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双城记② | 人才互动,赋能成渝双城经济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双城记② | 人才互动,赋能成渝双城经济圈

从成渝城市群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双城将负担起更高的责任,需要更强大人才队伍的支撑。

文 | 肖腾

21世纪,人才最重要。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势必对成渝地区的人才一体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想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必须要有充足而又有活力的人才队伍。那么成渝“双核”将如何突破“人才瓶颈”?

突破瓶颈 资金政策多管齐下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从成渝城市群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现的是国家对成渝地区的重视。”四川省社科院前院长盛毅表示,重庆和成都都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中央定位的落实,意味着成渝双城将负担起更高的责任,需要更强大人才队伍的支撑。

川渝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产业相近。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川渝两地的合作就在不断深化。蓝光发展投资发展中心总经理张岩指出,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将使全国其他地区的产业迁移,从而促进、提升这一区域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

“这些年来,成渝两地为人才队伍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相当显眼的成果。”盛毅表示,但同时也要看到,成渝作为西部地区城市,相比发达国家的知名城市群,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在各方面的条件都还存在明显差距,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也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经济规模,是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数据显示,近10年间,成渝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取得了年均超过10%的增长率,已经接近6万亿元规模,但与不少世界级城市群相比发展差距明显,如长三角城市群规模达到21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规模达到10万亿元、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规模达到26万亿元、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规模达到22万亿元。

图片来源:重庆英才大会提供

“人才环境的差距,是当前成渝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最大瓶颈。”盛毅表示,人才环境的差距表现在各个方面,如资金、政策、市场、创新氛围等,“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落实,从中央层面上,成渝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将获得更多的支持;从地方层面上,成渝的人才政策也将借此契机不断突破瓶颈,推动更多的引才、教育政策深入落实;通过市场化改革,引领企业发挥更多的主体作用;促进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营造更好的用才、引才环境,打造更加强大的人才队伍,以服务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整个西部的高质量发展。”

随着成渝城市群的深入发展,成渝地区引进、培养人才的力度不断加强,人才环境不断改善。2019年6月,重庆市推出英才计划,承诺给予入选人才最高200万元的研究支持经费,给予每个创新创业示范团队30万元的支持经费,并提供优质服务。随后,重庆又出台了《关于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贷”及相关金融服务的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在重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持银行“英才卡”可获得最高2000万元“人才贷”。在人才培养方面,据重庆市人力社保局数据统计,重庆技能人才达到37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02.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吸引人才 发展高端产业集群

人才队伍的建设,说到底靠的是城市本身产业的发展。

“相比东部地区城市,成渝为什么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不足?最根本的原因是这里产业发展水平不足,没有具备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高端人才来了也没有用武之地。”盛毅说,产业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是互相促进的关系,高水平人才可以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反过来,高水平产业的发展,也会吸引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当前,成渝地区主要靠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知名学者、重庆大学教授蒲勇健表示,成渝双城要想带动城市群共同发展,就要提升产业水平、向产业链上游爬升,而想要达到产业提升的目标,就必须发展以大数据、智能化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会带动更多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落地。

产业水平提升之外,成渝双城在人才建设的协同性上,也将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落地获得提升。

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后强表示,世界级城市群大多拥有较为合理的内部分工体系,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中,纽约是金融中心,波士顿是科技和教育中心,费城则是钢铁、造船基地和炼油中心。而成渝城市群城市之间同质竞争严重,大多数城市没有比较优势产业,产业竞争激烈,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包含人才资源在内的资源配置。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成都的优势在于信息、农业、商贸和金融,而重庆的制造业和物流产业较强,正好与成都形成互补。盛毅介绍说,在人才队伍上,成都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方面有优势,而重庆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基建、制造和物流等,“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契机,成渝地区可以通过产业布局的优化,带动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合理分工,形成优势互补。”盛毅举例说,目前重庆正在进行产业升级转型,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产业,那么成都在电子信息方面的人才资源就能发挥作用,同样,成都发展工业制造也可借助重庆的人才资源,“重要的是双方要在观念上加强交流与合作。”

在政策之外,盛毅认为,提升城市群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推动城际间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无缝衔接与标准互认;加强城市群内部在市场监管、税收、知识产权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信息共享与联合执法,将有利于成渝经济的一体化,也更加有利于人才生活的一体化。当前随着高铁开通,成渝两地的通勤时间已缩短至约1个半小时。川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联网医院已实现所有区市县全覆盖。成渝也已着手组建西部职业教育发展联盟……种种措施,都在打破成渝之间的地理界限和公共服务界限,促进人才配置的优化与协同。

打造平台 凝聚一流科研团队

图片来源:重庆高新区微讯

人才层次的提升依赖于产业水平的发展,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真正落地生根,更有赖于整个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打造。

根据路透社《2018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排名》,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中有3所大学排名前10,长三角城市群中有3所大学进入百强大学的榜单,但排名均靠后。而成渝城市群无一所高校进入百强。这表明成渝城市群在创新能力上与世界级城市群存在巨大差距,在吸引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新兴技术研发等方面还有明显短板。

李后强认为,成渝地区改变当前创新创业环境的现状,关键在于能不能打破“盆地意识”,以超凡的勇气、胆识、智慧和胸襟,用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理念破解成渝协同发展中的瓶颈。要有“全球思维”,敢于对标和借鉴世界中心城市群发展经验,享用全球人才、科技和资金,合力共建成渝城市群。

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名誉会长王崇举表示,创新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庆和成都应尽快建设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新支柱产业的形成。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在重庆,随着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对新兴产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在不断增强。数据显示,当前重庆全市已有50多所高校设立大数据软件、人工智能等学院,24所高校设有一级学科,设立大数据智能化市级重点学科54个,年培养大数据智能化专业人才超过40000人,数量位居中国中西部前列。与此同时,成渝共建西部技术转移联盟、共建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重庆分中心,推动科技成果交易;电子科技大学在重庆西永微电园设立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在内江设立产学研协同发展创新中心。种种措施,都在加快打造成渝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创新性人才协同互补,合作交流。

“作为位于西部的成渝经济区,相对于商业节奏快的东部地区来说,有着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的优势。同时,作为西部在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最为发达优良的成渝经济区,在形成科学中心方面又较其他西部地区为优。”蒲勇健建议,应争取在成渝经济区设立西部科学院,形成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创新的学术土壤,成为国际一流的基础科学研究平台,凝聚一批一流科研团队,“成渝两地可以首先通过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来推进全方位的合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双城记② | 人才互动,赋能成渝双城经济圈

从成渝城市群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双城将负担起更高的责任,需要更强大人才队伍的支撑。

文 | 肖腾

21世纪,人才最重要。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势必对成渝地区的人才一体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想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必须要有充足而又有活力的人才队伍。那么成渝“双核”将如何突破“人才瓶颈”?

突破瓶颈 资金政策多管齐下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从成渝城市群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现的是国家对成渝地区的重视。”四川省社科院前院长盛毅表示,重庆和成都都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中央定位的落实,意味着成渝双城将负担起更高的责任,需要更强大人才队伍的支撑。

川渝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产业相近。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川渝两地的合作就在不断深化。蓝光发展投资发展中心总经理张岩指出,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将使全国其他地区的产业迁移,从而促进、提升这一区域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

“这些年来,成渝两地为人才队伍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相当显眼的成果。”盛毅表示,但同时也要看到,成渝作为西部地区城市,相比发达国家的知名城市群,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在各方面的条件都还存在明显差距,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也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经济规模,是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数据显示,近10年间,成渝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取得了年均超过10%的增长率,已经接近6万亿元规模,但与不少世界级城市群相比发展差距明显,如长三角城市群规模达到21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规模达到10万亿元、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规模达到26万亿元、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规模达到22万亿元。

图片来源:重庆英才大会提供

“人才环境的差距,是当前成渝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最大瓶颈。”盛毅表示,人才环境的差距表现在各个方面,如资金、政策、市场、创新氛围等,“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落实,从中央层面上,成渝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将获得更多的支持;从地方层面上,成渝的人才政策也将借此契机不断突破瓶颈,推动更多的引才、教育政策深入落实;通过市场化改革,引领企业发挥更多的主体作用;促进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营造更好的用才、引才环境,打造更加强大的人才队伍,以服务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整个西部的高质量发展。”

随着成渝城市群的深入发展,成渝地区引进、培养人才的力度不断加强,人才环境不断改善。2019年6月,重庆市推出英才计划,承诺给予入选人才最高200万元的研究支持经费,给予每个创新创业示范团队30万元的支持经费,并提供优质服务。随后,重庆又出台了《关于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贷”及相关金融服务的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在重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持银行“英才卡”可获得最高2000万元“人才贷”。在人才培养方面,据重庆市人力社保局数据统计,重庆技能人才达到37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02.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吸引人才 发展高端产业集群

人才队伍的建设,说到底靠的是城市本身产业的发展。

“相比东部地区城市,成渝为什么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不足?最根本的原因是这里产业发展水平不足,没有具备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高端人才来了也没有用武之地。”盛毅说,产业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是互相促进的关系,高水平人才可以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反过来,高水平产业的发展,也会吸引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当前,成渝地区主要靠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知名学者、重庆大学教授蒲勇健表示,成渝双城要想带动城市群共同发展,就要提升产业水平、向产业链上游爬升,而想要达到产业提升的目标,就必须发展以大数据、智能化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会带动更多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落地。

产业水平提升之外,成渝双城在人才建设的协同性上,也将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落地获得提升。

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后强表示,世界级城市群大多拥有较为合理的内部分工体系,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中,纽约是金融中心,波士顿是科技和教育中心,费城则是钢铁、造船基地和炼油中心。而成渝城市群城市之间同质竞争严重,大多数城市没有比较优势产业,产业竞争激烈,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包含人才资源在内的资源配置。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成都的优势在于信息、农业、商贸和金融,而重庆的制造业和物流产业较强,正好与成都形成互补。盛毅介绍说,在人才队伍上,成都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方面有优势,而重庆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基建、制造和物流等,“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契机,成渝地区可以通过产业布局的优化,带动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合理分工,形成优势互补。”盛毅举例说,目前重庆正在进行产业升级转型,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产业,那么成都在电子信息方面的人才资源就能发挥作用,同样,成都发展工业制造也可借助重庆的人才资源,“重要的是双方要在观念上加强交流与合作。”

在政策之外,盛毅认为,提升城市群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推动城际间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无缝衔接与标准互认;加强城市群内部在市场监管、税收、知识产权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信息共享与联合执法,将有利于成渝经济的一体化,也更加有利于人才生活的一体化。当前随着高铁开通,成渝两地的通勤时间已缩短至约1个半小时。川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联网医院已实现所有区市县全覆盖。成渝也已着手组建西部职业教育发展联盟……种种措施,都在打破成渝之间的地理界限和公共服务界限,促进人才配置的优化与协同。

打造平台 凝聚一流科研团队

图片来源:重庆高新区微讯

人才层次的提升依赖于产业水平的发展,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真正落地生根,更有赖于整个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打造。

根据路透社《2018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排名》,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中有3所大学排名前10,长三角城市群中有3所大学进入百强大学的榜单,但排名均靠后。而成渝城市群无一所高校进入百强。这表明成渝城市群在创新能力上与世界级城市群存在巨大差距,在吸引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新兴技术研发等方面还有明显短板。

李后强认为,成渝地区改变当前创新创业环境的现状,关键在于能不能打破“盆地意识”,以超凡的勇气、胆识、智慧和胸襟,用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理念破解成渝协同发展中的瓶颈。要有“全球思维”,敢于对标和借鉴世界中心城市群发展经验,享用全球人才、科技和资金,合力共建成渝城市群。

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名誉会长王崇举表示,创新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庆和成都应尽快建设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新支柱产业的形成。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在重庆,随着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对新兴产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在不断增强。数据显示,当前重庆全市已有50多所高校设立大数据软件、人工智能等学院,24所高校设有一级学科,设立大数据智能化市级重点学科54个,年培养大数据智能化专业人才超过40000人,数量位居中国中西部前列。与此同时,成渝共建西部技术转移联盟、共建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重庆分中心,推动科技成果交易;电子科技大学在重庆西永微电园设立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在内江设立产学研协同发展创新中心。种种措施,都在加快打造成渝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创新性人才协同互补,合作交流。

“作为位于西部的成渝经济区,相对于商业节奏快的东部地区来说,有着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的优势。同时,作为西部在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最为发达优良的成渝经济区,在形成科学中心方面又较其他西部地区为优。”蒲勇健建议,应争取在成渝经济区设立西部科学院,形成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创新的学术土壤,成为国际一流的基础科学研究平台,凝聚一批一流科研团队,“成渝两地可以首先通过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来推进全方位的合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