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CIA公开肯尼迪时期秘密情报:副总统也无权审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CIA公开肯尼迪时期秘密情报:副总统也无权审阅

这种绝密情报在每天清晨被呈递至总统案上,就连肯尼迪的副手也无权过目。

1962年10月22日,美国人聚集在商店里收看肯尼迪就古巴导弹危机发表讲话。

近日,美国中情局(CIA)史无前例地解密了大量肯尼迪时期的绝密情报。

1961年,中情局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为总统约翰·F·肯尼迪提供绝密情报,情报内容大多涉及国家面临的威胁。这种绝密情报在每天清晨被呈递至总统案上,就连肯尼迪的副手也无权过目。

中情局被要求“决不能”将情报送到副总统林登·B·约翰逊的手中,原因很可能在于肯尼迪和约翰逊之间有着对立的政治立场。

这一小细节,只是总统每天早晨收到的《总统情报清单》(后被更名为《总统每日简报》)的冰山一角。

此次,中情局共解密了19000页绝密情报。情报文件的时间跨度从1961到1969年,内容涉及古巴导弹危机、修建柏林墙、越南战争以及其他在这段时间里让肯尼迪和约翰逊两人任期内产生轰动效应的大事。仍有一部分情报未被解密。

尽管情报涉及的议题很重大,然而在表达观点时却十分随意,对于细节的描摹也显得“很粗略”。文件曾记载了一位波兰大使被困在汽车里并在车内解手的故事。“粪便和波兰大使一起在汽车里呆了10小时,他的衣服都脏了。”

“现在的《总统每日简报》跟肯尼迪时代的大相径庭。”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约翰逊图书馆举行的文件解密仪式上,中情局局长约翰·布伦南说,“那个时候,情报的语言很生动,时常带有个人旁白,这样的情报放在今天是绝对会被审核人毙掉的。”

不过,这些文件还是供我们一窥那个危机四伏的年代,当时的美国和苏联可谓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1962年,苏联开始在古巴歇斯底里地部署导弹,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古巴导弹危机”,关于此事的情报一封接一封地被呈送到肯尼迪手中。

“在古巴北海岸发现更多地对空导弹。”1962年10月9日的一封情报写道,“他们正在努力消除古巴与美国之间的导弹实力差距。”两天后的另一封情报写道:“在古巴又发现了两处地对空导弹发射点,目前已有发现了20处。其中一些,也有可能是绝大部分发射点都是具有作战能力,不过对于这一点我们还不是很确定。”一周后,又有一处新的导弹发射点被发现。1962年10月23日的情报是这样写的:“我们发现苏联在古巴已经部署了33枚导弹以及23个发射器。”

此后数月,另一份文件显示出社会主义东德正在柏林建起一堵墙,意欲与西柏林决裂。1961年8月17日的情报谈到了“柏林局势”,称东德安装了“探照灯”,一堵“由混凝土和铁丝网构成的”高墙在东西柏林之间竖起。

1961年初,由于猪湾登陆失败,肯尼迪开始重视情报工作。然而当时,每天有多份情报被呈送至白宫,情报太多导致总统总是错漏重要的信息,肯尼迪要求情报不在多,而在精,每天一份足矣。当年6月,《总统情报清单》正式诞生。

1998年,在中情局内部采访中,制作《总统情报清单》的理查德·雷曼(Richard Lehman)表示,肯尼迪要求中情局提供一份“包含所有值得总统注意的大事”的简报,并且足够小巧,“能够让总统随身携带,在他空闲的时候随时都可以阅读。”

1961年6月17日,第一份《总统情报清单》被送到肯尼迪手中,当时他正在靠近弗吉尼亚州的蓝岭山(Blue Ridge Mountains)居所中休养。

据布伦南回忆,肯尼迪当时坐在泳池边,开始阅读第一份《总统情报清单》。那份简报包含了14则消息,每一则都只有几句话长,并配以注解和地图。第一份总统情报记载了“苏联中止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并称洲际弹道导弹测试“不是在发射后立刻失败就是在最后时候被取消了”。

布伦南表示,肯尼迪对这份情报的内容十分满意。“肯尼迪让助手转达负责编写简报的中情局官员,‘写得很棒。’”

几个月后,《总统情报清单》又向肯尼迪展示了最新的柏林局势。

在此后两年中,肯尼迪每天都会收到这样一份简报。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当天的简报依然被送到了总统的案头,上面写着:“当肯尼迪总统得知苏联在部署古巴导弹后,他在媒体见面会上曾引用过这样一句名言:‘指责斗牛的人一排排,斗牛广场上人满为患,但是只有一个人知道如何和公牛搏斗,他就是斗牛士。’简报编写人员再也找不到比这更适合用来记录今天的话了。”

在肯尼迪遇刺三天后,副总统约翰逊收到了关于凶手的最新情报。凶手叫做李·哈维·欧思沃尔德。1963年9月28日,他逃到墨西哥城,并分别拜访了当时的古巴和苏联驻墨西哥大使馆。“我们得知,他试图得到前往这两个国家的签证,随后取道古巴前往苏联。10月3日,他回到了美国。”

1964年,《总统情报清单》正式更名为《总统每日简报》。

约翰逊在阅读《总统每日简报》。图片来源:cnn

雷曼在采访中提到,“约翰逊并不像肯尼迪那样喜欢”《总统情报清单》,认为它“可读性不强”。

出于这个原因,中情局对《总统情报清单》的格局稍作调整,并把它改名为《总统每日简报》,同肯尼迪彻底划清界限,以此来博取约翰逊的欢心。

《总统每日简报》承袭了《总统情报清单》简约的风格,但它开始就某个重大议题推出长达一页或者两页的分析。新的简报大获成功,约翰逊也成了简报的“忠实粉丝”。

一直到1968年,约翰逊几乎每天都通过阅读《简报》来获取越南战争的最新进展情况。《简报》对北越的新春攻势(Tet Offensive)有过详尽的描写。当1968年1月30日战斗打响时,《简报》称北越方面“凶猛的攻势”,可以看出形势出乎情报部门的意料。

“目前还无从得知在越共有组织的攻势下,其他城市和基地的受冲击情况。”简报写道:“这一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造成心理冲击,越共旨在展示他们可以突入主要的人口密集区,尤其是省会城市。”

在这些文件中,提到苏联的内容占了八成,70%涉及到越南战争。在约翰逊任内,几乎每天都有关于越南的情报。当1965年美国开始大规模空袭北越时,关于北越的情报数量骤增并达到顶峰。当1968年北越发动春节攻势后,相关情报数量再次骤增。

时至今日,制作总统简报依然是一件24小时无休的事。肯尼迪喜欢在早晨阅读简报。最初,约翰逊更愿意在下午收到简报,这样他就可以在睡前阅读简报。后来,他要求简报在早晨6点半被送至白宫,他看完简报后再开始浏览报纸。

不同于今日的是,当时中情局并不直接参与编辑情报文件;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时代,情报文件的编写工作通常落在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成员的身上,大多数情况下是国家安全顾问。

如今,《总统每日简报》通过一个加密的移动设备来进行呈送,它可以互动链接到视频或者其他的媒介中去。奥巴马通过平板电脑来接受《简报》。

 

(翻译 韩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天下事,请戳天下首页(tianxia.jiemian.com)。动动手指,长按二维码,关注【最天下】微信公众号:theveryworld(如果长按不行,就麻烦看官扫下呗)

来源:CNN

原标题:CIA declassifies trove of top-secret document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CIA公开肯尼迪时期秘密情报:副总统也无权审阅

这种绝密情报在每天清晨被呈递至总统案上,就连肯尼迪的副手也无权过目。

1962年10月22日,美国人聚集在商店里收看肯尼迪就古巴导弹危机发表讲话。

近日,美国中情局(CIA)史无前例地解密了大量肯尼迪时期的绝密情报。

1961年,中情局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为总统约翰·F·肯尼迪提供绝密情报,情报内容大多涉及国家面临的威胁。这种绝密情报在每天清晨被呈递至总统案上,就连肯尼迪的副手也无权过目。

中情局被要求“决不能”将情报送到副总统林登·B·约翰逊的手中,原因很可能在于肯尼迪和约翰逊之间有着对立的政治立场。

这一小细节,只是总统每天早晨收到的《总统情报清单》(后被更名为《总统每日简报》)的冰山一角。

此次,中情局共解密了19000页绝密情报。情报文件的时间跨度从1961到1969年,内容涉及古巴导弹危机、修建柏林墙、越南战争以及其他在这段时间里让肯尼迪和约翰逊两人任期内产生轰动效应的大事。仍有一部分情报未被解密。

尽管情报涉及的议题很重大,然而在表达观点时却十分随意,对于细节的描摹也显得“很粗略”。文件曾记载了一位波兰大使被困在汽车里并在车内解手的故事。“粪便和波兰大使一起在汽车里呆了10小时,他的衣服都脏了。”

“现在的《总统每日简报》跟肯尼迪时代的大相径庭。”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约翰逊图书馆举行的文件解密仪式上,中情局局长约翰·布伦南说,“那个时候,情报的语言很生动,时常带有个人旁白,这样的情报放在今天是绝对会被审核人毙掉的。”

不过,这些文件还是供我们一窥那个危机四伏的年代,当时的美国和苏联可谓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1962年,苏联开始在古巴歇斯底里地部署导弹,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古巴导弹危机”,关于此事的情报一封接一封地被呈送到肯尼迪手中。

“在古巴北海岸发现更多地对空导弹。”1962年10月9日的一封情报写道,“他们正在努力消除古巴与美国之间的导弹实力差距。”两天后的另一封情报写道:“在古巴又发现了两处地对空导弹发射点,目前已有发现了20处。其中一些,也有可能是绝大部分发射点都是具有作战能力,不过对于这一点我们还不是很确定。”一周后,又有一处新的导弹发射点被发现。1962年10月23日的情报是这样写的:“我们发现苏联在古巴已经部署了33枚导弹以及23个发射器。”

此后数月,另一份文件显示出社会主义东德正在柏林建起一堵墙,意欲与西柏林决裂。1961年8月17日的情报谈到了“柏林局势”,称东德安装了“探照灯”,一堵“由混凝土和铁丝网构成的”高墙在东西柏林之间竖起。

1961年初,由于猪湾登陆失败,肯尼迪开始重视情报工作。然而当时,每天有多份情报被呈送至白宫,情报太多导致总统总是错漏重要的信息,肯尼迪要求情报不在多,而在精,每天一份足矣。当年6月,《总统情报清单》正式诞生。

1998年,在中情局内部采访中,制作《总统情报清单》的理查德·雷曼(Richard Lehman)表示,肯尼迪要求中情局提供一份“包含所有值得总统注意的大事”的简报,并且足够小巧,“能够让总统随身携带,在他空闲的时候随时都可以阅读。”

1961年6月17日,第一份《总统情报清单》被送到肯尼迪手中,当时他正在靠近弗吉尼亚州的蓝岭山(Blue Ridge Mountains)居所中休养。

据布伦南回忆,肯尼迪当时坐在泳池边,开始阅读第一份《总统情报清单》。那份简报包含了14则消息,每一则都只有几句话长,并配以注解和地图。第一份总统情报记载了“苏联中止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并称洲际弹道导弹测试“不是在发射后立刻失败就是在最后时候被取消了”。

布伦南表示,肯尼迪对这份情报的内容十分满意。“肯尼迪让助手转达负责编写简报的中情局官员,‘写得很棒。’”

几个月后,《总统情报清单》又向肯尼迪展示了最新的柏林局势。

在此后两年中,肯尼迪每天都会收到这样一份简报。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当天的简报依然被送到了总统的案头,上面写着:“当肯尼迪总统得知苏联在部署古巴导弹后,他在媒体见面会上曾引用过这样一句名言:‘指责斗牛的人一排排,斗牛广场上人满为患,但是只有一个人知道如何和公牛搏斗,他就是斗牛士。’简报编写人员再也找不到比这更适合用来记录今天的话了。”

在肯尼迪遇刺三天后,副总统约翰逊收到了关于凶手的最新情报。凶手叫做李·哈维·欧思沃尔德。1963年9月28日,他逃到墨西哥城,并分别拜访了当时的古巴和苏联驻墨西哥大使馆。“我们得知,他试图得到前往这两个国家的签证,随后取道古巴前往苏联。10月3日,他回到了美国。”

1964年,《总统情报清单》正式更名为《总统每日简报》。

约翰逊在阅读《总统每日简报》。图片来源:cnn

雷曼在采访中提到,“约翰逊并不像肯尼迪那样喜欢”《总统情报清单》,认为它“可读性不强”。

出于这个原因,中情局对《总统情报清单》的格局稍作调整,并把它改名为《总统每日简报》,同肯尼迪彻底划清界限,以此来博取约翰逊的欢心。

《总统每日简报》承袭了《总统情报清单》简约的风格,但它开始就某个重大议题推出长达一页或者两页的分析。新的简报大获成功,约翰逊也成了简报的“忠实粉丝”。

一直到1968年,约翰逊几乎每天都通过阅读《简报》来获取越南战争的最新进展情况。《简报》对北越的新春攻势(Tet Offensive)有过详尽的描写。当1968年1月30日战斗打响时,《简报》称北越方面“凶猛的攻势”,可以看出形势出乎情报部门的意料。

“目前还无从得知在越共有组织的攻势下,其他城市和基地的受冲击情况。”简报写道:“这一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造成心理冲击,越共旨在展示他们可以突入主要的人口密集区,尤其是省会城市。”

在这些文件中,提到苏联的内容占了八成,70%涉及到越南战争。在约翰逊任内,几乎每天都有关于越南的情报。当1965年美国开始大规模空袭北越时,关于北越的情报数量骤增并达到顶峰。当1968年北越发动春节攻势后,相关情报数量再次骤增。

时至今日,制作总统简报依然是一件24小时无休的事。肯尼迪喜欢在早晨阅读简报。最初,约翰逊更愿意在下午收到简报,这样他就可以在睡前阅读简报。后来,他要求简报在早晨6点半被送至白宫,他看完简报后再开始浏览报纸。

不同于今日的是,当时中情局并不直接参与编辑情报文件;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时代,情报文件的编写工作通常落在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成员的身上,大多数情况下是国家安全顾问。

如今,《总统每日简报》通过一个加密的移动设备来进行呈送,它可以互动链接到视频或者其他的媒介中去。奥巴马通过平板电脑来接受《简报》。

 

(翻译 韩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天下事,请戳天下首页(tianxia.jiemian.com)。动动手指,长按二维码,关注【最天下】微信公众号:theveryworld(如果长按不行,就麻烦看官扫下呗)

来源:CNN

原标题:CIA declassifies trove of top-secret document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