便是上车时机?
  • 美股收评:三大指数集体上涨,纳指涨1.59%,大型科技股普涨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流媒体正在杀死电影吗?

保持好奇,保持尊重。

文|南加州大学 赵敏曦

今年10月,流媒体巨头Netflix在一小部分安卓手机用户中测试了一系列新功能,其中包括倍速播放功能,允许用户以更慢(0.5倍或0.75倍)或更快(1.25倍或1.5倍)的速度欣赏视频。

这一小范围内的测试一经报道,立刻意料之中地受到大量好莱坞从业人员的抵制,也升温了一场流媒体与电影媒介关系的旷日持久大讨论。

对于Netflix测试倍速播放的举动,导演贾德·阿帕图(《一夜大肚》)非常愤怒地发推强调:“发行商没有权力更改内容被呈现的方式。”《超人总动员》的导演布莱德·博德则对Netflix发问:“为什么要一边给予电影人支持和投资,又一边摧毁这些电影被观看的方式?”

和Netflix关系密切的演员“小粉”亚伦·保尔,很痛心地点评:“他们(Netflix)在拿走他人艺术的绝对控制权,然后毁掉它们。”而在Netflix上线后倍受欢迎的《蜘蛛侠:平行宇宙》的导演彼得·拉姆齐,更是不客气地点出Netflix此举背后讨好用户的意图,讽刺说:“是不是所有东西都得为那些最懒最没时间的人设计?”

内容创造者们的出离愤怒可以理解,但也有不少用户和网友为Netflix此举进行辩护。许多人都指出,倍速播放功能在播客和YouTube平台都存在已久,大多数用户早已习惯以更快速高效的方式消费娱乐产品、获取信息。

而早在流媒体出现前的DVD时代,各种DVD播放器也都能实现倍速播放功能,从90年代电视新技术时期延续下来的习惯也让现代观众习以为常地用快进的方式重塑观剧观影体验。

简而言之,电影人大可不必为Netflix推出倍速播放而反应强烈。

面对巨大争议,Netflix在10月28日紧急发表了一份声明。这份声明一方面稳定各位创作者的情绪,强调以下三点来表明平台对内容的尊重:倍速播放不能设置成默认,需每次观看时手动调整;目前对倍速播放的测试只包括移动端,电视等更大的荧屏上不会设置倍速播放功能;短期内倍速播放功能不会上线。

但这份声明更重要的功能,是表达出Netflix设计倍速播放功能的初衷。在Netflix的自辩中,试验倍速播放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让观众们可以更快速地过一遍他们喜欢的场景,或是慢速观看一部外语作品以获得更完整的体验。

针对倍速播放的激烈讨论,侧面展示出流媒体的崛起对电影艺术本身和观影方式的巨大影响。影院体系下,电影人虽会受制于发行方,但对作品的最终展示形式始终有较高控制权,而观众被长期排除在这种角力在外,只能被乖乖禁锢在座椅上,心甘情愿付出两小时时间。

然而,在流媒体的商业模式下,观众的权力被无限拔高,一部作品完整的观影体验,变成由内容创作者,发行方与观众三方势力共同创造。

从流媒体处获得投资或版权费的创作者,在将作品交给发行者后就失去了对作品的控制权,而靠赚取用户订阅费生存的流媒体平台,不得不以用户体验为王,不断迎合用户需求。观众从消极被动变成了整套流程中最具话语权的决策者,可以自由决定屏幕的大小,观看的场合,自定义地重新切割、塑造被观看的作品。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观众都可以通过快进、倍速、一边玩手机一边观看、分几次观看、甚至鬼畜式地倒带重看,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一个新故事

近期长时间处在风口浪尖上的马丁·斯科塞斯曾说,流媒体时代对于电影艺术而言,是“一场比声音更大的革命”。百年前声音的加入革新了电影技术,但在这场最新的流媒体革命后,电影人们仍将掌控电影制作的技术,却或许再也无法控制银幕或荧屏另一端的观看者们用何种技术观赏。

这种无法掌控的观看,在用户至上的新模式下将无可避免地影响流媒体的开发与购买策略,而这种由下至上的影响,也必然会改变电影作品最初的创作环节。在这场声势浩大不断发展的革命下,没有人能准确预测电影艺术的未来。

在倍速播放事件一个月后,《爱尔兰人》在Netflix的上线将流媒体如何影响观影方式的讨论重新带回大众视野,而这一场升级的辩论主要针对观影场景与设备,即影院与家中客厅,大银幕与手机荧屏之间的对立。

马丁在先前与《滚石》影评人彼得·特维斯的对谈中,真诚建议观众不要在手机上看他的电影,起码得找一个大一点的iPad。

在马丁身陷今年行业内最大的一场争议后,《爱尔兰人》作为流媒体与老马心中cinema结合的第一例,作为既在大银幕上映又在小荧屏上线的作品,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和讨论观影方式的最佳切入口。影院派与沙发派两方意见代表,对于该如何观看这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作品互不相让,似乎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左右cinema的未来。

《纽约时报》影评人A. O. 斯科特坚定地认为电影院才是欣赏电影最合适的场所。在他看来,看电视是一种更为被动的行为,关乎熟悉,舒适,和那种随时能停下,随时能抓起手机刷一刷的安全感。但去电影院看电影不一样,它是一段冒险,一个承诺。

自电影诞生以来,看电影便是一种在特定公共空间下大众化、仪式化的集体行为与社交活动。或许在享受电影院的影音系统与大银幕的震撼效果之外,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为了与他人共同分享一个120分钟的幻梦,在灯光暗下来的空间中真正进入另一个虚构世界,逃离短信提示,逃离日常生活的琐碎烦忧。

在黑暗的影厅中无别处可去的专注与投入,也是在碎片化快节奏的当下非常珍贵的一种体验。对于这类忠诚的影院观众来说,改变电影的观看方式,是在埋葬这种艺术。

但也有许多观众和媒体人坚决拥护移动端。《纽约客》的理查德·布罗迪就专门撰文说在Netflix上看《爱尔兰人》才是最佳方式。

他认为《爱尔兰人》是一部奖励重复观看的作品,而只有在家中电脑前随时暂停下来思考,随时倒带反复品味某个桥段,才能更大程度地体会《爱尔兰人》中马丁控制力极强的镜头运动、细腻的情感、丰富的历史细节。

《爱尔兰人》三个半小时的时长确实太长了,在家中观看可以用暂停保证任何一分钟都不被错过,而观众自主的暂停也能给他们更多时间去消化上个场景带来的情绪和思考,体味更私人更纯粹的电影美感。

在马丁强调不希望观众在手机上看《爱尔兰人》后,有位推特网友开玩笑说想在四小时车程的大巴上看《爱尔兰人》,但怕老马会突然出现打她一顿。Netflix官方推特账号回应说,老马肯定会出现的,但他不会打你,只会坐在你旁边看你看完电影,然后像祖父一样眨着眼说:“没关系我的孩子,形式固然重要,但不管你以什么方式接收,你对艺术的体验都是真实有效的。”

对于流媒体新模式下电影该如何被观看这个问题,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答案。只要观众都尽力保有对电影和其创作者的绝对尊重,那么不管观众是在手机还是银幕,影院还是家中观看,电影都能继续施展它经久不衰的魔力。

虽然Netflix倍速播放的尝试让许多创作者感到失去对自己作品的最终控制权,但在项目的制作过程中,作为投资方的Netflix是出了名地给予电影人们创作自由。奉俊昊曾分享说,在拍摄《玉子》时,Netflix完全不干涉他组建团队,也给了他终剪权,这是他拍电影这么多年从未有过的体验,一种“似乎只有斯皮尔伯格才能有的待遇”。

众多名导愿意与Netflix合作,也都是看中了Netflix平台的创作自由,作者自身的表达不会受资本阉割。从这个角度来说,Netflix为电影史做出了相当程度的贡献,用新型的运作模式成全了电影进一步的多元化与多样性。

如果没有Netflix,老马这部耗资巨大的《爱尔兰人》很可能一开始就不会有机会开拍。

然而,也有一部分声音认为以Netflix为首的流媒体平台是在毁灭性地重写电影史。许多用户时不时会发现,自己存在待看列表里的影片一夜间消失。

这是云端电影院令人担忧的原因之一,版权的博弈让各家流媒体所能提供的影视库非常不稳定,而面对越来越多的制作方开始收回版权上线自己的流媒体平台,Netflix只能无奈地加大原创内容的投入,因为比起那些随时可能到期被收回的作品,自家产品更有保障。

这样一来,Netflix这类流媒体不得不努力将用户的注意力和兴趣,从别家电影和经典老片引导到自家源源不断生产的新内容上。虽然CC和Mubi这样的流媒体平台有大量的经典电影,但这类平台的受众是已经有一定观影量的影迷,而更广义上的观众们或许将在主流流媒体平台的引导下,失去接触和认知电影史的机会。

电影是大众的艺术,但在流媒体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观众,对电影的认识将可能仅限于Netflix上那些1980年代后的现代作品,而观众口味的迁移又将反过来影响平台的经营与选择。大众与影迷,cinema与主题乐园间的隔阂或许会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深。

这种抹去电影史,操纵观众观影偏好的行为,是许多影迷和从业者批评Netflix在杀死电影的原因之一。除开多样性匮乏的影视库,流媒体平台的另一宗罪是用精准算法为观众打造出局限的观影舒适圈。

一旦观众观看某类影视作品,他们将源源不断地被平台推荐同类型作品,从而口味越来越单一固定,对其他多元化的作品,特别是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接受程度也会越来越低,最终经受不起来自电影的任何挑战与冒犯。

很多影迷都怀念流媒体出现前的影碟时代,每次钻进DVD店都像一场冒险,靠着机遇去发现各种新奇的没听说过的影人和电影。算法引领的流媒体时代或许再也出不了昆汀这种音像店里走出来的迷影小子,因为受限于流媒体的观众们甚至都不知道,在“为你推荐”之外还有更古老,更神秘,更奇形怪状的电影世界。

好莱坞的流媒体模式还未在中国市场流行起来,优爱腾几家流媒体网站目前也专注在网剧的开发与运营上。但随着许多电影导演执导、监制网剧,许多电影明星重返小荧屏,中国市场中电影与电视之间那层历史悠久的壁垒也在慢慢消失。

或许当优爱腾开始投资电影,关于电影媒介与流媒体的讨论将更为白热化,而到那时,中国观众将不得不面临一系列关乎中国电影未来命运的选择。

流媒体是否在杀死电影,目前还是个没有定论的辩题。在信息爆炸,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唯一能为电影做的,或许只剩下努力做个合格观众,保持好奇,保持尊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