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独家】我们如何向一线抢运100万件防护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独家】我们如何向一线抢运100万件防护服

防护服、口罩等医用物资的紧缺,仍然是当下疫情防控面临的难题。

图片来源:杜邦官网

记者 | 庄键

编辑 | 张慧

“现在是非常时期,全国全省的医用物资都非常紧张,随州也一样,我们现有医用物资库存仅够三天左右的使用。”

2月6日晚,湖北省随州市市长克克在接受央视“新闻1+1”栏目采访时称,随州目前每天消耗医用N95口罩5500多个、防护服4000多个。由于口罩和防护服消耗量大,且没有稳定的供应来源,这些医用物资十分紧缺。

截至当晚24点,随州已有915人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是湖北省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仅次于武汉、孝感和黄冈三市。

当下,防护服、口罩等医用物资的紧缺,仍然是疫情防控面临的难题。工信部已在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扩大产能。截至2月4日,国内医用防护服产量提高至3.16万件,是一周前的四倍左右。

同时,各方也通过进口渠道补充医用防护服的缺口,其中,跨国公司在此方面具备优势。

疫情发生后,杜邦通过国内外资源,向中国市场投放了100多万件防护服。作为全球最大的防护服生产商之一,杜邦目前正配合工信部,接受政府部门对防护装备供应和分配的统筹指挥。

2月6日,界面新闻独家专访了杜邦中国个人防护业务商务总监戚敏,以下为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这次疫情的爆发很突然,你们什么时候注意到防护服出现供应紧张?

戚敏:大概在1月21日和22日,开始发现公司的防护服和口罩出现供货紧张情况,几乎所有的经销商都在要求订货。这个现象很反常,因为临近春节,大部分工厂停工,以往此时对防护服的需求应该较小。

一开始,我们没有预料到疫情发展的速度会这么快,所以只是小规模地调配产品和产能。针对这部分突然冒出来的订货需求,先用公司的库存去满足。但后来发现,防护服的消耗速度远超出补货速度。我们才逐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程度有点超出想象。

这时候,很多国内同事已经开始了春节假期,国外同事还在上班。我们第一时间(1月23日)和全球的团队成立了应急响应小组,针对疫情做了紧急调配。目前,全公司有40、50个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

这个小组由公司个人防护业务的全球业务总监领导。1月24日,他把各职能部门的人召集在一起开会,明确了几个重点,包括把产能和分货优先安排给中国,特别是有使用需求的防疫一线。

界面新闻:防护服出现供应紧张后,杜邦还有哪些应对的措施?

戚敏:我们紧急和国内的代工厂通了电话,让他们动员员工,在春节假期前晚几天走,这样能多一些库存准备。但很多工人不了解疫情的严重程度,还是回去了。

1月25、26日开始,我们发动工厂厂长做当地工人的工作,承诺付给他们加班工资,也请他们理解,现在疫情严峻,需要他们帮忙生产防护物资,为防疫战做出贡献。

当地政府也非常帮忙,知道这些工厂的作用,出面挨家挨户做工作。后来,工人们陆陆续续返回工厂,开始生产防护服。

同时,销售团队也在控制往其他行业的发货,把防护服留给疫情一线。春节前,经销商通常会准备部分库存,为节后开工做准备。我们暂缓了这些客户的供货,在确保他们不会断货的情况下,先供应疫情需求。

界面新闻:你们是否做过统计,在疫情爆发后,累计向国内供应了多少防护服?

戚敏:从疫情发生后到2月6日为止,杜邦在中国市场已经累计投放了100多万件防护服。其中,不到三分之一是国内的库存以及国内最近生产的防护服,剩下的都来自国外进口。

这些进口的防护服中,一部分是国外释放产能后紧急生产并运过来的,另外一部分是从主要销售国的库存里调出来的。

界面新闻:目前杜邦在国内的防护服生产是否恢复到了正常的产能?

戚敏:产能恢复率总体在50%左右。现在只能把本地的工人找回来,很多工人已经回老家过年了。在目前的防控条件下,他们跨省出行比较困难,回到工厂后,也有隔离方面的要求。

杜邦是全球最大的防护服生产商之一,在很多国家设有生产基地,这部分产能成为满足现在疫情需求的重要来源。

在我们的应急响应小组里,包括了各个国家负责供应链和销售业务的同事。海外同事尽可能把供应欧美地区的产能释放给中国,我们再根据调配出的产能,选择相应产品型号组织生产,通过各种方式运送到中国。

界面新闻:和正常状态相比,目前国内对于防护服的需求量增加了多少?

戚敏:一般情况下,杜邦在中国销售的防护服大部分由本地的代工厂生产。

现在,国内的需求量突然暴增,约是平时消耗量的10-20倍。即使国内工厂满负荷生产,也没法满足疫情需求,因此不得不借助于海外工厂能力。

随着全球供应链的介入,可以缓解一部分防护服的缺口,但还远不足以满足全国的需求。

界面新闻:杜邦每天在全球生产的防护服中,目前有多少比例会提供给中国市场?

戚敏:因为我们的防护服品种很多,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比例。但中国肯定被放在最优先级的位置,供货数量也是最多的。

其他国家的同事也清楚,中国是疫情重点地区,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会影响到其他地区。所以他们在保证当地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把产能让给中国。

现在,欧美地区对防护服的需求也在上升。但最明显的还是亚洲国家,这些国家有输入性案例存在,确诊感染人数也在增多,各地政府也在做预警性的准备工作,所以,我们的产能会越发紧张。

界面新闻:防护服分为医用和工业用等不同种类,杜邦如何调配不同类型防护服的产能?

戚敏: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年在国内的医用防护服销量,只占到公司在中国防护服销售总量的约3%-5%。现在,公司把医用防护服的产能做到最大负荷,同时也在扩大工业防护服的应用领域。

医用防护服在缝制起来后,还需在接缝处贴胶条提高阻隔性能。贴胶条听上去简单,但要培养一个熟练工人,至少需要三个月。胶条如果牢固程度不佳,或者留有缝隙,会形成潜在的风险源。

我们部分款式的工业防护服和医用产品一样,也是有胶条的,但它们没有经过灭菌处理。对于没有严格微生物指标控制的场所,可以考虑采用这些符合欧标的工业防护服。工信部最近已经发文,对欧标认证的产品给予临时使用许可,杜邦也在这个许可名单里。

界面新闻:1月28日,杜邦把第一批进口防护服运到了国内,当时情况是怎样的?

戚敏:当时是上海市政府找到我们,希望通过进口相关产品弥补国内防护服的需求。1月24日,我们开始运作这件事,在政府的支持下,协调安排了东方航空公司最大的一个仓位来空运物资,还提供了绿色清关通道,两批防护服分别在28日和29日运到。

这也是杜邦首次在如此短时间内调配物资进入中国,也打下了我们为工信部进一步调拨产品的基础。

界面新闻:和疫情爆发之初相比,目前防护服的供需矛盾是变得更紧张了还是宽松了?

戚敏:从我个人感受来说,1月23-24日,主要是经销商找我们。到26-27日,越来越多的医院等直接使用单位找到我们,因为这时经销商也拿不到货了。紧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之后,我们每投放一批防护服,供应紧张的情况就会好转一些,但过不了几天,又会有各种求购需求。

杜邦现在已经和工信部对接上了,他们会把我们的防护服调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沟通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政府部门对防护服供应紧张情况的急迫和焦虑。

界面新闻:杜邦是什么时候纳入工信部对医用防护服的统一调拨体系的?

戚敏:1月底,我们开始配合工信部,正式接受他们对防护服、防护装备供应和分配的统筹指挥,每天都需要和工信部沟通生产计划和到货日期。

基本上,我和同事每天早上都是被工信部相关同事的电话叫醒的,因为他们需要汇总防疫物资的到货、调配情况,并向中央汇报。

界面新闻:现在您和团队每天最紧要的任务是什么?

戚敏:最紧要的任务是确认原定的到货计划是否正常,后续的生产有无变化。如果有任何变动,都需通知政府部门,不管是上午、下午还是晚上,因为这会影响到他们对于物资的调配安排。

这其中牵涉到很大的工作量。产能型号重新调配、原辅料供应等问题,都会影响到防护服的供应和到货计划,进而影响到空运的细节以及各国海关政策的变化。需要把控很多细节,才能保证从国外调配的货物顺利进入中国。

每次货到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紧锣密鼓地衔接好,但多少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碰到海关封关和公路拥堵问题。

界面新闻:能举一个这方面的具体例子吗?

戚敏:2月6日,我们通过多部门协调合作,把十几万件的防护服(包括附件鞋套)运到了武汉一线。

这批物资是在疫情发生后,杜邦东南亚工厂加班加点生产出来的,2月3日生产完毕后,计划经过越南和广西间的口岸运往国内。根据工信部的安排,这批物资需尽快运到湖北。

但随着疫情发展,越南在2月4日下午关闭了通往国内的海关口岸。这批物资在4日下午已经在去口岸的路上了。当晚货物到达后,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我们赶紧通过工信部协调,最后越南政府同意放行物资。

这批防护服进入国内后,计划通过公路运输,5日上午11点到达杜邦东莞的仓库。但目前的道路交通不是很顺畅,等到当天下午3点,物资也没有运到。

我们又和工信部进行了联系,考虑了几套方案,比如把货车开到高铁站,通过高铁运往武汉,或者临时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让车直接开往武汉。最后是安排车开到广州白云机场,把防护服空运到了武汉。这批物资到达武汉的时间,大概是2月6日凌晨0点左右。

界面新闻:对于保障国内防护服的供应,杜邦未来一段时间有哪些目标?

戚敏:因为疫情涉及面较大,我们一家公司很难满足国内的全部需求。工信部也已组织各地有类似生产能力的厂家进行定点生产。我们能做的,是尽量提高公司的产能,并且通过全球协调,把产能往中国倾斜。哪怕多往中国进一件防护服,对我们(国内)也是帮助。

根据政府部门的要求,我们也在调整产品配比,比如适当改变工业和医用防护服的比例,以及服装和附件(鞋套)的比例,确保有尽可能多的产品能供应到一线去。

界面新闻:最近这两周忙碌于物资调配工作,您和团队有些什么感受?

戚敏:看到电视新闻上拍到医生们穿着我们公司的防护服,会有一种自豪感。很欣慰,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够帮到一线医护人员,让他们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治病救人。

虽然也会觉得很辛苦、很繁琐,因为每天基本微信、电话不停,但大家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可能这种回报,已经超出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了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杜邦

3k
  • 联合国专家:杜邦和科慕公司在美北卡罗来纳州造成大范围有毒“永久化学品”污染
  • 日本静冈市化学工厂员工被检出血液中含高浓度有机氟化合物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独家】我们如何向一线抢运100万件防护服

防护服、口罩等医用物资的紧缺,仍然是当下疫情防控面临的难题。

图片来源:杜邦官网

记者 | 庄键

编辑 | 张慧

“现在是非常时期,全国全省的医用物资都非常紧张,随州也一样,我们现有医用物资库存仅够三天左右的使用。”

2月6日晚,湖北省随州市市长克克在接受央视“新闻1+1”栏目采访时称,随州目前每天消耗医用N95口罩5500多个、防护服4000多个。由于口罩和防护服消耗量大,且没有稳定的供应来源,这些医用物资十分紧缺。

截至当晚24点,随州已有915人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是湖北省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仅次于武汉、孝感和黄冈三市。

当下,防护服、口罩等医用物资的紧缺,仍然是疫情防控面临的难题。工信部已在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扩大产能。截至2月4日,国内医用防护服产量提高至3.16万件,是一周前的四倍左右。

同时,各方也通过进口渠道补充医用防护服的缺口,其中,跨国公司在此方面具备优势。

疫情发生后,杜邦通过国内外资源,向中国市场投放了100多万件防护服。作为全球最大的防护服生产商之一,杜邦目前正配合工信部,接受政府部门对防护装备供应和分配的统筹指挥。

2月6日,界面新闻独家专访了杜邦中国个人防护业务商务总监戚敏,以下为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这次疫情的爆发很突然,你们什么时候注意到防护服出现供应紧张?

戚敏:大概在1月21日和22日,开始发现公司的防护服和口罩出现供货紧张情况,几乎所有的经销商都在要求订货。这个现象很反常,因为临近春节,大部分工厂停工,以往此时对防护服的需求应该较小。

一开始,我们没有预料到疫情发展的速度会这么快,所以只是小规模地调配产品和产能。针对这部分突然冒出来的订货需求,先用公司的库存去满足。但后来发现,防护服的消耗速度远超出补货速度。我们才逐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程度有点超出想象。

这时候,很多国内同事已经开始了春节假期,国外同事还在上班。我们第一时间(1月23日)和全球的团队成立了应急响应小组,针对疫情做了紧急调配。目前,全公司有40、50个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

这个小组由公司个人防护业务的全球业务总监领导。1月24日,他把各职能部门的人召集在一起开会,明确了几个重点,包括把产能和分货优先安排给中国,特别是有使用需求的防疫一线。

界面新闻:防护服出现供应紧张后,杜邦还有哪些应对的措施?

戚敏:我们紧急和国内的代工厂通了电话,让他们动员员工,在春节假期前晚几天走,这样能多一些库存准备。但很多工人不了解疫情的严重程度,还是回去了。

1月25、26日开始,我们发动工厂厂长做当地工人的工作,承诺付给他们加班工资,也请他们理解,现在疫情严峻,需要他们帮忙生产防护物资,为防疫战做出贡献。

当地政府也非常帮忙,知道这些工厂的作用,出面挨家挨户做工作。后来,工人们陆陆续续返回工厂,开始生产防护服。

同时,销售团队也在控制往其他行业的发货,把防护服留给疫情一线。春节前,经销商通常会准备部分库存,为节后开工做准备。我们暂缓了这些客户的供货,在确保他们不会断货的情况下,先供应疫情需求。

界面新闻:你们是否做过统计,在疫情爆发后,累计向国内供应了多少防护服?

戚敏:从疫情发生后到2月6日为止,杜邦在中国市场已经累计投放了100多万件防护服。其中,不到三分之一是国内的库存以及国内最近生产的防护服,剩下的都来自国外进口。

这些进口的防护服中,一部分是国外释放产能后紧急生产并运过来的,另外一部分是从主要销售国的库存里调出来的。

界面新闻:目前杜邦在国内的防护服生产是否恢复到了正常的产能?

戚敏:产能恢复率总体在50%左右。现在只能把本地的工人找回来,很多工人已经回老家过年了。在目前的防控条件下,他们跨省出行比较困难,回到工厂后,也有隔离方面的要求。

杜邦是全球最大的防护服生产商之一,在很多国家设有生产基地,这部分产能成为满足现在疫情需求的重要来源。

在我们的应急响应小组里,包括了各个国家负责供应链和销售业务的同事。海外同事尽可能把供应欧美地区的产能释放给中国,我们再根据调配出的产能,选择相应产品型号组织生产,通过各种方式运送到中国。

界面新闻:和正常状态相比,目前国内对于防护服的需求量增加了多少?

戚敏:一般情况下,杜邦在中国销售的防护服大部分由本地的代工厂生产。

现在,国内的需求量突然暴增,约是平时消耗量的10-20倍。即使国内工厂满负荷生产,也没法满足疫情需求,因此不得不借助于海外工厂能力。

随着全球供应链的介入,可以缓解一部分防护服的缺口,但还远不足以满足全国的需求。

界面新闻:杜邦每天在全球生产的防护服中,目前有多少比例会提供给中国市场?

戚敏:因为我们的防护服品种很多,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比例。但中国肯定被放在最优先级的位置,供货数量也是最多的。

其他国家的同事也清楚,中国是疫情重点地区,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会影响到其他地区。所以他们在保证当地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把产能让给中国。

现在,欧美地区对防护服的需求也在上升。但最明显的还是亚洲国家,这些国家有输入性案例存在,确诊感染人数也在增多,各地政府也在做预警性的准备工作,所以,我们的产能会越发紧张。

界面新闻:防护服分为医用和工业用等不同种类,杜邦如何调配不同类型防护服的产能?

戚敏: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年在国内的医用防护服销量,只占到公司在中国防护服销售总量的约3%-5%。现在,公司把医用防护服的产能做到最大负荷,同时也在扩大工业防护服的应用领域。

医用防护服在缝制起来后,还需在接缝处贴胶条提高阻隔性能。贴胶条听上去简单,但要培养一个熟练工人,至少需要三个月。胶条如果牢固程度不佳,或者留有缝隙,会形成潜在的风险源。

我们部分款式的工业防护服和医用产品一样,也是有胶条的,但它们没有经过灭菌处理。对于没有严格微生物指标控制的场所,可以考虑采用这些符合欧标的工业防护服。工信部最近已经发文,对欧标认证的产品给予临时使用许可,杜邦也在这个许可名单里。

界面新闻:1月28日,杜邦把第一批进口防护服运到了国内,当时情况是怎样的?

戚敏:当时是上海市政府找到我们,希望通过进口相关产品弥补国内防护服的需求。1月24日,我们开始运作这件事,在政府的支持下,协调安排了东方航空公司最大的一个仓位来空运物资,还提供了绿色清关通道,两批防护服分别在28日和29日运到。

这也是杜邦首次在如此短时间内调配物资进入中国,也打下了我们为工信部进一步调拨产品的基础。

界面新闻:和疫情爆发之初相比,目前防护服的供需矛盾是变得更紧张了还是宽松了?

戚敏:从我个人感受来说,1月23-24日,主要是经销商找我们。到26-27日,越来越多的医院等直接使用单位找到我们,因为这时经销商也拿不到货了。紧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之后,我们每投放一批防护服,供应紧张的情况就会好转一些,但过不了几天,又会有各种求购需求。

杜邦现在已经和工信部对接上了,他们会把我们的防护服调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沟通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政府部门对防护服供应紧张情况的急迫和焦虑。

界面新闻:杜邦是什么时候纳入工信部对医用防护服的统一调拨体系的?

戚敏:1月底,我们开始配合工信部,正式接受他们对防护服、防护装备供应和分配的统筹指挥,每天都需要和工信部沟通生产计划和到货日期。

基本上,我和同事每天早上都是被工信部相关同事的电话叫醒的,因为他们需要汇总防疫物资的到货、调配情况,并向中央汇报。

界面新闻:现在您和团队每天最紧要的任务是什么?

戚敏:最紧要的任务是确认原定的到货计划是否正常,后续的生产有无变化。如果有任何变动,都需通知政府部门,不管是上午、下午还是晚上,因为这会影响到他们对于物资的调配安排。

这其中牵涉到很大的工作量。产能型号重新调配、原辅料供应等问题,都会影响到防护服的供应和到货计划,进而影响到空运的细节以及各国海关政策的变化。需要把控很多细节,才能保证从国外调配的货物顺利进入中国。

每次货到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紧锣密鼓地衔接好,但多少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碰到海关封关和公路拥堵问题。

界面新闻:能举一个这方面的具体例子吗?

戚敏:2月6日,我们通过多部门协调合作,把十几万件的防护服(包括附件鞋套)运到了武汉一线。

这批物资是在疫情发生后,杜邦东南亚工厂加班加点生产出来的,2月3日生产完毕后,计划经过越南和广西间的口岸运往国内。根据工信部的安排,这批物资需尽快运到湖北。

但随着疫情发展,越南在2月4日下午关闭了通往国内的海关口岸。这批物资在4日下午已经在去口岸的路上了。当晚货物到达后,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我们赶紧通过工信部协调,最后越南政府同意放行物资。

这批防护服进入国内后,计划通过公路运输,5日上午11点到达杜邦东莞的仓库。但目前的道路交通不是很顺畅,等到当天下午3点,物资也没有运到。

我们又和工信部进行了联系,考虑了几套方案,比如把货车开到高铁站,通过高铁运往武汉,或者临时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让车直接开往武汉。最后是安排车开到广州白云机场,把防护服空运到了武汉。这批物资到达武汉的时间,大概是2月6日凌晨0点左右。

界面新闻:对于保障国内防护服的供应,杜邦未来一段时间有哪些目标?

戚敏:因为疫情涉及面较大,我们一家公司很难满足国内的全部需求。工信部也已组织各地有类似生产能力的厂家进行定点生产。我们能做的,是尽量提高公司的产能,并且通过全球协调,把产能往中国倾斜。哪怕多往中国进一件防护服,对我们(国内)也是帮助。

根据政府部门的要求,我们也在调整产品配比,比如适当改变工业和医用防护服的比例,以及服装和附件(鞋套)的比例,确保有尽可能多的产品能供应到一线去。

界面新闻:最近这两周忙碌于物资调配工作,您和团队有些什么感受?

戚敏:看到电视新闻上拍到医生们穿着我们公司的防护服,会有一种自豪感。很欣慰,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够帮到一线医护人员,让他们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治病救人。

虽然也会觉得很辛苦、很繁琐,因为每天基本微信、电话不停,但大家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可能这种回报,已经超出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了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