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不止于《港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不止于《港囧》

四十三岁的徐峥另辟蹊径,用一种安全的方式注解男人的不惑之年,或许更准确来讲,是不惑之惑。

看完《港囧》,朋友说:爱情就是这么回事,换个人照样来过,可是凭什么让我来思考这些老男人的话题。

2012年《泰囧》上映首周票房就达到3.1亿人民币,创造了华语片的首周票房纪录,三年后的今天《港囧》甫一上映,势如长虹。《泰囧》之后,用徐峥自己的话来说,他开始建立事关自己“品牌”的电影,这种品牌,无外乎就是电影人的风格。

《泰囧》是一出纯粹的黑喜剧。彼时徐峥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春光灿烂猪八戒》里的蠢萌二师兄。戏拍完,徐峥收获了陶虹,其星途也逐渐春光灿烂。较之于《人在囧途》,《泰囧》更像这一母题的原始演绎。甚至从《港囧》来看,这样的电影结构也是一脉相承的,不过是从最初的长沙到后来的泰国再到香港,而小人物们也从讨债到后来的授权书签字再到香港湾的初恋找寻。

《泰囧》时期,徐峥是电影界的新人。植物还是一颗种子的时候,它藏在地下的素质就是它的全部,电影也是这样,未曾在商业浪潮中浸淫的电影人往往在“地下”埋伏,有朝一日一旦冒出,即刻成为一道标新立异的风景线,票房纪录更是不在话下。

《泰囧》是一个好故事。它没有落入国产电影百转千回道德经式地诵读窠臼,更是杜绝了依靠丰乳肥臀只负责感动下半身的颜值和罩杯,它重新聚焦电影的“主力”,这个“主力”是电影中的故事,也是文学剧本中的情节。这样的电影叙事集中,毫无赘余,整个过程并包孕着结局总在意料之外,小说家契科夫说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在这样一个“简练”的体构外,电影还自带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局。《泰囧》、《港囧》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在故事开始前从自己的情感中抽离,他们面临离婚抑或身在围城却惦念故人,当然,主角历经一番波折后总会回归家庭,忠于长情。我们可以说这是为了平衡“道德正确”,但也未尝不是电影人对霓虹灯下善男信女的辩证式思索。

《港囧》的创作显然避开了母题的延续。同样是人在囧途,但徐峥已经从前两部中的“被动裹挟”上升到主动参与,他不再是老板或者商业人士,也不再是为了回家过年或者寻找授权人而误入波折。《人在囧途》中的李成功在影片开始被情人唆使离婚,《泰囧》中的徐朗在出发泰国前被妻子要求离婚,而在《港囧》中,徐峥终于直面爱情的纠结,将它单拎出来打造。所以有人说这是徐峥囧系列的3.0版本。爱情是囧系列不耀眼却逃不开的结,前两部的爱情是故事发生的肇端,而《港囧》中的爱情渲染了故事始终。囧系列的爱情总是被三种身份笼罩:丈夫、妻子和三个变化的角色(情人、事业、初恋),戏谑地说,徐峥在前两部中解决了情人和事业的问题,本次终于得以和男同胞集体怀旧。

电影中的徐来在旅游观光车上说了这样一段:“我等了20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告诉自己,我的青春岁月真实存在过”。歇斯底里的宣言书似乎在告诉观众,没被青春中伤过的导演不是一个好演员,可惜徐峥这次太过投怀送抱了。荷尔蒙旺盛的悸动期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而在批评家看来,青春,最容易贩卖。观照现实抚慰老男人,告诉他们制造胸罩不是理想,热爱梵高追求情怀才是风雅,但是于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而言,这样的材料俯拾即是,徐峥打响的并不是第一枪。所以3.0版本的《港囧》,观众认可之,因为他似乎还带着徐峥三年前初出茅庐呈给观众的新鲜和诚意,但观众亦批评之,因为笑点成了包袱,影院成了剧场,消费初恋难避讨巧之嫌,导致影片人工斧凿痕迹略重。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四十三岁的徐峥另辟蹊径,用一种安全的方式注解男人的不惑之年,或许更准确来讲,是不惑之惑。不论是港片金曲还是黄金配角,不论是武打动作还是甜情蜜意,我相信这既有导演情感驳杂的困境,也象征着导演转变的努力。因为下一个三年,甚至八年,都不止于《港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徐峥

  • 徐峥能救市吗?
  • 这个暑期档,就靠沈腾、徐峥冲KPI了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不止于《港囧》

四十三岁的徐峥另辟蹊径,用一种安全的方式注解男人的不惑之年,或许更准确来讲,是不惑之惑。

看完《港囧》,朋友说:爱情就是这么回事,换个人照样来过,可是凭什么让我来思考这些老男人的话题。

2012年《泰囧》上映首周票房就达到3.1亿人民币,创造了华语片的首周票房纪录,三年后的今天《港囧》甫一上映,势如长虹。《泰囧》之后,用徐峥自己的话来说,他开始建立事关自己“品牌”的电影,这种品牌,无外乎就是电影人的风格。

《泰囧》是一出纯粹的黑喜剧。彼时徐峥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春光灿烂猪八戒》里的蠢萌二师兄。戏拍完,徐峥收获了陶虹,其星途也逐渐春光灿烂。较之于《人在囧途》,《泰囧》更像这一母题的原始演绎。甚至从《港囧》来看,这样的电影结构也是一脉相承的,不过是从最初的长沙到后来的泰国再到香港,而小人物们也从讨债到后来的授权书签字再到香港湾的初恋找寻。

《泰囧》时期,徐峥是电影界的新人。植物还是一颗种子的时候,它藏在地下的素质就是它的全部,电影也是这样,未曾在商业浪潮中浸淫的电影人往往在“地下”埋伏,有朝一日一旦冒出,即刻成为一道标新立异的风景线,票房纪录更是不在话下。

《泰囧》是一个好故事。它没有落入国产电影百转千回道德经式地诵读窠臼,更是杜绝了依靠丰乳肥臀只负责感动下半身的颜值和罩杯,它重新聚焦电影的“主力”,这个“主力”是电影中的故事,也是文学剧本中的情节。这样的电影叙事集中,毫无赘余,整个过程并包孕着结局总在意料之外,小说家契科夫说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在这样一个“简练”的体构外,电影还自带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局。《泰囧》、《港囧》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在故事开始前从自己的情感中抽离,他们面临离婚抑或身在围城却惦念故人,当然,主角历经一番波折后总会回归家庭,忠于长情。我们可以说这是为了平衡“道德正确”,但也未尝不是电影人对霓虹灯下善男信女的辩证式思索。

《港囧》的创作显然避开了母题的延续。同样是人在囧途,但徐峥已经从前两部中的“被动裹挟”上升到主动参与,他不再是老板或者商业人士,也不再是为了回家过年或者寻找授权人而误入波折。《人在囧途》中的李成功在影片开始被情人唆使离婚,《泰囧》中的徐朗在出发泰国前被妻子要求离婚,而在《港囧》中,徐峥终于直面爱情的纠结,将它单拎出来打造。所以有人说这是徐峥囧系列的3.0版本。爱情是囧系列不耀眼却逃不开的结,前两部的爱情是故事发生的肇端,而《港囧》中的爱情渲染了故事始终。囧系列的爱情总是被三种身份笼罩:丈夫、妻子和三个变化的角色(情人、事业、初恋),戏谑地说,徐峥在前两部中解决了情人和事业的问题,本次终于得以和男同胞集体怀旧。

电影中的徐来在旅游观光车上说了这样一段:“我等了20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告诉自己,我的青春岁月真实存在过”。歇斯底里的宣言书似乎在告诉观众,没被青春中伤过的导演不是一个好演员,可惜徐峥这次太过投怀送抱了。荷尔蒙旺盛的悸动期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而在批评家看来,青春,最容易贩卖。观照现实抚慰老男人,告诉他们制造胸罩不是理想,热爱梵高追求情怀才是风雅,但是于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而言,这样的材料俯拾即是,徐峥打响的并不是第一枪。所以3.0版本的《港囧》,观众认可之,因为他似乎还带着徐峥三年前初出茅庐呈给观众的新鲜和诚意,但观众亦批评之,因为笑点成了包袱,影院成了剧场,消费初恋难避讨巧之嫌,导致影片人工斧凿痕迹略重。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四十三岁的徐峥另辟蹊径,用一种安全的方式注解男人的不惑之年,或许更准确来讲,是不惑之惑。不论是港片金曲还是黄金配角,不论是武打动作还是甜情蜜意,我相信这既有导演情感驳杂的困境,也象征着导演转变的努力。因为下一个三年,甚至八年,都不止于《港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