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新西兰在橄榄球世界杯上发起了攻势,温布利球场见证了橄榄球界最具活力的赛事。
在全黑队一展雄风之前,首先上演的将是别具特色的舞蹈,这一舞蹈在新西兰已然与赛事如影随形。该舞蹈令全球橄榄球参赛国为之胆寒,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但是你对哈卡舞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呢?《体育邮报》(Sportsmail) 为你完整呈现其背后的历史、意义以及这一赛前仪式所引发的诸多争议。
1934年,新西兰队在英国表演哈卡舞,当时已成为传统 (图片来源:网络)
哈卡舞的历史
尽管大多数人认为哈卡舞与橄榄球紧密相联,这一舞蹈实际上浓缩了所有的毛利人舞蹈。种类繁多,表演者各异,舞蹈也是出于不同的原因。
虽然哈卡舞常被描述为“战舞”,但这一称谓过于简化了——并非所有的哈卡舞都与战争相关——也可用于庆祝的场合,亦或用于欢迎贵客到访。
事实上,编舞者德里克教授表示,如今的哈卡舞与战争无关。
哈卡舞首次亮相于2005年,德里克教授随后表示:“这是仪式性的。在从事重要事项之前,这项仪式性活动旨在强身健体,增强精神和智力方面的能力,关乎内在信心的建立。这可谓一项准备工作。”
在毛利人的神话中,哈卡舞起源于 Tane-rore,他是太阳神及其女仆所生的孩子。舞蹈中颤抖的双手可以代表 Tane-rore。
虽然它一直是毛利文化的一部分,但直至一个世纪前才首次出现于橄榄球赛中,时为1884年在澳大利亚举办的球赛。四年后,一队毛利球员到访英国。
9月13日,新西兰在橄榄球世界杯上发起了攻势,温布利球场见证了橄榄球界最具活力的赛事。
当日,全黑队激情献上热舞,距离首次在英国橄榄球赛上的表演已有127年之久。
自1905年,在非新西兰所举办的橄榄球赛中,哈卡舞现身于几乎所有赛事,而如今我们所观看到的舞蹈也不总极具威慑力。
事实上,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巡回赛中,哈卡舞仅现身于不列颠群岛26场比赛中的一场比赛。近来,该舞蹈才变得无处不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1987年,哈卡舞才成为新西兰的赛前仪式。
谁是哈卡舞的领舞者?
赛场上,全黑队并没有指派固定的哈卡舞领舞者。领舞者通常是能够延续毛利传统的球员,利亚姆一般是最近赛事的领舞者,然而并不总是如此。
新西兰于2005年推出了全新的哈卡舞,塔纳而后成为了领舞者。他是萨摩亚而非毛利的后裔,教练对此表示,这能激发团队意识。
哈卡舞是诸多地区和族群的遗产,能够表现出团队的凝聚力 (图片来源:网络)
教练表示:“这是诸多地区和族群的遗产,包括新西兰的毛利人,太平洋岛国汤加、斐济和萨摩亚,也是欧洲的遗产。我们认为哈卡舞能够表现出团队的凝聚力。”
每项赛事前,资深球员和管理层便会坐下来商讨该由谁承担起哈卡舞的重任。
“首先,你的外貌看起来得丑。近99%的球员都是丑陋的。要有自信,勇于表达自我,别在乎别人的看法。刚跳哈卡舞的新球员也许会在意外界的声音,但是舞者外表越是丑陋,他就越能胜任这项工作。”
舞者们蓄势待发 (图片来源:网络)
哈卡舞的种类
最著名的哈卡舞名为Ka Mate,其盛名源于全黑队。虽然这并非是橄榄球队所跳的唯一一种哈卡舞,但该舞最为常见,绝大多数人对哈卡舞的印象等同于这种舞蹈。
19世纪20年代,Ngati Toa Rangatira部落的首领编制了该舞蹈,首次亮相于1906年的橄榄球场。在接下来的99年中,这成了最常见的哈卡舞。
然而,2005年,引入了全新的哈卡舞——Kapa o Pango——专为全黑队编制的舞蹈。一位毛利风俗和文化的专家编制了该舞蹈,舞蹈名字面可译为“黑色的团队”,比之前的哈卡舞更有针对性。
该舞隐含了银蕨这一意象,而银蕨是新西兰橄榄球队的象征,借此号召球员们掌控霸主地位。
震撼人心的哈卡舞 (图片来源:网络)
2005年,引入了全新的哈卡舞——Kapa o Pango——字面可译为“黑色的团队”
橄榄球世界杯上的其他哈卡舞
太平洋沿岸的其他国家也都继承传统,将舞蹈运用到比赛中,以此回应全黑队。而严格来说,这些都算不上是哈卡舞。
争议不断
哈卡舞可能深受世界各地球迷的欢迎,而对于对手来说,并不总讨人喜欢。
近年来,几支球队皆力图与哈卡舞一争高下。其中尤以2011年世界杯为甚,因为在决赛中大举犯规,向全黑队发动了不当攻势,法国队被罚2500英镑。
全黑队通常会等着对方球队先离开,而东道主有时会表示拒绝,双方因此僵持不下,裁判只好站在两队中间,等待比赛开始。
然而,近年来哈卡舞最大的争议在于Kapa O Pango的结束动作——“割喉”。
有人认为这一动作极为挑衅,而编舞者则表示如今该动作已不包含暴力意义。
“该动作象征着对能量的掌控,使其经过重要器官,诸如心脏和肺部,握紧然后放手,这就意味着重焕活力。”
对一些人来说,这并非恐吓性的战术。无论究竟是何种方式,哈卡舞都会为球迷们带来激动人心的享受,还能激励一个团队和国家。
(翻译:吕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