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年度最热IP改编,翻车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年度最热IP改编,翻车了?

相较于音乐剧所追求的艺术效果,环球对于电影版的定位和投资经历了一次无比惨烈的滑铁卢。

文|UCL语言学 张岱

可以说,《猫》拍摄电影版不算意料之外的事。

作为有史以来最成功、连续公演最久的音乐剧之一,加之此前多部音乐剧改编电影的成功借鉴,将《猫》搬上大银幕、以电影媒介诠释这个故事只是时间问题。

《猫》的世界如此迷离奇幻,如果能用现代技术更加全面真实地展现甚至扩张其舞台魅力,想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年末佳作,而这大概也是环球将2019年重头戏放在《猫》身上的重要原因。

所以《猫》改编电影的消息曝光之初,大多数人都是十分期待的,更不用说这部大制作还由各路金光闪闪的卡司撑台。

从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到朱迪·丹奇(Judi Dench),再到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和詹姆斯·柯登 (James Corden),导演则是拍摄过《国王的演讲》《丹麦女孩》和《悲惨世界》等口碑作品的汤姆·霍伯(Tom Hooper),怎么看都是一手稳赢的好牌。

鉴于《猫》的正片在大陆尚未上映,这篇文章会尽量不涉及过多剧透,我们只来从眼下的预告片以及外网评论中宏观了解一下为什么这幅好牌会被打得稀烂。

《纽约时报》的曼诺拉·达吉斯(Manohla Dargis)写道:“完全可以写一篇研究整部电影如何翻车的博士论文。” 她指出,这部摇钱树式的舞台杰作曾经是艾略特的作品,然后才被重塑为电影。

所以其实改编《猫》绝非易事,从故事架构上来说,《猫》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原始文本来自于曼诺拉提到的诗集,这本书是艾略特为小孩子创作的,名叫《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Old Pusso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极具讽刺意味。

而音乐剧的大部份的歌词都是从诗集里原封不动拿出来的,仅仅根据曲子做了微小的改动,当时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为这部作品大费周折,他的朋友们对此也并不看好,很多人都以为韦伯疯了。

幸运的是音乐剧最终一战成名,但同样一波三折的电影版就没那么顺利了,导演汤姆霍伯说电影最终版本在首映当天下午才完成冲刺剪辑,影片上映后当晚烂番茄新鲜度只有6%,现在回升到了19%。

至于霍伯,曼诺拉表示“他还远没有俗到可以导演像《猫》一样荒谬作品的地步”,电影仅仅改编并整理了《猫》这个故事与生俱来的陌生观感,并试图大做文章。

在《名利场》一篇理查德·莱森(Richard Lawson)撰写的文章中,他承认自己并不完全讨厌这部电影,称之为“一种存在主义的窘境,这110分钟的观影旅程是一个电影图形幻影,令人反感,短暂诱人,像一段断断续续十分微弱的怪诞警鸣”。

“这绝不是一部好电影,”他说,“(但是)我不完全厌弃它。它就像个难堪的流浪汉,臭气熏天,显然不该被邀请回家,但他仍是个人类,至少值得一些基本的同情和尊重。”

话虽如此, 《纽约邮报》的乔尼·奥列克辛斯基(Jonny Oleksinski)还是称其为“巨大失败”,这主要归因于霍伯“完全放弃了使《猫》这部作品精彩纷呈的精髓:高雅的音乐,迷人的舞蹈和令人陶醉的气氛。”

《每日野兽》的凯文·法伦(Kevin Fallon)还指出了其他致命伤:“猫四肢爬行和双脚站立行走到底有没有合理解释?为什么所有角色都展示了隐私部位却并没有生理器官?我还能理智看完电影吗?”

这个部分也被目前为止大部分影评点名了。

不以人类为主角的电影已经拍了很多,影片通常都会保持基本的审美逻辑一致性,比如《疯狂动物城》中,所有动物都像人类一样穿了衣服,而《冰川时代》中的角色们则统一不穿衣服。

而《猫》中,一些角色赤身裸体,一些角色穿着外套,放在一起产生了怪异的违和感,观众也无法保持特定的审美标准。

于是很多人表示看到蕾贝尔·威尔森(Rebel Wilson)饰演的保姆猫独唱部分,简直如坐针毡,因为她做出了如下动作,而且还是各种机位镜头。

进而很多人认为《猫》这部作品中暗藏着无比怪诞诡异的性暗示。

《卫报》的凯瑟琳·肖尔德(Catherine Shoard)曾撰文描述了英国首映式上人们的反应:“一些评论家形容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永远处于性派对的边缘。其他评论者还表示《猫》在视觉和色调上与《人体蜈蚣》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是部恐怖片,影片中被绑架的受害者们的嘴和肛门被缝在了一起。”

亚历克斯·克兰兹(Alex Cranz)在Gizmondo的评论标题很简单:“我看到了人眼不应看到的景象。”

戴维·鲁尼(David Rooney)在一档名叫《好莱坞探索者》的节目中将电影与西德尼·卢美特(Sidney Lumet)与1978年拍摄的《新绿野仙踪》(The Wiz)做了比较,他说这部电影对梦幻片段进行了固执且不合逻辑的处理,认为”这部电影在所有前期制作探讨上都过关了,以至于没人明智地将一切叫停,告诉制作人那些小猫真的很吓人。”

许多影评人表示在大银幕上观看《猫》,简直就是在挑战自己的恐怖谷极限。这种感受在我们仅仅以小屏幕观看预告片时是很难体会到的。

马特·戈尔德(Matt Golder)的评价说到了点上:“汤姆·霍珀(Tom Hooper)给演员们的指导意见是他们要演得超级性感。这并没有给《猫》带来原始的野性魅力,反而让一切都变得异常难受,就像摇滚猫(Jason Derulo)把牛奶倒在猫的脸上,或者神秘猫看起来比其他猫更赤裸,尽管严格来说,所有的猫都是裸体的……人们总觉得影片人物离变成垃圾桶里狂欢的小毛球只有一步之遥。”

不过正如理查德·莱森所说,作为一部斥巨资打造的电影作品,他仍然值得一些基本的尊重。

相较于音乐剧所追求的艺术效果,环球对于电影版的定位和投资确实经历了一次无比惨烈的滑铁卢,希望《猫》的失败能够为日后的电影改编之路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比如观众与作品的距离在何处,不同媒介与作品中人类与动物的界限到底在哪里,艺术尝试的边界该如何拓展,又该怎样融合,比起不断吐槽和嘲讽影片中的细节设定,这些问题才是更值得人们探讨的东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年度最热IP改编,翻车了?

相较于音乐剧所追求的艺术效果,环球对于电影版的定位和投资经历了一次无比惨烈的滑铁卢。

文|UCL语言学 张岱

可以说,《猫》拍摄电影版不算意料之外的事。

作为有史以来最成功、连续公演最久的音乐剧之一,加之此前多部音乐剧改编电影的成功借鉴,将《猫》搬上大银幕、以电影媒介诠释这个故事只是时间问题。

《猫》的世界如此迷离奇幻,如果能用现代技术更加全面真实地展现甚至扩张其舞台魅力,想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年末佳作,而这大概也是环球将2019年重头戏放在《猫》身上的重要原因。

所以《猫》改编电影的消息曝光之初,大多数人都是十分期待的,更不用说这部大制作还由各路金光闪闪的卡司撑台。

从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到朱迪·丹奇(Judi Dench),再到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和詹姆斯·柯登 (James Corden),导演则是拍摄过《国王的演讲》《丹麦女孩》和《悲惨世界》等口碑作品的汤姆·霍伯(Tom Hooper),怎么看都是一手稳赢的好牌。

鉴于《猫》的正片在大陆尚未上映,这篇文章会尽量不涉及过多剧透,我们只来从眼下的预告片以及外网评论中宏观了解一下为什么这幅好牌会被打得稀烂。

《纽约时报》的曼诺拉·达吉斯(Manohla Dargis)写道:“完全可以写一篇研究整部电影如何翻车的博士论文。” 她指出,这部摇钱树式的舞台杰作曾经是艾略特的作品,然后才被重塑为电影。

所以其实改编《猫》绝非易事,从故事架构上来说,《猫》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原始文本来自于曼诺拉提到的诗集,这本书是艾略特为小孩子创作的,名叫《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Old Pusso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极具讽刺意味。

而音乐剧的大部份的歌词都是从诗集里原封不动拿出来的,仅仅根据曲子做了微小的改动,当时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为这部作品大费周折,他的朋友们对此也并不看好,很多人都以为韦伯疯了。

幸运的是音乐剧最终一战成名,但同样一波三折的电影版就没那么顺利了,导演汤姆霍伯说电影最终版本在首映当天下午才完成冲刺剪辑,影片上映后当晚烂番茄新鲜度只有6%,现在回升到了19%。

至于霍伯,曼诺拉表示“他还远没有俗到可以导演像《猫》一样荒谬作品的地步”,电影仅仅改编并整理了《猫》这个故事与生俱来的陌生观感,并试图大做文章。

在《名利场》一篇理查德·莱森(Richard Lawson)撰写的文章中,他承认自己并不完全讨厌这部电影,称之为“一种存在主义的窘境,这110分钟的观影旅程是一个电影图形幻影,令人反感,短暂诱人,像一段断断续续十分微弱的怪诞警鸣”。

“这绝不是一部好电影,”他说,“(但是)我不完全厌弃它。它就像个难堪的流浪汉,臭气熏天,显然不该被邀请回家,但他仍是个人类,至少值得一些基本的同情和尊重。”

话虽如此, 《纽约邮报》的乔尼·奥列克辛斯基(Jonny Oleksinski)还是称其为“巨大失败”,这主要归因于霍伯“完全放弃了使《猫》这部作品精彩纷呈的精髓:高雅的音乐,迷人的舞蹈和令人陶醉的气氛。”

《每日野兽》的凯文·法伦(Kevin Fallon)还指出了其他致命伤:“猫四肢爬行和双脚站立行走到底有没有合理解释?为什么所有角色都展示了隐私部位却并没有生理器官?我还能理智看完电影吗?”

这个部分也被目前为止大部分影评点名了。

不以人类为主角的电影已经拍了很多,影片通常都会保持基本的审美逻辑一致性,比如《疯狂动物城》中,所有动物都像人类一样穿了衣服,而《冰川时代》中的角色们则统一不穿衣服。

而《猫》中,一些角色赤身裸体,一些角色穿着外套,放在一起产生了怪异的违和感,观众也无法保持特定的审美标准。

于是很多人表示看到蕾贝尔·威尔森(Rebel Wilson)饰演的保姆猫独唱部分,简直如坐针毡,因为她做出了如下动作,而且还是各种机位镜头。

进而很多人认为《猫》这部作品中暗藏着无比怪诞诡异的性暗示。

《卫报》的凯瑟琳·肖尔德(Catherine Shoard)曾撰文描述了英国首映式上人们的反应:“一些评论家形容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永远处于性派对的边缘。其他评论者还表示《猫》在视觉和色调上与《人体蜈蚣》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是部恐怖片,影片中被绑架的受害者们的嘴和肛门被缝在了一起。”

亚历克斯·克兰兹(Alex Cranz)在Gizmondo的评论标题很简单:“我看到了人眼不应看到的景象。”

戴维·鲁尼(David Rooney)在一档名叫《好莱坞探索者》的节目中将电影与西德尼·卢美特(Sidney Lumet)与1978年拍摄的《新绿野仙踪》(The Wiz)做了比较,他说这部电影对梦幻片段进行了固执且不合逻辑的处理,认为”这部电影在所有前期制作探讨上都过关了,以至于没人明智地将一切叫停,告诉制作人那些小猫真的很吓人。”

许多影评人表示在大银幕上观看《猫》,简直就是在挑战自己的恐怖谷极限。这种感受在我们仅仅以小屏幕观看预告片时是很难体会到的。

马特·戈尔德(Matt Golder)的评价说到了点上:“汤姆·霍珀(Tom Hooper)给演员们的指导意见是他们要演得超级性感。这并没有给《猫》带来原始的野性魅力,反而让一切都变得异常难受,就像摇滚猫(Jason Derulo)把牛奶倒在猫的脸上,或者神秘猫看起来比其他猫更赤裸,尽管严格来说,所有的猫都是裸体的……人们总觉得影片人物离变成垃圾桶里狂欢的小毛球只有一步之遥。”

不过正如理查德·莱森所说,作为一部斥巨资打造的电影作品,他仍然值得一些基本的尊重。

相较于音乐剧所追求的艺术效果,环球对于电影版的定位和投资确实经历了一次无比惨烈的滑铁卢,希望《猫》的失败能够为日后的电影改编之路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比如观众与作品的距离在何处,不同媒介与作品中人类与动物的界限到底在哪里,艺术尝试的边界该如何拓展,又该怎样融合,比起不断吐槽和嘲讽影片中的细节设定,这些问题才是更值得人们探讨的东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