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喜剧之下,《囧妈》是一面自审的镜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喜剧之下,《囧妈》是一面自审的镜子

这是一个以中老年人物为女主角的故事。

文|黑白文娱 蓝二

编辑|王子之

1,没想到。

2,不能更赞同。

3,有点惭愧。

看《囧妈》,我的情绪是这样一条走线。

原本对《囧妈》的猜想,关注点一定是,会不会真的好笑,剧情走向会不会尴尬。

而没想到的是,这么好哭。

这是一部与《我不是药神》有着共通之处的作品,用喜剧的类型和结构,讲深刻的主题内核。

当然,完全与“药神”作比对可能是不合适的,因为“药神”背后的现实更深重,态度更严肃,我们自然不用将《囧妈》硬抬至这样一个状态。

但是,由囧系列自身这个维度上,《囧妈》的喜剧性和内核都有了新的突破,而由投射亲子关系的维度上,无论是剧情的真实度,还是思想的当代性,《囧妈》都算得上是目前国内影片中做得很有闪光点的。

《囧妈》是好笑的。但它不是由远离日常的荒谬感或是审丑视角引发的爆笑,而是感同身受无比同情的会心一笑。

徐伊万意外同母亲卢小花坐上了开往莫斯科的K3列车,6天5晚,不得不在狭小的车厢空间里朝夕相处。

想象一下,你妈觉得你冷,你妈觉得你饿(但她又觉得你胖!),你妈觉得你得多喝水,你妈觉得你睡得太晚,你妈觉得你得少玩手机……

原来隔三差五偶尔叮嘱一下的节奏,现在时时监督高能攻击了,崩溃不崩溃。

原本电话里妈妈唠叨几句儿子敷衍一下的事情,现在是耳提面命动手动脚了,还忍不忍得住。

所有的笑点就来自于这种日常的细节对抗和代际反差,以及你随时可能在某一处看到自己家斗智斗勇的影子。

很真实,很熟悉,但反而走向高级。因为不是为了囧而囧,所有的囧都来自于每个成年人的日常窘,更像是一波成年人的自黑自嘲,把所有人关于自我、亲密、爱、理想的困惑点了出来。

“不流于表面的破题。”——导演管虎

如果只有笑笑闹闹,恐怕也不是这个阶段的徐峥想做的东西。

从《囧妈》终于公布这个“妈”是老演员黄梅莹,也就是表明这是一个以中老年人物为女主角的故事时,我们就对它充满了好感。

原因很简单,太难得了。

而且,对于中老年人物故事的塑造,更考验创作者本身的人生观,与把控力。

比如我们一说到老年人,就是家庭剧。

再一提到家庭剧,最通行的故事结构,就是在某一方的无私奉献下,或是意外病痛时,实现一个家庭矛盾的梳理和解过程。

这种做法问题不大,当然也有现实背景,只是有点庸常,有些不求上进,没有真正帮助现代人寻找亲密关系的解决之道,仍在传递一种偏传统的以奉献或以亲情捆绑为基底的价值观。

这很符合传统乡土社会的运作之道,却不适应当代人的情感需求。

我不能更赞同的,就是《囧妈》中对人生价值的致敬,及对“爱”的解构重建。

“我们过去讲没有条件的爱,今天我们会去讲怎么爱,如何更好地爱。我很高兴这里讲到了接纳,尊重,把每一个人当成独立个体。”——主持人杨澜。

《囧妈》故事的讲述层层递进,功力深厚,在一个基本封闭的空间,通过母子二人在大量生活细节上的你来我往,将拌嘴琐事表面之下,更深层的扎在心里很久的刺挖了出来。

破除“爱”的障碍,首先一定是这样,先解决根本性的误解和沟通问题。

其次,则是梳理“爱”的来源和本性。

无论是我们的人生中,还是影视的塑造中,对于妈妈这个角色最大的误解,莫过于她好像从来就是只有一个面目,一个身份,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红楼梦中会说,嫁了人上了年纪的妇女都是“死鱼眼”。

电影中的情节递进,则让妈妈卢小花的形象和过往,一点点地丰满起来。

她也曾是二八年华有能力有追求的青年,她有过美好的爱情却也遭遇过无奈的中年折戟,她依然心里有梦想要去追求。

她有过过去年代的牺牲,为了家庭孩子丢掉了自己的自由机会,但她现在敢于去实现自己的独立价值。

这个母亲和女人,贯穿一生的情感,都在其间描绘了出来。最后很立体,很完整,很动人。

我说过,这部电影很好哭,其中一个哭点,就爆发于妈妈最终站到舞台上的高光时刻。多年后的圆梦,也是多年后重新寻得的自我,个体照射出的光芒,高贵的身影,纯美的歌声,那个瞬间,情绪会错综复杂地交织,没法分辨清晰,只是觉得感动极了。

在对人的重塑之上,爱才能得以重建。

我极其欣赏电影所传达的关于“如何爱”的理念。

不要讲爱的无条件,人既不应该无条件地爱人,也不应该要求别人接受自己这种无条件的爱,并无条件地爱自己。这样只会让爱成为绑架和负担。

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也是如此,人们的爱不应只建立在血缘之上,这样的爱是盲目的,会疲惫的,也是众多原生家庭问题的来源。

所有爱,都应以认可、尊重、敬重为基础。

徐伊万对母亲爱的重建,先有因误解的消除而对母亲品质心性的真正了解,再有受到母亲追梦力量的触动而产生的敬重与认同。这种爱就不会是因为你是妈妈我必须爱你,而是你的高尚和优秀让我爱你。

母亲对徐伊万爱的重建,则是因信任而放手,给出更多空间和自由。这样的爱既解放了亲子关系,也解放了自我的人生,解放了个体因身份而受限制的价值。

真的希望这样上价值上得先进、上得现代、上得通透的电影,可以有更多,让社会思想能够不断在温和的潜移默化中往前走,而不是倒退反复。

许多人在观影后都说,“我现在特别想问问我妈妈,有什么心愿希望我帮她完成的”。

是呀,我也是这么想,想着应该抱抱妈妈,带她也去看看俄罗斯风光,鼓励她也多多找寻退休后的人生意义。

随后转念一想,为什么一定要有电影的提醒,我们才能想到这些?为什么我们不会更多主动地思考这些?是我们懒得去想还是没在乎过?

想到这里,我觉得很惭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喜剧之下,《囧妈》是一面自审的镜子

这是一个以中老年人物为女主角的故事。

文|黑白文娱 蓝二

编辑|王子之

1,没想到。

2,不能更赞同。

3,有点惭愧。

看《囧妈》,我的情绪是这样一条走线。

原本对《囧妈》的猜想,关注点一定是,会不会真的好笑,剧情走向会不会尴尬。

而没想到的是,这么好哭。

这是一部与《我不是药神》有着共通之处的作品,用喜剧的类型和结构,讲深刻的主题内核。

当然,完全与“药神”作比对可能是不合适的,因为“药神”背后的现实更深重,态度更严肃,我们自然不用将《囧妈》硬抬至这样一个状态。

但是,由囧系列自身这个维度上,《囧妈》的喜剧性和内核都有了新的突破,而由投射亲子关系的维度上,无论是剧情的真实度,还是思想的当代性,《囧妈》都算得上是目前国内影片中做得很有闪光点的。

《囧妈》是好笑的。但它不是由远离日常的荒谬感或是审丑视角引发的爆笑,而是感同身受无比同情的会心一笑。

徐伊万意外同母亲卢小花坐上了开往莫斯科的K3列车,6天5晚,不得不在狭小的车厢空间里朝夕相处。

想象一下,你妈觉得你冷,你妈觉得你饿(但她又觉得你胖!),你妈觉得你得多喝水,你妈觉得你睡得太晚,你妈觉得你得少玩手机……

原来隔三差五偶尔叮嘱一下的节奏,现在时时监督高能攻击了,崩溃不崩溃。

原本电话里妈妈唠叨几句儿子敷衍一下的事情,现在是耳提面命动手动脚了,还忍不忍得住。

所有的笑点就来自于这种日常的细节对抗和代际反差,以及你随时可能在某一处看到自己家斗智斗勇的影子。

很真实,很熟悉,但反而走向高级。因为不是为了囧而囧,所有的囧都来自于每个成年人的日常窘,更像是一波成年人的自黑自嘲,把所有人关于自我、亲密、爱、理想的困惑点了出来。

“不流于表面的破题。”——导演管虎

如果只有笑笑闹闹,恐怕也不是这个阶段的徐峥想做的东西。

从《囧妈》终于公布这个“妈”是老演员黄梅莹,也就是表明这是一个以中老年人物为女主角的故事时,我们就对它充满了好感。

原因很简单,太难得了。

而且,对于中老年人物故事的塑造,更考验创作者本身的人生观,与把控力。

比如我们一说到老年人,就是家庭剧。

再一提到家庭剧,最通行的故事结构,就是在某一方的无私奉献下,或是意外病痛时,实现一个家庭矛盾的梳理和解过程。

这种做法问题不大,当然也有现实背景,只是有点庸常,有些不求上进,没有真正帮助现代人寻找亲密关系的解决之道,仍在传递一种偏传统的以奉献或以亲情捆绑为基底的价值观。

这很符合传统乡土社会的运作之道,却不适应当代人的情感需求。

我不能更赞同的,就是《囧妈》中对人生价值的致敬,及对“爱”的解构重建。

“我们过去讲没有条件的爱,今天我们会去讲怎么爱,如何更好地爱。我很高兴这里讲到了接纳,尊重,把每一个人当成独立个体。”——主持人杨澜。

《囧妈》故事的讲述层层递进,功力深厚,在一个基本封闭的空间,通过母子二人在大量生活细节上的你来我往,将拌嘴琐事表面之下,更深层的扎在心里很久的刺挖了出来。

破除“爱”的障碍,首先一定是这样,先解决根本性的误解和沟通问题。

其次,则是梳理“爱”的来源和本性。

无论是我们的人生中,还是影视的塑造中,对于妈妈这个角色最大的误解,莫过于她好像从来就是只有一个面目,一个身份,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红楼梦中会说,嫁了人上了年纪的妇女都是“死鱼眼”。

电影中的情节递进,则让妈妈卢小花的形象和过往,一点点地丰满起来。

她也曾是二八年华有能力有追求的青年,她有过美好的爱情却也遭遇过无奈的中年折戟,她依然心里有梦想要去追求。

她有过过去年代的牺牲,为了家庭孩子丢掉了自己的自由机会,但她现在敢于去实现自己的独立价值。

这个母亲和女人,贯穿一生的情感,都在其间描绘了出来。最后很立体,很完整,很动人。

我说过,这部电影很好哭,其中一个哭点,就爆发于妈妈最终站到舞台上的高光时刻。多年后的圆梦,也是多年后重新寻得的自我,个体照射出的光芒,高贵的身影,纯美的歌声,那个瞬间,情绪会错综复杂地交织,没法分辨清晰,只是觉得感动极了。

在对人的重塑之上,爱才能得以重建。

我极其欣赏电影所传达的关于“如何爱”的理念。

不要讲爱的无条件,人既不应该无条件地爱人,也不应该要求别人接受自己这种无条件的爱,并无条件地爱自己。这样只会让爱成为绑架和负担。

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也是如此,人们的爱不应只建立在血缘之上,这样的爱是盲目的,会疲惫的,也是众多原生家庭问题的来源。

所有爱,都应以认可、尊重、敬重为基础。

徐伊万对母亲爱的重建,先有因误解的消除而对母亲品质心性的真正了解,再有受到母亲追梦力量的触动而产生的敬重与认同。这种爱就不会是因为你是妈妈我必须爱你,而是你的高尚和优秀让我爱你。

母亲对徐伊万爱的重建,则是因信任而放手,给出更多空间和自由。这样的爱既解放了亲子关系,也解放了自我的人生,解放了个体因身份而受限制的价值。

真的希望这样上价值上得先进、上得现代、上得通透的电影,可以有更多,让社会思想能够不断在温和的潜移默化中往前走,而不是倒退反复。

许多人在观影后都说,“我现在特别想问问我妈妈,有什么心愿希望我帮她完成的”。

是呀,我也是这么想,想着应该抱抱妈妈,带她也去看看俄罗斯风光,鼓励她也多多找寻退休后的人生意义。

随后转念一想,为什么一定要有电影的提醒,我们才能想到这些?为什么我们不会更多主动地思考这些?是我们懒得去想还是没在乎过?

想到这里,我觉得很惭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