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宅第画像砖 河南博物院藏
汉字的构造与组合很值得玩味一番,譬如,户内有豕谓之“家”,家有一庭谓之“家庭”。庭院这一生活形态,一直是中国人割舍不断且难以释怀的一个情结。这两天再度火起来的冯唐,写过一篇关于心目中理想房子的文章,其中有一点提到,要有一个大院子,栽有果树或者花树,或者又开花又结果的,在树下支张桌子,摆简单的酒菜,开顺口的酒,看繁花在风里、在暮色里、在月光里动……想想都觉得舒坦啊!
关于居住和庭院的美梦,从古至今,谁没做过呢?
明 文徵明 拙政园书画合璧册
《辞源》中的解释是:“庭者,堂阶前也;院者,古人赋予其周垣也”。简单来说,所谓庭院,是指建筑与围墙或者廊庑相围所形成的一块空间。老子说过,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那么这块围墙之内建筑之外空空荡荡的“无”,又起怎样一个“用”呢?
古人注重寓情于景,寓义于物,以物比德。所以,庭院理所当然地成为古人修身养性的所在,也是春赏百花秋赏月夏享凉风冬观雪的空间。亭台楼榭、假山水池、花草树木、最有噱头的属植物一类,考究些,便可按照“屋后栽竹,厅前植桂,阶前梧桐,转角芭蕉,坡地白皮松,花坛种牡丹,水池栽荷花”这一规则来进行布置和点缀,帮助人们实现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中国人的庭院情结源远流长,话说很久很久以前……
苏州 网师园
《周易》第六十卦的爻辞里有一句:不出户庭,无咎。表面意思是说,只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宅着,就不会遇到灾祸。这从侧面也表露了一点,即西周时期,中国已有庭院模式的生活形态。
首先,以庭院为代表的中国古建筑能够体现天人合一、阴阳合德这的传统文化思想。庭院不纯粹是大自然的缩影,更将自然、建筑、人三者融为一体,完美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从春秋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到唐朝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路沿袭下来的仁山乐水,蕴含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意。而庭院,恰恰提供了一个寓情于景,寓义于物的私人场所。建筑为实,庭院为虚。明为阳,暗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庭院为阳,室内为阴。如此,构成了一个阴阳结合,虚实互补的生活环境,也吻合了当时的主流文化。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园林、魔都的石库门,无不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文化精髓。
不论是文艺皇帝李煜的“秋风庭院藓侵阶”,还是诗魔白居易的“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亦或者诗神苏轼的“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散落于唐诗宋词中零零落落的“庭院”,无不记录了各个拆带文人墨客一致钟爱的生活形态——庭院。
南朝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南京博物院藏
历史发展到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清谈之风兴起。诸如竹林七贤之类的一批文人,放荡不羁爱自由,与社会格格不入。别相信刘伶“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这样的酒后疯话,事实上,当时郁郁不得志又不愿同流合污的文人,一心想让自己与现实社会保持距离,于是他们也宅。什么好男儿志在四方,狗屁!他们只愿宅起来喝喝酒、吹吹箫、唱唱歌、打打铁,有了灵感写写诗,以至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隐士文化。
从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诸多诗句中可以看出,以他为代表的魏晋清高文人对庭院生活情有独钟。譬如“户庭无尘土,虚室有余闲”;譬如“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再譬如”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不愿为名利之争而熙熙攘攘于天下的人们,宁愿优哉游哉地在自家庭院蛰居、或者选择幽篁、园林这些清幽之处作为自己出没之地。
明 陈洪绶 归去来兮图
如果说,家居建筑是历来文人墨客现实生活的场所,那么,庭院更多意义上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承载了他们形而上的理想。譬如,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陶弘景的“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汤显祖的“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无不反映了古代文艺狗们对庭院生活的难以释怀。我爱修竹、爱栽种松柏、爱与家人在一起乘凉数星星听老人讲故事,这些赏心乐事,都需要一个庭院作为平台来实现啊!
明 谢环 杏园雅集图
江水但逝,光阴飘徐。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庭院式生活怀有深深眷恋,不论闲雅富贵,不论奢华别致,但求筑一小窠,得一方天地,躲进庭院成一统,偷得浮生半日闲,管他春夏与秋冬。诚如林语堂所言:宅中有院,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阅。不亦快哉!
苏州 沧浪亭
如果说,家居建筑是历来文人墨客现实生活的场所,那么,庭院更多意义上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承载了他们形而上的理想。譬如,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陶弘景的“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汤显祖的“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无不反映了古代文艺狗们对庭院生活的难以释怀。我爱修竹、爱栽种松柏、爱与家人在一起乘凉数星星听老人讲故事,这些赏心乐事,都需要一个庭院作为平台来实现啊!
江水但逝,光阴飘徐。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庭院式生活怀有深深眷恋,不论闲雅富贵,不论奢华别致,但求筑一小窠,得一方天地,躲进庭院成一统,偷得浮生半日闲,管他春夏与秋冬。诚如林语堂所言:宅中有院,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阅。不亦快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