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张俐:华德福教育中国本土化15年

2019年,成都华德福学校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成绩喜人。华德福本土化的成功,通过了一项最为现实的考量。

成都华德福学校校长张俐 图片来源:李奕萱/摄

文 | 马秋萍

“庄严的未来,在成为种子那一刻就已经诞生。”一个月前,在成都华德福学校举行的中国华德福教育十五周年庆典现场,成都华德福学校创始人之一的李泽武校长这样表述他对教育的感悟。

当天,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华德福师生聚集在这个位于琉璃场皇经楼村的“简朴”校园内,共同见证华德福中国十五周年的高光时刻。

2019年,也是世界华德福教育诞生一百周年,在柏林举行的华德福教育百年庆典仪式上,成都华德福学子第一次代表中国站在了华德福教育的国际舞台上,他们的这一次亮相惊艳了柏林,负责带队的张俐校长始终难以忘记五星红旗绕场飞扬时的情景。

“背道而驰”的国际教育

打开成都华德福学校的官方主页,可以找到关于华德福教育起源的精准解读:华德福教育英文为“WALDORF EDUCATION”,发源于1919年的德国斯图加特,是除各国主流教育外,全球非宗教教育的最大一支。开创人奥地利哲学家、教育家、艺术家、歌德研究专家鲁道夫·施泰纳博士(Dr.Rudolf Steiner),曾被《财富》杂志主编达文波特称为与达芬奇同样的天才和全才。施泰纳还创立了人智学(ANTHROPOSOPHY),探索人类智慧和认知之路。

这一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头(HEAD)、心(HEART)、手(HAND)各个阶段发展的科学化破译,并由此给出各阶段的学习重点和实施办法。施泰纳倡导的教育是属于未来的,华德福教育是在面向未来的基础上看待孩子,看过去的文明和教育。

这一教育理念在中国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4年,黄晓星、张俐夫妇偶然遇到了来成都旅游的Thanh、Ben夫妇,当时,这对异国夫妇在澳大利亚创办了一所华德福学校,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张俐第一次了解华德福教育。

图片来源:李奕萱/摄

这次见面戏剧性地改变了黄晓星、张俐夫妇此后的人生轨迹。1995年,二人在Thanh与Ben夫妇的协助下,远赴英国艾默生学院,开始了系统的华德福教育学习。此后,又同赴美国继续深造。

2004年,张俐和他的先生黄晓星、好友李泽武,以及两位国际友人也是带他们走上华德福学习之路的Ben和Thanh开始筹备在成都开设全国第一所华德福学校,经过数月准备,终于在远离市区的琉璃场皇经楼村拿到了3亩废弃的农家乐,那个地方是成都有名的“鼠岛”,偏僻简陋。开始建设校舍,华德福在中国的落地自此得以变为现实。

让孩子们在充满泥土气息的环境中自由的成长,这正是张俐在英国和美国看到的华德福教育的样子,而当憧憬的教育模式要在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中落地时,张俐分享说当时心里还不是很有底气。

2004年的中国,互联网正在迎来第一轮黄金发展期,教育界已经在提倡要把高科技带进小学课堂,计算机课程甚至成为衡量学校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大标准。后来被称为中国教育界独角兽企业的新东方也正在酝酿起航。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教育日趋产业化,功利化和工具化色彩日渐明显。

张俐回忆,建校之初,幼儿园只有5名孩子,小学3名。首批入学的都是自家孩子和身边朋友的孩子,唯一一位通过社会渠道报名的家长是学校附近一家五金店的老板,这位家长看到华德福学校经常有外国人出入,认为也许孩子在这里能够接受英语教育,然而,没过多久,五金店老板找到了张俐,控诉孩子不但没学到一句英文,每天回家还都是灰头土脸。

在数次沟通无果后,张俐只好选择了劝退这位学生,她真切感受到了华德福教育也许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只是一个小众化的选择,能否真正接纳这一教育模式,跟家长和社会的认知息息相关。

事实上,在此后的十五年中,从幼儿园到8年级,偶尔也会有孩子因种种原因,离开华德福学校。对此,张俐认为,教育本身是多元化的,而华德福教育在中国,只是多元教育中的一支。

“不为教而教,教育是一个整体手段。”张俐强调。她常常接收到外界对于华德福教育的质疑:华德福幼儿园不教读、写、算,不是会输在起跑线?让孩子们跟着老师唱唱跳跳,这样玩下去能学到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从孩子的情感、思维方式、身体发展所对应的不同阶段心理动因出发去理解。

在施泰纳的教育理论中,人是由物质身体——肉眼可见驱干四肢)、生命力身体——与生俱来的气质,性格、情感身体(感受他人,感知世界的能),以及随着年龄成长逐渐形成的自我所组成。0-7岁,主要在身体发展与生命力葆有上做文章。这个阶段过分强调认知性学习对孩子未必是好事,孩子此时起作用的是意愿和意志,是手的工作,这个“手”泛指四肢和身体的行动力。7-14岁的主要发展是感受与情感,是心的工作。14-21岁是认知能力的急速发展,是头的工作。这三个在每个阶段都同时发展着头、心、手这三方面的能力,但根据年每个年龄段侧重不同。

所以,华德福教育根据人的发展阶段性特征,研究出了具有针对性的3H教育,即头(HEAD)、心(HEART)、手(HAND)的教育,非常强调学生体验,在教育目标上既有阶段性,又强调整体发展。而对于孩子意识发展的培养,则在教育过程中一以贯之。

在华德福低龄段的课堂上,不会出现严格的学科区分,老师们特别擅长讲故事,常常是一个故事中就涵盖了数学、语文、地理、物理等多学科知识。

华德福教育强调运用故事能带来丰富的图景,把孩子的注意力导向个人体验的力量。

总的来说,华德福教育认为,幼儿阶段,是意愿与意志为主要推动。幼儿园不教读、写、算,并不是说完全不教,老师们更多的是以生活情景式教学让孩子们对这些事情产生概念,低年级唱唱跳跳,是因为孩子理解的方式是通过感受,而唱唱跳跳的肢体运动,是他们打开自己,感受外界的有效途径,这些感受又能更好地为思考打基础,这样学习效果反而更好,更有后劲。

小学阶段,7-12岁之间,华德福课程中以形象的语言来授课,而不是抽象的术语。形象化的语言较能在孩子心中建立鲜活的图景。举个例子,我们请孩子们排队,如果说“请大家排好”——什么叫“排好”?如果说“请大家排得像门口那排树一样直”,孩子就很好理解,很好行动。

在华德福教育体系中,最核心的是“人”。百年华德福国际教育大纲中,开宗明义提到三个教育目标:培养健康的人;激发孩童内在潜能;培养社会技能。张俐认为,在这个充满压力、焦虑和时代病的大环境中,要达到疗愈身心的教育目的,整体性、强调节律、艺术化教学是三大实施要素。华德福教育是把教育作为整体的方法来呈现的。

这种教育理念显然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大多数中国家长“背道而驰”,华德福在中国的本土化探索,还有重重阻碍。

十五年本土化探索

罗马非一日建成,同样,一所“外来”学校的口碑也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打磨。

今天,华德福已经在中国十几个省市播下了教育的种子,据统计,2019年全国已经有超过四百所华德福幼儿园,学校七十余所,五个培训中心,与几所师范大学合作培训教师项目,治疗教育项目。在四川、陕西、山东,更多的幼儿园陆续取得到合法的办学资质。

去年11月,在刚刚闭幕的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华德福教育作为少数受邀的民办教育代表登上了这个教育界的最大盛会,首次参加就获得了SERVE提名奖,在AI、人工智能等教育新形态扎推的展览现场,华德福教育以“返璞归真”的姿态,成为教育展上的一枝独秀,备受瞩目。

张俐认为,打动展会现场观众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手工作品,更多的是华德福教育所传达的教育愿景,学生在这里收获的是终身受用的人生态度和生活能力。张俐的三个子女都在华德福的教育体系下长,她曾以一个教育实验者的角度向他们发问:“华德福的教育究竟教会了你们什么?”大女儿回答,华德福教育给她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创造力的培养和成为一个有责任感与实践能力的人。而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在成都华德福学校,幼儿园的孩子就能够完成餐具清理工作,小学生们则开始接受建筑、农业、艺术等课程实践教育,校园中处处展示着学生的手工作品和亲自搭建的实用建筑。学生们参与话剧演出,去感悟真实社会的关系,分辨善恶美丑,建构独立健全的人格。

如此“特立独行”的教育方式究竟是怎么在中国扎下了根,成为多样化的教育中独特的一支?

张俐认为,华德福的本土化,是在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及家校关系等方面缺一不可的成功实践所综合作用的效果。

华德福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应试教育以学科划分的单一模式,打造水平课程(年级课程)、垂直课程(学科课程)、交互课程(不同时间点和不同课程并与之相关联内容)的综合课程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华德福教育又与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大差异。例如,历史课,老师不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事件,而是会从无意识的或前意识的发展时期,以童话、寓言、传说为启蒙,引领学生逐渐探索到“我从何而来”“人类从何而来”这样的创造性话题,四年级老师们会讲许多神话故事,到五年级才是真正探讨文明的开始,而到六年级,则进入秦汉、罗马时期的历史教学,七年级晋唐、中世纪文艺复兴,八年级宋到清、工业革命。这些课程的学习都配全着实地游学、调研、戏剧展示。

华德福的地理课,会从身边开始,四年级的学生会先学习本地地理,老师们常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们用脚步丈量生活的周边土地,比如通过游学学习本地地理及都江堰工程。到了五年级学生们开始学习国家地理,也会通过游学的形式,由老师们带队学生去探访祖国的名胜古迹,了解历史沿革。六年级本民族文明史的地理游学如丝绸之路,七八年级大航海地理,老师又会带领学生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走出国门。这种以孩子为主,在体验中建立对世界的认识就是这样一圈一圈扩展开去。

除此之外,具体课程中,还有游学、野营、节日庆典、登山、社会实践众多内容。而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始终贯穿在教育的过程中。在具体实践上,成都华德福学校开发了家乡地理、其中包括本地植物、动物、特产、人文风物等课程,通过农耕体验、实地参与耕种等多种形式,了解成都当地的农业、商业、风俗等各方面发展变迁。在清明、端午、中秋、冬至这样的传统民俗节日,通过仪式感强化学生和家长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图片来源:李奕萱/摄

这样的课程设置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极高,为了培养合格的华德福教师,成都华德福学校很早就创办了教师培训中心,这也成为华德福教育在中国生根发芽的重要一环。

在成都华德福学校有三年制教师培训,也有全日制两年的师资课程。教师是最应该一直都葆有学习能力的人。只有教师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华德福教育的理理念、能力上完全适应学校“全科”教育需求,才能满足学校规定的上岗条件。

现在,成都华德福学校与四川师范大学也在开展深度合作,强化了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度。2019年,川师大授牌成都华德福学校为学生实践基地,为川师大本科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辅导。

和教师培养同样重要的,是家校关系,有了“劝退”家长的前车之鉴,张俐等几位创始人意识到应把学校教育置于更大的社群背景中,注重构建社群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在招生的过程中,成都华德福学校没有采用“面试学生”的传统路径,而是更注重对家长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进行“面试”,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孩子才能够进入学校。学校会与家长签订家校共育公约,从方方面面将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之中。

2019年,成都华德福学校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成绩喜人。华德福本土化的成功,通过了一项最为现实的考量。

重估“黄金定律”

在华德福的教育体系中,有两样法宝被称之为华德福教育的“黄金定律”,那就是“艺术”与“体验”。

到过国内外华德福学校的朋友们,在翻阅孩子们的主课本——孩子们自己动手做的教材时,常常惊讶于中间流淌的艺术感和创造力。那些美丽的图样与色彩,构思精巧的手工作品,能够瞬间打动人心。同样,让张俐感到无比自豪的还有成都华德福学生们亲手创作的黑板报。

施泰纳认同歌德的观点,认为艺术是理性世界与感观世界的极好桥梁。这一点张俐也非常认同,她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是滋养人的心灵和丰富人的心灵生活,同时也滋润心灵深处的同感力,使得人与生俱来的意志和愿望产生本能的反映,通过良好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心灵深处的活动。

为什么不能让学习变成快乐的事呢?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一件乐此不疲的事情,教育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一半。

图片来源:李奕萱/摄

因此,华德福的艺术教育充分尊重孩子们的艺术天性,在华德福课程体系中一直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华德福的教育艺术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艺术手段来学习,另一方面是学习艺术的内容。

所谓艺术的手段,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艺术的方式,同时华德福每个教育主题都努力融合自然、人文与艺术的内容。小学到中学这个阶段,是孩子开始发展情感,以充满想象力与敏锐的心来感受世界的时候。因此老师在不同的课程中皆以故事、诗歌、音乐、律动、游戏、绘画、戏剧表演等方式来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带入图景、深度感受创迼性的想象空间,整体学习。

而学习艺术的内容就更好理解了,华德福的艺术课程从幼儿园起就已经开设,手工、木工、泥塑、雕刻、绘画、音乐、空间体育、戏剧、园艺等艺术学习几乎伴随孩子成长的整个阶段,艺术精神及艺术表达已经植入学生心灵。

华德福教育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体验式。这也被认为是华德福的另一条“黄金定律”。张俐说,“能让孩子参与的努力让孩子参与,能让孩子看见的绝对尽量让孩子看见,能直观具体的努力直观具体。”如何让孩子乐学愿学?除了孩子发展的天性节律外,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也是华德福孩子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教学方法上,通过体验式教育让学生与世界建立深度联结,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创造想象,想象推动体验,它在图景中,也创造图景。之中伴随着情感的产生和情感互动的过程。它是与世界的一种交互过程,主体通过这样的过程与外在环境,甚至世界一起共同构建自己,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这个构建过程是开放和创造性的。

张俐介绍,华德福教育就是要调动人所有的感觉参与。比如四年级会学习动物,可能会有动物的姿体模仿,拟声游戏,有动物的描画,水彩画、蜡笔画、泥塑、动物特征描述、动物诗歌、动物故事、动物音乐……即是通过图形、声音、色彩、动作、节奏、塑形、文字、逻辑、数字,希望也有温暖,爱,思想等,作用于孩子的感官,也作用于孩子的心灵。

这在李泽武的一些文章中也有充分的论述,他在一篇剖析华德福体验课程的文章中说道:为什么华德福教育慎重对待电视、电脑,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直接体验的重视。意志是“未来世界的种子”,是因为它永远是未完成的东西,而体验通过图景进入到意志中,丰富它,为未来世界做准备。想想我们的耄耋之年,为什么靠回忆度日,就是靠已有的体验度日。

同时,李泽武补充说明了一点:人是万物之灵。他认为我们所有接触、思考的一切都应当是从人出发的。在华德福教育中观察天文现象为什么一开始不用天文望远镜?如果你一开始就用天文望远镜去看,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在看什么,也无从体会斑斓星空的美丽。

2020年,华德福在中国走过十五个年头,我们回过头来梳理这个教育理念在中国的生根发芽的过程,并试图印证这种教育理念在一群人身上起到的种子一样的作用,或许这本身也是一种对教育本身的反思,让每一个教育人时刻警醒,时刻自问: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

将华德福理念带入中国的张俐、黄晓星、李泽武,今天仍然在践行他们对华德福理念的理解,在这个教育永远逃脱不了“功利”色彩的社会,他们用一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华德福学子们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让这种子伴随每个人内在的生长力共同成长。

在被问及“你的教育生涯中有没有遗憾,你践行的这种教育理念本身有没有缺憾”时,张俐想了想说,“遗憾肯定是有的,哪一种教育会是没有遗憾的呢?但是,我们常常也在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新的启示,去努力接近心中的更美,这个过程也是教育最为迷人的地方,教育就是相互流动的过程,我们也在作为教育者的过程中被孩子们启示,在他们的影响下获得某方面的觉醒和成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对话 | 张俐:华德福教育中国本土化15年

2019年,成都华德福学校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成绩喜人。华德福本土化的成功,通过了一项最为现实的考量。

成都华德福学校校长张俐 图片来源:李奕萱/摄

文 | 马秋萍

“庄严的未来,在成为种子那一刻就已经诞生。”一个月前,在成都华德福学校举行的中国华德福教育十五周年庆典现场,成都华德福学校创始人之一的李泽武校长这样表述他对教育的感悟。

当天,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华德福师生聚集在这个位于琉璃场皇经楼村的“简朴”校园内,共同见证华德福中国十五周年的高光时刻。

2019年,也是世界华德福教育诞生一百周年,在柏林举行的华德福教育百年庆典仪式上,成都华德福学子第一次代表中国站在了华德福教育的国际舞台上,他们的这一次亮相惊艳了柏林,负责带队的张俐校长始终难以忘记五星红旗绕场飞扬时的情景。

“背道而驰”的国际教育

打开成都华德福学校的官方主页,可以找到关于华德福教育起源的精准解读:华德福教育英文为“WALDORF EDUCATION”,发源于1919年的德国斯图加特,是除各国主流教育外,全球非宗教教育的最大一支。开创人奥地利哲学家、教育家、艺术家、歌德研究专家鲁道夫·施泰纳博士(Dr.Rudolf Steiner),曾被《财富》杂志主编达文波特称为与达芬奇同样的天才和全才。施泰纳还创立了人智学(ANTHROPOSOPHY),探索人类智慧和认知之路。

这一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头(HEAD)、心(HEART)、手(HAND)各个阶段发展的科学化破译,并由此给出各阶段的学习重点和实施办法。施泰纳倡导的教育是属于未来的,华德福教育是在面向未来的基础上看待孩子,看过去的文明和教育。

这一教育理念在中国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4年,黄晓星、张俐夫妇偶然遇到了来成都旅游的Thanh、Ben夫妇,当时,这对异国夫妇在澳大利亚创办了一所华德福学校,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张俐第一次了解华德福教育。

图片来源:李奕萱/摄

这次见面戏剧性地改变了黄晓星、张俐夫妇此后的人生轨迹。1995年,二人在Thanh与Ben夫妇的协助下,远赴英国艾默生学院,开始了系统的华德福教育学习。此后,又同赴美国继续深造。

2004年,张俐和他的先生黄晓星、好友李泽武,以及两位国际友人也是带他们走上华德福学习之路的Ben和Thanh开始筹备在成都开设全国第一所华德福学校,经过数月准备,终于在远离市区的琉璃场皇经楼村拿到了3亩废弃的农家乐,那个地方是成都有名的“鼠岛”,偏僻简陋。开始建设校舍,华德福在中国的落地自此得以变为现实。

让孩子们在充满泥土气息的环境中自由的成长,这正是张俐在英国和美国看到的华德福教育的样子,而当憧憬的教育模式要在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中落地时,张俐分享说当时心里还不是很有底气。

2004年的中国,互联网正在迎来第一轮黄金发展期,教育界已经在提倡要把高科技带进小学课堂,计算机课程甚至成为衡量学校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大标准。后来被称为中国教育界独角兽企业的新东方也正在酝酿起航。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教育日趋产业化,功利化和工具化色彩日渐明显。

张俐回忆,建校之初,幼儿园只有5名孩子,小学3名。首批入学的都是自家孩子和身边朋友的孩子,唯一一位通过社会渠道报名的家长是学校附近一家五金店的老板,这位家长看到华德福学校经常有外国人出入,认为也许孩子在这里能够接受英语教育,然而,没过多久,五金店老板找到了张俐,控诉孩子不但没学到一句英文,每天回家还都是灰头土脸。

在数次沟通无果后,张俐只好选择了劝退这位学生,她真切感受到了华德福教育也许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只是一个小众化的选择,能否真正接纳这一教育模式,跟家长和社会的认知息息相关。

事实上,在此后的十五年中,从幼儿园到8年级,偶尔也会有孩子因种种原因,离开华德福学校。对此,张俐认为,教育本身是多元化的,而华德福教育在中国,只是多元教育中的一支。

“不为教而教,教育是一个整体手段。”张俐强调。她常常接收到外界对于华德福教育的质疑:华德福幼儿园不教读、写、算,不是会输在起跑线?让孩子们跟着老师唱唱跳跳,这样玩下去能学到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从孩子的情感、思维方式、身体发展所对应的不同阶段心理动因出发去理解。

在施泰纳的教育理论中,人是由物质身体——肉眼可见驱干四肢)、生命力身体——与生俱来的气质,性格、情感身体(感受他人,感知世界的能),以及随着年龄成长逐渐形成的自我所组成。0-7岁,主要在身体发展与生命力葆有上做文章。这个阶段过分强调认知性学习对孩子未必是好事,孩子此时起作用的是意愿和意志,是手的工作,这个“手”泛指四肢和身体的行动力。7-14岁的主要发展是感受与情感,是心的工作。14-21岁是认知能力的急速发展,是头的工作。这三个在每个阶段都同时发展着头、心、手这三方面的能力,但根据年每个年龄段侧重不同。

所以,华德福教育根据人的发展阶段性特征,研究出了具有针对性的3H教育,即头(HEAD)、心(HEART)、手(HAND)的教育,非常强调学生体验,在教育目标上既有阶段性,又强调整体发展。而对于孩子意识发展的培养,则在教育过程中一以贯之。

在华德福低龄段的课堂上,不会出现严格的学科区分,老师们特别擅长讲故事,常常是一个故事中就涵盖了数学、语文、地理、物理等多学科知识。

华德福教育强调运用故事能带来丰富的图景,把孩子的注意力导向个人体验的力量。

总的来说,华德福教育认为,幼儿阶段,是意愿与意志为主要推动。幼儿园不教读、写、算,并不是说完全不教,老师们更多的是以生活情景式教学让孩子们对这些事情产生概念,低年级唱唱跳跳,是因为孩子理解的方式是通过感受,而唱唱跳跳的肢体运动,是他们打开自己,感受外界的有效途径,这些感受又能更好地为思考打基础,这样学习效果反而更好,更有后劲。

小学阶段,7-12岁之间,华德福课程中以形象的语言来授课,而不是抽象的术语。形象化的语言较能在孩子心中建立鲜活的图景。举个例子,我们请孩子们排队,如果说“请大家排好”——什么叫“排好”?如果说“请大家排得像门口那排树一样直”,孩子就很好理解,很好行动。

在华德福教育体系中,最核心的是“人”。百年华德福国际教育大纲中,开宗明义提到三个教育目标:培养健康的人;激发孩童内在潜能;培养社会技能。张俐认为,在这个充满压力、焦虑和时代病的大环境中,要达到疗愈身心的教育目的,整体性、强调节律、艺术化教学是三大实施要素。华德福教育是把教育作为整体的方法来呈现的。

这种教育理念显然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大多数中国家长“背道而驰”,华德福在中国的本土化探索,还有重重阻碍。

十五年本土化探索

罗马非一日建成,同样,一所“外来”学校的口碑也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打磨。

今天,华德福已经在中国十几个省市播下了教育的种子,据统计,2019年全国已经有超过四百所华德福幼儿园,学校七十余所,五个培训中心,与几所师范大学合作培训教师项目,治疗教育项目。在四川、陕西、山东,更多的幼儿园陆续取得到合法的办学资质。

去年11月,在刚刚闭幕的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华德福教育作为少数受邀的民办教育代表登上了这个教育界的最大盛会,首次参加就获得了SERVE提名奖,在AI、人工智能等教育新形态扎推的展览现场,华德福教育以“返璞归真”的姿态,成为教育展上的一枝独秀,备受瞩目。

张俐认为,打动展会现场观众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手工作品,更多的是华德福教育所传达的教育愿景,学生在这里收获的是终身受用的人生态度和生活能力。张俐的三个子女都在华德福的教育体系下长,她曾以一个教育实验者的角度向他们发问:“华德福的教育究竟教会了你们什么?”大女儿回答,华德福教育给她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创造力的培养和成为一个有责任感与实践能力的人。而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在成都华德福学校,幼儿园的孩子就能够完成餐具清理工作,小学生们则开始接受建筑、农业、艺术等课程实践教育,校园中处处展示着学生的手工作品和亲自搭建的实用建筑。学生们参与话剧演出,去感悟真实社会的关系,分辨善恶美丑,建构独立健全的人格。

如此“特立独行”的教育方式究竟是怎么在中国扎下了根,成为多样化的教育中独特的一支?

张俐认为,华德福的本土化,是在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及家校关系等方面缺一不可的成功实践所综合作用的效果。

华德福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应试教育以学科划分的单一模式,打造水平课程(年级课程)、垂直课程(学科课程)、交互课程(不同时间点和不同课程并与之相关联内容)的综合课程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华德福教育又与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大差异。例如,历史课,老师不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事件,而是会从无意识的或前意识的发展时期,以童话、寓言、传说为启蒙,引领学生逐渐探索到“我从何而来”“人类从何而来”这样的创造性话题,四年级老师们会讲许多神话故事,到五年级才是真正探讨文明的开始,而到六年级,则进入秦汉、罗马时期的历史教学,七年级晋唐、中世纪文艺复兴,八年级宋到清、工业革命。这些课程的学习都配全着实地游学、调研、戏剧展示。

华德福的地理课,会从身边开始,四年级的学生会先学习本地地理,老师们常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们用脚步丈量生活的周边土地,比如通过游学学习本地地理及都江堰工程。到了五年级学生们开始学习国家地理,也会通过游学的形式,由老师们带队学生去探访祖国的名胜古迹,了解历史沿革。六年级本民族文明史的地理游学如丝绸之路,七八年级大航海地理,老师又会带领学生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走出国门。这种以孩子为主,在体验中建立对世界的认识就是这样一圈一圈扩展开去。

除此之外,具体课程中,还有游学、野营、节日庆典、登山、社会实践众多内容。而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始终贯穿在教育的过程中。在具体实践上,成都华德福学校开发了家乡地理、其中包括本地植物、动物、特产、人文风物等课程,通过农耕体验、实地参与耕种等多种形式,了解成都当地的农业、商业、风俗等各方面发展变迁。在清明、端午、中秋、冬至这样的传统民俗节日,通过仪式感强化学生和家长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图片来源:李奕萱/摄

这样的课程设置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极高,为了培养合格的华德福教师,成都华德福学校很早就创办了教师培训中心,这也成为华德福教育在中国生根发芽的重要一环。

在成都华德福学校有三年制教师培训,也有全日制两年的师资课程。教师是最应该一直都葆有学习能力的人。只有教师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华德福教育的理理念、能力上完全适应学校“全科”教育需求,才能满足学校规定的上岗条件。

现在,成都华德福学校与四川师范大学也在开展深度合作,强化了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度。2019年,川师大授牌成都华德福学校为学生实践基地,为川师大本科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辅导。

和教师培养同样重要的,是家校关系,有了“劝退”家长的前车之鉴,张俐等几位创始人意识到应把学校教育置于更大的社群背景中,注重构建社群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在招生的过程中,成都华德福学校没有采用“面试学生”的传统路径,而是更注重对家长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进行“面试”,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孩子才能够进入学校。学校会与家长签订家校共育公约,从方方面面将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之中。

2019年,成都华德福学校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成绩喜人。华德福本土化的成功,通过了一项最为现实的考量。

重估“黄金定律”

在华德福的教育体系中,有两样法宝被称之为华德福教育的“黄金定律”,那就是“艺术”与“体验”。

到过国内外华德福学校的朋友们,在翻阅孩子们的主课本——孩子们自己动手做的教材时,常常惊讶于中间流淌的艺术感和创造力。那些美丽的图样与色彩,构思精巧的手工作品,能够瞬间打动人心。同样,让张俐感到无比自豪的还有成都华德福学生们亲手创作的黑板报。

施泰纳认同歌德的观点,认为艺术是理性世界与感观世界的极好桥梁。这一点张俐也非常认同,她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是滋养人的心灵和丰富人的心灵生活,同时也滋润心灵深处的同感力,使得人与生俱来的意志和愿望产生本能的反映,通过良好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心灵深处的活动。

为什么不能让学习变成快乐的事呢?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一件乐此不疲的事情,教育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一半。

图片来源:李奕萱/摄

因此,华德福的艺术教育充分尊重孩子们的艺术天性,在华德福课程体系中一直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华德福的教育艺术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艺术手段来学习,另一方面是学习艺术的内容。

所谓艺术的手段,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艺术的方式,同时华德福每个教育主题都努力融合自然、人文与艺术的内容。小学到中学这个阶段,是孩子开始发展情感,以充满想象力与敏锐的心来感受世界的时候。因此老师在不同的课程中皆以故事、诗歌、音乐、律动、游戏、绘画、戏剧表演等方式来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带入图景、深度感受创迼性的想象空间,整体学习。

而学习艺术的内容就更好理解了,华德福的艺术课程从幼儿园起就已经开设,手工、木工、泥塑、雕刻、绘画、音乐、空间体育、戏剧、园艺等艺术学习几乎伴随孩子成长的整个阶段,艺术精神及艺术表达已经植入学生心灵。

华德福教育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体验式。这也被认为是华德福的另一条“黄金定律”。张俐说,“能让孩子参与的努力让孩子参与,能让孩子看见的绝对尽量让孩子看见,能直观具体的努力直观具体。”如何让孩子乐学愿学?除了孩子发展的天性节律外,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也是华德福孩子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教学方法上,通过体验式教育让学生与世界建立深度联结,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创造想象,想象推动体验,它在图景中,也创造图景。之中伴随着情感的产生和情感互动的过程。它是与世界的一种交互过程,主体通过这样的过程与外在环境,甚至世界一起共同构建自己,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这个构建过程是开放和创造性的。

张俐介绍,华德福教育就是要调动人所有的感觉参与。比如四年级会学习动物,可能会有动物的姿体模仿,拟声游戏,有动物的描画,水彩画、蜡笔画、泥塑、动物特征描述、动物诗歌、动物故事、动物音乐……即是通过图形、声音、色彩、动作、节奏、塑形、文字、逻辑、数字,希望也有温暖,爱,思想等,作用于孩子的感官,也作用于孩子的心灵。

这在李泽武的一些文章中也有充分的论述,他在一篇剖析华德福体验课程的文章中说道:为什么华德福教育慎重对待电视、电脑,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直接体验的重视。意志是“未来世界的种子”,是因为它永远是未完成的东西,而体验通过图景进入到意志中,丰富它,为未来世界做准备。想想我们的耄耋之年,为什么靠回忆度日,就是靠已有的体验度日。

同时,李泽武补充说明了一点:人是万物之灵。他认为我们所有接触、思考的一切都应当是从人出发的。在华德福教育中观察天文现象为什么一开始不用天文望远镜?如果你一开始就用天文望远镜去看,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在看什么,也无从体会斑斓星空的美丽。

2020年,华德福在中国走过十五个年头,我们回过头来梳理这个教育理念在中国的生根发芽的过程,并试图印证这种教育理念在一群人身上起到的种子一样的作用,或许这本身也是一种对教育本身的反思,让每一个教育人时刻警醒,时刻自问: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

将华德福理念带入中国的张俐、黄晓星、李泽武,今天仍然在践行他们对华德福理念的理解,在这个教育永远逃脱不了“功利”色彩的社会,他们用一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华德福学子们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让这种子伴随每个人内在的生长力共同成长。

在被问及“你的教育生涯中有没有遗憾,你践行的这种教育理念本身有没有缺憾”时,张俐想了想说,“遗憾肯定是有的,哪一种教育会是没有遗憾的呢?但是,我们常常也在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新的启示,去努力接近心中的更美,这个过程也是教育最为迷人的地方,教育就是相互流动的过程,我们也在作为教育者的过程中被孩子们启示,在他们的影响下获得某方面的觉醒和成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