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柯档案馆
2月10日奥斯卡落幕,《寄生虫》无疑成为最大赢家,一举拿下四座小金人,一时间风光无两,由此奉俊昊也大步赶超了李安(两座最佳导演奖、一座最佳外语片奖),打破了亚洲冲奥的天花板。韩国电影再次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而近几年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却差强人意,上一次在奥斯卡获奖还是2014年的《一代宗师》,获得最佳摄影和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昨天在网络上看到一组数据,令人心惊:2018年韩国上映引进片1210部,中国内地上映引进片122部,差距为1088部。不知道2019年的数据如何,但结合这几年韩国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发展,这组数据也不会差太多,对比明显。
再从电影本身来说,《寄生虫》是典型的社会题材电影,触及的核心议题是贫富差距,而诸如《寄生虫》这样的电影,已然成为了韩国电影的标签,近几年出了一部又一部改变国家的电影,《辩护人》《熔炉》《燃烧》等等。不管有多少争议,奉俊昊和他背后的韩国电影都走到了那里,比起质疑或许我们可以思考一下,韩国电影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而我们又为什么“走下神坛”?
《寄生虫》是奉俊昊近二十年经验积累的情况下完成的作品,而他之前的作品《杀人回忆》《汉江怪物》《母亲》《雪国列车》《玉子》等,都表现出了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是典型的类型片。《杀人回忆》(2003年)诞生于韩国电影振兴浪潮,为韩国和东亚电影的类型化尝试展现更多可能;
在早期韩国电影更多的是在效仿好莱坞和香港电影,类型片真正发展起来大概要从1999年说起。电影《生死谍变》成功挑起了韩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创造了620万人次的观影纪录,掀起了社会题材电影的狂潮。而它们真正走出韩国、走向国际则是在2010年之后。这段时间出了几部闻名的“改变国家”的电影。
2011年,根据真实性侵儿童事件改编的韩国电影《熔炉》上映后上万人要求重新调查原案。最终迫使韩国出台了著名的“熔炉法”,也就是《性侵害防止修正案》。《素媛》也激发了数十万观众请愿,要求嫌犯被判处无期徒刑。而以韩国前总统为原型的《辩护人》,甚至推动了33年前的一场冤案得以翻案。此外还有《辩护人》、《恐怖直播》、《柏林》等,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2018年李沧东的《燃烧》上映十天之后,接连打破韩国电影首映、单日观影量以及最快突破500万票房的纪录,刷新了戛纳场刊历史最高评分。
图/《熔炉》
把重点放在阶层批判和人性剖析上,这也是韩国电影的标志风格。我们一直都在说,韩国工业电影带有很浓重的好莱坞气息,套路重复。这也没错,韩国电影原本起步于对好莱坞模式、特别是类型片的学习和模仿,其血液中有着与好莱坞契合的基因。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好莱坞背景下,韩国是如何写出自己的特色故事的。我们缺乏的正是这种讲故事的能力。
韩国诸如奉俊昊李浩东这些电影人,成长于韩国最动荡的年代,也感受了韩国电影的重要发展阶段,可以说对社会议题的执着和敏感几乎写进了这代人的基因。
而在社会题材的作品创作,坚持的是“强剧情、强剧本”路线,虽然保留了好莱坞的叙事模式,但会将很大一部分精力和赌注压在本土化上,编剧团队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把心思放在故事的构思上,将电影中的民族性和现实性释放到极致,由此以小搏大。比如,电影《恐怖直播》在一个狭小的直播间内营造出让整个国家陷入恐慌的大格局,依靠演员表演和剧本强度撑起影片完成度。
而反观我们,不乏《西游》系列动辄几个亿的大制作影片,也不乏《爱情公寓》这样的恶意消费情怀的纯商业化电影,追求大制作、重利益,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故事内核。而这样的电影不在少数。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一遍遍的回看《霸王别姬》,唏嘘中国电影目前的发展,因为属于电影的“风骨”少之又少。
不光是电影,在电视剧中也多次出现抨击政府、社会的敏感话题,当我们还在思忖如何过审的时候看看隔壁,为什么韩国可以毫无顾虑的展示这些?
1984年,韩国废除了幽灵一般的审查制度,1996年又出台了分级制度。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韩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他们很快就走出了山寨好莱坞以及抄袭膜拜老式港片的层面。各种杂糅类型片层出不穷,电影工业基础愈加成熟。
韩国电影人也表现出异常的团结,全民为维护本土电影而努力。
1998年韩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宣布开放外国电影配额。开放配额意味着好莱坞电影将以倾销的姿态进入韩国,冲垮韩国本土电影。而后电影人纷纷走上街头,以示抗议。这场行动被称为“光头运动”。
韩国在1980s确定了“电影扶持计划”,给予电影制作以资金和政策支持。另外独立于官方的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也发挥重要的作用。韩国电影类型得以多元发展,乃至进军欧洲三大奖项,振兴委员会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
宽松的创作环境,全民的支持,扎实的工业体系以及扎实的人才培养输出,对作品的执着,对民族性的坚持……成就了韩国电影目前的成就。《寄生虫》的出现倒不至于一下子把韩国电影推上神坛,只是一方面埋下了韩国民族文化产业希望的种子,另一方面,这番成就也会成为对亚洲电影的鞭挞和督促。
这两年我们总说口碑为王的时代来了,也确实观众越来越看重电影的质量,《我不是药神》等现实题材的电影也碰触了社会性的一面,乐观吗?有。只是离真正的创作自由还有距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