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解救吾先生》:比华子更有魅力的罪犯,是董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解救吾先生》:比华子更有魅力的罪犯,是董雷

从电影本身的角度说,这片子不差。导演丁晟讲了一个完完整整的故事,逻辑通顺,镜头语言流畅,至少是合格的作品。

《解救吾先生》海报。图片来源:网络

主打国庆档期的《解救吾先生》上映后,有毒舌的影评人指出此片连《法制进行时》都不如,这话说得有点儿难听,可是甭管话多难听,咱得辩个理儿。

从电影本身的角度说,这片子不差。导演丁晟讲了一个完完整整的故事,逻辑通顺,镜头语言流畅,至少是合格的作品。对影片不满的人的意见主要是:您这电影究竟想说什么,反映什么现实问题——明明说好的根据“吴若甫绑架案”真实事件改编,片尾来个“本故事纯属虚构”是闹哪样?说的更明白点,观众想知道,这部打着“真实事件改编”标语的电影,呈现给我们的究竟是哪门子的现实?

中国的犯罪题材影视作品中一向不乏现实主义的一脉,甚至当年的部分海岩剧,如《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也曾经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试图触摸中国社会阶层断裂的现实。而《解救吾先生》却干脆放弃了这些,电影从犯罪始至入狱终,是一段掐头去尾的“好戏”。在电影的最后,王千源饰演的华子和母亲在监狱中相遇,华子哭完了,我们也知道导演的故事到这里就讲不下去了。丁晟拼命地让这戏变得好看,动用了十八般武艺,却完全不知道这段戏剧残篇应该被嵌入到中国社会现实的哪个层面上。的确,在影视界都在比拼谁更烧脑的今天,现实主义和纪实风格已经不再是什么好听好使的标签。

《解救吾先生》开场的那段京戏配乐和镜头高速运动下冬日北京的夜景十分精彩,曾有一个瞬间令人想起了十多年前(1999年)的《一二一枪杀大案》。这部以纪实风格著称的20集电视连续剧至今都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部杰作,甚至在文艺青年扎堆的豆瓣上如今还保持着“9.1”的高分。在那部戏里,同样有一个令人见之胆寒的罪犯,名字叫董雷。

除了高度写实的风格和演员(西安市刑警分队的许多警员以真实身份参演了这部电视剧)出色的“表演”之外,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部作品对于中国底层社会现实不加掩饰的展现。中国西部城市里底层人物(不限于罪犯)的生活世界比任何浮夸的表演更能让人体会到惶恐不安。在那部剧里,几乎不需要表演,观众就能感受到犯罪分子的邪恶和恐怖。罪犯也不需要什么复杂的人物性格,他们的性格不是个人心理学意义上的一个个艺术典型,而是一个个社会学命题,正像主题曲中唱的“什么人浪荡在大街上,是混世魔王···”。如今的电影反映人性“幽深”的太多,而反映世态人心的太少。

《一二一枪杀大案》中极富感染力的画外音和片尾的秦腔唱词“枪响了~出事了~忙活了~”的凄厉,被诸多网友视作造成童年阴影的“元凶”。其带给幼小心灵的恐惧和震撼大概只有郑渊洁的《魔方大厦》可以媲美。不过如今,《魔方大厦》是不可能有了,《一二一枪杀大案》也不可能再有了。

一位网友在豆瓣上评论中说:“这部剧太TM写实了,要是放到现在,肯定过不了审”。《一二一枪杀大案》所代表的极度写实主义的路子,如果在管虎的《生存之民工》(2005年,豆瓣评分9.4)中可见余响的话,那么观众们看看他的《厨子戏子痞子》(2013)就知道这条路如今的确是终结了。如果再拿前不久的《烈日灼心》来说,跟7年前的《李米的猜想》一比较,不难看出曹保平究竟进步了多少。《李米的猜想》中,曹保平仍旧借“犯罪”和“悬疑”的故事线索注视着中国西南的底层人物的挣扎,而《烈日灼心》已经是一部不惜用基情噱头来吸引观众的卖弄之作。

为什么纪实风格如此之难?为什么除了插科打诨或者是影帝飙戏之外,电影不能给现实(主义)留一点点余地?

答案当然是,在这个柔性政治横行的今天,电影不想给观众留下一点点“阴影”,观众大概也受不了《一二一枪杀大案》带来的“震惊”效果。《解救吾先生》正是我们这个“喜羊羊”和“熊出没”时代的又一部“低幼化”作品。这里“低幼化”的意思是如今的犯罪类电影实在是有些过于“保护”观众了,而这种保护究竟是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的问题,还是中国电影反映现实的无力?究竟 “写实”怎么就变成了大忌?以至于《解救吾先生》中的血腥和暴力场面都得在人物的幻想中完成?

《解救吾先生》上映后,有许多专业人士就技术层面的问题对电影给予了好评,也有观众对当前中国电影技巧有余而内容不足的现状提出了质疑。在他们看来,无论是摆弄镜头过度,还是卖弄演技,都掩盖不了思想内容的贫乏和空洞。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艺曾饱受“主题先行,艺术水准不高”的诟病,今天电影的毛病在于创作者根本不想,也无暇讨论思想内容问题。当然,作为一个标准的文化商品,生产者不需考虑过多,只要观众买单就行。

除了电影叙事方面的评论之外,更多的好评者把刘德华、王千源和刘烨的演技捧上了天,对王千源更是不吝赞美之辞。王千源的演技精湛有目共睹,可是非要把一个吃饺子的镜头进行“细读”,说得神乎其神,也在某种意义上暴露了主题的苍白。

王千源被奉上影帝神坛,俨然又一个“不拼颜值,演技担当”的另类男神。然而我们大概已经可以预期他不久将登上《GQ》封面,然后秀身材,秀品位,成为这个连罪犯都要讲究“personality”的形象消费时代的另一个男色消费符号。反派人物从来就不缺乏魅力,问题在于,是否我们这个时代的罪犯都得是烫大卷发,穿韩版毛衣的硬汉?可能的确是,而董雷们将注定被遗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被遮盖。

我喜欢王千源的演技,但是我更相信,他的精湛演技需要《钢的琴》这样的作品来成就。而对《解救吾先生》来说,我不接受什么“中国电影中终于迎来了有魅力的反派”的说法,因为,还有董雷呢,比起华子,董雷更具有“震惊”效果,也更能带领我们触摸到罪犯所处的社会现实。

对了,饰演董雷的演员也姓王,名字叫王双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解救吾先生》:比华子更有魅力的罪犯,是董雷

从电影本身的角度说,这片子不差。导演丁晟讲了一个完完整整的故事,逻辑通顺,镜头语言流畅,至少是合格的作品。

《解救吾先生》海报。图片来源:网络

主打国庆档期的《解救吾先生》上映后,有毒舌的影评人指出此片连《法制进行时》都不如,这话说得有点儿难听,可是甭管话多难听,咱得辩个理儿。

从电影本身的角度说,这片子不差。导演丁晟讲了一个完完整整的故事,逻辑通顺,镜头语言流畅,至少是合格的作品。对影片不满的人的意见主要是:您这电影究竟想说什么,反映什么现实问题——明明说好的根据“吴若甫绑架案”真实事件改编,片尾来个“本故事纯属虚构”是闹哪样?说的更明白点,观众想知道,这部打着“真实事件改编”标语的电影,呈现给我们的究竟是哪门子的现实?

中国的犯罪题材影视作品中一向不乏现实主义的一脉,甚至当年的部分海岩剧,如《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也曾经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试图触摸中国社会阶层断裂的现实。而《解救吾先生》却干脆放弃了这些,电影从犯罪始至入狱终,是一段掐头去尾的“好戏”。在电影的最后,王千源饰演的华子和母亲在监狱中相遇,华子哭完了,我们也知道导演的故事到这里就讲不下去了。丁晟拼命地让这戏变得好看,动用了十八般武艺,却完全不知道这段戏剧残篇应该被嵌入到中国社会现实的哪个层面上。的确,在影视界都在比拼谁更烧脑的今天,现实主义和纪实风格已经不再是什么好听好使的标签。

《解救吾先生》开场的那段京戏配乐和镜头高速运动下冬日北京的夜景十分精彩,曾有一个瞬间令人想起了十多年前(1999年)的《一二一枪杀大案》。这部以纪实风格著称的20集电视连续剧至今都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部杰作,甚至在文艺青年扎堆的豆瓣上如今还保持着“9.1”的高分。在那部戏里,同样有一个令人见之胆寒的罪犯,名字叫董雷。

除了高度写实的风格和演员(西安市刑警分队的许多警员以真实身份参演了这部电视剧)出色的“表演”之外,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部作品对于中国底层社会现实不加掩饰的展现。中国西部城市里底层人物(不限于罪犯)的生活世界比任何浮夸的表演更能让人体会到惶恐不安。在那部剧里,几乎不需要表演,观众就能感受到犯罪分子的邪恶和恐怖。罪犯也不需要什么复杂的人物性格,他们的性格不是个人心理学意义上的一个个艺术典型,而是一个个社会学命题,正像主题曲中唱的“什么人浪荡在大街上,是混世魔王···”。如今的电影反映人性“幽深”的太多,而反映世态人心的太少。

《一二一枪杀大案》中极富感染力的画外音和片尾的秦腔唱词“枪响了~出事了~忙活了~”的凄厉,被诸多网友视作造成童年阴影的“元凶”。其带给幼小心灵的恐惧和震撼大概只有郑渊洁的《魔方大厦》可以媲美。不过如今,《魔方大厦》是不可能有了,《一二一枪杀大案》也不可能再有了。

一位网友在豆瓣上评论中说:“这部剧太TM写实了,要是放到现在,肯定过不了审”。《一二一枪杀大案》所代表的极度写实主义的路子,如果在管虎的《生存之民工》(2005年,豆瓣评分9.4)中可见余响的话,那么观众们看看他的《厨子戏子痞子》(2013)就知道这条路如今的确是终结了。如果再拿前不久的《烈日灼心》来说,跟7年前的《李米的猜想》一比较,不难看出曹保平究竟进步了多少。《李米的猜想》中,曹保平仍旧借“犯罪”和“悬疑”的故事线索注视着中国西南的底层人物的挣扎,而《烈日灼心》已经是一部不惜用基情噱头来吸引观众的卖弄之作。

为什么纪实风格如此之难?为什么除了插科打诨或者是影帝飙戏之外,电影不能给现实(主义)留一点点余地?

答案当然是,在这个柔性政治横行的今天,电影不想给观众留下一点点“阴影”,观众大概也受不了《一二一枪杀大案》带来的“震惊”效果。《解救吾先生》正是我们这个“喜羊羊”和“熊出没”时代的又一部“低幼化”作品。这里“低幼化”的意思是如今的犯罪类电影实在是有些过于“保护”观众了,而这种保护究竟是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的问题,还是中国电影反映现实的无力?究竟 “写实”怎么就变成了大忌?以至于《解救吾先生》中的血腥和暴力场面都得在人物的幻想中完成?

《解救吾先生》上映后,有许多专业人士就技术层面的问题对电影给予了好评,也有观众对当前中国电影技巧有余而内容不足的现状提出了质疑。在他们看来,无论是摆弄镜头过度,还是卖弄演技,都掩盖不了思想内容的贫乏和空洞。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艺曾饱受“主题先行,艺术水准不高”的诟病,今天电影的毛病在于创作者根本不想,也无暇讨论思想内容问题。当然,作为一个标准的文化商品,生产者不需考虑过多,只要观众买单就行。

除了电影叙事方面的评论之外,更多的好评者把刘德华、王千源和刘烨的演技捧上了天,对王千源更是不吝赞美之辞。王千源的演技精湛有目共睹,可是非要把一个吃饺子的镜头进行“细读”,说得神乎其神,也在某种意义上暴露了主题的苍白。

王千源被奉上影帝神坛,俨然又一个“不拼颜值,演技担当”的另类男神。然而我们大概已经可以预期他不久将登上《GQ》封面,然后秀身材,秀品位,成为这个连罪犯都要讲究“personality”的形象消费时代的另一个男色消费符号。反派人物从来就不缺乏魅力,问题在于,是否我们这个时代的罪犯都得是烫大卷发,穿韩版毛衣的硬汉?可能的确是,而董雷们将注定被遗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被遮盖。

我喜欢王千源的演技,但是我更相信,他的精湛演技需要《钢的琴》这样的作品来成就。而对《解救吾先生》来说,我不接受什么“中国电影中终于迎来了有魅力的反派”的说法,因为,还有董雷呢,比起华子,董雷更具有“震惊”效果,也更能带领我们触摸到罪犯所处的社会现实。

对了,饰演董雷的演员也姓王,名字叫王双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