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阑夕
腾讯在两个领域,长期以来都特别纠结。
一个是内容平台,一个是短视频,其实都和字节跳动的崛起有关。
短视频就先不说了,这几年差不多是养了一个航母战斗群,去围攻抖音一家,但也没能占到上风。
内容平台就很有意思了,众所周知,微信公众平台几乎可以说是中文互联网最繁荣的内容水池了,但是微信事业群(WXG)在腾讯集团的组织架构里偏居一隅的特点,使它不适合承担对应的行业角色。
换句话说,微信公众平台的设定是用来服务微信社交生态的,禁军惯例不御外敌,外仗还是得靠蕃兵。
所以腾讯一直留着几条线——还是内部赛马的模式——去和今日头条正面作战,以前是各干各的,像是腾讯新闻和天天快报这样的自行经营App,而手机QQ和QQ浏览器这样的就往主App里加功能,总之就是不惜代价的加码信息流。
后来跑出来的,算是QQ看点,这个本来是塞进手机QQ菜单栏里的尝试,留存、日活都是最可观的,在腾讯最新一次组织架构调整、独立出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GC)之后,腾讯又索性把看点这个品牌拿了过来,去年年底也宣布要把信息流服务统一整合到「腾讯看点」上面。
简而言之,腾讯是给自己旗下名目繁多的内容产品搭建了一个中台,以SaaS的方式提供支持。
这是很有想象力的尝试,腾讯这么做的原因之一,是基于一轮数据摸底:把手Q和QQ浏览器的信息流用户拿来交叉对比,重叠率还不到20%。
这说明什么呢?腾讯的理解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被割裂到了多个场景里,他们在QQ里聊天时,可能会刷一刷QQ看点,在用浏览器看小说时,也可能会点一点新闻推送,还有更多的用户,是在微信的看一看和搜一搜里,或是独立的新闻类应用里,刷着新鲜资讯。
那么,这个世界上也就大概不存在一款产品,足以覆盖这所有的场景,就好比说,你不应该用手掌去湖里舀水,水注定会从指缝里漏出去,你要修建够长的水渠,把水导向田间。
于是就有了「腾讯看点」的问世,把信息流当作一个U盘,插到各个产品里去接触用户,复制QQ看点之于手机QQ的成功。
无论如何,内容产业的战争都在升级,隔壁的今日头条也在改变形态,要往搜索引擎的地盘扩张,根据Quest Mobile的数据显示,最近一年以来,今日头条的DAU几乎没涨,始终都在1.2亿左右徘徊。
但是,今日头条着眼于的瓶颈,恐怕也并不在此。
自从生机大会举办之后,有个说法甚嚣尘上:算法之于今日头条,已经是过去时了。
这话其实大抵没错。
业界在概括互联网信息分发服务的演化过程时,常以门户-搜索-社交-算法作为四个阶段,好处在于结构清晰,便于理解,但是缺点也有,即不够精确。
事实上,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力求克服周期的,它们并不遵从固定人设的剧本,至死都要停留在原地,只是扩大边界有成有败,结果会干扰到认知。
比如门户时代的代表雅虎是有做搜索的,Google也长期向自家社交产品投入过量资源,它们没能做成,倒并不意味着信息服务的聚合趋势不成立。
今日头条的新任CEO说进军通用搜索不是出于竞争的目的——百度也许会认为这是一枚烟雾弹——而是因为用户的需求本身就是多元化的。
今日头条的客户端所内置的,也早已不只有算法分发的产物,用户可以关注他人账号,可以提出或是回答问题,可以定制感兴趣的话题领域,未来再加上一个可以搜索任何有意了解的内容,整个版图就完整了:连接人与信息,促进创作与交流。
毫无疑问,搜索可以激发更有想象空间的广告库存,其商业模式也仍然是这颗星球上最有效率的一种,但在中国市场,搜索同样带有独具特色的原罪,也就是对于广告性质的连带责任。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关于收入增长和用户体验之间如何权衡的事情,如果今日头条无法处理好这个选择,那么它就不能证明自己要比百度——或是整个搜索引擎行业——更加适合未来。
社会学家忧心忡忡的所谓「信息茧房」或许存在,但是如今来看,热衷于建设这个茧房,多数时候都是对立场深信不疑的用户自己,画地为牢的另一面,是对舒适区的迷恋和依赖。
今日头条愿意帮人迈出这一步,是大有裨益的,就像亚马逊要成为的是「万物商店」今日头条想做的,也是「万有引擎」。
欢迎进入本剧的第二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