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2001》到《星际穿越》,人类如何在电影里探索太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2001》到《星际穿越》,人类如何在电影里探索太空

重返太空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文|Mtime时光网

最近最令时光君印象深刻的新闻, 来自猎户座。

不久前,猎户座主星——恒星参宿四的生命进入晚期,有可能爆发变为超新星,在这个过程中它将变得极其明亮,由于它离地球只有700光年,一旦爆发,亮度足以让我们在白天都能看到它的踪影,夜晚也会变得比现在更明亮。

当然,我们此刻观察到的变化发生700年前,到底何时爆发,是否已经爆发一切都还是未知的。

人类对于太空的观察和探索,也给了电影创作者们巨大的灵感和取之不尽的素材。借这个机会,就跟大家聊聊太空电影的前前后后。

太空电影的简单分类

或许是因为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也是太空题材的缘故,太空类型的电影一开始就成为科幻电影旗下的一个重要分支。

随后又伴随着人类一步步太空计划的实现,进一步丰富了电影人对太空电影现实性的深度挖掘。如果要对市面上的太空电影进行粗略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两类:现实风格和科幻风格。

《月球旅行记》

一些太空电影很容易归类,比如描写人类航天事业发展进程或事件的纪实性电影,如《太空先锋》、《阿波罗13号》毫无疑问是属于现实风格;《星球大战》系列、《星际迷航》系列一眼就可看出是科幻风格。

还有一些太空电影具有相当比例的虚构或超现实内容,比如《地心引力》、《天地大冲撞》,笔者还是愿意把它们归为现实风格类,它们只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增加了灾难等其它成分。

如果加上探索成分的话,《星际探索》《超时空接触》甚至《第三类接触》也可以划入现实类。

《2001:太空漫游》和《星际穿越》兼有现实风格和科幻风格,但它们的科幻成分并非单纯的天马行空而是具有非常扎实的科学基础或学术内核,更偏向现实类。

《星际旅行》第一部

其实太空电影的划分也没有那么严格,现实和科幻风格往往是既交错又重叠,事实上大部分科幻类的太空电影也都具有现实意义。

不管银幕上的太空征程使用的是哪类风格或形式,都体现了人类对星空的向往和远远没有终结的探寻或征服欲望。

一百多年来,现实风格的太空电影也经历了各个阶段,从最初的少人问津到一度层出不穷,随后又数次起起落落。之前的风潮几乎都是由太空人发起,而现在电影人正在通过他们的努力反过来影响太空人。

人类太空探索的每一步银幕都不会忘记

宇宙的神奇魅力一直带给无数电影人无限遐想,在莱特兄弟1903年正式发明飞机的前一年,电影先驱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拍摄的《月球旅行记》,就已经让人类乘坐加农炮发射的炮弹飞到了月球。

在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中,这部人类最早的科幻影片尽管只出现了不到2分钟的画面,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感受到早期电影人对太空那份童话般的憧憬。

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的航空事业如日中天,伴随着冷战时代美国与苏联的军备竞赛,科技竞争更是由天空延伸至太空。

英国人为莱卡拍的《太空狗莱卡》

1957年10月4号,苏联发射了人类首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吹响了进军太空的号角,同时也大大刺激了美国。一个月后的11月3日,在苏联的第二颗人造卫星上搭乘了一位特殊的乘客——流浪狗莱卡,它是飞上太空的第一个地球生命。

但莱卡在飞空没几个小时之后就死于惊吓和中暑衰竭。它的英雄事迹2010年被改编成了近9分钟的动画短片《太空狗莱卡》。

苏联在太空的连续动作,让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如梦初醒,他迅速做出反应,一方面将科学和数学教育调整为最优先的国家政策,另一方面以最短的时间赶上苏联的步伐。

1958年2月1日,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升空,同年10月1号,美国宇航局挂牌成立。

在莱卡壮烈牺牲之后,还有一批英雄狗为苏联的太空事业殉职。直到1960年8月19日,太空狗贝尔卡和斯特雷卡搭乘斯普特尼克5号,重返地球前在太空平安度过了一天。

《3D太空狗》

贝尔卡和斯特雷卡凯旋时不仅享受盛大的英雄礼遇,还成为当时东欧小朋友心目中的偶像。俄罗斯首部3D动画片《3D太空狗》就是根据这一真狗真事改编而成。

区别于苏联的太空狗,美国宇航局相中的太空试验生物是拥有更高智慧的黑猩猩(《星际探索》里就有黑猩猩袭击宇航员的桥段)。

《星际探索》

1961年1月31日,墨丘利飞船带上黑猩猩汉姆飞越大西洋700公里,尽管飞行中出了点小差错,但汉姆还是死里逃生,成功着陆海上。尽管是人科动物第一次进入太空,但汉姆却没有得到贝尔卡和斯特雷卡那般的待遇,并最终在动物园中度过余生。

不过汉姆的事迹还是给2008年的动画片《太空黑猩猩》赋予了灵感,影片讲述了汉姆的孙子汉姆三世和其它黑猩猩同伴再次为人类两肋插刀,穿上太空服、驾驶飞船穿越虫洞到达遥远星系,寻找失踪的船员。

西部片式微,两类太空电影先后崛起

话分两头,我们再看看同时期主流电影市场是个什么样的情形。

有统计称,从1926年到1967年的40多年时间中,好莱坞西部片的制作规模超过其它任何一种类型片,占比大约为四分之一。

在1950年代,西部片达到全盛,当时制作的数量超过了800部。但到了1960年代突然滑落,西部片发行的数量不到200部,1970年代继续下滑,到1980年代几乎销声匿迹,直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才略有反弹。

有分析称西部片的式微和战后新一代观众的成长有关,随着肯尼迪上台力促太空时代的来临,年青人对科技的狂热远超父辈,美国最重要的文化特性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与自然之间的联系逐渐被文化与科技之间的联系取代,西部片逐渐失去主力位置。

但是说到底,市场上电影的类型虽然发生了变化,其精神内核却未断裂,科幻电影的太空元素其实是真正接替了西部片的拓荒元素。

“水星”计划是美国宇航局的首个太空飞行计划,从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当中受过大学教育的飞行员里百里挑一选出阿兰·谢泼德、约翰·格伦、戈登·库伯等七名宇航员,其目标是“确认人类在太空能否生存”,不过这个想法很快就泡汤了,因为苏联人提前给出了答案——“能”。

真实的加加林与《宇航员加加林》

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世界上的第一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有关这位传奇航天员的太空时刻,可参考苏联拍摄的影片《宇航员加加林》。

尽管美国人在太空第一人的竞争中落后了,但他们却已经开始为“赶在苏联人之前,送人上月球”的决定积极做准备。一心赶超苏联的肯尼迪总统打算这么去做,水星计划和随后的“双子星座”计划权当是登月的热身。

1961年5月5日,阿兰·谢泼德乘坐“水星”飞船“自由7号”升空,但只飞到了亚轨道,并没有进入绕地轨道,远不及加加林高。直到1962年2月20日,约翰·格伦搭乘“友谊7号”才真正实现了美国人的太空梦。

《太空先锋》

1983年,菲利普·考夫曼执导的《太空先锋》详细描绘了水星计划的诞生过程以及第一批七位宇航员选拔、受训和上天的故事。其中,斯科特·格林饰演阿兰·谢泼德、艾德·哈里斯饰演约翰·格伦,丹尼斯·奎德饰演戈登·库伯。

1961年5月,美国宇航局开始实施肯尼迪拍板的阿波罗计划,人类正式向月球进发。美国的流行观念也由西部片或西部电视剧向太空为主题的影视、广播剧转移,阿波罗计划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西部片的让位。

赶在宇航员登陆月球之前,好莱坞先期抵达。1968年2月上映的《太空登月记》,影片由罗伯特·奥特曼执导,詹姆斯·凯恩、乔安娜·摩尔和罗伯特·杜瓦尔主演。片名直译过来是“倒计时”的意思,显示美苏两国在登月计划上的激烈竞争。

《太空登月记》

为了能拔得头筹,美国人不惜启用老式的、无返航功能的“双子星座”飞船运送仅训练了三周的宇航员登月,并要求他在月球上耐心等候,直到一年后建造完毕的阿波罗飞船来接他。

同年4月,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他和阿瑟·克拉克共同编剧的《2001:太空漫游》上映。虽然次年只获得了一座奥斯卡奖(最佳特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太空史诗巨作的地位愈发显赫,它不仅是史上最伟大的太空电影,也是电影艺术、特效发展史的一座里程碑。

2001年已经过去18年,片中的星际旅行、杀人电脑并未变成现实,但它作为科学寓言以及有关进化、人性和宇宙的思考和观念依然有效。

《登月第一人》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不过直到2018年,达米恩·查泽雷才将他的事迹拍摄为电影《登月第一人》。

1969年12月18日,约翰·斯特奇斯执导、格里高利·派克和吉恩·哈克曼主演的《被放逐的人》,三名美国宇航员准备结束太空任务返回地球,但是搭乘的“铁人一号”飞船的点火设备出现故障,所剩的氧气只够坚持42个小时。

这是一部预见性很高的太空影片,整个故事设置和5个月后发生的阿波罗13号事故如出一辙。影片接棒《2001:太空漫游》夺得1970年的奥斯卡最佳特效奖。

《2001太空漫游》

1970年4月13日,即将执行人类第三次登月任务的“阿波罗13号”飞船,在距月球还有五分之一的航程中,液氧燃料箱破裂导致飞船受损。三名宇航员紧急转入登月舱才幸免于难。

登月计划失败,三人必须争分夺秒,赶在死神降临前返回地球。阿波罗13号事件是NASA历史上最重大的事故之一,于事发25年后的1995年被朗·霍华德搬上大银幕。

科幻类电影成为好莱坞最主流的类型

1972年12月,在阿波罗17号飞船完成登月任务后,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太空探索项目——“阿波罗计划”画上了句号。

6艘“阿波罗”号飞船抵达月球,总共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取得了与苏联太空竞赛的阶段性胜利。

当时的美国人民欣喜若狂,纷纷憧憬他们的飞船和宇航员可以征服太阳系的其它行星,但事实是,时至今日人类再也没有重返月球,更别提去登陆其它行星了。

《星球大战》

1977年6月,乔治·卢卡斯太空科幻史诗《星球大战》上映,兼具全新高科技视效和拓展太空新疆域精神的科幻类太空电影开始全面俘获观众,和之后上映的《异形》、《星际迷航》一起为此类电影持续加热,并推向高潮,经久不衰一直繁荣到现在,可以说是科幻电影的主力军之一。

1970年代末,科幻电影也正式取代西部片成为好莱坞最倚重的类型片。

1977年11月16日,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上映票房爆棚,这多少反映了当时很多美国人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UFO和外星人,只是电影当中对外星人的处理方式稍显恐怖,但这已经比1950年代电影中的外星人温和了许多。

《第三类接触》

1978年,彼得·海勒斯的《摩羯星一号》大胆挑战权威,以揭穿“登陆火星”的骗局来质疑美国政府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人类进军太空的步伐乏善可陈,一旦没有开拓新疆域,观众也会对这类题材电影失去兴趣,这也许是现实类太空电影先天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1980年代比较出名的主要有两部,但均和现实世界的太空探索无关,一部是前面提到过的《太空先锋》,从人类航天史当中找灵感;另一部则是《2001:太空漫游》的续集《二零一零》,从旧作中寻找启发。

《阿波罗13号》

彼得·海勒斯这部作品几乎已经被人遗忘,影片的所有元素均回归常规,更像一部普通电影,可以说和身份不太相配。1986年1月28日,随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现实类太空电影逐渐淡出大银幕,直到1995年《阿波罗13号》的问世。

《阿波罗13号》给之后的现实类太空电影最大的启发就是灾难元素的使用,好莱坞如获至宝,宇航员成为拯救世界的大救星。

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超时空接触》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该片是科学严谨性方面做得最好的影片之一,难怪诺兰会为此鸣不平。

《超时空接触》

马修·麦康纳是该片的男主演,琳达·奥布斯特担任制片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星际穿越》和《超时空接触》具有某些传承关系。可以说,这是与《星际穿越》科学气质最接近的一部电影。

上世纪末,彗星撞地球引发人类的某种恐慌,而好莱坞则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灾难性题材,如法炮制出两部商业大片《天地大冲撞》和《绝世天劫》。

本质上两部电影区别不大,只是《天地大冲撞》这一组是专业宇航员,撞地球的是彗星;《绝世天劫》这一组是业余宇航员,撞地球的是陨石。

《天地大冲撞》

虽然题材相撞,但这两部电影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正是放大了的灾难属性让现实类太空电影又小小繁荣了一把。

1998年10月29日,年届77岁的约翰·格伦同机组其他乘员一起乘坐“发现”号航天飞机重新飞上了太空,这一次他创下了两项纪录:太空飞行间隔最长、年龄最大的宇航员。

《太空牛仔》受到格伦重返太空的启发,将年龄玩得更极致,干脆出动了四位老年宇航员上天去阻止苏联通讯卫星撞击地球。同年还有另外两部以火星为切入点的太空电影《火星任务》和《红色星球》。

《火星任务》

《火星任务》的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有着一定的太空野心,所以该片并不是普通的太空电影,也确实有一些地方在向《2001:太空漫游》致敬,可惜这些努力没有引起观众的共鸣,略显遗憾。

不过,在《阿波罗13号》里未能上天的加里·西尼斯,这次终于如愿以偿。《火星任务》和《红色星球》的票房失利,加上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好莱坞对太空电影又打起了退堂鼓。

2007年开始,连续三年都有出现太空电影,《太阳浩劫》《机器人总动员》和《月球》。

《月球》

《太阳浩劫》中,丹尼·鲍尔(DannyBoyle)另辟蹊径,携国际演员阵容向太阳进发。在大部分时间本片都是杰作,但是偏偏最后烂尾了,转型惊悚气质让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

《机器人总动员》是好莱坞最优秀的动画作品,由非人类演绎的爱依然打动了全人类,太空电影中最浪漫的情侣非瓦力和伊娃莫属。

《月球》虽然是低成本制作,但另辟蹊径,以克隆人的视角来寻求“我是谁”、“我何以存在”这类问题的答案,得到的赞誉足以媲美《2001:太空漫游》。

IMAX:太空电影天然的最佳拍档

上世纪80、90年代,IMAX公司携手NASA、航空航天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拍过一批IMAX原生态的太空科教片,比如《嗨!哥伦比亚》、《执着的梦想》、《蓝色星球》等等,但那会这类片子的属性主要还是科教,和娱乐并不沾边。

《哈勃望远镜》导演托尼·梅耶斯与担任旁白的小李(左上)及影片中的瑰丽画面

2003年,IMAX公司和好莱坞结盟,顺势推出DMR技术。《阿波罗13号》就是第一部IMAXDMR电影。

当阿波罗13号摆脱巨大的火箭发射架升空时,IMAX将地动山摇的效果放大到叹为观止的效果;宇航员透过太空舱的窗户遥望硕大的蓝色星球,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几乎触手可及,这种视听冲击恐怕只有IMAX版才能体会到。

阿方索·卡隆称《哈勃望远镜》是圣经。而诺兰为了观察宇航员进入太空的生活状态,专门和团队观看了影史最卖座的IMAX太空科教片《国际空间站》。

托尼·梅耶斯执导的《国际空间站》和《哈勃望远镜》所创造的身临其境的效果,或许是目前所有人类视听播放设备当中的最极致,影响包括诺兰、卡隆在内的好莱坞导演也不足为奇。

这两部影片的出品方也有NASA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所以能把IMAX拍摄器材带上太空。影片最精彩的画面都由宇航员扛着IMAX3D胶片摄影机在太空中拍摄,身临其境感就好比你在空间站内或和他们一起进行太空行走。

而《星际穿越》是IMAX2D胶片拍摄,最震撼的画面也就是摄像头绑在了飞机头上拍摄了那些画面。

结语

曾几何时,NASA的太空探索给人类和好莱坞带来了无数鼓舞,并一度给人错觉——人类就要登陆火星、飞出太阳系了,但一切都没发生。

在中国,国家航天科技集团已对2017-2045年中国航天运输系统的能力建设前景与发展蓝图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其中包括在2020年,实现低成本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的首飞,建立自己的空间站,2030年实现登月,2035年实现运载火箭完全可重复使用。

而在美国,2004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发布“星座计划”,内容包括研制下一代航天器、重返月球乃至登陆火星等。2006年12月,美国宇航局公布“2020重返月球”计划,将建设月球基地,为载人探索火星做准备。

上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公布的美国新太空探索计划,将火星作为美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目的地。而就在几个月前,特朗普政府宣布了重返月球的计划,并计划向火星进发。

当《星际探索》这样的作品却在市场中预冷,很难为太空事业带来一些推动力。或许对于大众来说,重返太空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2001》到《星际穿越》,人类如何在电影里探索太空

重返太空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文|Mtime时光网

最近最令时光君印象深刻的新闻, 来自猎户座。

不久前,猎户座主星——恒星参宿四的生命进入晚期,有可能爆发变为超新星,在这个过程中它将变得极其明亮,由于它离地球只有700光年,一旦爆发,亮度足以让我们在白天都能看到它的踪影,夜晚也会变得比现在更明亮。

当然,我们此刻观察到的变化发生700年前,到底何时爆发,是否已经爆发一切都还是未知的。

人类对于太空的观察和探索,也给了电影创作者们巨大的灵感和取之不尽的素材。借这个机会,就跟大家聊聊太空电影的前前后后。

太空电影的简单分类

或许是因为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也是太空题材的缘故,太空类型的电影一开始就成为科幻电影旗下的一个重要分支。

随后又伴随着人类一步步太空计划的实现,进一步丰富了电影人对太空电影现实性的深度挖掘。如果要对市面上的太空电影进行粗略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两类:现实风格和科幻风格。

《月球旅行记》

一些太空电影很容易归类,比如描写人类航天事业发展进程或事件的纪实性电影,如《太空先锋》、《阿波罗13号》毫无疑问是属于现实风格;《星球大战》系列、《星际迷航》系列一眼就可看出是科幻风格。

还有一些太空电影具有相当比例的虚构或超现实内容,比如《地心引力》、《天地大冲撞》,笔者还是愿意把它们归为现实风格类,它们只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增加了灾难等其它成分。

如果加上探索成分的话,《星际探索》《超时空接触》甚至《第三类接触》也可以划入现实类。

《2001:太空漫游》和《星际穿越》兼有现实风格和科幻风格,但它们的科幻成分并非单纯的天马行空而是具有非常扎实的科学基础或学术内核,更偏向现实类。

《星际旅行》第一部

其实太空电影的划分也没有那么严格,现实和科幻风格往往是既交错又重叠,事实上大部分科幻类的太空电影也都具有现实意义。

不管银幕上的太空征程使用的是哪类风格或形式,都体现了人类对星空的向往和远远没有终结的探寻或征服欲望。

一百多年来,现实风格的太空电影也经历了各个阶段,从最初的少人问津到一度层出不穷,随后又数次起起落落。之前的风潮几乎都是由太空人发起,而现在电影人正在通过他们的努力反过来影响太空人。

人类太空探索的每一步银幕都不会忘记

宇宙的神奇魅力一直带给无数电影人无限遐想,在莱特兄弟1903年正式发明飞机的前一年,电影先驱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拍摄的《月球旅行记》,就已经让人类乘坐加农炮发射的炮弹飞到了月球。

在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中,这部人类最早的科幻影片尽管只出现了不到2分钟的画面,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感受到早期电影人对太空那份童话般的憧憬。

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的航空事业如日中天,伴随着冷战时代美国与苏联的军备竞赛,科技竞争更是由天空延伸至太空。

英国人为莱卡拍的《太空狗莱卡》

1957年10月4号,苏联发射了人类首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吹响了进军太空的号角,同时也大大刺激了美国。一个月后的11月3日,在苏联的第二颗人造卫星上搭乘了一位特殊的乘客——流浪狗莱卡,它是飞上太空的第一个地球生命。

但莱卡在飞空没几个小时之后就死于惊吓和中暑衰竭。它的英雄事迹2010年被改编成了近9分钟的动画短片《太空狗莱卡》。

苏联在太空的连续动作,让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如梦初醒,他迅速做出反应,一方面将科学和数学教育调整为最优先的国家政策,另一方面以最短的时间赶上苏联的步伐。

1958年2月1日,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升空,同年10月1号,美国宇航局挂牌成立。

在莱卡壮烈牺牲之后,还有一批英雄狗为苏联的太空事业殉职。直到1960年8月19日,太空狗贝尔卡和斯特雷卡搭乘斯普特尼克5号,重返地球前在太空平安度过了一天。

《3D太空狗》

贝尔卡和斯特雷卡凯旋时不仅享受盛大的英雄礼遇,还成为当时东欧小朋友心目中的偶像。俄罗斯首部3D动画片《3D太空狗》就是根据这一真狗真事改编而成。

区别于苏联的太空狗,美国宇航局相中的太空试验生物是拥有更高智慧的黑猩猩(《星际探索》里就有黑猩猩袭击宇航员的桥段)。

《星际探索》

1961年1月31日,墨丘利飞船带上黑猩猩汉姆飞越大西洋700公里,尽管飞行中出了点小差错,但汉姆还是死里逃生,成功着陆海上。尽管是人科动物第一次进入太空,但汉姆却没有得到贝尔卡和斯特雷卡那般的待遇,并最终在动物园中度过余生。

不过汉姆的事迹还是给2008年的动画片《太空黑猩猩》赋予了灵感,影片讲述了汉姆的孙子汉姆三世和其它黑猩猩同伴再次为人类两肋插刀,穿上太空服、驾驶飞船穿越虫洞到达遥远星系,寻找失踪的船员。

西部片式微,两类太空电影先后崛起

话分两头,我们再看看同时期主流电影市场是个什么样的情形。

有统计称,从1926年到1967年的40多年时间中,好莱坞西部片的制作规模超过其它任何一种类型片,占比大约为四分之一。

在1950年代,西部片达到全盛,当时制作的数量超过了800部。但到了1960年代突然滑落,西部片发行的数量不到200部,1970年代继续下滑,到1980年代几乎销声匿迹,直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才略有反弹。

有分析称西部片的式微和战后新一代观众的成长有关,随着肯尼迪上台力促太空时代的来临,年青人对科技的狂热远超父辈,美国最重要的文化特性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与自然之间的联系逐渐被文化与科技之间的联系取代,西部片逐渐失去主力位置。

但是说到底,市场上电影的类型虽然发生了变化,其精神内核却未断裂,科幻电影的太空元素其实是真正接替了西部片的拓荒元素。

“水星”计划是美国宇航局的首个太空飞行计划,从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当中受过大学教育的飞行员里百里挑一选出阿兰·谢泼德、约翰·格伦、戈登·库伯等七名宇航员,其目标是“确认人类在太空能否生存”,不过这个想法很快就泡汤了,因为苏联人提前给出了答案——“能”。

真实的加加林与《宇航员加加林》

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世界上的第一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有关这位传奇航天员的太空时刻,可参考苏联拍摄的影片《宇航员加加林》。

尽管美国人在太空第一人的竞争中落后了,但他们却已经开始为“赶在苏联人之前,送人上月球”的决定积极做准备。一心赶超苏联的肯尼迪总统打算这么去做,水星计划和随后的“双子星座”计划权当是登月的热身。

1961年5月5日,阿兰·谢泼德乘坐“水星”飞船“自由7号”升空,但只飞到了亚轨道,并没有进入绕地轨道,远不及加加林高。直到1962年2月20日,约翰·格伦搭乘“友谊7号”才真正实现了美国人的太空梦。

《太空先锋》

1983年,菲利普·考夫曼执导的《太空先锋》详细描绘了水星计划的诞生过程以及第一批七位宇航员选拔、受训和上天的故事。其中,斯科特·格林饰演阿兰·谢泼德、艾德·哈里斯饰演约翰·格伦,丹尼斯·奎德饰演戈登·库伯。

1961年5月,美国宇航局开始实施肯尼迪拍板的阿波罗计划,人类正式向月球进发。美国的流行观念也由西部片或西部电视剧向太空为主题的影视、广播剧转移,阿波罗计划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西部片的让位。

赶在宇航员登陆月球之前,好莱坞先期抵达。1968年2月上映的《太空登月记》,影片由罗伯特·奥特曼执导,詹姆斯·凯恩、乔安娜·摩尔和罗伯特·杜瓦尔主演。片名直译过来是“倒计时”的意思,显示美苏两国在登月计划上的激烈竞争。

《太空登月记》

为了能拔得头筹,美国人不惜启用老式的、无返航功能的“双子星座”飞船运送仅训练了三周的宇航员登月,并要求他在月球上耐心等候,直到一年后建造完毕的阿波罗飞船来接他。

同年4月,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他和阿瑟·克拉克共同编剧的《2001:太空漫游》上映。虽然次年只获得了一座奥斯卡奖(最佳特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太空史诗巨作的地位愈发显赫,它不仅是史上最伟大的太空电影,也是电影艺术、特效发展史的一座里程碑。

2001年已经过去18年,片中的星际旅行、杀人电脑并未变成现实,但它作为科学寓言以及有关进化、人性和宇宙的思考和观念依然有效。

《登月第一人》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不过直到2018年,达米恩·查泽雷才将他的事迹拍摄为电影《登月第一人》。

1969年12月18日,约翰·斯特奇斯执导、格里高利·派克和吉恩·哈克曼主演的《被放逐的人》,三名美国宇航员准备结束太空任务返回地球,但是搭乘的“铁人一号”飞船的点火设备出现故障,所剩的氧气只够坚持42个小时。

这是一部预见性很高的太空影片,整个故事设置和5个月后发生的阿波罗13号事故如出一辙。影片接棒《2001:太空漫游》夺得1970年的奥斯卡最佳特效奖。

《2001太空漫游》

1970年4月13日,即将执行人类第三次登月任务的“阿波罗13号”飞船,在距月球还有五分之一的航程中,液氧燃料箱破裂导致飞船受损。三名宇航员紧急转入登月舱才幸免于难。

登月计划失败,三人必须争分夺秒,赶在死神降临前返回地球。阿波罗13号事件是NASA历史上最重大的事故之一,于事发25年后的1995年被朗·霍华德搬上大银幕。

科幻类电影成为好莱坞最主流的类型

1972年12月,在阿波罗17号飞船完成登月任务后,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太空探索项目——“阿波罗计划”画上了句号。

6艘“阿波罗”号飞船抵达月球,总共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取得了与苏联太空竞赛的阶段性胜利。

当时的美国人民欣喜若狂,纷纷憧憬他们的飞船和宇航员可以征服太阳系的其它行星,但事实是,时至今日人类再也没有重返月球,更别提去登陆其它行星了。

《星球大战》

1977年6月,乔治·卢卡斯太空科幻史诗《星球大战》上映,兼具全新高科技视效和拓展太空新疆域精神的科幻类太空电影开始全面俘获观众,和之后上映的《异形》、《星际迷航》一起为此类电影持续加热,并推向高潮,经久不衰一直繁荣到现在,可以说是科幻电影的主力军之一。

1970年代末,科幻电影也正式取代西部片成为好莱坞最倚重的类型片。

1977年11月16日,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上映票房爆棚,这多少反映了当时很多美国人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UFO和外星人,只是电影当中对外星人的处理方式稍显恐怖,但这已经比1950年代电影中的外星人温和了许多。

《第三类接触》

1978年,彼得·海勒斯的《摩羯星一号》大胆挑战权威,以揭穿“登陆火星”的骗局来质疑美国政府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人类进军太空的步伐乏善可陈,一旦没有开拓新疆域,观众也会对这类题材电影失去兴趣,这也许是现实类太空电影先天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1980年代比较出名的主要有两部,但均和现实世界的太空探索无关,一部是前面提到过的《太空先锋》,从人类航天史当中找灵感;另一部则是《2001:太空漫游》的续集《二零一零》,从旧作中寻找启发。

《阿波罗13号》

彼得·海勒斯这部作品几乎已经被人遗忘,影片的所有元素均回归常规,更像一部普通电影,可以说和身份不太相配。1986年1月28日,随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现实类太空电影逐渐淡出大银幕,直到1995年《阿波罗13号》的问世。

《阿波罗13号》给之后的现实类太空电影最大的启发就是灾难元素的使用,好莱坞如获至宝,宇航员成为拯救世界的大救星。

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超时空接触》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该片是科学严谨性方面做得最好的影片之一,难怪诺兰会为此鸣不平。

《超时空接触》

马修·麦康纳是该片的男主演,琳达·奥布斯特担任制片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星际穿越》和《超时空接触》具有某些传承关系。可以说,这是与《星际穿越》科学气质最接近的一部电影。

上世纪末,彗星撞地球引发人类的某种恐慌,而好莱坞则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灾难性题材,如法炮制出两部商业大片《天地大冲撞》和《绝世天劫》。

本质上两部电影区别不大,只是《天地大冲撞》这一组是专业宇航员,撞地球的是彗星;《绝世天劫》这一组是业余宇航员,撞地球的是陨石。

《天地大冲撞》

虽然题材相撞,但这两部电影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正是放大了的灾难属性让现实类太空电影又小小繁荣了一把。

1998年10月29日,年届77岁的约翰·格伦同机组其他乘员一起乘坐“发现”号航天飞机重新飞上了太空,这一次他创下了两项纪录:太空飞行间隔最长、年龄最大的宇航员。

《太空牛仔》受到格伦重返太空的启发,将年龄玩得更极致,干脆出动了四位老年宇航员上天去阻止苏联通讯卫星撞击地球。同年还有另外两部以火星为切入点的太空电影《火星任务》和《红色星球》。

《火星任务》

《火星任务》的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有着一定的太空野心,所以该片并不是普通的太空电影,也确实有一些地方在向《2001:太空漫游》致敬,可惜这些努力没有引起观众的共鸣,略显遗憾。

不过,在《阿波罗13号》里未能上天的加里·西尼斯,这次终于如愿以偿。《火星任务》和《红色星球》的票房失利,加上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好莱坞对太空电影又打起了退堂鼓。

2007年开始,连续三年都有出现太空电影,《太阳浩劫》《机器人总动员》和《月球》。

《月球》

《太阳浩劫》中,丹尼·鲍尔(DannyBoyle)另辟蹊径,携国际演员阵容向太阳进发。在大部分时间本片都是杰作,但是偏偏最后烂尾了,转型惊悚气质让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

《机器人总动员》是好莱坞最优秀的动画作品,由非人类演绎的爱依然打动了全人类,太空电影中最浪漫的情侣非瓦力和伊娃莫属。

《月球》虽然是低成本制作,但另辟蹊径,以克隆人的视角来寻求“我是谁”、“我何以存在”这类问题的答案,得到的赞誉足以媲美《2001:太空漫游》。

IMAX:太空电影天然的最佳拍档

上世纪80、90年代,IMAX公司携手NASA、航空航天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拍过一批IMAX原生态的太空科教片,比如《嗨!哥伦比亚》、《执着的梦想》、《蓝色星球》等等,但那会这类片子的属性主要还是科教,和娱乐并不沾边。

《哈勃望远镜》导演托尼·梅耶斯与担任旁白的小李(左上)及影片中的瑰丽画面

2003年,IMAX公司和好莱坞结盟,顺势推出DMR技术。《阿波罗13号》就是第一部IMAXDMR电影。

当阿波罗13号摆脱巨大的火箭发射架升空时,IMAX将地动山摇的效果放大到叹为观止的效果;宇航员透过太空舱的窗户遥望硕大的蓝色星球,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几乎触手可及,这种视听冲击恐怕只有IMAX版才能体会到。

阿方索·卡隆称《哈勃望远镜》是圣经。而诺兰为了观察宇航员进入太空的生活状态,专门和团队观看了影史最卖座的IMAX太空科教片《国际空间站》。

托尼·梅耶斯执导的《国际空间站》和《哈勃望远镜》所创造的身临其境的效果,或许是目前所有人类视听播放设备当中的最极致,影响包括诺兰、卡隆在内的好莱坞导演也不足为奇。

这两部影片的出品方也有NASA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所以能把IMAX拍摄器材带上太空。影片最精彩的画面都由宇航员扛着IMAX3D胶片摄影机在太空中拍摄,身临其境感就好比你在空间站内或和他们一起进行太空行走。

而《星际穿越》是IMAX2D胶片拍摄,最震撼的画面也就是摄像头绑在了飞机头上拍摄了那些画面。

结语

曾几何时,NASA的太空探索给人类和好莱坞带来了无数鼓舞,并一度给人错觉——人类就要登陆火星、飞出太阳系了,但一切都没发生。

在中国,国家航天科技集团已对2017-2045年中国航天运输系统的能力建设前景与发展蓝图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其中包括在2020年,实现低成本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的首飞,建立自己的空间站,2030年实现登月,2035年实现运载火箭完全可重复使用。

而在美国,2004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发布“星座计划”,内容包括研制下一代航天器、重返月球乃至登陆火星等。2006年12月,美国宇航局公布“2020重返月球”计划,将建设月球基地,为载人探索火星做准备。

上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公布的美国新太空探索计划,将火星作为美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目的地。而就在几个月前,特朗普政府宣布了重返月球的计划,并计划向火星进发。

当《星际探索》这样的作品却在市场中预冷,很难为太空事业带来一些推动力。或许对于大众来说,重返太空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