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于中国音乐来说,上个十年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于中国音乐来说,上个十年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

互联网音乐的正版化。

文|新音乐产业观察 陈贤江

言归正传之前,先来看两组数据。

上面两张图是2019年中国内地数字专辑销量的部分数据。从数据上看,2019年的数字专辑/EP/单曲销售还不错,前十名的总销售额达到3.38亿人民币。而根据QQ音乐公布的数据,该平台2014年12月到2018年3月31日,数字专辑(含EP和单曲)的总收入将近4亿。

老实说,3.38亿这个数字比我估计的要好很多,也比2018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018年,销售收入排名前十的数字专辑/EP/单曲总收入是1.12亿人民币,2019年同名次的总收入是2018年的3倍。2018年,不含EP和单曲的数字专辑前十名总收入是0.95亿人民币,2019年同名次的总收入是1.35亿,增长了42.1%。

至少从数据上看,2019年的数字专辑消费市场有比较显著的增长,粉丝消费空前活跃。对于音乐产业来说,这肯定是好事,无论数字专辑是否仅仅局限于少数粉丝的消费,但至少大家愿意消费了,也确实不断有新内容产出供大家消费。

2019年收入进入前十的艺人,像蔡徐坤、王一博、R1SE、张云雷、王嘉尔、迪玛希等,都是首次销售数字专辑(含EP、单曲)。

尽管,数字专辑的收入规模仍然并不算大,保守估计,2019年中国内地所有数字专辑总收入在5亿左右,只相当于腾讯音乐2019年上半年在线音乐服务一个月的收入。但,这个市场日趋活跃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不准备探讨数字专辑市场,而是想聊一聊,活跃背后的根本原因,也是上一个十年,对中国音乐产业影响最大的一件事:互联网音乐的正版化。

前几天发布过一篇文章,《过去10年来,对音乐产业影响最大的5件事》,我看到一位业内朋友转发的时候说,5件事里,至少有3件应该是“正版化”。

因为那篇文章是放眼全球音乐产业来写的,所以没有把“正版化”放进去,在我看来,“正版化”是中国音乐产业的特色事件,对上一个十年的中国音乐产业影响深远。

不说别的,如果没有“正版化”,就不会有“数字专辑”。

非法下载、非法试听满天飞的年代,没有人会愿意花钱听歌。没有人愿意花钱,平台也不会有动力去做这件事。

实际上,付费听歌、付费买数字专辑的尝试,中国市场上早在2000年已经有了,21世纪前十年,也有不少“先烈”尝试过,但直到上个十年的中后期,用户的付费习惯才刚刚开始有了点正在养成的苗头。这当然得益于2010年开始的、由国家推动的互联网音乐正版化进程。

2010年,文化部关闭了超过300家非法试听网站,这件事可以视为中国互联网音乐正版化的起点。次年,被视为行业毒瘤的百度MP3与三大唱片签约,获得正版授权。这件事我相信跟政策压力有关系。

在“正版化”的趋势下,多年使用盗版的音乐平台继续花钱买正版,为了争夺最具价值的头部版权,市场上又出现了“版权战”。于是,版权价值就水涨船高。

从艾瑞咨询的数据上可以看出,从2014年开始,版权市场规模涨幅惊人,2014年比2013年增长了一倍,2015年又比2014年涨了一倍。2018年的版权市场规模是2013年的10倍。

我认为,版权市场的快速增长,平台之间的版权竞争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平台花重金购买了版权之后,就得想办法的挖掘版权价值,这既是对版权方的一种“承诺”,也是维持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有了“数字专辑”。“数字专辑”是挖掘版权价值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争议,比如,在《周杰伦的数字专辑卖得那么好,为什么我还是不看好这个模式?》中,我分析过,这是一把双刃剑:它激活互联网音乐消费意识的同时,也牺牲了部分的用户体验。

但是,放在整个“正版化”的背景下看,“数字专辑”代表了正版化之后的中国互联网音乐正在建构一个新的音乐消费生态,不只是“数字专辑”,因为“正版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消费新模式开始出现,音乐消费也越来越活跃。

诚然,这个生态目前还不完善,但至少已经开始走起来了,接下来要做的,只是让它更完善而已。

一位业内朋友说,因为“正版化”,中国唱片业还能再好几十年。相比之下,在21世纪前十年,在盗版猖獗的阴影下,大家几乎无路可走,只能靠卖彩铃过活,现在真的是一个好时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于中国音乐来说,上个十年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

互联网音乐的正版化。

文|新音乐产业观察 陈贤江

言归正传之前,先来看两组数据。

上面两张图是2019年中国内地数字专辑销量的部分数据。从数据上看,2019年的数字专辑/EP/单曲销售还不错,前十名的总销售额达到3.38亿人民币。而根据QQ音乐公布的数据,该平台2014年12月到2018年3月31日,数字专辑(含EP和单曲)的总收入将近4亿。

老实说,3.38亿这个数字比我估计的要好很多,也比2018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018年,销售收入排名前十的数字专辑/EP/单曲总收入是1.12亿人民币,2019年同名次的总收入是2018年的3倍。2018年,不含EP和单曲的数字专辑前十名总收入是0.95亿人民币,2019年同名次的总收入是1.35亿,增长了42.1%。

至少从数据上看,2019年的数字专辑消费市场有比较显著的增长,粉丝消费空前活跃。对于音乐产业来说,这肯定是好事,无论数字专辑是否仅仅局限于少数粉丝的消费,但至少大家愿意消费了,也确实不断有新内容产出供大家消费。

2019年收入进入前十的艺人,像蔡徐坤、王一博、R1SE、张云雷、王嘉尔、迪玛希等,都是首次销售数字专辑(含EP、单曲)。

尽管,数字专辑的收入规模仍然并不算大,保守估计,2019年中国内地所有数字专辑总收入在5亿左右,只相当于腾讯音乐2019年上半年在线音乐服务一个月的收入。但,这个市场日趋活跃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不准备探讨数字专辑市场,而是想聊一聊,活跃背后的根本原因,也是上一个十年,对中国音乐产业影响最大的一件事:互联网音乐的正版化。

前几天发布过一篇文章,《过去10年来,对音乐产业影响最大的5件事》,我看到一位业内朋友转发的时候说,5件事里,至少有3件应该是“正版化”。

因为那篇文章是放眼全球音乐产业来写的,所以没有把“正版化”放进去,在我看来,“正版化”是中国音乐产业的特色事件,对上一个十年的中国音乐产业影响深远。

不说别的,如果没有“正版化”,就不会有“数字专辑”。

非法下载、非法试听满天飞的年代,没有人会愿意花钱听歌。没有人愿意花钱,平台也不会有动力去做这件事。

实际上,付费听歌、付费买数字专辑的尝试,中国市场上早在2000年已经有了,21世纪前十年,也有不少“先烈”尝试过,但直到上个十年的中后期,用户的付费习惯才刚刚开始有了点正在养成的苗头。这当然得益于2010年开始的、由国家推动的互联网音乐正版化进程。

2010年,文化部关闭了超过300家非法试听网站,这件事可以视为中国互联网音乐正版化的起点。次年,被视为行业毒瘤的百度MP3与三大唱片签约,获得正版授权。这件事我相信跟政策压力有关系。

在“正版化”的趋势下,多年使用盗版的音乐平台继续花钱买正版,为了争夺最具价值的头部版权,市场上又出现了“版权战”。于是,版权价值就水涨船高。

从艾瑞咨询的数据上可以看出,从2014年开始,版权市场规模涨幅惊人,2014年比2013年增长了一倍,2015年又比2014年涨了一倍。2018年的版权市场规模是2013年的10倍。

我认为,版权市场的快速增长,平台之间的版权竞争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平台花重金购买了版权之后,就得想办法的挖掘版权价值,这既是对版权方的一种“承诺”,也是维持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有了“数字专辑”。“数字专辑”是挖掘版权价值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争议,比如,在《周杰伦的数字专辑卖得那么好,为什么我还是不看好这个模式?》中,我分析过,这是一把双刃剑:它激活互联网音乐消费意识的同时,也牺牲了部分的用户体验。

但是,放在整个“正版化”的背景下看,“数字专辑”代表了正版化之后的中国互联网音乐正在建构一个新的音乐消费生态,不只是“数字专辑”,因为“正版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消费新模式开始出现,音乐消费也越来越活跃。

诚然,这个生态目前还不完善,但至少已经开始走起来了,接下来要做的,只是让它更完善而已。

一位业内朋友说,因为“正版化”,中国唱片业还能再好几十年。相比之下,在21世纪前十年,在盗版猖獗的阴影下,大家几乎无路可走,只能靠卖彩铃过活,现在真的是一个好时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