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又是一年春运,我们和这些导演聊聊了他们的电影与故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又是一年春运,我们和这些导演聊聊了他们的电影与故乡

讲述故乡,就像打开一个共享文档,它可以被书写、标注、删除,篡改,最终解释权属于任何人。

作者 |三声  刘丹

采访 | 刘丹 任彤瑶 江婧怡

当你凝视故乡的时候,故乡也在凝视着你,还要问,你准备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孩子?

问归问,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家还是得回。飞速运转的网络和交通系统让地球早就变成地球村,但回家,甚至于介绍家乡,从来不是由此至彼,无缝连接的运输过程。你怎么和别人介绍老家?地名、方位、特产,几个形容词:福建人讲义气,好面子。巧了,山西人也讲义气,好面子。

讲述故乡,就像打开一个共享文档,它可以被书写、标注、删除,篡改,最终解释权属于任何人。或许故乡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概念,没那么浪漫,也没那么糟糕,向内汇聚,又通向四面八方,囿于某时某刻,又时刻不停地死亡和再生。

我们找到4位导演,听他们聊了聊各自的老家,电影中的故事就在那些地方发生。过年了,他们关掉摄影机,带着还没捋顺的乡音,融入春运的人潮,成为故事的补充部分。

01 | 耿军:鹤岗碎片

黑龙江在东北的东北,鹤岗在黑龙江的东北,所以我们那儿其实是东北的东北角。从北京回去,坐高铁要10个小时,以前慢车要20多个小时。我在当地认识的人太多了,只要他们知道你春节回家,就得聚一下。

东北有一个特别好的交友环境,每年有半年的冬天,因为寒冷人是缩着的,他更需要友情,更需要人们之间的互动,也更有孤独感和浪漫情绪。到了冬天大家能在家里面享受寂寞这件事是很难的,所以大家要经常喝一点,串门、聚会。

比如说我回家了,你也回家了,我说你干嘛呢,你说我在家看湖南卫视呢,我说你等会儿我就到,到了你家俩人在那玩摇控器,完了之后一起去撸串,再把杜春峰也喊着,把那谁也喊着,把勇哥也叫上吧。从三、四个人的小聚会,到十来个人稍微有点规模的聚会都是很常见的。

聚会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一年的话题其实是重复的,就是聊孩子教育或者聊夫妻关系,无非再加上这一大段时间不见后事态的变化。就算我没结婚没小孩我也会参与其中,出最坏的主意和调解最坏的关系,起到调解作用或者透露出来一丁点的友善。

真的调和了吗?到后来你会发现,其实大家没有特别大的矛盾,谁不理谁这种小事是常见的。可能你走之后人家仍然互不搭理,但在那几天大家还是高兴的就行,我们喝了一段后把所有的高兴都放下一起忧愁一会儿,一起哭一会儿也都没问题。

不过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喝啤酒的年龄段了。20多岁的时候非要灌酒,你不喝不给我面子啊。我们现在都说你不用给我面子,你不能喝就别喝。经济不行了,你不但要尊重朋友还要尊重酒,尤其是碰到好酒,你要是喝好了就是对酒最大的礼貌,你要是喝完了吐了就是对酒的不礼貌,不会说今儿你一定要喝多少。

耿军在鹤岗

聚会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的,喝酒聚会这是第一局,第二局是K歌,K歌之后可能是洗浴,洗完浴出来之后再烧烤。这几个顺序有可能会颠倒,但是第一局是不变的,你知道有时候很多人在一起吃饭,吃着吃着吃饿了,因为你们战线比较长,所以还得有烧烤、K歌、洗浴这几轮。我就参加一轮或者两轮。

K歌我基本上不去,因为我们这个年龄段无论是男生、女生都色相衰弱。大家唱歌虽然很高兴,但在我眼里这是一个特别惨淡的事。你知道中年人这个群体很讨厌的,我在20多岁的时候特别讨厌现在这个年龄,到现在我到了40出头的年龄,肚子大,腮帮子往下耷拉,我自己会觉得我们隔壁的年轻人是很讨厌我们的。

而且大家普遍唱得都不太好,但我也理解大家可能想用一种文艺的方式发泄一下自己,平时你在楼道里或者在小区里你嗷嗷喊,大家会觉得你病了,但是在KTV里面你点一首五月天都可以这么嗷嗷喊。这种场合对于我来说就不太舒适,你既要尊重酒,也要尊重歌曲。

你想想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里面,有多少时间是被尊重的呢?我们受到了太多的侮辱,就比如说学校要给家长建群,是我上学还是我孩子上学这件事已经搞不清楚了。去医院、去学校都要找熟人,在这种这种潜规则的运行下,当他行使主动权的时候,他就会把这些暴虐的东西放大。偶尔出现可能性的发泄,比如一到消费的时候,大爷来买东西,大爷来给你面子了,嗓门高,情绪冲,买东西像一个人的啦啦队的感觉了。

我特别讨厌东北人买东西跟打架一样:多少钱?拿来我看看,把那个拿来我看看,卖不卖?不卖拉倒!他会很大声地和服务员说话,那都是因为卑微和不自信。我们的生活没有那么大的坎坷,但也没有那么愉快。

刚哥他们在鹤岗当地都有工作,拍片子的时候要请假,一起拍电影的时候是大家最愉快的时光,包括我们一起去金马奖或者去美国、去圣丹斯,大家看过他们演的电影后会对他们特别友好,那一刻的尊重对于他们来说特别重要。他们其实会越来越相信所谓的文化的力量,会去看更多的书和电影,打骨子里边觉得自己是一个演员,在当地的工作是业余干的事。

这种切换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落差或者负担,大家都是成熟的人,不会因为吃了两天肘子再回家吃榨菜就要落泪。

整个春节,我基本上每天早上在家吃饭,中午就不见了,去和朋友们聚会,晚上可能10点多才回来。所以鹤岗一时半会儿成为不了我的故乡,它只是我的家乡,因为我的家人都在那儿,我每年也都回去,我就是那儿的人,我身份证也是那儿的人。

《轻松+愉快》剧照

朋友们现在都不给我介绍相亲了,都知道我特别难搞,我基本上就是不撒谎和不美化自己。比如说她问,这人什么文凭,我的朋友说,他是大专。但是见面的时候,她问你是大专学什么的?我说我没上过大专,我中专学俄语的,来京务工人员。

这事儿就算了,因为我这人没有追求,也没有想专升本。东北男的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像我这种人经过这么多的后天的调整,完了骨子里面还有大男子主义,现在的知识女性谁惯着你这个,我们现在都女权了。

网络上有句话说得特别准,谁能弄得了东北老爷们儿,答案是东北老娘们儿。我们这么多朋友,哪有一个说跟老婆动手的,都是被老婆动手的。面上商量好了,咱俩出去,给我点面子行不行,说行,出去给面子。回到家了,男的还按照那个惯性走,女的啪一关门,给你脸了是不是,面子不都给你了嘛,回家还这样呢?《锤子镰刀都休息》结尾是我对东北女性光辉最大的美化,别牛逼,一个女的能给你们全干翻。

我觉得鹤岗正处在中老年期。这当然跟经济有关系,也和一个家庭强不强大有关,如果家庭里面的壮年人占绝大部分,或者家庭里面只有一个人,这个人是马克.吐温,是海明威,那这个家庭够强。如果没有这种所谓的中坚力量,他会就变化的衰老而不堪。

我已经40多了,我不太知道一个18岁的孩子看到这个城市是什么感觉,也许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正在发育的城市。我拍电影的初衷不是要反映这个城市,只是恰好我是东北人,所以我的故事就发生在东北,其实《轻松+愉快》的故事放在朝阳区都成立。

影像是有选择的,电影会把地区给抽象化。而且,现在主流的文艺作品想要描述当下的时候,只能通过隐喻,以及把时间往前或者往后拨一点,这反映了怎么样的现实呢?一看,什么东北老工业区,什么全面振兴,这种话题在国家的发展战略里边被反复地提,那又有谁反复地听呢?可能跟利益群体有联系,跟怎么把上面拨下来的钱给贪污掉有关系,就这点馊事。

如果你要和我要聊东北文艺复兴,那我是要发社会的牢骚吗?那个牢骚谁喜欢听?没有意义,只能就虚聊虚。你问,你是怎么看东北复兴的?我说,东北复兴好,东北复兴这事早就应该复兴,但是现在复兴也是好时候。

没有什么特别具体能聊,因为它只是一个话题,就有点像其他的话题一样,可能再过半年就没了。今年因为房价的问题,一聊到鹤岗大家会说是网红城市。其实我们家从平房搬到楼房也就四年时间,因为要改造棚户区,地表塌陷了。就算拆迁,你分到的房子就是两三万、三四万一户,都是顶层七楼,或六楼,卖不出去,每年交暖气费差不多也要2000块钱,没有意义。

当你通过碎片或者通过现成的东西去概括一个地方的时候,它肯定是偏颇的,是那种懒惰的文艺爱好者的臆想。如果有人想要通过一部电影去了解一个城市,我会劝他们,鹤岗可能有一万个面貌,但是我只拍了一个。互联网时代了,你如果非要跟我这么聊天的话,我觉得你可能有点找抽了。

02 | 韩杰:荒野边缘

我以前觉得春节不重要,找个借口就不回家了。这两年心有愧疚,告诉自己要尽量回去。其实我没有“回”山西的感觉,而是像皮球一样,砰砰砰,到处触碰。触碰和漂泊不一样,漂泊是你没有地方落听,然后到处寻找生存之道,我是被安排着去不同地方,接触各种各样的人。

因为家庭原因,我从小就在孝义和太原两边跑,在城市和农村的阶梯中上下来回。有时候要去太原待一个学期,有时候甚至去太原一年,再在孝义一年。不过这也有好处,从小到大,被训练出的素质就是切换能力。我在两种阶层、两种感受中成长,对信息、生活方式、包括教育环境的渴望都是非常具体的。可能是在三年级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日记,说我长大了要考大学、去大城市,明显地想要逃离那里的生活。

山西以前是非常疯狂的。我小时候常常会听到矿难的消息、黑社会雇佣赏金杀手的消息,还会听说那种三角关系,他创业、你也创业、我也创业,一细问,要么我欠你,要么你欠我,互相欠。年轻人没有正常的就业渠道,要么是为国家卖命,要么在社会中凭着野性去获取财富。

心情绝望的时候,我会想,自己将来可能也是在矿上过一生。但从小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意志,我要出去。十几岁的时候,我去云南念中专,出省就像出国一样。山西人保守,不愿意冒险,毕业后我还是回到山西,在机关单位找到一份安定的工作,结果发现最安全的体制内的生活,是最绝望、最危险的。

一年后,我主动下岗,去广州卖盗版碟,租赁盗版碟,充满了罪恶感。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通过看电影找到了一种表达自己的渠道。太危险了,要么被电影艺术拯救,要么就成为盗版碟贩子了。

我的第一部长片《赖小子》是在老家孝义拍的,《赖小子》里十几岁的少年喜平和邻居寡妇偷情,他的父亲在国有企业大煤矿当工人,多少年不回家,而寡妇成为寡妇也是因为矿难。《赖小子》的英文片名翻译过来是《行走在荒野的边缘》,经济过度开发造成了混乱和溃败,年轻人早恋、打架、搞破坏,在这个社会无所安放、无所适从,一不小心就万劫不复了。

我们在找一条什么样的路?这是我对社会和时代的疑问。那时候我二十多岁,焦虑但不迷茫。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美好的东西,所以那种反叛的情绪非常的充沛。但我明确地知道,我想在故事中提我的问题,摆出我的立场。

《赖小子》剧照

拍《赖小子》是在2004年前后,拍一辆车开过,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镜头,拍完了收工一看,好多人的脸都被染黑了,只能通过衣服知道谁是谁,这是电影之外的一种绝对真实的状况。《赖小子》的刻录盘在孝义疯狂传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部分开明的人认为这是给社会摆出的一面镜子,但在权力场、生意场上的那些中坚力量,包括一些相对传统的农民家庭都把这部电影视作挑衅,支持我拍摄的学校负责人为此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后来我拍《Hello!树先生》的时候,把拍摄地挪到了东北。拍这种地方故事必然会牵扯到一些责任人,《赖小子》已经在当地引发了麻烦,而《树先生》如果再去孝义,你肯定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第二个原因是我想给电影改头换面,刻意回避了再把山西拍成灰色的天空下,煤灰涤荡在公路上,叫车和人都看不清面目的样子,你拍得干净一些,就不显得这个电影提出的问题有那么严苛了。

对于我来说,《赖小子》已经完成了我对故乡的焦虑和反思,《树先生》是方法上的重构。其实《树先生》还在讲因为煤矿开采导致的危机:地表塌陷,出了事政府不管你,你要住那你住去,企业也不管你,反正给你钱了。这个故事发生在东北那种漂亮的、柔和的丘陵地带,而且还被盖上了一层雪,这会让你觉得这个世界还有一点浪漫的东西,其实危机都在雪底下。

电影里有一幕,画面变成红色。你看到的是一帮人都稀里糊涂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走,树先生表示怀疑,他被排挤、被落下,但最后他也跟着往前走了。我们说人挪活树挪死,其实树先生是不愿意被挪走的一个人,他是城市化运动当中被踩踏、被抛弃的一个人。

所以其实《树先生》也没有偏离乡愁,我找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关于乡愁的话题——城市化。这种乡愁不是说我离开了家乡,而是说我们被迫进入了城市,全国都一样。

我带王宝强回孝义体验生活,在街上逛,找各种人侃大山,拜访朋友,在朋友家喝酒,这个气场很容易接通。他老家在邢台,其实和孝义差不多,只是我们那儿煤矿更多。包括树先生也有很多原型,比如我们老家有一个精神状态不太好的人,总是絮絮叨叨地说话,他给了我很重要的写作上的参照;还有当时的犀利哥,为我提供了形象上的参照。其实我发现,卓别林也在讲这样的东西,在艺术上是同构的。

2011年拍完《树先生》之后,我陷入悲观,一个人就这样被社会所抛弃,这种绝望是无解的。我通过《树先生》抛出的问题,今天不还是存在吗?当时这部片子上映后,票房200万,好多人看了之后觉得被冒犯,不知道这个作者要干嘛,还说我是在贩卖苦难。但直到今天《树先生》还在受社会关注,我们用手机看到的那些短视频里,不就是大量的树先生吗?

韩杰拍摄的山西

这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问题出现得太快太多了,旧问题又产生新问题。树先生是背离故乡去到城市,那么城市中年轻有为的新中产,他们从小地方来,在城市貌似扎根,根能不能扎根下去也是个问题,失业了、投资失败了,孩子生病了,一个家庭几天就完了。

我的转变是在2012年。以前创作会很强烈的自我意识,现在自我意识越来越弱。以前总觉得电影要创新,要反传统,要扔掉旧的东西。说白了,勇于创新、勇于发现问题虽然有效,可是路走不长。你想要发出点什么声音,但没有一种扎实的感觉,那种声音很脆弱。

你一味地向社会提出问题,那个力量远远不够。我不认为树先生是被逼疯了,我相信他触碰到了另一种真实。树先生自有他的生存之道。他最后荒谬地完成了跟社会的共谋。我要找到我的语言方式输出给你,让你重新认识我。

后来我就从论语、道德经开始,去研究传统文化。我发现中国传统的文人,其实最后都有一种相同的寄托,他们并不把自己看得有多大,但他们有为天地立心的意识。我感觉自己找到了一种根源,简单来说就是要找到人生的信念,然后才能通过这种信念去讲述超越现实主义及政治意识的电影故事。

大概三十五岁的时候,我重新认识了山西。山西从来不引领你做什么,但无论你走得多远,你的根都是切不断的。那个根我觉得是传统文化的根,华夏文明的根。

我知道很多观众还是期待看到《赖小子》《树先生》这样的片子,但《树先生》之后,我就完全不再想乡愁的问题了。我想找到另一层观众,拍《解忧杂货店》就是给小年轻看的。年轻人不论遇到什么困境,都要树立信念,人靠自己才能把自己救出来。

现在我变成了一个倾听者,我跟老家的朋友没有任何隔阂,但可以聊的东西太少了。我基本上就是听他们在掰扯老家的一些事,聊社会上发生了啥,他们干了些啥,然后互相开玩笑,打情骂俏。也有人好奇我的生活,但多数人不好奇,觉得操心别人还不如自己好好干点啥。但是他们越讲,我就越脱离不了乡愁。我每回去一次,都会意识到乡愁依然存在,变的和不变的东西都迎面而来。

重新看《赖小子》《树先生》的时候,我会有一种陌生感。当时的我对社会的看法,依然会触动现在的我。但事物永远在变化,其实没必要说过往跟今天必然产生关联,不是的。过去的就过去了。

03 | 叶谦:神神鬼鬼

新年到了,所有信奉神明的福建人都会给他的神过年。

闽南的年味其实就是这些神神鬼鬼。像除夕夜的时候,肯定要给神明准备很多好吃的。初一一早,神明要吃面线,面线要加鸡蛋。差不多初五的时候,各路神明自己的节日陆陆续续就来了,像是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叫天公诞,你要摆一桌吃的拜天,从晚上十二点开始放鞭炮,有的人会一直放到早上。

我家每个人信的神都不一样。小时候我会跟着家人把这些神都拜一遍,拜神的时候就很开心,感觉好像在逛嘉年华,花花绿绿的很热闹,也是因为农村本身就没有什么可消遣的东西。等我有自主意识的时候,我发现我好像跟妈祖更亲近。

就很神奇,我在北京做设计师的时候,想不出主题,一直在找灵感。有一天,我在798的一个书店里突然发现了一个全英文版的海神妈祖画册。我觉得莫名其妙,又觉得在这个地方能看到一个福建老乡还挺特别的。当天晚上,我就给我外婆打电话,说想要做一个以妈祖为主题的时装系列,问我外婆这样可以吗。

我外婆说,我怎么知道,你要问她。于是那个春节我从北京回到福建湄洲岛,到岛上的妈祖庙里掷杯筊,一阴一阳就是神明说OK,全阴或者全阳就是神明说NO。三次,都是一阴一阳,然后我又再抽签验证了一下,抽到一个上级的签,神明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事情可以做。在过完年之后的一个月,我做完了这个时装系列,被凤凰卫视、美国CNN等媒体关注。

就这样,我信了妈祖。去年春节的时候,我想明白了一件事。当时我正骑着自行车去隔壁村的天后宫,突然有一个强烈的感触,我发现不管在你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总有人来人往,但是这些神明就像老朋友一样,只要你愿意回头,愿意去那个地方,他们就一直在那里等着你,似笑非笑。想到这我就起了鸡皮疙瘩,但又觉得很温暖。

我们那里有一句话,留在身边的小朋友是个宝。父母留在身边的小朋友,是投胎来报恩的,但我就想往外面跑。高二下学期的时候,因为我数学学得实在太烂了,所以我去福州的新空间画室学画画。我以前都生活在小地方,到了福州,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跟这个世界的落差很大。

后来我考到了天津美院。我妈为了感谢她信的神特地请了一台戏班子唱了整晚,让乡邻们都来看。但我上到大三的时候发现没有什么可学的,就瞒着我妈休学了。辍学之后我就去了上海,然后来到北京,在法国ESMOD时装艺术学院学了两年之后自己做独立设计师,2015年又去北影学了编剧。

《蕃薯浇米》这部电影都是在我老家拍的,当地人看完那个戏都在讲,我们生活过的村子有这么漂亮吗?其实福建有点像神鬼之城,福建人觉得这个世界上如果都是人,那好无聊,如果有一些神明或者看不见的好兄弟,那就好热闹好快乐。这是一种天然的趣味感,透过这个福建滤镜去看世界,那些色彩都变得更加艳丽了。

《蕃薯浇米》海报

比如说现在我想起小时候很美好的事情,好像都跟葬礼有关。家乡老人的葬礼就很热闹,亲朋好友组成游行的队伍,有踩高跷的,有吹唢呐的,有打腰鼓的,有中式吹拉弹唱,也有西式的乐队,扮八仙过海,扮各种七仙女,扮各种打腰鼓,各种七七八八的,色彩也很浓烈。

葬礼的仪式在于把逝者的名字落到族谱里,我发现福建人的幸福感可能也是来自于这些仪式感。有位作家专门写了一本书讲泉州的葬礼,通过他的讲述,我发现哇,原来人死在泉州是最幸福的。好像就是你一辈子可能都没有被人善待,但是你死了之后,别人在很仔细地整理你的后事,让你离开这个世界变得很有仪式感,那个感受很微妙。

其实我们那个地方很穷。整个闽南区域耕地都很有限,如果所有人都靠耕地的话会饿死,很多闽南人只能出海。我有一个叫叔公的儿子就是出海的人员,一年只和家人见一次面,剩下的360天全部都在海上漂。他们一个月可以赚一两万,在农村算是收入多的,但真的是拿命赚钱。

我最爱闽南歌的一个原因是,闽南歌可以把最痛苦的东西用一些很花俏的方式来演唱,比如说像《舞女》,舞女每天穿着高跟鞋,陪着客人来回撞杯,强装笑颜去跟客人勾肩搭背,一起去把这一场现实的戏给演完。我们当地有一句话,叫做神灵在,戏不败。村里的人可能白天要种田,要在盐厂干活,但是晚上一到时间,就纷纷变成剧团里的人。他们身上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时代的两面性,一方面在做很传统的事情,给神表演,给鬼表演,但另外一方面他们又在非常现实的社会中为钱奋斗。

某种程度上说,老家的人好像都在拼经济,但神是平等的。据不完全统计,闽南可能有5000多位神明。那就意味着我们的信仰是高度现实主义的,什么叫现实主义?如果我觉得你不准,或者是我觉得你没有如我的愿,那我马上换一个替代你。其实神明在闽南压力也很大,如果你没有两下子,香火都没有的。

04 | 张一白:回到重庆

我小时候,解放碑洪崖洞那一片其实挺荒凉的,那里发展起来后,生意一直也不好。我一个发小在洪崖洞的附近开了个小酒馆,我老是去吃饭喝酒,很自在。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上映后,重庆火了,我发现解放碑洪崖洞都是人。

重庆变成“网红打卡地”后,刚开始我还挺高兴的,后来又觉得挺“对不起”家乡人民,给他们带来了太多不方便,因为外地游客太多了,逢年过节他们都不能出门了。

前年国庆,我要去洪崖洞,但前面人山人海,走到底下估计要两三个小时。我想起来有个小酒店的电梯能够直接下去,但过去之后酒店的保安拦住我不让进电梯。最后我用了特别取巧的方法,和他说,我就是那个拍《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导演,你让我进去吧。他说,你真是吗?我说,真的。后来人家半信半疑地让我进去了。

我这两三年去重庆的机会很多,拍戏待在重庆的时间也挺长,所以就没有那么多陌生感。去年我在重庆拍了《风犬少年的天空》,取景地选在我的母校二十九中。二十九中在解放碑商圈的中间,是霓虹灯下的学校,有三教九流的学生。片子中有一个面馆的场景,我去找到我开面馆的同学当顾问,一通电话打过去,她就来教我们的演员怎么下面、起面,挑面。

每次回去,我的老同学们都会来探班。我拍戏的时候,他们就在边上看着,或者聊自己的天,等我收工了就各自走开,也不关心我拍的是谁,就是说看看我晚上要熬夜,陪我坐一会儿。就很放松,他们不觉得我是导演,我多么牛,我也不用装。

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里,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有的做生意很成功,有的做了公务人员,大部分人日子过得很普通,但是大家坐在一起依然谈笑风生。都到这个年龄段了,好像没有那么强烈的想要证明自己比别人牛逼的感觉了,大家都差不多,就是做份工作。我帮不了他们,他们也不用我帮,没人想演戏,没人想投资。只有他们小孩结婚的时候,好像我还管点用,会被叫过去跟各种人合影。

张一白在重庆

我当然有怀旧情结,但这并不是说我一定要把当年的生活都给拍出来,我还没那么自恋。更何况我当年就是个很一般的人,既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所以我怀旧也怀不出来轰轰烈烈的初恋或者什么不得了的事情。我印象里唯一特别的就是我小时候挺能吃面的,家里人带着我去吃面,我一口气吃了七两。

可能做导演做艺术家的特权就是能够还原自己的一段记忆,我希望在现下的生活中找到当年的痕迹,这就够了。我读书的时候,常常去十八梯那边逛一逛,拍点照片。当年《好奇害死猫》就想在那拍,但是那个时候人太多了,而且资金不支持我们在那儿花很长时间,所以没拍成。

等到了拍《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时候,十八梯已经是一片废墟了。原著的背景其实是在南京,但我说只有在重庆,我才能拍出那种情绪,而且必须要拍十八梯,所有的迷失和惆怅都在这之间,当镜头闪过重庆上空的现代场景,其实故事中的人正在寻找带他回家的十八梯。

于是我们复原了十八梯,但那种失落感还是贯穿了整个拍摄过程。重庆的节奏一直快,那是因为大家太穷了,忙于为生活奔波。早几年间重庆在渝中半岛那边盖了几栋楼后,重庆人特别喜欢问大家,你看我们像不像香港。然后我就开玩笑说,重庆是没开灯的香港。

这几年来好多重庆人已经不屑于谈香港了,谈的话就说我们比香港大好几倍了。重庆人好像还是不会休闲,没有成都人会玩。重庆人就是一个奔波的命,成都人有一种休闲的运。重庆人是轰轰烈烈的奔波,火锅一样的命,火锅一样的气质。

刚开始拍电影的时候,有记者采访我,我把重庆叫作“欲望城市”,这种欲望是对生活的不满,对自己命运的不满。我离开重庆就是命运所迫,确实考不上大学,只好到别的地方去混。有欲望你才有动力去改变它,但是在那个年代欲望老是跟性扯在一起,这个概念意义就不大了。

也无所谓,欲望还是欲望。重庆人想改变命运的强烈冲动是这个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比如说我的朋友、我的邻居,他们一次一次东奔西走,一次一次背井离乡、一次一次寻找各种机会。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剧照

现在很多导演来这里拍电影,大多数电影都是犯罪题材。这跟我拍重庆的价值和角度是不一样的,重庆在我心中是一种温暖的归宿,是一种乡愁的寄托。我看到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活色生香的生活。

虽然重庆的轮廓在发生变化,但你在那种高楼大厦之间,还是会看到小摊小贩们依然吃着火锅,依然在谈情说爱,依然在卖菜送饭。所以我说本质上这个城市是没有发生变化的,你拐个弯进到巷子里,沿着梯坎,就能找到你儿时的生活场景。

现在我的电影一上映,重庆的老同学们就有了聚会的理由,人家也不管你拍得好不好,也不管你在不在,自己就组织起来了,看完电影还要唱歌、拍照,我一看,后续活动的时间比看电影的时间长多了。

可能是因为年龄大了,我对这种烟火气的迷恋好像越来越强烈。我也有过躁动和愤怒的时候,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哪怕像早期的《好奇害死猫》,其实骨子里也是温暖的,廖凡饰演的保安站在楼顶,看着远方说,“顺着这条河向下走,就是我的家乡”。

我不是过客,我是归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又是一年春运,我们和这些导演聊聊了他们的电影与故乡

讲述故乡,就像打开一个共享文档,它可以被书写、标注、删除,篡改,最终解释权属于任何人。

作者 |三声  刘丹

采访 | 刘丹 任彤瑶 江婧怡

当你凝视故乡的时候,故乡也在凝视着你,还要问,你准备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孩子?

问归问,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家还是得回。飞速运转的网络和交通系统让地球早就变成地球村,但回家,甚至于介绍家乡,从来不是由此至彼,无缝连接的运输过程。你怎么和别人介绍老家?地名、方位、特产,几个形容词:福建人讲义气,好面子。巧了,山西人也讲义气,好面子。

讲述故乡,就像打开一个共享文档,它可以被书写、标注、删除,篡改,最终解释权属于任何人。或许故乡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概念,没那么浪漫,也没那么糟糕,向内汇聚,又通向四面八方,囿于某时某刻,又时刻不停地死亡和再生。

我们找到4位导演,听他们聊了聊各自的老家,电影中的故事就在那些地方发生。过年了,他们关掉摄影机,带着还没捋顺的乡音,融入春运的人潮,成为故事的补充部分。

01 | 耿军:鹤岗碎片

黑龙江在东北的东北,鹤岗在黑龙江的东北,所以我们那儿其实是东北的东北角。从北京回去,坐高铁要10个小时,以前慢车要20多个小时。我在当地认识的人太多了,只要他们知道你春节回家,就得聚一下。

东北有一个特别好的交友环境,每年有半年的冬天,因为寒冷人是缩着的,他更需要友情,更需要人们之间的互动,也更有孤独感和浪漫情绪。到了冬天大家能在家里面享受寂寞这件事是很难的,所以大家要经常喝一点,串门、聚会。

比如说我回家了,你也回家了,我说你干嘛呢,你说我在家看湖南卫视呢,我说你等会儿我就到,到了你家俩人在那玩摇控器,完了之后一起去撸串,再把杜春峰也喊着,把那谁也喊着,把勇哥也叫上吧。从三、四个人的小聚会,到十来个人稍微有点规模的聚会都是很常见的。

聚会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一年的话题其实是重复的,就是聊孩子教育或者聊夫妻关系,无非再加上这一大段时间不见后事态的变化。就算我没结婚没小孩我也会参与其中,出最坏的主意和调解最坏的关系,起到调解作用或者透露出来一丁点的友善。

真的调和了吗?到后来你会发现,其实大家没有特别大的矛盾,谁不理谁这种小事是常见的。可能你走之后人家仍然互不搭理,但在那几天大家还是高兴的就行,我们喝了一段后把所有的高兴都放下一起忧愁一会儿,一起哭一会儿也都没问题。

不过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喝啤酒的年龄段了。20多岁的时候非要灌酒,你不喝不给我面子啊。我们现在都说你不用给我面子,你不能喝就别喝。经济不行了,你不但要尊重朋友还要尊重酒,尤其是碰到好酒,你要是喝好了就是对酒最大的礼貌,你要是喝完了吐了就是对酒的不礼貌,不会说今儿你一定要喝多少。

耿军在鹤岗

聚会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的,喝酒聚会这是第一局,第二局是K歌,K歌之后可能是洗浴,洗完浴出来之后再烧烤。这几个顺序有可能会颠倒,但是第一局是不变的,你知道有时候很多人在一起吃饭,吃着吃着吃饿了,因为你们战线比较长,所以还得有烧烤、K歌、洗浴这几轮。我就参加一轮或者两轮。

K歌我基本上不去,因为我们这个年龄段无论是男生、女生都色相衰弱。大家唱歌虽然很高兴,但在我眼里这是一个特别惨淡的事。你知道中年人这个群体很讨厌的,我在20多岁的时候特别讨厌现在这个年龄,到现在我到了40出头的年龄,肚子大,腮帮子往下耷拉,我自己会觉得我们隔壁的年轻人是很讨厌我们的。

而且大家普遍唱得都不太好,但我也理解大家可能想用一种文艺的方式发泄一下自己,平时你在楼道里或者在小区里你嗷嗷喊,大家会觉得你病了,但是在KTV里面你点一首五月天都可以这么嗷嗷喊。这种场合对于我来说就不太舒适,你既要尊重酒,也要尊重歌曲。

你想想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里面,有多少时间是被尊重的呢?我们受到了太多的侮辱,就比如说学校要给家长建群,是我上学还是我孩子上学这件事已经搞不清楚了。去医院、去学校都要找熟人,在这种这种潜规则的运行下,当他行使主动权的时候,他就会把这些暴虐的东西放大。偶尔出现可能性的发泄,比如一到消费的时候,大爷来买东西,大爷来给你面子了,嗓门高,情绪冲,买东西像一个人的啦啦队的感觉了。

我特别讨厌东北人买东西跟打架一样:多少钱?拿来我看看,把那个拿来我看看,卖不卖?不卖拉倒!他会很大声地和服务员说话,那都是因为卑微和不自信。我们的生活没有那么大的坎坷,但也没有那么愉快。

刚哥他们在鹤岗当地都有工作,拍片子的时候要请假,一起拍电影的时候是大家最愉快的时光,包括我们一起去金马奖或者去美国、去圣丹斯,大家看过他们演的电影后会对他们特别友好,那一刻的尊重对于他们来说特别重要。他们其实会越来越相信所谓的文化的力量,会去看更多的书和电影,打骨子里边觉得自己是一个演员,在当地的工作是业余干的事。

这种切换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落差或者负担,大家都是成熟的人,不会因为吃了两天肘子再回家吃榨菜就要落泪。

整个春节,我基本上每天早上在家吃饭,中午就不见了,去和朋友们聚会,晚上可能10点多才回来。所以鹤岗一时半会儿成为不了我的故乡,它只是我的家乡,因为我的家人都在那儿,我每年也都回去,我就是那儿的人,我身份证也是那儿的人。

《轻松+愉快》剧照

朋友们现在都不给我介绍相亲了,都知道我特别难搞,我基本上就是不撒谎和不美化自己。比如说她问,这人什么文凭,我的朋友说,他是大专。但是见面的时候,她问你是大专学什么的?我说我没上过大专,我中专学俄语的,来京务工人员。

这事儿就算了,因为我这人没有追求,也没有想专升本。东北男的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像我这种人经过这么多的后天的调整,完了骨子里面还有大男子主义,现在的知识女性谁惯着你这个,我们现在都女权了。

网络上有句话说得特别准,谁能弄得了东北老爷们儿,答案是东北老娘们儿。我们这么多朋友,哪有一个说跟老婆动手的,都是被老婆动手的。面上商量好了,咱俩出去,给我点面子行不行,说行,出去给面子。回到家了,男的还按照那个惯性走,女的啪一关门,给你脸了是不是,面子不都给你了嘛,回家还这样呢?《锤子镰刀都休息》结尾是我对东北女性光辉最大的美化,别牛逼,一个女的能给你们全干翻。

我觉得鹤岗正处在中老年期。这当然跟经济有关系,也和一个家庭强不强大有关,如果家庭里面的壮年人占绝大部分,或者家庭里面只有一个人,这个人是马克.吐温,是海明威,那这个家庭够强。如果没有这种所谓的中坚力量,他会就变化的衰老而不堪。

我已经40多了,我不太知道一个18岁的孩子看到这个城市是什么感觉,也许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正在发育的城市。我拍电影的初衷不是要反映这个城市,只是恰好我是东北人,所以我的故事就发生在东北,其实《轻松+愉快》的故事放在朝阳区都成立。

影像是有选择的,电影会把地区给抽象化。而且,现在主流的文艺作品想要描述当下的时候,只能通过隐喻,以及把时间往前或者往后拨一点,这反映了怎么样的现实呢?一看,什么东北老工业区,什么全面振兴,这种话题在国家的发展战略里边被反复地提,那又有谁反复地听呢?可能跟利益群体有联系,跟怎么把上面拨下来的钱给贪污掉有关系,就这点馊事。

如果你要和我要聊东北文艺复兴,那我是要发社会的牢骚吗?那个牢骚谁喜欢听?没有意义,只能就虚聊虚。你问,你是怎么看东北复兴的?我说,东北复兴好,东北复兴这事早就应该复兴,但是现在复兴也是好时候。

没有什么特别具体能聊,因为它只是一个话题,就有点像其他的话题一样,可能再过半年就没了。今年因为房价的问题,一聊到鹤岗大家会说是网红城市。其实我们家从平房搬到楼房也就四年时间,因为要改造棚户区,地表塌陷了。就算拆迁,你分到的房子就是两三万、三四万一户,都是顶层七楼,或六楼,卖不出去,每年交暖气费差不多也要2000块钱,没有意义。

当你通过碎片或者通过现成的东西去概括一个地方的时候,它肯定是偏颇的,是那种懒惰的文艺爱好者的臆想。如果有人想要通过一部电影去了解一个城市,我会劝他们,鹤岗可能有一万个面貌,但是我只拍了一个。互联网时代了,你如果非要跟我这么聊天的话,我觉得你可能有点找抽了。

02 | 韩杰:荒野边缘

我以前觉得春节不重要,找个借口就不回家了。这两年心有愧疚,告诉自己要尽量回去。其实我没有“回”山西的感觉,而是像皮球一样,砰砰砰,到处触碰。触碰和漂泊不一样,漂泊是你没有地方落听,然后到处寻找生存之道,我是被安排着去不同地方,接触各种各样的人。

因为家庭原因,我从小就在孝义和太原两边跑,在城市和农村的阶梯中上下来回。有时候要去太原待一个学期,有时候甚至去太原一年,再在孝义一年。不过这也有好处,从小到大,被训练出的素质就是切换能力。我在两种阶层、两种感受中成长,对信息、生活方式、包括教育环境的渴望都是非常具体的。可能是在三年级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日记,说我长大了要考大学、去大城市,明显地想要逃离那里的生活。

山西以前是非常疯狂的。我小时候常常会听到矿难的消息、黑社会雇佣赏金杀手的消息,还会听说那种三角关系,他创业、你也创业、我也创业,一细问,要么我欠你,要么你欠我,互相欠。年轻人没有正常的就业渠道,要么是为国家卖命,要么在社会中凭着野性去获取财富。

心情绝望的时候,我会想,自己将来可能也是在矿上过一生。但从小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意志,我要出去。十几岁的时候,我去云南念中专,出省就像出国一样。山西人保守,不愿意冒险,毕业后我还是回到山西,在机关单位找到一份安定的工作,结果发现最安全的体制内的生活,是最绝望、最危险的。

一年后,我主动下岗,去广州卖盗版碟,租赁盗版碟,充满了罪恶感。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通过看电影找到了一种表达自己的渠道。太危险了,要么被电影艺术拯救,要么就成为盗版碟贩子了。

我的第一部长片《赖小子》是在老家孝义拍的,《赖小子》里十几岁的少年喜平和邻居寡妇偷情,他的父亲在国有企业大煤矿当工人,多少年不回家,而寡妇成为寡妇也是因为矿难。《赖小子》的英文片名翻译过来是《行走在荒野的边缘》,经济过度开发造成了混乱和溃败,年轻人早恋、打架、搞破坏,在这个社会无所安放、无所适从,一不小心就万劫不复了。

我们在找一条什么样的路?这是我对社会和时代的疑问。那时候我二十多岁,焦虑但不迷茫。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美好的东西,所以那种反叛的情绪非常的充沛。但我明确地知道,我想在故事中提我的问题,摆出我的立场。

《赖小子》剧照

拍《赖小子》是在2004年前后,拍一辆车开过,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镜头,拍完了收工一看,好多人的脸都被染黑了,只能通过衣服知道谁是谁,这是电影之外的一种绝对真实的状况。《赖小子》的刻录盘在孝义疯狂传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部分开明的人认为这是给社会摆出的一面镜子,但在权力场、生意场上的那些中坚力量,包括一些相对传统的农民家庭都把这部电影视作挑衅,支持我拍摄的学校负责人为此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后来我拍《Hello!树先生》的时候,把拍摄地挪到了东北。拍这种地方故事必然会牵扯到一些责任人,《赖小子》已经在当地引发了麻烦,而《树先生》如果再去孝义,你肯定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第二个原因是我想给电影改头换面,刻意回避了再把山西拍成灰色的天空下,煤灰涤荡在公路上,叫车和人都看不清面目的样子,你拍得干净一些,就不显得这个电影提出的问题有那么严苛了。

对于我来说,《赖小子》已经完成了我对故乡的焦虑和反思,《树先生》是方法上的重构。其实《树先生》还在讲因为煤矿开采导致的危机:地表塌陷,出了事政府不管你,你要住那你住去,企业也不管你,反正给你钱了。这个故事发生在东北那种漂亮的、柔和的丘陵地带,而且还被盖上了一层雪,这会让你觉得这个世界还有一点浪漫的东西,其实危机都在雪底下。

电影里有一幕,画面变成红色。你看到的是一帮人都稀里糊涂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走,树先生表示怀疑,他被排挤、被落下,但最后他也跟着往前走了。我们说人挪活树挪死,其实树先生是不愿意被挪走的一个人,他是城市化运动当中被踩踏、被抛弃的一个人。

所以其实《树先生》也没有偏离乡愁,我找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关于乡愁的话题——城市化。这种乡愁不是说我离开了家乡,而是说我们被迫进入了城市,全国都一样。

我带王宝强回孝义体验生活,在街上逛,找各种人侃大山,拜访朋友,在朋友家喝酒,这个气场很容易接通。他老家在邢台,其实和孝义差不多,只是我们那儿煤矿更多。包括树先生也有很多原型,比如我们老家有一个精神状态不太好的人,总是絮絮叨叨地说话,他给了我很重要的写作上的参照;还有当时的犀利哥,为我提供了形象上的参照。其实我发现,卓别林也在讲这样的东西,在艺术上是同构的。

2011年拍完《树先生》之后,我陷入悲观,一个人就这样被社会所抛弃,这种绝望是无解的。我通过《树先生》抛出的问题,今天不还是存在吗?当时这部片子上映后,票房200万,好多人看了之后觉得被冒犯,不知道这个作者要干嘛,还说我是在贩卖苦难。但直到今天《树先生》还在受社会关注,我们用手机看到的那些短视频里,不就是大量的树先生吗?

韩杰拍摄的山西

这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问题出现得太快太多了,旧问题又产生新问题。树先生是背离故乡去到城市,那么城市中年轻有为的新中产,他们从小地方来,在城市貌似扎根,根能不能扎根下去也是个问题,失业了、投资失败了,孩子生病了,一个家庭几天就完了。

我的转变是在2012年。以前创作会很强烈的自我意识,现在自我意识越来越弱。以前总觉得电影要创新,要反传统,要扔掉旧的东西。说白了,勇于创新、勇于发现问题虽然有效,可是路走不长。你想要发出点什么声音,但没有一种扎实的感觉,那种声音很脆弱。

你一味地向社会提出问题,那个力量远远不够。我不认为树先生是被逼疯了,我相信他触碰到了另一种真实。树先生自有他的生存之道。他最后荒谬地完成了跟社会的共谋。我要找到我的语言方式输出给你,让你重新认识我。

后来我就从论语、道德经开始,去研究传统文化。我发现中国传统的文人,其实最后都有一种相同的寄托,他们并不把自己看得有多大,但他们有为天地立心的意识。我感觉自己找到了一种根源,简单来说就是要找到人生的信念,然后才能通过这种信念去讲述超越现实主义及政治意识的电影故事。

大概三十五岁的时候,我重新认识了山西。山西从来不引领你做什么,但无论你走得多远,你的根都是切不断的。那个根我觉得是传统文化的根,华夏文明的根。

我知道很多观众还是期待看到《赖小子》《树先生》这样的片子,但《树先生》之后,我就完全不再想乡愁的问题了。我想找到另一层观众,拍《解忧杂货店》就是给小年轻看的。年轻人不论遇到什么困境,都要树立信念,人靠自己才能把自己救出来。

现在我变成了一个倾听者,我跟老家的朋友没有任何隔阂,但可以聊的东西太少了。我基本上就是听他们在掰扯老家的一些事,聊社会上发生了啥,他们干了些啥,然后互相开玩笑,打情骂俏。也有人好奇我的生活,但多数人不好奇,觉得操心别人还不如自己好好干点啥。但是他们越讲,我就越脱离不了乡愁。我每回去一次,都会意识到乡愁依然存在,变的和不变的东西都迎面而来。

重新看《赖小子》《树先生》的时候,我会有一种陌生感。当时的我对社会的看法,依然会触动现在的我。但事物永远在变化,其实没必要说过往跟今天必然产生关联,不是的。过去的就过去了。

03 | 叶谦:神神鬼鬼

新年到了,所有信奉神明的福建人都会给他的神过年。

闽南的年味其实就是这些神神鬼鬼。像除夕夜的时候,肯定要给神明准备很多好吃的。初一一早,神明要吃面线,面线要加鸡蛋。差不多初五的时候,各路神明自己的节日陆陆续续就来了,像是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叫天公诞,你要摆一桌吃的拜天,从晚上十二点开始放鞭炮,有的人会一直放到早上。

我家每个人信的神都不一样。小时候我会跟着家人把这些神都拜一遍,拜神的时候就很开心,感觉好像在逛嘉年华,花花绿绿的很热闹,也是因为农村本身就没有什么可消遣的东西。等我有自主意识的时候,我发现我好像跟妈祖更亲近。

就很神奇,我在北京做设计师的时候,想不出主题,一直在找灵感。有一天,我在798的一个书店里突然发现了一个全英文版的海神妈祖画册。我觉得莫名其妙,又觉得在这个地方能看到一个福建老乡还挺特别的。当天晚上,我就给我外婆打电话,说想要做一个以妈祖为主题的时装系列,问我外婆这样可以吗。

我外婆说,我怎么知道,你要问她。于是那个春节我从北京回到福建湄洲岛,到岛上的妈祖庙里掷杯筊,一阴一阳就是神明说OK,全阴或者全阳就是神明说NO。三次,都是一阴一阳,然后我又再抽签验证了一下,抽到一个上级的签,神明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事情可以做。在过完年之后的一个月,我做完了这个时装系列,被凤凰卫视、美国CNN等媒体关注。

就这样,我信了妈祖。去年春节的时候,我想明白了一件事。当时我正骑着自行车去隔壁村的天后宫,突然有一个强烈的感触,我发现不管在你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总有人来人往,但是这些神明就像老朋友一样,只要你愿意回头,愿意去那个地方,他们就一直在那里等着你,似笑非笑。想到这我就起了鸡皮疙瘩,但又觉得很温暖。

我们那里有一句话,留在身边的小朋友是个宝。父母留在身边的小朋友,是投胎来报恩的,但我就想往外面跑。高二下学期的时候,因为我数学学得实在太烂了,所以我去福州的新空间画室学画画。我以前都生活在小地方,到了福州,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跟这个世界的落差很大。

后来我考到了天津美院。我妈为了感谢她信的神特地请了一台戏班子唱了整晚,让乡邻们都来看。但我上到大三的时候发现没有什么可学的,就瞒着我妈休学了。辍学之后我就去了上海,然后来到北京,在法国ESMOD时装艺术学院学了两年之后自己做独立设计师,2015年又去北影学了编剧。

《蕃薯浇米》这部电影都是在我老家拍的,当地人看完那个戏都在讲,我们生活过的村子有这么漂亮吗?其实福建有点像神鬼之城,福建人觉得这个世界上如果都是人,那好无聊,如果有一些神明或者看不见的好兄弟,那就好热闹好快乐。这是一种天然的趣味感,透过这个福建滤镜去看世界,那些色彩都变得更加艳丽了。

《蕃薯浇米》海报

比如说现在我想起小时候很美好的事情,好像都跟葬礼有关。家乡老人的葬礼就很热闹,亲朋好友组成游行的队伍,有踩高跷的,有吹唢呐的,有打腰鼓的,有中式吹拉弹唱,也有西式的乐队,扮八仙过海,扮各种七仙女,扮各种打腰鼓,各种七七八八的,色彩也很浓烈。

葬礼的仪式在于把逝者的名字落到族谱里,我发现福建人的幸福感可能也是来自于这些仪式感。有位作家专门写了一本书讲泉州的葬礼,通过他的讲述,我发现哇,原来人死在泉州是最幸福的。好像就是你一辈子可能都没有被人善待,但是你死了之后,别人在很仔细地整理你的后事,让你离开这个世界变得很有仪式感,那个感受很微妙。

其实我们那个地方很穷。整个闽南区域耕地都很有限,如果所有人都靠耕地的话会饿死,很多闽南人只能出海。我有一个叫叔公的儿子就是出海的人员,一年只和家人见一次面,剩下的360天全部都在海上漂。他们一个月可以赚一两万,在农村算是收入多的,但真的是拿命赚钱。

我最爱闽南歌的一个原因是,闽南歌可以把最痛苦的东西用一些很花俏的方式来演唱,比如说像《舞女》,舞女每天穿着高跟鞋,陪着客人来回撞杯,强装笑颜去跟客人勾肩搭背,一起去把这一场现实的戏给演完。我们当地有一句话,叫做神灵在,戏不败。村里的人可能白天要种田,要在盐厂干活,但是晚上一到时间,就纷纷变成剧团里的人。他们身上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时代的两面性,一方面在做很传统的事情,给神表演,给鬼表演,但另外一方面他们又在非常现实的社会中为钱奋斗。

某种程度上说,老家的人好像都在拼经济,但神是平等的。据不完全统计,闽南可能有5000多位神明。那就意味着我们的信仰是高度现实主义的,什么叫现实主义?如果我觉得你不准,或者是我觉得你没有如我的愿,那我马上换一个替代你。其实神明在闽南压力也很大,如果你没有两下子,香火都没有的。

04 | 张一白:回到重庆

我小时候,解放碑洪崖洞那一片其实挺荒凉的,那里发展起来后,生意一直也不好。我一个发小在洪崖洞的附近开了个小酒馆,我老是去吃饭喝酒,很自在。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上映后,重庆火了,我发现解放碑洪崖洞都是人。

重庆变成“网红打卡地”后,刚开始我还挺高兴的,后来又觉得挺“对不起”家乡人民,给他们带来了太多不方便,因为外地游客太多了,逢年过节他们都不能出门了。

前年国庆,我要去洪崖洞,但前面人山人海,走到底下估计要两三个小时。我想起来有个小酒店的电梯能够直接下去,但过去之后酒店的保安拦住我不让进电梯。最后我用了特别取巧的方法,和他说,我就是那个拍《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导演,你让我进去吧。他说,你真是吗?我说,真的。后来人家半信半疑地让我进去了。

我这两三年去重庆的机会很多,拍戏待在重庆的时间也挺长,所以就没有那么多陌生感。去年我在重庆拍了《风犬少年的天空》,取景地选在我的母校二十九中。二十九中在解放碑商圈的中间,是霓虹灯下的学校,有三教九流的学生。片子中有一个面馆的场景,我去找到我开面馆的同学当顾问,一通电话打过去,她就来教我们的演员怎么下面、起面,挑面。

每次回去,我的老同学们都会来探班。我拍戏的时候,他们就在边上看着,或者聊自己的天,等我收工了就各自走开,也不关心我拍的是谁,就是说看看我晚上要熬夜,陪我坐一会儿。就很放松,他们不觉得我是导演,我多么牛,我也不用装。

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里,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有的做生意很成功,有的做了公务人员,大部分人日子过得很普通,但是大家坐在一起依然谈笑风生。都到这个年龄段了,好像没有那么强烈的想要证明自己比别人牛逼的感觉了,大家都差不多,就是做份工作。我帮不了他们,他们也不用我帮,没人想演戏,没人想投资。只有他们小孩结婚的时候,好像我还管点用,会被叫过去跟各种人合影。

张一白在重庆

我当然有怀旧情结,但这并不是说我一定要把当年的生活都给拍出来,我还没那么自恋。更何况我当年就是个很一般的人,既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所以我怀旧也怀不出来轰轰烈烈的初恋或者什么不得了的事情。我印象里唯一特别的就是我小时候挺能吃面的,家里人带着我去吃面,我一口气吃了七两。

可能做导演做艺术家的特权就是能够还原自己的一段记忆,我希望在现下的生活中找到当年的痕迹,这就够了。我读书的时候,常常去十八梯那边逛一逛,拍点照片。当年《好奇害死猫》就想在那拍,但是那个时候人太多了,而且资金不支持我们在那儿花很长时间,所以没拍成。

等到了拍《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时候,十八梯已经是一片废墟了。原著的背景其实是在南京,但我说只有在重庆,我才能拍出那种情绪,而且必须要拍十八梯,所有的迷失和惆怅都在这之间,当镜头闪过重庆上空的现代场景,其实故事中的人正在寻找带他回家的十八梯。

于是我们复原了十八梯,但那种失落感还是贯穿了整个拍摄过程。重庆的节奏一直快,那是因为大家太穷了,忙于为生活奔波。早几年间重庆在渝中半岛那边盖了几栋楼后,重庆人特别喜欢问大家,你看我们像不像香港。然后我就开玩笑说,重庆是没开灯的香港。

这几年来好多重庆人已经不屑于谈香港了,谈的话就说我们比香港大好几倍了。重庆人好像还是不会休闲,没有成都人会玩。重庆人就是一个奔波的命,成都人有一种休闲的运。重庆人是轰轰烈烈的奔波,火锅一样的命,火锅一样的气质。

刚开始拍电影的时候,有记者采访我,我把重庆叫作“欲望城市”,这种欲望是对生活的不满,对自己命运的不满。我离开重庆就是命运所迫,确实考不上大学,只好到别的地方去混。有欲望你才有动力去改变它,但是在那个年代欲望老是跟性扯在一起,这个概念意义就不大了。

也无所谓,欲望还是欲望。重庆人想改变命运的强烈冲动是这个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比如说我的朋友、我的邻居,他们一次一次东奔西走,一次一次背井离乡、一次一次寻找各种机会。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剧照

现在很多导演来这里拍电影,大多数电影都是犯罪题材。这跟我拍重庆的价值和角度是不一样的,重庆在我心中是一种温暖的归宿,是一种乡愁的寄托。我看到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活色生香的生活。

虽然重庆的轮廓在发生变化,但你在那种高楼大厦之间,还是会看到小摊小贩们依然吃着火锅,依然在谈情说爱,依然在卖菜送饭。所以我说本质上这个城市是没有发生变化的,你拐个弯进到巷子里,沿着梯坎,就能找到你儿时的生活场景。

现在我的电影一上映,重庆的老同学们就有了聚会的理由,人家也不管你拍得好不好,也不管你在不在,自己就组织起来了,看完电影还要唱歌、拍照,我一看,后续活动的时间比看电影的时间长多了。

可能是因为年龄大了,我对这种烟火气的迷恋好像越来越强烈。我也有过躁动和愤怒的时候,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哪怕像早期的《好奇害死猫》,其实骨子里也是温暖的,廖凡饰演的保安站在楼顶,看着远方说,“顺着这条河向下走,就是我的家乡”。

我不是过客,我是归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