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供港食品明年起将供应内地 仅60万居民可首先享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供港食品明年起将供应内地 仅60万居民可首先享用

对于深受食品安全问题困扰的国人来说,专供港澳地区的食品一直是高品质和安全的代名词,99.999%的合格率被认为是一个理想中的传奇。如今终于有机会享用了,却只有包括北上广深及长三角、珠三角的60万居民才可首先开始享用。

位于超市里的供港蔬菜(图片来源:网络)

近两日,有关内地供港食品将从明年起开始在内地销售的消息引发巨大关注。对于深受食品安全问题困扰的国人来说,专供港澳地区的食品一直是高品质和安全的代名词,99.999%的合格率被认为是一个理想中的传奇。如今终于有机会享用了,却只有包括北上广深及长三角、珠三角的60万居民才可首先开始享用。

据《新闻晨报》报道, 近日举办的“2016年度供港生鲜招标发布会”上传出消息,中国商务部下属的国际品牌中心计划从明年开始,在足额保障香港市场的前提下,将总价值200亿元的供港生鲜产品投放内地市场,包括北上广深及长三角、珠三角的60万居民将首先开始享用,产品覆盖肉禽蛋奶、瓜果蔬菜、米面油及调味品等。

内地是香港最重要的食物供应來源

长期以来,国内不时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改善并不明显,以至于出现国内消费者到日本、泰国等境外购买食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地供给香港、澳门的食品却少有负面新闻爆光,供港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999%的高标准。

国内并非生产不出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自1962年原对外经济贸易部和铁道部开通“三趟快车”为港澳供应鲜活商品以来,香港和澳门的食品绝大部分依赖于内地供应。

界面新闻记者从香港特区政府食品及卫生局了解到,香港的整体食物供应超过90%为进口食品,内地是香港最重要的食物供应來源,尤以新鲜食品为然。其中,香港94%的新鲜猪肉、100%的新鲜牛肉、92%的蔬菜及66%的鸡蛋均來自内地。

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提供给界面记者的数据显示,单以9月24日的香港主要鲜活食品供应数字来看,内地供应活猪4718只,占当日总供应的96.3%,内地供港活牛67头,占当日总供应的100%。

据红网报道,中国现在的食品是“分级”的。金字塔顶端的叫作“特供”,然后是重要活动(如“两会”和“奥运”)期间的“定点采购”以及“供港食品”,再然后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最底端的则是普通食品。

“特供”和“定点采购”比较特殊,普通人有钱也不一定能够吃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生活比较富足者的选择。最底端的普通食品,当然归最广大的老百姓“专享”,而问题食品和食品安全事故绝大多数都出自这一层级。

对普通市民而言,供港食品比国内普通食品在安全上更有保障。珠三角地区部分超市曾开辟过供港蔬菜专区,颇受消费者青睐。

供港食品何以保证安全?

为什么同样是内地生产的食品,“供港食品”就比普通食品更放心呢?据悉,客观上供港标准与内地QS标准总体差异并不大,供港产品之所以长期保持99.999%合格率,在于中国内地和香港两地共同保持的强大、持续、有公共财政保障的监管体系。

受自然环境限制,香港所需的淡水、蔬菜、肉禽等基本生活物资主要由内地供应。自20世纪60年代初内地开通供应香港鲜活冷冻商品的“三趟快车”并建设东深供水工程以来,中央政府和有关地方全力保障对香港食品、农副产品、水、电、天然气等的供应。

1962 年,为满足香港的“菜篮子”需要,中央安排内地每天发出三趟列车,将肉类、蔬菜等鲜活物资运往香港。次年,香港大旱,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内地与香港签 订《东深供水协议》,东江水从此流入香港百姓家。当时,内地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供港物资见证着同胞之情。七十年代石油危机期间,中央扩大国产石油供 港,助港渡过难关。

供港食品虽然在内地生产,但它和普通食品的生产流程并不完全相同。国家质检总局严格控制对港出口食品企业的数量和检查。界面新闻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了解到,截止今年8月31日,全国共有480家供港蔬菜种植基地经检验、检疫备案名单。

国家有关部门对供港食品安全也是高度重视,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梅克保副局长在京会见了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一行,就内地活鸡、活猪和蔬菜供港、香港《食物内除害剂残余规例》的实施等议题交换了意见。

以供港食品企业最多的广东为例,今年8月,深圳又进入了高温潮湿的酷暑季节,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保障供港活畜的质量非常不利。为此,深圳检验检疫局积极采取多项针对性措施,保证高温天气下供港活畜的离境检疫工作质量。

这些举措就包括,安排检疫人员24小时开机值”,确保随到随检,主动沟通深圳市动物卫生防疫监督所,申请了2吨(共计200箱)消毒药物,用于供港活畜中转仓消毒防疫。据统计,进入7月以来,深圳检验检疫局共检疫供港活畜1778批,69598头,货值211.38美元。

此外,国家供港食品检测实验室联盟于2014年在深圳成立,联盟是在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的倡议下,由深圳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牵头,联合检验检疫系统8家国家食品检测重点实验室,以及8家供港食品业务量较大的检验检疫局的食品检测实验室共同组建。

据腾讯财经报道,确保安全,空气、土壤和水源的品质是基地选址的关键指标,而且基地周围还不能有化工厂、垃圾处理厂等污染源。经过内地和香港检测部门的三次严格检测,结果都达到国家规定种植无公害蔬菜标准后,才被选中。如此严格的标准在源头上大大降低了可能的生产风险。

即 便选址如此严格,供港蔬菜备案基地的资格仍然不是一劳永逸的,每隔3个月,基地还将按照内地及香港地区的有关标准,对土壤、空气和水源进行抽样检测,检测 结果达标,方可继续生产。如果在抽检中不达标就会被重罚,甚至被列入黑名单,失去继续生产供港食品资格。这样严格完善的监管措施加上非常高的违法违规代 价,使得生产商不得不时时紧绷“安全弦”,确保食品质量。

香港方面的监管也是格外严格,界面新闻记者从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了解到,港府与国家相关部委一向以来均设有恒常沟通机制,以确保供港食物在数量、稳定性、质量安全方面的标准。

界面新闻记者曾经在去年跟随香港立法会议员前往设置在文锦渡的食品管制中心,那里负责每天由陆地供港蔬菜的抽查检测。

根 据香港特区政府与内地政府监管部门的行政安排,为保障公众安全,所有内地供港的蔬菜,均须来自内地检验检疫局监察备案的菜场及生产加工企业,并随货附有食 用安全证明文件,以及在运输包装上挂上列出蔬菜来源资料的标签,其中所有经陆地输入香港的新鲜蔬菜必须经香港文锦渡口岸抽查检测。

在文锦渡 检测现场,界面新闻记者看到,食品安全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抽查一辆从广东惠安运来的供港蔬菜货车。工作人员首先检查车门锁处的蓝色胶封,核对该辆车的胶封 完整程度、蔬菜品种和来源地。核对无误之后,工作人员再打开车门,取出部分样本进行对残余农药和菜虫的化验测试。经过15分钟的现场化验通过之后,再检查 蔬菜资料及有关文件,核对完全才可放行进入香港。

据香港政府食品安全中心高级总监张丽娟介绍,现在每天经过文锦渡口岸进入香港的内 地运菜车约有260至280辆,会抽查约36辆车,取出约一斤重的蔬菜进行现场检验,只有合格的蔬菜才可允许通过运往香港,如果在任一环节发现有不符合情 况,食品安全中心会销毁该批次的蔬菜,幷通知内地相关部门跟进。

2013年,香港食品安全中心在文锦渡一共检查了约3.27万架次运载蔬菜的车辆,从未发现蔬菜来源与付运文件不符合的个案。其中,中心共抽取约1.34万个蔬菜样本作农药残留测检,只有2个样本检测出有农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9.9%。

数据显示,经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监管的供港食品连续18年未出现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9%以上;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对内地供港食品的抽验平均合格率也达99%。

供港食品如何买卖?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开始建设公共采购平台,并在国家认监委注册部及广东省检验检疫局的支持配合下,赴广东等地对出口企业开始了系统的调研工作,针对出口优质产品回归难的诸多问题,中心提出以供港生鲜为突破点,通过“一个识别符号加双复制”的供港交易平台模式,得到了各方的积极回应。

在充分保障香港地区供应的前提下,供港食品企业将借助供港交易平台模式,在国内首次推出以消费者权利为导向的采购标准,全面与国际标准接轨。

据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贸易协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和国家认监委注册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供港标准生鲜产品的招标原则和监管办法。

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表示,这是国内首次尝试以供港标准进行监管及采购,通过“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渠道、统一结算”,达到“同标同线、同质同价”的供港标准,以满足内地消费者对高品质食品的消费需求。

供港产品长期保持99.999%合格率,得益于强大、持续、有公共财政保障的监管体系。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表示,供应内地的生鲜平台,将复制供港监管体系;价格方面也将复制供港采购平台,由商务部指导、社会主体和企业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同等质量、同等价格,解决外转内模式的市场接轨问题。

据悉,所有产品都采用“小火车”识别符号,面向全国市场进行全面推广,有效降低企业单独进入市场的高额营销推广费用。

为保证供港食品内销后的高质量,供应平台将启用双重屏障。首重屏障为“双采信”,采信出口备案资质及采信针对生产加工企业或种养殖企业的标准。第二道屏障,将发起由专家、媒体、消费者及第三方认证机构共同组成的“监管委员会”,随机检查对企业执行同标同线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及时通过媒体公布相关结果。

以腊肉为例,内地标准明显高于供港标准(供港标准亚硝酸盐要求不高于200ppm,而内地要求亚硝酸盐不高于30ppm),则以内地标准执行;以大米为例,日本检测范围明显更为广泛(日本要求检测579项指标,而国内标准检测项目在50项左右),则以日本检测标准执行。

平台以同质同价为原则,在采购模式、结算方式、定价等方面参照供港企业商务条款进行复制,营造良好商务环境,既保障企业获得应有利润,也保障消费者持续享受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有效解决目前国内市场“伪币驱逐良币”的顽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供港食品明年起将供应内地 仅60万居民可首先享用

对于深受食品安全问题困扰的国人来说,专供港澳地区的食品一直是高品质和安全的代名词,99.999%的合格率被认为是一个理想中的传奇。如今终于有机会享用了,却只有包括北上广深及长三角、珠三角的60万居民才可首先开始享用。

位于超市里的供港蔬菜(图片来源:网络)

近两日,有关内地供港食品将从明年起开始在内地销售的消息引发巨大关注。对于深受食品安全问题困扰的国人来说,专供港澳地区的食品一直是高品质和安全的代名词,99.999%的合格率被认为是一个理想中的传奇。如今终于有机会享用了,却只有包括北上广深及长三角、珠三角的60万居民才可首先开始享用。

据《新闻晨报》报道, 近日举办的“2016年度供港生鲜招标发布会”上传出消息,中国商务部下属的国际品牌中心计划从明年开始,在足额保障香港市场的前提下,将总价值200亿元的供港生鲜产品投放内地市场,包括北上广深及长三角、珠三角的60万居民将首先开始享用,产品覆盖肉禽蛋奶、瓜果蔬菜、米面油及调味品等。

内地是香港最重要的食物供应來源

长期以来,国内不时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改善并不明显,以至于出现国内消费者到日本、泰国等境外购买食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地供给香港、澳门的食品却少有负面新闻爆光,供港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999%的高标准。

国内并非生产不出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自1962年原对外经济贸易部和铁道部开通“三趟快车”为港澳供应鲜活商品以来,香港和澳门的食品绝大部分依赖于内地供应。

界面新闻记者从香港特区政府食品及卫生局了解到,香港的整体食物供应超过90%为进口食品,内地是香港最重要的食物供应來源,尤以新鲜食品为然。其中,香港94%的新鲜猪肉、100%的新鲜牛肉、92%的蔬菜及66%的鸡蛋均來自内地。

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提供给界面记者的数据显示,单以9月24日的香港主要鲜活食品供应数字来看,内地供应活猪4718只,占当日总供应的96.3%,内地供港活牛67头,占当日总供应的100%。

据红网报道,中国现在的食品是“分级”的。金字塔顶端的叫作“特供”,然后是重要活动(如“两会”和“奥运”)期间的“定点采购”以及“供港食品”,再然后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最底端的则是普通食品。

“特供”和“定点采购”比较特殊,普通人有钱也不一定能够吃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生活比较富足者的选择。最底端的普通食品,当然归最广大的老百姓“专享”,而问题食品和食品安全事故绝大多数都出自这一层级。

对普通市民而言,供港食品比国内普通食品在安全上更有保障。珠三角地区部分超市曾开辟过供港蔬菜专区,颇受消费者青睐。

供港食品何以保证安全?

为什么同样是内地生产的食品,“供港食品”就比普通食品更放心呢?据悉,客观上供港标准与内地QS标准总体差异并不大,供港产品之所以长期保持99.999%合格率,在于中国内地和香港两地共同保持的强大、持续、有公共财政保障的监管体系。

受自然环境限制,香港所需的淡水、蔬菜、肉禽等基本生活物资主要由内地供应。自20世纪60年代初内地开通供应香港鲜活冷冻商品的“三趟快车”并建设东深供水工程以来,中央政府和有关地方全力保障对香港食品、农副产品、水、电、天然气等的供应。

1962 年,为满足香港的“菜篮子”需要,中央安排内地每天发出三趟列车,将肉类、蔬菜等鲜活物资运往香港。次年,香港大旱,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内地与香港签 订《东深供水协议》,东江水从此流入香港百姓家。当时,内地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供港物资见证着同胞之情。七十年代石油危机期间,中央扩大国产石油供 港,助港渡过难关。

供港食品虽然在内地生产,但它和普通食品的生产流程并不完全相同。国家质检总局严格控制对港出口食品企业的数量和检查。界面新闻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了解到,截止今年8月31日,全国共有480家供港蔬菜种植基地经检验、检疫备案名单。

国家有关部门对供港食品安全也是高度重视,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梅克保副局长在京会见了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一行,就内地活鸡、活猪和蔬菜供港、香港《食物内除害剂残余规例》的实施等议题交换了意见。

以供港食品企业最多的广东为例,今年8月,深圳又进入了高温潮湿的酷暑季节,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保障供港活畜的质量非常不利。为此,深圳检验检疫局积极采取多项针对性措施,保证高温天气下供港活畜的离境检疫工作质量。

这些举措就包括,安排检疫人员24小时开机值”,确保随到随检,主动沟通深圳市动物卫生防疫监督所,申请了2吨(共计200箱)消毒药物,用于供港活畜中转仓消毒防疫。据统计,进入7月以来,深圳检验检疫局共检疫供港活畜1778批,69598头,货值211.38美元。

此外,国家供港食品检测实验室联盟于2014年在深圳成立,联盟是在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的倡议下,由深圳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牵头,联合检验检疫系统8家国家食品检测重点实验室,以及8家供港食品业务量较大的检验检疫局的食品检测实验室共同组建。

据腾讯财经报道,确保安全,空气、土壤和水源的品质是基地选址的关键指标,而且基地周围还不能有化工厂、垃圾处理厂等污染源。经过内地和香港检测部门的三次严格检测,结果都达到国家规定种植无公害蔬菜标准后,才被选中。如此严格的标准在源头上大大降低了可能的生产风险。

即 便选址如此严格,供港蔬菜备案基地的资格仍然不是一劳永逸的,每隔3个月,基地还将按照内地及香港地区的有关标准,对土壤、空气和水源进行抽样检测,检测 结果达标,方可继续生产。如果在抽检中不达标就会被重罚,甚至被列入黑名单,失去继续生产供港食品资格。这样严格完善的监管措施加上非常高的违法违规代 价,使得生产商不得不时时紧绷“安全弦”,确保食品质量。

香港方面的监管也是格外严格,界面新闻记者从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了解到,港府与国家相关部委一向以来均设有恒常沟通机制,以确保供港食物在数量、稳定性、质量安全方面的标准。

界面新闻记者曾经在去年跟随香港立法会议员前往设置在文锦渡的食品管制中心,那里负责每天由陆地供港蔬菜的抽查检测。

根 据香港特区政府与内地政府监管部门的行政安排,为保障公众安全,所有内地供港的蔬菜,均须来自内地检验检疫局监察备案的菜场及生产加工企业,并随货附有食 用安全证明文件,以及在运输包装上挂上列出蔬菜来源资料的标签,其中所有经陆地输入香港的新鲜蔬菜必须经香港文锦渡口岸抽查检测。

在文锦渡 检测现场,界面新闻记者看到,食品安全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抽查一辆从广东惠安运来的供港蔬菜货车。工作人员首先检查车门锁处的蓝色胶封,核对该辆车的胶封 完整程度、蔬菜品种和来源地。核对无误之后,工作人员再打开车门,取出部分样本进行对残余农药和菜虫的化验测试。经过15分钟的现场化验通过之后,再检查 蔬菜资料及有关文件,核对完全才可放行进入香港。

据香港政府食品安全中心高级总监张丽娟介绍,现在每天经过文锦渡口岸进入香港的内 地运菜车约有260至280辆,会抽查约36辆车,取出约一斤重的蔬菜进行现场检验,只有合格的蔬菜才可允许通过运往香港,如果在任一环节发现有不符合情 况,食品安全中心会销毁该批次的蔬菜,幷通知内地相关部门跟进。

2013年,香港食品安全中心在文锦渡一共检查了约3.27万架次运载蔬菜的车辆,从未发现蔬菜来源与付运文件不符合的个案。其中,中心共抽取约1.34万个蔬菜样本作农药残留测检,只有2个样本检测出有农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9.9%。

数据显示,经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监管的供港食品连续18年未出现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9%以上;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对内地供港食品的抽验平均合格率也达99%。

供港食品如何买卖?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开始建设公共采购平台,并在国家认监委注册部及广东省检验检疫局的支持配合下,赴广东等地对出口企业开始了系统的调研工作,针对出口优质产品回归难的诸多问题,中心提出以供港生鲜为突破点,通过“一个识别符号加双复制”的供港交易平台模式,得到了各方的积极回应。

在充分保障香港地区供应的前提下,供港食品企业将借助供港交易平台模式,在国内首次推出以消费者权利为导向的采购标准,全面与国际标准接轨。

据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贸易协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和国家认监委注册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供港标准生鲜产品的招标原则和监管办法。

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表示,这是国内首次尝试以供港标准进行监管及采购,通过“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渠道、统一结算”,达到“同标同线、同质同价”的供港标准,以满足内地消费者对高品质食品的消费需求。

供港产品长期保持99.999%合格率,得益于强大、持续、有公共财政保障的监管体系。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表示,供应内地的生鲜平台,将复制供港监管体系;价格方面也将复制供港采购平台,由商务部指导、社会主体和企业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同等质量、同等价格,解决外转内模式的市场接轨问题。

据悉,所有产品都采用“小火车”识别符号,面向全国市场进行全面推广,有效降低企业单独进入市场的高额营销推广费用。

为保证供港食品内销后的高质量,供应平台将启用双重屏障。首重屏障为“双采信”,采信出口备案资质及采信针对生产加工企业或种养殖企业的标准。第二道屏障,将发起由专家、媒体、消费者及第三方认证机构共同组成的“监管委员会”,随机检查对企业执行同标同线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及时通过媒体公布相关结果。

以腊肉为例,内地标准明显高于供港标准(供港标准亚硝酸盐要求不高于200ppm,而内地要求亚硝酸盐不高于30ppm),则以内地标准执行;以大米为例,日本检测范围明显更为广泛(日本要求检测579项指标,而国内标准检测项目在50项左右),则以日本检测标准执行。

平台以同质同价为原则,在采购模式、结算方式、定价等方面参照供港企业商务条款进行复制,营造良好商务环境,既保障企业获得应有利润,也保障消费者持续享受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有效解决目前国内市场“伪币驱逐良币”的顽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