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些年,国产季播剧跌过的“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些年,国产季播剧跌过的“坑”

季播剧的最重要价值在于第一季作品带来的流量基础、关注度和观众缘。

文|Vlinkage

多季开发剧集,是不少影视公司和平台都想啃下的“骨头”,但多年下来,成功者寥寥无几。当下国产剧成功建立起自IP品牌,并在多季开发之后商业价值依然坚挺的也只有一个“乡爱”系列。

在网剧崛起之时,季播剧一度备受视频网站看好,并在不少IP剧开发时做了尝试,比如盗墓系列、鬼吹灯系列、九州系列、法医秦明系列等等,但这些基因同源的剧集却因版权分裂、主创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而没能在后续开发时保持热度和口碑。

国产季播剧的开发者们曾经踩过哪些“坑”?又有哪些肉眼可见的进步?从过往季播剧案例里,我们可以一窥究竟。

国产季播剧并不是近些年的产物,早些年的情感喜剧几乎都是多季开发,93年的《我爱我家》推出了第二季,03年的《炊事班的故事》共播出三季,05年的《家有儿女》共播出四季。

还有喜剧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以及《还珠格格》等,都曾推出过系列剧。有的季播剧不仅在开播时备受欢迎,经过十几年的市场考验,身在主流受众群体更迭过几轮之后坐拥大批忠实受众,堪称老牌劲旅,比如如今已经出到第12季的《乡村爱情故事》。

从“乡村爱情”的口碑来看,开播时第一季豆瓣评分为7.5,播出13年以来,目前豆瓣均值依然能保持在7.0分,口碑损耗较小。口碑的坚挺一方面源于内容保持着高度一致的故事内核,与其他电视剧有着鲜明的差异化定位;另一方面是因为合家欢电视剧陪伴了无数国民成长,“情怀分”成口碑加分项。

另一部不得不提的老牌国产季播剧是《爱情公寓》,从09年到14年间,这部喜剧已经推出四季,且口碑均值高达7.6,2014年戛然而止之后在今年重启,并分别推出电影版和第五季电视剧,具有较高关注度。

这两部具有持续开发价值的系列剧,在内容上有不少共性:首先都是喜剧,覆盖受众交广;其次都是群像戏,一众性格极致的角色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然后是故事有着较强的延展空间;最后是主创和演员没有变动,有着一致的创作基因。

就在《爱情公寓》暂别荧屏的2014年,第一代网剧携高口碑崛起,并在项目之初就有多季开发的定位,比如《暗黑者》《灵魂摆渡》,以及2015年上线的《心理罪》和《无心法师》。

从口碑来看,《暗黑者》第1季豆瓣评分为8.1分,第二年推出的第2季断崖式滑到6.7分,四年之后推出的第3季持续下滑到6.3分;豆瓣评分人数也从第一季的27959人持续减少,到了第三季,仅有7242人。

《灵魂摆渡》也呈现持续下滑的口碑走势,从8.4分降低到7.7分,相对来说口碑损耗较小,但豆瓣评分人数却从第一季的41923减少到第三季的23388人,关注度大减。《心理罪》和《无心法师》呈现同样的口碑和关注度趋势。

在网剧刚刚进入大众眼帘的2014年和2015年,上述几部剧集均以新颖的题材和故事,快节奏的叙事和与电视剧截然不同的角色设置吸引了观众视线,这些剧集的幕后主创阵容也都非常“硬核”,所以能在第一季立住高口碑。

这波首次尝试多季开发的网剧,口碑和专注度相继失利的背后也有不少共性。这类作品以题材新颖、故事猎奇、视觉冲击力取胜,在后续几季的开发中,内容给观众带来的新鲜感在持续降低,而随着监管的加强,内容创作“尺度”却一再收紧,这些都不同程度削弱了作品的感官刺激程度。

即便是精品剧大户正午阳光,在系列剧的开发中也曾踩过坑,比如《欢乐颂》和《琅琊榜》。

《欢乐颂》第一季豆瓣评分为7.4分,第二季只有5.4分,第二季的槽点主要集中在植入广告太多,人设崩塌等方面,而《琅琊榜》从第一季的9.3分到第二季的8.5分,尽管口碑依然出色,但关注度却与第一部不在一个量级,演员的大换血,让故事与第一季割裂感较重,是作品没能维持高人气的重要原因。

如今,正午阳光的《大江大河》第二部已经启动,原班人马和原版主创能否呈现出原汁原味的故事,让人颇为期待。除此之外,杨阳导演执导的《将夜》也在第一季的优异播出影响力支撑下正在进行第二部的拍摄,同样的主创和同样的高投入让观众对作品的品质和故事充满期待,但核心角色宁缺的饰演者却发生变动,是否会对第二季的播出产生负面影响尚未可知。

还有一类小而美的网剧,也倾向于用多季开发的模式来实现作品的热度借力,比如搜狐视频的《奈何boss要娶我》《亲爱的公主病》《拜见宫主大人》等。这类主打甜宠风的小成本剧集,在第一季成功吸引垂直品类受众之后,往往会趁热启动下一季的开发,用相同基因的内容能持续投喂这类受众,还能在宣发上节约成本,所以深受平台喜爱。

腾讯视频的热门甜宠剧《双世宠妃》同样属于这种类型,与上述几部季播网剧不同的是,第二部口碑不降反升。一方面是因为这部甜宠剧豆瓣评分“起步”更低,另一方面是因为第二季在故事创意上做足文章,让男女主在第二季重新恋爱了一次,保证了内容的新鲜感。

从上述国产季播剧的开发案例里,我们至少发现以下坑点:

1,首季打出高口碑,第二季疯狂植入品牌圈钱,比如《欢乐颂2》;

2,主创不变,主演大换血,比如《琅琊榜》;

3,风格不再极致,产生审美疲劳,比如《无心法师》;

4,增加角色,稀释了精彩度,比如《暗黑者》。

但我们也看到,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国产季播剧走过这些“坑”之后,在反思中迎来成长,比如当下正在热播的《庆余年》,第二季的开发以列上日程。据悉,这一项目在系列开发中为了保证主要演员阵容,包括张若昀和陈道明在内的演员均一次性签约五年。

不少平台在延续优质剧集生命力的方式上也不再“强行”季播,而是寻求更多元的品牌延续形式,比如《最好的我们》之后,爱奇艺推出同属“振华三部曲”系列的《你好旧时光》和《暗恋橘生淮南》,在《无证之罪》之后打造的《原生之罪》等等,借助了前作的热度,却在故事上有更大的创作空间和新鲜感。

说到底,季播剧的最重要价值在于第一季作品带来的流量基础、关注度和观众缘,与具有流量基础的IP开发有着相同的属性,它们都只能为作品拿到“印象分”,面对日益理性的观众和更为严峻的市场,卖情怀收割流量红利的模式已经失效,为IP续命的唯一方式是足够扎实的内容。

诚意和初心并不是一句口号,只有观众能从作品里体会到的,才是真正的诚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些年,国产季播剧跌过的“坑”

季播剧的最重要价值在于第一季作品带来的流量基础、关注度和观众缘。

文|Vlinkage

多季开发剧集,是不少影视公司和平台都想啃下的“骨头”,但多年下来,成功者寥寥无几。当下国产剧成功建立起自IP品牌,并在多季开发之后商业价值依然坚挺的也只有一个“乡爱”系列。

在网剧崛起之时,季播剧一度备受视频网站看好,并在不少IP剧开发时做了尝试,比如盗墓系列、鬼吹灯系列、九州系列、法医秦明系列等等,但这些基因同源的剧集却因版权分裂、主创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而没能在后续开发时保持热度和口碑。

国产季播剧的开发者们曾经踩过哪些“坑”?又有哪些肉眼可见的进步?从过往季播剧案例里,我们可以一窥究竟。

国产季播剧并不是近些年的产物,早些年的情感喜剧几乎都是多季开发,93年的《我爱我家》推出了第二季,03年的《炊事班的故事》共播出三季,05年的《家有儿女》共播出四季。

还有喜剧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以及《还珠格格》等,都曾推出过系列剧。有的季播剧不仅在开播时备受欢迎,经过十几年的市场考验,身在主流受众群体更迭过几轮之后坐拥大批忠实受众,堪称老牌劲旅,比如如今已经出到第12季的《乡村爱情故事》。

从“乡村爱情”的口碑来看,开播时第一季豆瓣评分为7.5,播出13年以来,目前豆瓣均值依然能保持在7.0分,口碑损耗较小。口碑的坚挺一方面源于内容保持着高度一致的故事内核,与其他电视剧有着鲜明的差异化定位;另一方面是因为合家欢电视剧陪伴了无数国民成长,“情怀分”成口碑加分项。

另一部不得不提的老牌国产季播剧是《爱情公寓》,从09年到14年间,这部喜剧已经推出四季,且口碑均值高达7.6,2014年戛然而止之后在今年重启,并分别推出电影版和第五季电视剧,具有较高关注度。

这两部具有持续开发价值的系列剧,在内容上有不少共性:首先都是喜剧,覆盖受众交广;其次都是群像戏,一众性格极致的角色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然后是故事有着较强的延展空间;最后是主创和演员没有变动,有着一致的创作基因。

就在《爱情公寓》暂别荧屏的2014年,第一代网剧携高口碑崛起,并在项目之初就有多季开发的定位,比如《暗黑者》《灵魂摆渡》,以及2015年上线的《心理罪》和《无心法师》。

从口碑来看,《暗黑者》第1季豆瓣评分为8.1分,第二年推出的第2季断崖式滑到6.7分,四年之后推出的第3季持续下滑到6.3分;豆瓣评分人数也从第一季的27959人持续减少,到了第三季,仅有7242人。

《灵魂摆渡》也呈现持续下滑的口碑走势,从8.4分降低到7.7分,相对来说口碑损耗较小,但豆瓣评分人数却从第一季的41923减少到第三季的23388人,关注度大减。《心理罪》和《无心法师》呈现同样的口碑和关注度趋势。

在网剧刚刚进入大众眼帘的2014年和2015年,上述几部剧集均以新颖的题材和故事,快节奏的叙事和与电视剧截然不同的角色设置吸引了观众视线,这些剧集的幕后主创阵容也都非常“硬核”,所以能在第一季立住高口碑。

这波首次尝试多季开发的网剧,口碑和专注度相继失利的背后也有不少共性。这类作品以题材新颖、故事猎奇、视觉冲击力取胜,在后续几季的开发中,内容给观众带来的新鲜感在持续降低,而随着监管的加强,内容创作“尺度”却一再收紧,这些都不同程度削弱了作品的感官刺激程度。

即便是精品剧大户正午阳光,在系列剧的开发中也曾踩过坑,比如《欢乐颂》和《琅琊榜》。

《欢乐颂》第一季豆瓣评分为7.4分,第二季只有5.4分,第二季的槽点主要集中在植入广告太多,人设崩塌等方面,而《琅琊榜》从第一季的9.3分到第二季的8.5分,尽管口碑依然出色,但关注度却与第一部不在一个量级,演员的大换血,让故事与第一季割裂感较重,是作品没能维持高人气的重要原因。

如今,正午阳光的《大江大河》第二部已经启动,原班人马和原版主创能否呈现出原汁原味的故事,让人颇为期待。除此之外,杨阳导演执导的《将夜》也在第一季的优异播出影响力支撑下正在进行第二部的拍摄,同样的主创和同样的高投入让观众对作品的品质和故事充满期待,但核心角色宁缺的饰演者却发生变动,是否会对第二季的播出产生负面影响尚未可知。

还有一类小而美的网剧,也倾向于用多季开发的模式来实现作品的热度借力,比如搜狐视频的《奈何boss要娶我》《亲爱的公主病》《拜见宫主大人》等。这类主打甜宠风的小成本剧集,在第一季成功吸引垂直品类受众之后,往往会趁热启动下一季的开发,用相同基因的内容能持续投喂这类受众,还能在宣发上节约成本,所以深受平台喜爱。

腾讯视频的热门甜宠剧《双世宠妃》同样属于这种类型,与上述几部季播网剧不同的是,第二部口碑不降反升。一方面是因为这部甜宠剧豆瓣评分“起步”更低,另一方面是因为第二季在故事创意上做足文章,让男女主在第二季重新恋爱了一次,保证了内容的新鲜感。

从上述国产季播剧的开发案例里,我们至少发现以下坑点:

1,首季打出高口碑,第二季疯狂植入品牌圈钱,比如《欢乐颂2》;

2,主创不变,主演大换血,比如《琅琊榜》;

3,风格不再极致,产生审美疲劳,比如《无心法师》;

4,增加角色,稀释了精彩度,比如《暗黑者》。

但我们也看到,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国产季播剧走过这些“坑”之后,在反思中迎来成长,比如当下正在热播的《庆余年》,第二季的开发以列上日程。据悉,这一项目在系列开发中为了保证主要演员阵容,包括张若昀和陈道明在内的演员均一次性签约五年。

不少平台在延续优质剧集生命力的方式上也不再“强行”季播,而是寻求更多元的品牌延续形式,比如《最好的我们》之后,爱奇艺推出同属“振华三部曲”系列的《你好旧时光》和《暗恋橘生淮南》,在《无证之罪》之后打造的《原生之罪》等等,借助了前作的热度,却在故事上有更大的创作空间和新鲜感。

说到底,季播剧的最重要价值在于第一季作品带来的流量基础、关注度和观众缘,与具有流量基础的IP开发有着相同的属性,它们都只能为作品拿到“印象分”,面对日益理性的观众和更为严峻的市场,卖情怀收割流量红利的模式已经失效,为IP续命的唯一方式是足够扎实的内容。

诚意和初心并不是一句口号,只有观众能从作品里体会到的,才是真正的诚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