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她是坐拥一切的富家太太,为何还要寻求独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她是坐拥一切的富家太太,为何还要寻求独立?

《了不起的麦尔瑟夫人》这部剧讲述的是历史上一位脱口秀女王的传奇人生。

文|橙雨伞公益 草木人

“我要去巴黎。”

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纽约的一个早晨,在上西区的高级公寓里,她平静地对丈夫说。

“我感觉在这里我不再有生活了,我指望的每件事每个人都让我失望。我不知道自己在这里是什么地位。你不需要我,女儿不需要我。我没有用了。”

她的丈夫看着报纸,用一贯耐心却敷衍的态度点头表示听到了,而实际上,他对她内心独白的注意力还不如对午餐吃什么的兴趣多。

罗斯的故事开场了。

她在巴黎简陋的公寓里,对来寻找她的丈夫和女儿说出的这句:“I miss me too(我也想我).” 这是她开始找寻自我的宣言。

一个家庭妇女的“自我实现”

《了不起的麦尔瑟夫人》这部剧讲述的是历史上一位脱口秀女王的传奇人生,罗斯·韦斯曼是剧中主角米琪·麦瑟尔的母亲。

她出身富裕的商人家庭,在佣人的拥簇下长大。她长相上佳,受过良好教育,教养和品味一流。

对她来说,或者对这类女人来说,最理想的人生自然是做中上层阶级的太太,把衣帽间和花园俱乐部的下午茶从父母家搬去丈夫家。

如果没有第二季开头她去巴黎的叛逆,那么她只是个无聊美妇人罢了,她的故事便不值得书写。

你看,她有着世俗意义上出色的儿女,都是名校毕业,婚姻美满(除了后期女儿米琪的离婚);丈夫可靠,有着高尚的社会地位;有家族信托基金保障生活水平;不需要胼手胝足的做家务或者外出工作。

几十年来,她甚至连身材都没有一丁点儿走形。所以,她对生活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丈夫要求罗斯离开巴黎时,她的独白

差不多在同一时代,心理学家提出:

“人类的需求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求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层次的需求。当一组需求得到满足时,这组需求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而需求的顶端就是:“受到尊重” ,乃至“自我实现”。

但是对罗斯来说,这个问题是棘手的。在丈夫和子女之外,一个家庭妇女能通过什么方式找到被尊重的感觉?

她首先选择回到巴黎——她曾经读书的地方——过艺术系学生的生活。她去罗丹博物馆上课,听年轻的女友谈论自己的爱情烦恼;住在只有冷水和公共厕所的清寒小公寓;和丈夫一起逛美术馆、蛋糕店和市场,在塞纳河边跳舞,像恋人一样约会….

△罗斯和丈夫在塞纳河边跳舞,

远处是夜色中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的丰富也许可以短暂填充人们迷茫的灵魂,但她最终还是必须面对现实生活和真实的自我。

回到纽约的家中后,她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艺术系旁听。可是在写生课上,她又被裸体男模吓倒,并且最终都拒绝在作业中描画性器官,而她的“女同学”们对此的接受程度比她高多了。

她还向这些女学生兜售自己的价值观,导致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艺术理想失去希望,转而寻求男性在婚姻上的庇护。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到这里为止,虽然罗斯意识到了失去“自我”的不适和痛苦,但她所有改变生活的尝试都只反应了:

艺术是她的爱好,但不可能发展成事业,她的“艺术天赋”只体现在对服饰和家居的审美上;

她需要更多的地方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她想感觉到被需要,所以试图用自己的婚恋观来改变别人的选择,比如她建议自己那些年轻的女同学从“没有出路”的艺术系转到容易觅上金龟婿的商学院。

因为被传统价值观所影响,罗斯所有的改变都是生活所迫。但其实,她是剧中所有走向独立的女性里挣扎痕迹最重的一位。

她身无分文,却充满激情!

如果没有环境的剧烈改变,可能罗斯虽然会心怀不甘,但波澜不惊地继续度日。

但最终生活的洪流把她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令她有个追求全方面独立的契机:

先是外表知识分子然而内心嬉皮士的丈夫放弃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终生教职,导致她必须随之搬出学校提供的高级公寓,被迫寄人篱下;同时,女儿放弃了完美的二婚对象,从事了在她眼中等同妓女的喜剧演员职业。

罗斯的生活就此彻底分崩离析。

这时候她选择了做最后的努力。一个身无长技的全职太太所能做的努力,就是回到家乡试图争取家族信托基金更高的额度。

(家族信托基金:富豪把家族的投资包括有价证劵和实业等,注入家族信托投资基金,用以防止家族成员争夺家产,及保障家族成员的生活质量等功能。摘自维基百科。)

但特别有意思的是,罗斯家族的财产是她已经过世的奶奶一手赚取,而支配这些财产的却只能是家族里的男人。

一个十岁的小孩都在董事会中拥有投票权,只因为他性别男,而罗斯却不被允许入座,这彻底激怒了她。

△罗斯参加全是男性的董事会,不被允许坐下。

这个董事会是决定是否给她增加信托基金的支取额度的。

换言之,她的命运一部分掌握在右下角这个小男孩手中。

也许她早已改变,但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所以在相同的状况下,现在的她已经不能再忍耐这种状况了。于是,她放弃了信托基金。选择完全投入到令人恐惧和战栗的自由中——靠自己生活。

到后来,罗斯帮朋友的女儿成功找到了另一半,受到千恩万谢,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做媒天赋可以作为职业。原来,有许多母亲们都愿意为了儿女的婚姻大事而支付高额酬劳。

虽然到剧末,她的这项事业才刚刚开始,不过成不成功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就像罗斯说的:

她身无分文,却变得有激情而独立!

△罗斯放弃信托基金回家后,对丈夫和女儿的自白

“我是,不易碎的

米琪(麦瑟尔夫人)的独立和成功汇聚了一个时代的风向,她的故事背后是一段特殊的历史。

除了罗斯,除了米琪,剧中还有很多女性拥有着寻找自我的转变,追求独立的闪光。

比如米琪的好友伊莫金,三个小孩的妈妈,从帮丈夫阿奇做图表,到后来开始学习专业的秘书培训;

一直拼命独立生活的经纪人苏西;

乔伊的妈妈一直掌管着工厂的账目,自创了一套财务系统等等。

这里顺带提一下社会背景。虽然17世纪末探讨“女性问题”的论述就开始出现了,但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带来社会分工的转变,和一战的爆发提供的大量女性就业机会,才真正将“独立”开始落实到现实中。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于1839年在密西西比州获得通过。在1839年和1895年之间,各州开始逐渐通过这项法律。

经济独立是女性独立最重要的第一步。

到《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的19世纪60年代,战后时尚消费业的繁荣对女性的影响,在米琪工作的B阿特曼高级百货商场那些接电话的和在化妆品柜台工作的女孩们身上也有着直观的体现。

除了立法保护,当时的文化思潮对思想意识的推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令罗斯的丈夫毅然放弃金饭碗的“革命”思想,使他将罗斯习以为常的生活形容为庸俗的物质财富。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人们更多的思考和反抗起“自由”“性解放”“男女平等”等这些显然对女性枷锁更多的传统。

她们互相影响,又互相进步。

虽然直到今天,独立和寻找自我的话题依然饱受争议,对其边界的定义也是讨论不休,但我觉得剧中这些女性角色身上折射出的独立意识的闪光,哪怕是迈出一小步的尝试都弥足珍贵。

如果我们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去尝试吧。

知道想要什么了,就去争取,然后承担成功和失败。但永远不要把自己生活的主动权轻易交付给别人。

“我是,不易碎的。”

参考资料:uslegal.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她是坐拥一切的富家太太,为何还要寻求独立?

《了不起的麦尔瑟夫人》这部剧讲述的是历史上一位脱口秀女王的传奇人生。

文|橙雨伞公益 草木人

“我要去巴黎。”

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纽约的一个早晨,在上西区的高级公寓里,她平静地对丈夫说。

“我感觉在这里我不再有生活了,我指望的每件事每个人都让我失望。我不知道自己在这里是什么地位。你不需要我,女儿不需要我。我没有用了。”

她的丈夫看着报纸,用一贯耐心却敷衍的态度点头表示听到了,而实际上,他对她内心独白的注意力还不如对午餐吃什么的兴趣多。

罗斯的故事开场了。

她在巴黎简陋的公寓里,对来寻找她的丈夫和女儿说出的这句:“I miss me too(我也想我).” 这是她开始找寻自我的宣言。

一个家庭妇女的“自我实现”

《了不起的麦尔瑟夫人》这部剧讲述的是历史上一位脱口秀女王的传奇人生,罗斯·韦斯曼是剧中主角米琪·麦瑟尔的母亲。

她出身富裕的商人家庭,在佣人的拥簇下长大。她长相上佳,受过良好教育,教养和品味一流。

对她来说,或者对这类女人来说,最理想的人生自然是做中上层阶级的太太,把衣帽间和花园俱乐部的下午茶从父母家搬去丈夫家。

如果没有第二季开头她去巴黎的叛逆,那么她只是个无聊美妇人罢了,她的故事便不值得书写。

你看,她有着世俗意义上出色的儿女,都是名校毕业,婚姻美满(除了后期女儿米琪的离婚);丈夫可靠,有着高尚的社会地位;有家族信托基金保障生活水平;不需要胼手胝足的做家务或者外出工作。

几十年来,她甚至连身材都没有一丁点儿走形。所以,她对生活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丈夫要求罗斯离开巴黎时,她的独白

差不多在同一时代,心理学家提出:

“人类的需求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求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层次的需求。当一组需求得到满足时,这组需求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而需求的顶端就是:“受到尊重” ,乃至“自我实现”。

但是对罗斯来说,这个问题是棘手的。在丈夫和子女之外,一个家庭妇女能通过什么方式找到被尊重的感觉?

她首先选择回到巴黎——她曾经读书的地方——过艺术系学生的生活。她去罗丹博物馆上课,听年轻的女友谈论自己的爱情烦恼;住在只有冷水和公共厕所的清寒小公寓;和丈夫一起逛美术馆、蛋糕店和市场,在塞纳河边跳舞,像恋人一样约会….

△罗斯和丈夫在塞纳河边跳舞,

远处是夜色中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的丰富也许可以短暂填充人们迷茫的灵魂,但她最终还是必须面对现实生活和真实的自我。

回到纽约的家中后,她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艺术系旁听。可是在写生课上,她又被裸体男模吓倒,并且最终都拒绝在作业中描画性器官,而她的“女同学”们对此的接受程度比她高多了。

她还向这些女学生兜售自己的价值观,导致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艺术理想失去希望,转而寻求男性在婚姻上的庇护。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到这里为止,虽然罗斯意识到了失去“自我”的不适和痛苦,但她所有改变生活的尝试都只反应了:

艺术是她的爱好,但不可能发展成事业,她的“艺术天赋”只体现在对服饰和家居的审美上;

她需要更多的地方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她想感觉到被需要,所以试图用自己的婚恋观来改变别人的选择,比如她建议自己那些年轻的女同学从“没有出路”的艺术系转到容易觅上金龟婿的商学院。

因为被传统价值观所影响,罗斯所有的改变都是生活所迫。但其实,她是剧中所有走向独立的女性里挣扎痕迹最重的一位。

她身无分文,却充满激情!

如果没有环境的剧烈改变,可能罗斯虽然会心怀不甘,但波澜不惊地继续度日。

但最终生活的洪流把她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令她有个追求全方面独立的契机:

先是外表知识分子然而内心嬉皮士的丈夫放弃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终生教职,导致她必须随之搬出学校提供的高级公寓,被迫寄人篱下;同时,女儿放弃了完美的二婚对象,从事了在她眼中等同妓女的喜剧演员职业。

罗斯的生活就此彻底分崩离析。

这时候她选择了做最后的努力。一个身无长技的全职太太所能做的努力,就是回到家乡试图争取家族信托基金更高的额度。

(家族信托基金:富豪把家族的投资包括有价证劵和实业等,注入家族信托投资基金,用以防止家族成员争夺家产,及保障家族成员的生活质量等功能。摘自维基百科。)

但特别有意思的是,罗斯家族的财产是她已经过世的奶奶一手赚取,而支配这些财产的却只能是家族里的男人。

一个十岁的小孩都在董事会中拥有投票权,只因为他性别男,而罗斯却不被允许入座,这彻底激怒了她。

△罗斯参加全是男性的董事会,不被允许坐下。

这个董事会是决定是否给她增加信托基金的支取额度的。

换言之,她的命运一部分掌握在右下角这个小男孩手中。

也许她早已改变,但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所以在相同的状况下,现在的她已经不能再忍耐这种状况了。于是,她放弃了信托基金。选择完全投入到令人恐惧和战栗的自由中——靠自己生活。

到后来,罗斯帮朋友的女儿成功找到了另一半,受到千恩万谢,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做媒天赋可以作为职业。原来,有许多母亲们都愿意为了儿女的婚姻大事而支付高额酬劳。

虽然到剧末,她的这项事业才刚刚开始,不过成不成功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就像罗斯说的:

她身无分文,却变得有激情而独立!

△罗斯放弃信托基金回家后,对丈夫和女儿的自白

“我是,不易碎的

米琪(麦瑟尔夫人)的独立和成功汇聚了一个时代的风向,她的故事背后是一段特殊的历史。

除了罗斯,除了米琪,剧中还有很多女性拥有着寻找自我的转变,追求独立的闪光。

比如米琪的好友伊莫金,三个小孩的妈妈,从帮丈夫阿奇做图表,到后来开始学习专业的秘书培训;

一直拼命独立生活的经纪人苏西;

乔伊的妈妈一直掌管着工厂的账目,自创了一套财务系统等等。

这里顺带提一下社会背景。虽然17世纪末探讨“女性问题”的论述就开始出现了,但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带来社会分工的转变,和一战的爆发提供的大量女性就业机会,才真正将“独立”开始落实到现实中。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于1839年在密西西比州获得通过。在1839年和1895年之间,各州开始逐渐通过这项法律。

经济独立是女性独立最重要的第一步。

到《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的19世纪60年代,战后时尚消费业的繁荣对女性的影响,在米琪工作的B阿特曼高级百货商场那些接电话的和在化妆品柜台工作的女孩们身上也有着直观的体现。

除了立法保护,当时的文化思潮对思想意识的推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令罗斯的丈夫毅然放弃金饭碗的“革命”思想,使他将罗斯习以为常的生活形容为庸俗的物质财富。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人们更多的思考和反抗起“自由”“性解放”“男女平等”等这些显然对女性枷锁更多的传统。

她们互相影响,又互相进步。

虽然直到今天,独立和寻找自我的话题依然饱受争议,对其边界的定义也是讨论不休,但我觉得剧中这些女性角色身上折射出的独立意识的闪光,哪怕是迈出一小步的尝试都弥足珍贵。

如果我们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去尝试吧。

知道想要什么了,就去争取,然后承担成功和失败。但永远不要把自己生活的主动权轻易交付给别人。

“我是,不易碎的。”

参考资料:uslegal.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