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情感励志畅销书还是电影改编的金矿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情感励志畅销书还是电影改编的金矿吗?

细数情感励志类文学改编电影的这几年。

文|电影情报处 鱼仔

年关将近,2019进入了倒计时。

大概是都市人太苦,需要在年末来一点甜,今年的跨年档大片暂时缺席,但一些浪漫轻喜依然雷打不动。情报君注意到有两部“治愈系”电影待上映,一部是《宠爱》,另一部是《亲爱的新年好》,后者改编自作家丁丁张的情感励志畅销书《只在此刻的拥抱》。

这让情报君想起了三年前那个年末,《摆渡人》上映时的情形。这三年里,情感畅销书市场早已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曾经一度受到电影市场的热捧,如今却与观众的审美产生了背离。情报君也忍不住想做个总结,细数情感励志类文学改编电影的这几年。

那么,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情感励志文学改编电影的这几年

在网络文学崛起之前,电影市场是有情感励志类畅销书的一席之地的。几年前,要问市面上最风靡的书是什么?扫一眼新华书店的畅销书吧台就知道。

作为后疼痛青春文学时代的产物,情感励志类文学的阅读对象是更成熟的大学生或白领上班族,挂着“人生必读的N本书”前缀,故事也多切中都市人群的孤独与念旧。

《杜拉拉升职记》应该是最早被改编成电影的情感励志类畅销书。这部作品集白领职场生存法则与生活方式于一身,讲述“无产阶级”杜拉拉通过自我奋斗变成“中产阶级”的故事。徐静蕾将这个故事搬上了大银幕,在当时拿下了惊人的1.24亿票房,后续这个IP更是开发了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多个版本。

就在《杜拉拉升职记》上映后的第二年,滕华涛将鲍鲸鲸的网络小说《失恋33天》搬上银幕,在当时狂揽3.2亿票房,白百合自此一战成名。2013年,两人再度合作了《等风来》,由倪妮和井柏然主演,然而这部作品却没有再续《失恋33天》的辉煌,票房仅7900万。《失恋33天》和《等风来》这两部作品某种程度上都算是都市白领的治愈之作,前者有着当今所流行的“爽文”痕迹,后者则是和《北京遇上西雅图》一并开启了“旅行风光片”宇宙。

情感类畅销书翻拍的高光时刻是在2016年,改编自张嘉佳小说的两部作品《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摆渡人》上映,两者累计票房超12亿。早在这两部作品出现前,治愈系暖文已经成为了图书市场的主流,张嘉佳自2013-2015年连续制霸图书榜单,创造了惊人的销量。

这类书籍除了耳熟能详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还有卢思浩的《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蔡崇达的《皮囊》,以及大冰的《乖,摸摸头》、《阿弥陀佛么么哒》、《好吗好的》等,它们以畅销书的身份占据随笔、情感、励志、职场等图书各类别的榜首。

不像青春文学的轰轰烈烈,这类书籍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年男人,点一支烟跟你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故事,在其中看不到成功学的激进与心灵鸡汤的强行煽情。这类图书大多为短故事合集,通读流畅,没有阅读壁垒,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一上来就让读者有了代入感。

这类书籍在当时的“出圈”程度非常高,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归功于新媒体营销的功劳:

比如张嘉佳,当时媒体冠以他的称谓是“最会讲故事的人”,并声称“每一分钟,都有人在张嘉佳的故事里看到自己。”又比如庞大的转发量与文艺界人士的背书:“几天内达到150万次转发,超4亿阅读量,引来电影投资方巨额抢购,转瞬便签下其中5个故事的电影版权,其中名篇《你会不会说话》交给著名导演陈国富、《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暴走萝莉》交给幸福蓝海影业,均在拍摄筹备中。”

这对于当时刚刚开始重视IP价值的电影市场来说,价值不亚于一座金矿。一方面是其故事拯救了业内轻喜类型的剧本荒,另一方面也是张嘉佳个人影响力使然。这两部电影在作者影响力之上叠加了粉丝效应,几乎把IP价值发挥到了最大,也印证了张嘉佳作家圈“顶流”的地位。

而与票房相对的是口碑,《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摆渡人》在豆瓣的评分分别只有5.4与4.1,几乎算不上优秀,张嘉佳的个人评价似乎也在这两部作品之后急剧下滑。近年来,也多有听说部分情感励志书籍立项的消息,但有了张嘉佳的前车之鉴,它们似乎也在等待更好的改编。

情感励志类文学改编电影优势与困局

无论是《杜拉拉升职记》、《等风来》还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些电影都有一个相似的风格——普遍以女性为主角,受众以女性居多。

这类电影能够在近十年发展起来,无非是因为高投资回报率和有固定的类型套路可循,《失恋33天》“四两拨千斤”的经历,任何一家影视公司都想复制。

由于这类电影主要聚焦都市现代生活,投入一般不高,但如果运作地好,可以得到较高的回报率,而如果没有特别成功,损失也不会太惨烈,因此这类改编电影会成为一些影视公司“以小博大”的策略之举

在宣传方看来,这类电影完全可以被当成“粉丝电影”运作。作为畅销小说,本身拥有受众基础,如果有知名演员的加入,两者粉丝叠加会让票房有进一步的保障,而电影的火爆也会带动原著的热销。一般来说,这些电影会受一些上升期女演员的青睐,因为它适合本色出演,同时又有足够的话题量,何乐而不为?

除此之外,这类面向女性市场的改编作品变多,也跟女性观影市场的不断壮大有关。励志情感类文学一个重要的阅读群体,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白领女性,她们自然也是票房的重要贡献者,在大片蓬勃发展的时代,这类电影抓住了一直以来忽视的女性观影市场。

去看电影的女性观众,如果能在电影中看到真实的自己和加了滤镜后的向往生活,得到治愈和抚慰,自然就会买单。

不过从市场结果上来看,这类作品爆款出现的频率还是有点太低。无论是这类改编,还是原著作者参与编剧的其他小妞电影,只有小部分实现了票房跳跃,更多的是在几千万上下徘徊。

除此之外,这类作品的评分也普遍不高,豆瓣7分已是最大的褒奖,何况大部分都跌到了5分以下,难道说好的情感励志、温暖治愈到了电影中就不奏效了?

事实上,国内这样的电影还停留在“美景+美人+金句”的套路上,一方面无病呻吟、过度矫情仍是最大的病症,另一方面过时的价值观时不时出现,心灵治愈变成三观暴击,看多了不仅产生审美疲劳,还会产生PTSD。

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情感励志作品出版的年份都已经较早,影视化前的这几年社会价值观早已斗转星移。

大众的审美和消费心理一直变。曾经大家对国产情感治愈系电影的要求不高,男女主人公谈个恋爱观众们磕到糖就好,可现在这样的套路不一定行得通,那些动辄国外取景,在陈旧的内核上裹了一层心灵鸡汤的故事,观众早已能够清晰地做出判断,而这些年广为流行的“女性成长”主题,却一次次被刻板的人物形象、毫无生活经验可循的行为逻辑所伤害。

因此导演和编剧必须足够了解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才能拍出一部打动观众的电影,如果没有进行合理化改编就送到市场上,将会给原著作者与影视创作者带来双重伤害。

二是原著作者的个人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因此改编价值不能达到最大化。情感类畅销书跟正统文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一个是即时性的大众消费读物,一个是永恒的经典。流行意味着随着时间流逝,粉丝光环也会逐渐消失。

在竞争激烈的文艺行业,谁能确保谁一定是永恒的呢?曾经的畅销书作者未必能在几年后的电影市场再度贩卖情怀,甚至曾经在小妞电影中担当主演的流量明星,也未必能够再度依靠滤镜收割粉丝。

前几年的情感励志文学改编电影,无疑消耗了大部分观众对的信任,尤其是主打温暖治愈的题材更是槽点满满。“国内没有治愈系电影”,这句话不知从何而起,但也代表了某部分真相。

事实上,大家对于“一吻跨年”营造的浪漫意境还是抱有期待的,温暖治愈系电影如果拍得好,成为爆款的可能性极大。不知道《亲爱的新年好》上映后,一些论调会不会被打破,至少大家都在期待着一场“治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情感励志畅销书还是电影改编的金矿吗?

细数情感励志类文学改编电影的这几年。

文|电影情报处 鱼仔

年关将近,2019进入了倒计时。

大概是都市人太苦,需要在年末来一点甜,今年的跨年档大片暂时缺席,但一些浪漫轻喜依然雷打不动。情报君注意到有两部“治愈系”电影待上映,一部是《宠爱》,另一部是《亲爱的新年好》,后者改编自作家丁丁张的情感励志畅销书《只在此刻的拥抱》。

这让情报君想起了三年前那个年末,《摆渡人》上映时的情形。这三年里,情感畅销书市场早已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曾经一度受到电影市场的热捧,如今却与观众的审美产生了背离。情报君也忍不住想做个总结,细数情感励志类文学改编电影的这几年。

那么,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情感励志文学改编电影的这几年

在网络文学崛起之前,电影市场是有情感励志类畅销书的一席之地的。几年前,要问市面上最风靡的书是什么?扫一眼新华书店的畅销书吧台就知道。

作为后疼痛青春文学时代的产物,情感励志类文学的阅读对象是更成熟的大学生或白领上班族,挂着“人生必读的N本书”前缀,故事也多切中都市人群的孤独与念旧。

《杜拉拉升职记》应该是最早被改编成电影的情感励志类畅销书。这部作品集白领职场生存法则与生活方式于一身,讲述“无产阶级”杜拉拉通过自我奋斗变成“中产阶级”的故事。徐静蕾将这个故事搬上了大银幕,在当时拿下了惊人的1.24亿票房,后续这个IP更是开发了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多个版本。

就在《杜拉拉升职记》上映后的第二年,滕华涛将鲍鲸鲸的网络小说《失恋33天》搬上银幕,在当时狂揽3.2亿票房,白百合自此一战成名。2013年,两人再度合作了《等风来》,由倪妮和井柏然主演,然而这部作品却没有再续《失恋33天》的辉煌,票房仅7900万。《失恋33天》和《等风来》这两部作品某种程度上都算是都市白领的治愈之作,前者有着当今所流行的“爽文”痕迹,后者则是和《北京遇上西雅图》一并开启了“旅行风光片”宇宙。

情感类畅销书翻拍的高光时刻是在2016年,改编自张嘉佳小说的两部作品《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摆渡人》上映,两者累计票房超12亿。早在这两部作品出现前,治愈系暖文已经成为了图书市场的主流,张嘉佳自2013-2015年连续制霸图书榜单,创造了惊人的销量。

这类书籍除了耳熟能详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还有卢思浩的《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蔡崇达的《皮囊》,以及大冰的《乖,摸摸头》、《阿弥陀佛么么哒》、《好吗好的》等,它们以畅销书的身份占据随笔、情感、励志、职场等图书各类别的榜首。

不像青春文学的轰轰烈烈,这类书籍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年男人,点一支烟跟你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故事,在其中看不到成功学的激进与心灵鸡汤的强行煽情。这类图书大多为短故事合集,通读流畅,没有阅读壁垒,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一上来就让读者有了代入感。

这类书籍在当时的“出圈”程度非常高,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归功于新媒体营销的功劳:

比如张嘉佳,当时媒体冠以他的称谓是“最会讲故事的人”,并声称“每一分钟,都有人在张嘉佳的故事里看到自己。”又比如庞大的转发量与文艺界人士的背书:“几天内达到150万次转发,超4亿阅读量,引来电影投资方巨额抢购,转瞬便签下其中5个故事的电影版权,其中名篇《你会不会说话》交给著名导演陈国富、《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暴走萝莉》交给幸福蓝海影业,均在拍摄筹备中。”

这对于当时刚刚开始重视IP价值的电影市场来说,价值不亚于一座金矿。一方面是其故事拯救了业内轻喜类型的剧本荒,另一方面也是张嘉佳个人影响力使然。这两部电影在作者影响力之上叠加了粉丝效应,几乎把IP价值发挥到了最大,也印证了张嘉佳作家圈“顶流”的地位。

而与票房相对的是口碑,《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摆渡人》在豆瓣的评分分别只有5.4与4.1,几乎算不上优秀,张嘉佳的个人评价似乎也在这两部作品之后急剧下滑。近年来,也多有听说部分情感励志书籍立项的消息,但有了张嘉佳的前车之鉴,它们似乎也在等待更好的改编。

情感励志类文学改编电影优势与困局

无论是《杜拉拉升职记》、《等风来》还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些电影都有一个相似的风格——普遍以女性为主角,受众以女性居多。

这类电影能够在近十年发展起来,无非是因为高投资回报率和有固定的类型套路可循,《失恋33天》“四两拨千斤”的经历,任何一家影视公司都想复制。

由于这类电影主要聚焦都市现代生活,投入一般不高,但如果运作地好,可以得到较高的回报率,而如果没有特别成功,损失也不会太惨烈,因此这类改编电影会成为一些影视公司“以小博大”的策略之举

在宣传方看来,这类电影完全可以被当成“粉丝电影”运作。作为畅销小说,本身拥有受众基础,如果有知名演员的加入,两者粉丝叠加会让票房有进一步的保障,而电影的火爆也会带动原著的热销。一般来说,这些电影会受一些上升期女演员的青睐,因为它适合本色出演,同时又有足够的话题量,何乐而不为?

除此之外,这类面向女性市场的改编作品变多,也跟女性观影市场的不断壮大有关。励志情感类文学一个重要的阅读群体,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白领女性,她们自然也是票房的重要贡献者,在大片蓬勃发展的时代,这类电影抓住了一直以来忽视的女性观影市场。

去看电影的女性观众,如果能在电影中看到真实的自己和加了滤镜后的向往生活,得到治愈和抚慰,自然就会买单。

不过从市场结果上来看,这类作品爆款出现的频率还是有点太低。无论是这类改编,还是原著作者参与编剧的其他小妞电影,只有小部分实现了票房跳跃,更多的是在几千万上下徘徊。

除此之外,这类作品的评分也普遍不高,豆瓣7分已是最大的褒奖,何况大部分都跌到了5分以下,难道说好的情感励志、温暖治愈到了电影中就不奏效了?

事实上,国内这样的电影还停留在“美景+美人+金句”的套路上,一方面无病呻吟、过度矫情仍是最大的病症,另一方面过时的价值观时不时出现,心灵治愈变成三观暴击,看多了不仅产生审美疲劳,还会产生PTSD。

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情感励志作品出版的年份都已经较早,影视化前的这几年社会价值观早已斗转星移。

大众的审美和消费心理一直变。曾经大家对国产情感治愈系电影的要求不高,男女主人公谈个恋爱观众们磕到糖就好,可现在这样的套路不一定行得通,那些动辄国外取景,在陈旧的内核上裹了一层心灵鸡汤的故事,观众早已能够清晰地做出判断,而这些年广为流行的“女性成长”主题,却一次次被刻板的人物形象、毫无生活经验可循的行为逻辑所伤害。

因此导演和编剧必须足够了解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才能拍出一部打动观众的电影,如果没有进行合理化改编就送到市场上,将会给原著作者与影视创作者带来双重伤害。

二是原著作者的个人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因此改编价值不能达到最大化。情感类畅销书跟正统文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一个是即时性的大众消费读物,一个是永恒的经典。流行意味着随着时间流逝,粉丝光环也会逐渐消失。

在竞争激烈的文艺行业,谁能确保谁一定是永恒的呢?曾经的畅销书作者未必能在几年后的电影市场再度贩卖情怀,甚至曾经在小妞电影中担当主演的流量明星,也未必能够再度依靠滤镜收割粉丝。

前几年的情感励志文学改编电影,无疑消耗了大部分观众对的信任,尤其是主打温暖治愈的题材更是槽点满满。“国内没有治愈系电影”,这句话不知从何而起,但也代表了某部分真相。

事实上,大家对于“一吻跨年”营造的浪漫意境还是抱有期待的,温暖治愈系电影如果拍得好,成为爆款的可能性极大。不知道《亲爱的新年好》上映后,一些论调会不会被打破,至少大家都在期待着一场“治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