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死在了“收到请回复”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死在了“收到请回复”里?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大学没经历过“收到请回复”的日子,那么他的大学并不完整。虽然“收到请回复”五个字中的“请”带有胁迫语气,对接收者来说可能并不友善,但同时地对发出者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无奈?

文/邓倩茹

“这个周末一起去爬山好不好,好久没有放轻松了呢。”

“好啊好啊,最近社团的事情有点忙不过来,透透气也是极好的。”

聊天聊得火热的时候,叮咚一声手机来了短信,一打开“通知:社团第一次大会将于周六早上九点在教学楼103举行,非正当理由不得缺席,收到请回复。” 这就像一盆冷水骤然泼来,冷掉了几分钟以前的兴高采烈。原本商定好的计划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胎死腹中”,还要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复“通知已收到,会准时参加,谢谢”,这对于每一个加入机构社团的人来说都是一场噩梦吧。

曾经有人问过大学里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什么,“收到请回复”呼声最高。不少同学表示这五个字就像是魔咒,好像只要一打开手机,就能看到那五个逃脱不了的大字。

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这种类型的信息通常意味着社团或者学生会等校组织的部长或者会长要给你发活儿了,需要你工作并且光明正大地占用你时间。特别是在学校活动周的时候,“收到请回复”就成为了家常便饭。“当初自己选择的社团,再多的工作也要扛下来,道理都知道,可是不知道怎么的一看到‘收到请回复’就心烦”,这种想法估计是大部分人的心声吧。其实说到底,厌烦和疲倦,大多数因为热情的消退,这里说的热情是针对社团工作而言的。一开始的确很憧憬很向往那种忙碌的感觉,这种忙碌形成了一种假象性的充实,但是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这种曾经向往的忙碌只是一种在别人的指令之下被迫完成的任务。我们有过对社团宏观性的展望,我们谈创新谈改革而最终无疾而终。这些打击都成为我们日益倦

怠的成因。于是每一次“收到请回复”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加深我们的疲倦和无奈罢了。

而对于那些信息发出者而言,同样地不容易。我们虽然处在不同的社团,但我们的感知大多一致,那些信息发出者曾经也是众多接受者的一员,他们也有自己的计划和打算,同样地讨厌“收到请回复”这五个剥削支配时间自由的大字。这一切并不像网上段子说的:我们终究成为自己讨厌的人,而是因为身份不同,感知有差异。于是他们发出一些声音:“发信息的人同样是无奈的,就算我写上‘收到请回复’,但还是有人视若无睹,有一些工作也不是我们所能选择的。”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大学没经历过“收到请回复”的日子,那么他的大学并不完整。虽然“收到请回复”五个字中的“请”带有胁迫语气,对接收者来说可能并不友善,但同时地对发出者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无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死在了“收到请回复”里?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大学没经历过“收到请回复”的日子,那么他的大学并不完整。虽然“收到请回复”五个字中的“请”带有胁迫语气,对接收者来说可能并不友善,但同时地对发出者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无奈?

文/邓倩茹

“这个周末一起去爬山好不好,好久没有放轻松了呢。”

“好啊好啊,最近社团的事情有点忙不过来,透透气也是极好的。”

聊天聊得火热的时候,叮咚一声手机来了短信,一打开“通知:社团第一次大会将于周六早上九点在教学楼103举行,非正当理由不得缺席,收到请回复。” 这就像一盆冷水骤然泼来,冷掉了几分钟以前的兴高采烈。原本商定好的计划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胎死腹中”,还要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复“通知已收到,会准时参加,谢谢”,这对于每一个加入机构社团的人来说都是一场噩梦吧。

曾经有人问过大学里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什么,“收到请回复”呼声最高。不少同学表示这五个字就像是魔咒,好像只要一打开手机,就能看到那五个逃脱不了的大字。

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这种类型的信息通常意味着社团或者学生会等校组织的部长或者会长要给你发活儿了,需要你工作并且光明正大地占用你时间。特别是在学校活动周的时候,“收到请回复”就成为了家常便饭。“当初自己选择的社团,再多的工作也要扛下来,道理都知道,可是不知道怎么的一看到‘收到请回复’就心烦”,这种想法估计是大部分人的心声吧。其实说到底,厌烦和疲倦,大多数因为热情的消退,这里说的热情是针对社团工作而言的。一开始的确很憧憬很向往那种忙碌的感觉,这种忙碌形成了一种假象性的充实,但是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这种曾经向往的忙碌只是一种在别人的指令之下被迫完成的任务。我们有过对社团宏观性的展望,我们谈创新谈改革而最终无疾而终。这些打击都成为我们日益倦

怠的成因。于是每一次“收到请回复”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加深我们的疲倦和无奈罢了。

而对于那些信息发出者而言,同样地不容易。我们虽然处在不同的社团,但我们的感知大多一致,那些信息发出者曾经也是众多接受者的一员,他们也有自己的计划和打算,同样地讨厌“收到请回复”这五个剥削支配时间自由的大字。这一切并不像网上段子说的:我们终究成为自己讨厌的人,而是因为身份不同,感知有差异。于是他们发出一些声音:“发信息的人同样是无奈的,就算我写上‘收到请回复’,但还是有人视若无睹,有一些工作也不是我们所能选择的。”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大学没经历过“收到请回复”的日子,那么他的大学并不完整。虽然“收到请回复”五个字中的“请”带有胁迫语气,对接收者来说可能并不友善,但同时地对发出者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无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