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春节档遇史上最短预售期,有人闷声发大财,有人改名吵上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春节档遇史上最短预售期,有人闷声发大财,有人改名吵上天

在史上“预售最晚”的春节档,各大电影发行方又会如何屡出奇招,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奔向观众呢?在相对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下,电影市场又将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文|文化产业新闻

今年的春节档“兵荒马乱”。

虽然早在2019下半年,春节档的各大“神作”就已以各种形式被公之于众,但临到春节假期,电影宣发却纷纷“哑火”,直到昨天零点,《唐人街探案3》《囧妈》《紧急救援》《夺冠》(原片名《中国女排》)《姜子牙》等7部影片同步开启预售,春节档的战役才正式打响。

此时,距离大年初一的首映日仅剩7天。

与去年营销铺天盖地的《流浪地球》相比,今年7部备受期待的头部影片所激荡的“水花”显然不够明显,与此同时,预售晚、宣发小、排片乱等问题,也让各大发行方在节前小乱阵脚。

在史上“预售最晚”的春节档,各大电影发行方又会如何屡出奇招,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奔向观众呢?在相对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下,电影市场又将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今天,文化产业新闻就来和您聊一聊2020年国产电影春节档的那些事儿。

宣发“集体哑火”,营销有苦难言!

与往年横空出世的“黑马”选手不同,今年春节档的7部影片都背负着观众沉甸甸的期望。

纵观《唐人街探案3》《囧妈》《紧急救援》《夺冠》《姜子牙》《急先锋》《熊出没·狂野大陆》,其前作几乎都是已经被电影市场验证过的,甚至是影史留名的大IP,陈思成、徐峥、林超贤等导演的票房号召力,彭于晏、成龙等演员影响力,都为票房提供了几重保障。

可以说,今年春节档影片最大的压力并不在于自身不好,而是在于冲刺太短,对手太强。

由于“统一预售”的宏观调控,今年的电影宣发在前期始终不太强势。毕竟预售不开,宣传就很难直接转化为票房收益,也很难有直接的数据反馈。

虽然春节档影片早从12月开始,就已经进入了密集的营销阶段,但也只有最后的8天才能有直观的预售成绩做参照对比,也给予了营销方更少的反应时间。而如果前4/5的营销动作的整体方向都出现了偏差,单靠最后1/5的时间来力挽狂澜,显然也为时已晚。

因此,如何在没有预售成绩做参考的情况下,准确地做到对受众观影人群的心理把控,也在这个关键时刻考验着各大营销公司功力。

相比前几年轰轰烈烈的春节档宣发大战,各种线下创意营销大量铺陈,包春运车厢、农村刷墙、大型品牌线下联动……今年的春节档影片,除了常规的物料释放、路演、短视频宣传等,再看不到更高调的宣传,往日《啥是佩奇》刷屏的盛景不再。

排片“盲人摸象”,地推发行犯难

虽然预售开启的时间晚,但并不影响预售票房的高数据。

18日零点,2020春节档的七部影片开启预售后,用时17个小时11分钟,大年初一的预售票房已经突破1亿元。截至19日20时30分,《唐探3》以超过12054万的票房一骑绝尘,占比达到惊人的60%,其后是《姜子牙》《囧妈》《夺冠》《紧急救援》《急先锋》和《熊出没·狂野大陆》。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类型佳片角逐春节档,院线排片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以前传统春节档都是呈阶梯性分布,只有一两部属于头部的大制作大体量,排片比例很容易划分。而如今7部影片,除《熊出没》针对亲子市场较为特殊,其余几部几乎都为制作精良、家底丰厚的“准爆款”。

从数据上看,除了《唐人街探案3》以超高比例拔得头筹之外,其后几部的竞争尤为激烈,虽然有前作成果的加持,但观众选择如何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竞争激烈的几部影片,院线经理也各有顾虑。

一些影院经理认为,《夺冠》原本有“黑马”潜质,但经历改名,或许对影片有所影响;而《姜子牙》的高想看指数,则与此前《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爆火有关,具体口碑如何,还要看这一部作品自身的质量;而《紧急救援》从卡司来看较为单薄,且类似主旋律影片如《红海行动》已经爆过一次,红利已被消耗,并不见得有撑得起第二梯队的能力;徐峥为《囧妈》卖力站台,但“囧”字号喜剧究竟还能否打动90后的年轻群体也尚属未知。

 

在没有更多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影片的排片情况在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影院间仍有较大不同,上映首日的影片口碑可能将会成为影响最终排片的最关键因素。

制片“有喜有忧”,几家欢喜几家愁

对于今年的制片出品方而言,这个春节档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作为最容易出高票房的热门档期之一,参与到春节档的出品方,大都是行业里最有实力的玩家,或者就是有平台和资源优势的新秀。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春节档的七部热门电影,《唐人街探案3》、《囧妈》、《姜子牙》、《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紧急救援》、《急先锋》、《熊出没7》),背后有超过100家出品方。

在其中,收益最大的莫过于徐峥了。

徐峥的新作《囧妈》由香港上市公司欢喜传媒主控,徐峥不仅作为股东享受欢喜传媒的股权红利,他自己的公司真乐道也可以参与投资,在《囧妈》的出品方里,徐峥的北京真乐道文化和真乐道(上海)影视分别是第三大和第五大出品方。

这部电影还没上映,已经实现保收。横店影业24亿保底,欢喜传媒提前获得不少于6亿的保底收益,徐峥的公司作为主要出品方,能从中分不少。

另外,徐峥作为创作者,从这部电影的2.17亿总成本拿走了1.17亿,包括导演费2700万、监制费1000万、编剧费1000万、演员费4000万,他的公司真乐道拿3000万制作费。

从股权到酬劳到票房分账,徐峥全面享受了《囧妈》的各项收益,这是电影圈导演个人利益最大化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唯一的悬念,就是这部号称真正“无风险”的影片到底能不能破24亿了!

然而,另一位知名导演就没有徐峥这么好的运气了。临近预售开启半小时,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女排》匆匆忙忙地改名《夺冠》,让局面一下变得尴尬起来。

前期用了那么多剧照、预告片都是《中国女排》的名头,一下子变成《夺冠》,主体就马上变了味儿。此外,此《夺冠》与《我和我的祖国》里的“夺冠”又有何联系,这一问题也很容易引起争议。

本来是票房黑马,但这样一来又有多少观众能“认路”呢?

票补力度减弱,百元票价再现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除了影片的内容质量与排片,最为关心的就是春节档的票价了。

去年春节档与《复联》4上映时的百元天价票让人记忆犹新,而在今年——

很不幸,整体票价仍呈持续走高的趋势。

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18年春节档的平均票价为每张35.5元,2019年的春节档平均票价达到44.9元,而今年大年初一首日的平均票价目前约为52.3元。

事实上,春节档作为一年中电影院最“旱涝保收”的档期,在如今整体全年观影人次走低,影院经营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是个“冲业绩”的重要窗口。

尽管去年全年票房已然破了新纪录,但其中也包含了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的增加,单体影院的产出成绩,尤其在全国绝大多数的小城市都是不容乐观的。大片们瞄着春节档,对影院经理们来说,春节档的票房收入可能也关乎第一季度甚至上半年的影院业绩。

毫无疑问,看电影已经成为春节全国人民欢度新年的“新民俗”,但票价走高也无疑会影响观众对于观影的选择。

可能在9块9、19块9特价票满天飞的时代,许多人会顺手把档期的电影都刷上一遍。而当整体的票价走高、票补收紧,影片的口碑将更大程度影响观众的观影选择。从另一方面看,这对于电影市场生态的优胜劣汰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结语

表面风平浪静,实际暗流汹涌。虽然预售期只有短短7天,但在内地影市千变万化的当下,各大影片在春节档的角逐又会如何各出奇招?在这场冲刺赛中,又将是谁会笑到最后?只有大年初一再见分晓

资料来源: 骨朵网络影视、 河豚影视档案、中国电影产业、银幕穿越者、一起拍电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徐峥

  • 徐峥能救市吗?
  • 这个暑期档,就靠沈腾、徐峥冲KPI了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春节档遇史上最短预售期,有人闷声发大财,有人改名吵上天

在史上“预售最晚”的春节档,各大电影发行方又会如何屡出奇招,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奔向观众呢?在相对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下,电影市场又将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文|文化产业新闻

今年的春节档“兵荒马乱”。

虽然早在2019下半年,春节档的各大“神作”就已以各种形式被公之于众,但临到春节假期,电影宣发却纷纷“哑火”,直到昨天零点,《唐人街探案3》《囧妈》《紧急救援》《夺冠》(原片名《中国女排》)《姜子牙》等7部影片同步开启预售,春节档的战役才正式打响。

此时,距离大年初一的首映日仅剩7天。

与去年营销铺天盖地的《流浪地球》相比,今年7部备受期待的头部影片所激荡的“水花”显然不够明显,与此同时,预售晚、宣发小、排片乱等问题,也让各大发行方在节前小乱阵脚。

在史上“预售最晚”的春节档,各大电影发行方又会如何屡出奇招,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奔向观众呢?在相对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下,电影市场又将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今天,文化产业新闻就来和您聊一聊2020年国产电影春节档的那些事儿。

宣发“集体哑火”,营销有苦难言!

与往年横空出世的“黑马”选手不同,今年春节档的7部影片都背负着观众沉甸甸的期望。

纵观《唐人街探案3》《囧妈》《紧急救援》《夺冠》《姜子牙》《急先锋》《熊出没·狂野大陆》,其前作几乎都是已经被电影市场验证过的,甚至是影史留名的大IP,陈思成、徐峥、林超贤等导演的票房号召力,彭于晏、成龙等演员影响力,都为票房提供了几重保障。

可以说,今年春节档影片最大的压力并不在于自身不好,而是在于冲刺太短,对手太强。

由于“统一预售”的宏观调控,今年的电影宣发在前期始终不太强势。毕竟预售不开,宣传就很难直接转化为票房收益,也很难有直接的数据反馈。

虽然春节档影片早从12月开始,就已经进入了密集的营销阶段,但也只有最后的8天才能有直观的预售成绩做参照对比,也给予了营销方更少的反应时间。而如果前4/5的营销动作的整体方向都出现了偏差,单靠最后1/5的时间来力挽狂澜,显然也为时已晚。

因此,如何在没有预售成绩做参考的情况下,准确地做到对受众观影人群的心理把控,也在这个关键时刻考验着各大营销公司功力。

相比前几年轰轰烈烈的春节档宣发大战,各种线下创意营销大量铺陈,包春运车厢、农村刷墙、大型品牌线下联动……今年的春节档影片,除了常规的物料释放、路演、短视频宣传等,再看不到更高调的宣传,往日《啥是佩奇》刷屏的盛景不再。

排片“盲人摸象”,地推发行犯难

虽然预售开启的时间晚,但并不影响预售票房的高数据。

18日零点,2020春节档的七部影片开启预售后,用时17个小时11分钟,大年初一的预售票房已经突破1亿元。截至19日20时30分,《唐探3》以超过12054万的票房一骑绝尘,占比达到惊人的60%,其后是《姜子牙》《囧妈》《夺冠》《紧急救援》《急先锋》和《熊出没·狂野大陆》。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类型佳片角逐春节档,院线排片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以前传统春节档都是呈阶梯性分布,只有一两部属于头部的大制作大体量,排片比例很容易划分。而如今7部影片,除《熊出没》针对亲子市场较为特殊,其余几部几乎都为制作精良、家底丰厚的“准爆款”。

从数据上看,除了《唐人街探案3》以超高比例拔得头筹之外,其后几部的竞争尤为激烈,虽然有前作成果的加持,但观众选择如何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竞争激烈的几部影片,院线经理也各有顾虑。

一些影院经理认为,《夺冠》原本有“黑马”潜质,但经历改名,或许对影片有所影响;而《姜子牙》的高想看指数,则与此前《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爆火有关,具体口碑如何,还要看这一部作品自身的质量;而《紧急救援》从卡司来看较为单薄,且类似主旋律影片如《红海行动》已经爆过一次,红利已被消耗,并不见得有撑得起第二梯队的能力;徐峥为《囧妈》卖力站台,但“囧”字号喜剧究竟还能否打动90后的年轻群体也尚属未知。

 

在没有更多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影片的排片情况在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影院间仍有较大不同,上映首日的影片口碑可能将会成为影响最终排片的最关键因素。

制片“有喜有忧”,几家欢喜几家愁

对于今年的制片出品方而言,这个春节档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作为最容易出高票房的热门档期之一,参与到春节档的出品方,大都是行业里最有实力的玩家,或者就是有平台和资源优势的新秀。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春节档的七部热门电影,《唐人街探案3》、《囧妈》、《姜子牙》、《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紧急救援》、《急先锋》、《熊出没7》),背后有超过100家出品方。

在其中,收益最大的莫过于徐峥了。

徐峥的新作《囧妈》由香港上市公司欢喜传媒主控,徐峥不仅作为股东享受欢喜传媒的股权红利,他自己的公司真乐道也可以参与投资,在《囧妈》的出品方里,徐峥的北京真乐道文化和真乐道(上海)影视分别是第三大和第五大出品方。

这部电影还没上映,已经实现保收。横店影业24亿保底,欢喜传媒提前获得不少于6亿的保底收益,徐峥的公司作为主要出品方,能从中分不少。

另外,徐峥作为创作者,从这部电影的2.17亿总成本拿走了1.17亿,包括导演费2700万、监制费1000万、编剧费1000万、演员费4000万,他的公司真乐道拿3000万制作费。

从股权到酬劳到票房分账,徐峥全面享受了《囧妈》的各项收益,这是电影圈导演个人利益最大化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唯一的悬念,就是这部号称真正“无风险”的影片到底能不能破24亿了!

然而,另一位知名导演就没有徐峥这么好的运气了。临近预售开启半小时,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女排》匆匆忙忙地改名《夺冠》,让局面一下变得尴尬起来。

前期用了那么多剧照、预告片都是《中国女排》的名头,一下子变成《夺冠》,主体就马上变了味儿。此外,此《夺冠》与《我和我的祖国》里的“夺冠”又有何联系,这一问题也很容易引起争议。

本来是票房黑马,但这样一来又有多少观众能“认路”呢?

票补力度减弱,百元票价再现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除了影片的内容质量与排片,最为关心的就是春节档的票价了。

去年春节档与《复联》4上映时的百元天价票让人记忆犹新,而在今年——

很不幸,整体票价仍呈持续走高的趋势。

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18年春节档的平均票价为每张35.5元,2019年的春节档平均票价达到44.9元,而今年大年初一首日的平均票价目前约为52.3元。

事实上,春节档作为一年中电影院最“旱涝保收”的档期,在如今整体全年观影人次走低,影院经营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是个“冲业绩”的重要窗口。

尽管去年全年票房已然破了新纪录,但其中也包含了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的增加,单体影院的产出成绩,尤其在全国绝大多数的小城市都是不容乐观的。大片们瞄着春节档,对影院经理们来说,春节档的票房收入可能也关乎第一季度甚至上半年的影院业绩。

毫无疑问,看电影已经成为春节全国人民欢度新年的“新民俗”,但票价走高也无疑会影响观众对于观影的选择。

可能在9块9、19块9特价票满天飞的时代,许多人会顺手把档期的电影都刷上一遍。而当整体的票价走高、票补收紧,影片的口碑将更大程度影响观众的观影选择。从另一方面看,这对于电影市场生态的优胜劣汰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结语

表面风平浪静,实际暗流汹涌。虽然预售期只有短短7天,但在内地影市千变万化的当下,各大影片在春节档的角逐又会如何各出奇招?在这场冲刺赛中,又将是谁会笑到最后?只有大年初一再见分晓

资料来源: 骨朵网络影视、 河豚影视档案、中国电影产业、银幕穿越者、一起拍电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