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冯小刚赚眼泪,难还华谊80亿负债,“芸知道”贺岁酒有多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冯小刚赚眼泪,难还华谊80亿负债,“芸知道”贺岁酒有多苦?

《只有芸知道》上映11天,票房区区1.5亿元。实在是有点让人对其处心积虑推出的“贺岁巨制”大跌眼镜。

文|经观财经眼 维维安

这个贺岁档,华谊兄弟和冯小刚,可能要联袂演一出令人唏嘘的“倒春寒”了。

25号晚上,冯小刚就发了一条微博,感慨自己“英雄老矣”。无他,兴许冯指导还在意犹未尽地品味着当年《天下无贼》烹调出的全明星式满汉全席,满满都是钞票的油墨香。

但今朝非昔日,冯指导再想像当年那样大快朵颐,牙口却大不如前。

看看《只有芸知道》这部新片就知道了,自知越来越啃不动大场面巨制的“高纤”硬核,冯小刚选择了细嚼慢咽的“流质”食品——柔情似水的爱情故事作食材,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当初但撩神经,不问成本的冯指导,也开始“消费降级”式赚眼泪了。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现在华谊兄弟的问题不在于讨论到底是“云知道”还是“风知道”,而是再这样下去,今年的业绩就变成了“鬼知道”——《只有芸知道》上映11天,票房区区1.5亿元。实在是有点让人对其处心积虑推出的“贺岁巨制”大跌眼镜。

就在这个钱途未卜而又“风轻云淡”的紧要关口,华谊兄弟今年前三季度扛着7个亿的亏损,还顶着近80个亿的负债,你说要命不要命?

今年1-9月份,华谊兄弟实现营收16.16亿元,同比下降49.22%,归母净利润亏损6.52亿元,较上年同期由盈转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94亿元。

营收、利润双降,经营性现金大幅流出,所有指标都在高能预警!

更要命的是,华谊兄弟真的很缺钱。

华谊的王忠军、王忠磊两兄弟,年内为了融资已经质押了93%的股份,其中王忠磊的股权质押率已经达到了99.67%。甚至这样还不够,华谊兄弟为了一笔区区4000万的融资,在今年下半年把影院的放映设备抵押了,还亏本以5500万美元的价格贱卖了GDC公司的股权,彼时的华谊兄弟,已经为了钱急红了眼。

8月份,王中军曾在企业家论坛上直言:“为了公司的安全性,我什么都可以卖掉,这个没什么丢人的。”

王军所谓的“安全性”大概指的就是偿债压力和质押风险,2019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10.44亿,同比下降23%,预收款17.13亿,同比上升94%。与此同时短期借款却由年初的1.923亿上升到21.15亿。

在这种情况下,卯吃寅粮的华谊为了不让筹措的巨额拆借贷款出偿债上的幺蛾子,不砸锅卖铁向金融机构表明拒绝当老赖的立场,恐怕也说不过去。

你可以想象到眼见《只有芸知道》的票房如此扑街,指望着票房大赚一笔而消化部分存量债务的预期也落空了,眼下的华谊兄弟该有多绝望。

缺钱和生产不出优质内容是两码事,但如果既缺钱,又没有优质内容来反哺现金流,那基本上就是万念俱灰了。

我们来看看华谊兄弟今年上半年的变现能力如何?

《把哥哥退货可以吗》拿下157万票房,《灰猴》拿下344万票房,两者合计勉强超过500万元。

如果和去年同期的《芳华》或者《前任3》作比较,是500万对上19个亿,基本上就相当于路边烧烤摊和五星级酒店的流水差。

跟同行的光线传媒、北京文化一比,就更“金刚战女优”了。《哪吒》的总票房接近50亿,《流浪地球》票房是46亿,两个老油子都不用甩膀子,分分钟就把华谊兄弟按在地板上摩擦。

其实华谊兄弟本来是有机会缩小差距的,无奈能够田忌赛马一番的作品《八佰》却政治路线跑偏,到现在档期也生死未卜,但从总局那边的反馈来看,多半是要凉凉了。

缺钱,支撑不了优秀资源的采购和内容的生产,没有优质内容输出,就更没有“钱景”和市场份额,华谊兄弟这些年就是这么堕入恶性的“西西弗斯循环”,和头部选手的差距越拉越大。

其实,把华谊兄弟的问题捋一捋,你可以发现,流动性问题,包括主业的发力,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致命的,是历史遗留的“去电影化”问题,这个才是导致华谊兄弟一直以来喘不过气的阿喀琉斯之踵。

何谓“去电影化”?从字面意思上也很好理解,王家两兄弟想学习迪士尼的路线,从电影过渡到周边裙带产业,最终实现自身IP的全辐射,逐渐把资产腾挪到更好赚钱的产业上来。

2015年11月19日,华谊兄弟以10.5亿元控股成立100天的东阳美拉;12月22日,又以7.56亿元收购成立仅1天的东阳浩瀚,这些资本运作,都是王氏兄弟“去电影化”的常规操作。

和光线传媒、万达电影的差距,大抵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拉大的,光线继续加码内容IP,万达收购美国院线和传奇影业,基本上都是大军压境式的巩固龙头地位。而彼时的华谊兄弟,却把大好优势拱手相让。去做重资产运营的主题乐园,以及自己并不熟悉,也更为复杂的游戏和互联网娱乐。

这个案例里面,华谊兄弟犯了一个关键错误,到底应该多元化,还是去电影化?

如果是多元化,可能华谊现在还没那么落魄,但王家两兄弟选择的是去电影化。而且是重资产运营,总体上带着慢性自杀性质的去电影化。

当时,中国国产电影正逢黄金三年,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只是多元化,只要借贷结构合理,不会出现大的问题,甚至还能对外发散冯小刚的个人IP,把“华谊”做成一个更加稳定输出的品牌,而不用像现在这样步步为营。

而华谊兄弟选择了剑走偏锋,拿着好不容易攒下来的家底去重资产运营实景娱乐和主题乐园。

你可以想象这么做的结局了——当这几年电影产业重回“风口”的时候,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却给荒废了。由于内容生产上不用心,不与时俱进,沦落到孤芳自赏的结局。而各种小镇,各种手游,各种“芳华”之物都成为了过江之鲫。

完美踏空的同时,“追涨”的风口反而变成了吸金的黑洞,这就是华谊兄弟现在的处境。

其实,华谊兄弟的心结,是中国企业家普遍存在的问题,称其为典型的“主业焦虑”一点也不为过。

很多企业家在耕耘了数十年后,感慨这一行非常难做,适逢又积攒了些资本和人脉,总想着跳出圈子,去开发点新战场,这样多头并进,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思维,触发了很多拍脑门的错误决策。

事实真的so easy吗?

上市公司庞大集团,在汽车经销寒冬中感受到了压力,于是看上了“地产+”模式的操盘方式,选择了买地自建4S店,明面上打规模战和消耗战,暗地里打着地皮增值速度能够完胜主业灰色周期的心思。

庞大却没料到经济下行叠加地产调控对流动性的致命影响,一番买买买之后,发现变现有压力了,为了维持生计又开始玩高杠杆融资,东窗事发后直接被银行抽贷,连自家对合作车企的几千万货款都没法支付,原本可圈可点的主业彻底被自己的盲目扩张干趴下。

这是去汽车化,追地产失败的案例。

庞大觉得房地产一本万利,但地产公司何尝不是在“去地产化”的道路上备受煎熬,华侨城A,中天金融和万通地产这一类公司今年以来频频暴雷,其原因就是这几年谋求“去地产化”,疯狂举债向文旅、养老等方向扩张,结果资金流断裂,只能通过亏本卖股权、买地来纾困,现在无论是业绩上还是品牌影响力上,早就被新城、中梁这种相对老实中庸的分子甩下一大截。

这又是去地产化,追文旅失败的案例。

当然,去文旅化,去传媒化,反过头来去做汽车,做地产的,这种例子就更多了。今年以来倒闭,注销了很多汽车经销商和房地产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这几年从其他行业小有成就后“跨界”过来的新手玩家,扛着锄头就想犁别人的田,结果却被头部选手抄起家伙就给闷了个灰头土脸。

仔细想想,这种“循环”式创业失败,俨然就是一个“莫比乌斯环”的存在。这个环中的很多企业家都跟着资本在迁移,但资本并不是永动机,当动力消耗完毕之后,大部分孤注一掷的人都在一个陌生的方向被套死,而原来的位置又被后来的人所挤占。

没有踩到“莫比乌斯环”陷阱的人,结局是怎样的呢?

汽车后市场的赢家是专一的广汇,落魄的庞大能否保命成功还得一说;地产的赢家是万科、新城这样不盲目出风头的企业,而影视行业的赢家呢?光线传媒和万达电影,基本上已经在各自领域坐庄成功,稳定享受资本助推之下的复利。

如果你要说华谊的模仿对象是迪士尼,而迪士尼“去电影化”做成功了,那本身也是个伪命题。迪士尼的流媒体、动漫周边固然出成绩,但也和本身在电影行业的绝对内容生产能力有关。试想想,如果早年的迪士尼守不住寂寞,一股脑儿拿着攒下的家当硬刚奈飞的流媒体,而卖座的漫威系列却继续吃上三十年老本,美国的观众还会傻傻的帮迪士尼的多元化买单吗?

因此严格地说来,迪士尼的全方位成功并非是“去电影化”,而只是平衡发展的多元化。“去XX化”这种纯粹在主业焦虑下激发出来的“此起即彼伏”式经济结构判断,多数情况下只会存活在部分理想饱满,却不知现实骨感的企业家的南柯一梦中。

指着《只有芸知道》这样的小清新爱情电影卖情怀、赚眼泪,这种还债念想恐怕华谊兄弟要暂且断一断了。近80亿的负债和高质押风险依旧悬在王家两兄弟的眼前,连冯小刚的个人IP都已经有沦落为明日黄花的险象,不知此时目睹四面楚歌,感慨大势已去的华谊兄弟,是否会为了当年的去电影化而悔不当初呢?

只有芸知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冯小刚

  • 《非诚勿扰3》票房失利,冯小刚也拉不动华谊兄弟
  • 当冯小刚的电影开始与时代脱节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冯小刚赚眼泪,难还华谊80亿负债,“芸知道”贺岁酒有多苦?

《只有芸知道》上映11天,票房区区1.5亿元。实在是有点让人对其处心积虑推出的“贺岁巨制”大跌眼镜。

文|经观财经眼 维维安

这个贺岁档,华谊兄弟和冯小刚,可能要联袂演一出令人唏嘘的“倒春寒”了。

25号晚上,冯小刚就发了一条微博,感慨自己“英雄老矣”。无他,兴许冯指导还在意犹未尽地品味着当年《天下无贼》烹调出的全明星式满汉全席,满满都是钞票的油墨香。

但今朝非昔日,冯指导再想像当年那样大快朵颐,牙口却大不如前。

看看《只有芸知道》这部新片就知道了,自知越来越啃不动大场面巨制的“高纤”硬核,冯小刚选择了细嚼慢咽的“流质”食品——柔情似水的爱情故事作食材,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当初但撩神经,不问成本的冯指导,也开始“消费降级”式赚眼泪了。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现在华谊兄弟的问题不在于讨论到底是“云知道”还是“风知道”,而是再这样下去,今年的业绩就变成了“鬼知道”——《只有芸知道》上映11天,票房区区1.5亿元。实在是有点让人对其处心积虑推出的“贺岁巨制”大跌眼镜。

就在这个钱途未卜而又“风轻云淡”的紧要关口,华谊兄弟今年前三季度扛着7个亿的亏损,还顶着近80个亿的负债,你说要命不要命?

今年1-9月份,华谊兄弟实现营收16.16亿元,同比下降49.22%,归母净利润亏损6.52亿元,较上年同期由盈转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94亿元。

营收、利润双降,经营性现金大幅流出,所有指标都在高能预警!

更要命的是,华谊兄弟真的很缺钱。

华谊的王忠军、王忠磊两兄弟,年内为了融资已经质押了93%的股份,其中王忠磊的股权质押率已经达到了99.67%。甚至这样还不够,华谊兄弟为了一笔区区4000万的融资,在今年下半年把影院的放映设备抵押了,还亏本以5500万美元的价格贱卖了GDC公司的股权,彼时的华谊兄弟,已经为了钱急红了眼。

8月份,王中军曾在企业家论坛上直言:“为了公司的安全性,我什么都可以卖掉,这个没什么丢人的。”

王军所谓的“安全性”大概指的就是偿债压力和质押风险,2019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10.44亿,同比下降23%,预收款17.13亿,同比上升94%。与此同时短期借款却由年初的1.923亿上升到21.15亿。

在这种情况下,卯吃寅粮的华谊为了不让筹措的巨额拆借贷款出偿债上的幺蛾子,不砸锅卖铁向金融机构表明拒绝当老赖的立场,恐怕也说不过去。

你可以想象到眼见《只有芸知道》的票房如此扑街,指望着票房大赚一笔而消化部分存量债务的预期也落空了,眼下的华谊兄弟该有多绝望。

缺钱和生产不出优质内容是两码事,但如果既缺钱,又没有优质内容来反哺现金流,那基本上就是万念俱灰了。

我们来看看华谊兄弟今年上半年的变现能力如何?

《把哥哥退货可以吗》拿下157万票房,《灰猴》拿下344万票房,两者合计勉强超过500万元。

如果和去年同期的《芳华》或者《前任3》作比较,是500万对上19个亿,基本上就相当于路边烧烤摊和五星级酒店的流水差。

跟同行的光线传媒、北京文化一比,就更“金刚战女优”了。《哪吒》的总票房接近50亿,《流浪地球》票房是46亿,两个老油子都不用甩膀子,分分钟就把华谊兄弟按在地板上摩擦。

其实华谊兄弟本来是有机会缩小差距的,无奈能够田忌赛马一番的作品《八佰》却政治路线跑偏,到现在档期也生死未卜,但从总局那边的反馈来看,多半是要凉凉了。

缺钱,支撑不了优秀资源的采购和内容的生产,没有优质内容输出,就更没有“钱景”和市场份额,华谊兄弟这些年就是这么堕入恶性的“西西弗斯循环”,和头部选手的差距越拉越大。

其实,把华谊兄弟的问题捋一捋,你可以发现,流动性问题,包括主业的发力,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致命的,是历史遗留的“去电影化”问题,这个才是导致华谊兄弟一直以来喘不过气的阿喀琉斯之踵。

何谓“去电影化”?从字面意思上也很好理解,王家两兄弟想学习迪士尼的路线,从电影过渡到周边裙带产业,最终实现自身IP的全辐射,逐渐把资产腾挪到更好赚钱的产业上来。

2015年11月19日,华谊兄弟以10.5亿元控股成立100天的东阳美拉;12月22日,又以7.56亿元收购成立仅1天的东阳浩瀚,这些资本运作,都是王氏兄弟“去电影化”的常规操作。

和光线传媒、万达电影的差距,大抵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拉大的,光线继续加码内容IP,万达收购美国院线和传奇影业,基本上都是大军压境式的巩固龙头地位。而彼时的华谊兄弟,却把大好优势拱手相让。去做重资产运营的主题乐园,以及自己并不熟悉,也更为复杂的游戏和互联网娱乐。

这个案例里面,华谊兄弟犯了一个关键错误,到底应该多元化,还是去电影化?

如果是多元化,可能华谊现在还没那么落魄,但王家两兄弟选择的是去电影化。而且是重资产运营,总体上带着慢性自杀性质的去电影化。

当时,中国国产电影正逢黄金三年,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只是多元化,只要借贷结构合理,不会出现大的问题,甚至还能对外发散冯小刚的个人IP,把“华谊”做成一个更加稳定输出的品牌,而不用像现在这样步步为营。

而华谊兄弟选择了剑走偏锋,拿着好不容易攒下来的家底去重资产运营实景娱乐和主题乐园。

你可以想象这么做的结局了——当这几年电影产业重回“风口”的时候,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却给荒废了。由于内容生产上不用心,不与时俱进,沦落到孤芳自赏的结局。而各种小镇,各种手游,各种“芳华”之物都成为了过江之鲫。

完美踏空的同时,“追涨”的风口反而变成了吸金的黑洞,这就是华谊兄弟现在的处境。

其实,华谊兄弟的心结,是中国企业家普遍存在的问题,称其为典型的“主业焦虑”一点也不为过。

很多企业家在耕耘了数十年后,感慨这一行非常难做,适逢又积攒了些资本和人脉,总想着跳出圈子,去开发点新战场,这样多头并进,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思维,触发了很多拍脑门的错误决策。

事实真的so easy吗?

上市公司庞大集团,在汽车经销寒冬中感受到了压力,于是看上了“地产+”模式的操盘方式,选择了买地自建4S店,明面上打规模战和消耗战,暗地里打着地皮增值速度能够完胜主业灰色周期的心思。

庞大却没料到经济下行叠加地产调控对流动性的致命影响,一番买买买之后,发现变现有压力了,为了维持生计又开始玩高杠杆融资,东窗事发后直接被银行抽贷,连自家对合作车企的几千万货款都没法支付,原本可圈可点的主业彻底被自己的盲目扩张干趴下。

这是去汽车化,追地产失败的案例。

庞大觉得房地产一本万利,但地产公司何尝不是在“去地产化”的道路上备受煎熬,华侨城A,中天金融和万通地产这一类公司今年以来频频暴雷,其原因就是这几年谋求“去地产化”,疯狂举债向文旅、养老等方向扩张,结果资金流断裂,只能通过亏本卖股权、买地来纾困,现在无论是业绩上还是品牌影响力上,早就被新城、中梁这种相对老实中庸的分子甩下一大截。

这又是去地产化,追文旅失败的案例。

当然,去文旅化,去传媒化,反过头来去做汽车,做地产的,这种例子就更多了。今年以来倒闭,注销了很多汽车经销商和房地产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这几年从其他行业小有成就后“跨界”过来的新手玩家,扛着锄头就想犁别人的田,结果却被头部选手抄起家伙就给闷了个灰头土脸。

仔细想想,这种“循环”式创业失败,俨然就是一个“莫比乌斯环”的存在。这个环中的很多企业家都跟着资本在迁移,但资本并不是永动机,当动力消耗完毕之后,大部分孤注一掷的人都在一个陌生的方向被套死,而原来的位置又被后来的人所挤占。

没有踩到“莫比乌斯环”陷阱的人,结局是怎样的呢?

汽车后市场的赢家是专一的广汇,落魄的庞大能否保命成功还得一说;地产的赢家是万科、新城这样不盲目出风头的企业,而影视行业的赢家呢?光线传媒和万达电影,基本上已经在各自领域坐庄成功,稳定享受资本助推之下的复利。

如果你要说华谊的模仿对象是迪士尼,而迪士尼“去电影化”做成功了,那本身也是个伪命题。迪士尼的流媒体、动漫周边固然出成绩,但也和本身在电影行业的绝对内容生产能力有关。试想想,如果早年的迪士尼守不住寂寞,一股脑儿拿着攒下的家当硬刚奈飞的流媒体,而卖座的漫威系列却继续吃上三十年老本,美国的观众还会傻傻的帮迪士尼的多元化买单吗?

因此严格地说来,迪士尼的全方位成功并非是“去电影化”,而只是平衡发展的多元化。“去XX化”这种纯粹在主业焦虑下激发出来的“此起即彼伏”式经济结构判断,多数情况下只会存活在部分理想饱满,却不知现实骨感的企业家的南柯一梦中。

指着《只有芸知道》这样的小清新爱情电影卖情怀、赚眼泪,这种还债念想恐怕华谊兄弟要暂且断一断了。近80亿的负债和高质押风险依旧悬在王家两兄弟的眼前,连冯小刚的个人IP都已经有沦落为明日黄花的险象,不知此时目睹四面楚歌,感慨大势已去的华谊兄弟,是否会为了当年的去电影化而悔不当初呢?

只有芸知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