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如何保障困难家庭和流动人群的基本生活?如果这些困难人群发生了感染,又如何进行救助?
2月14日下午,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李勇发布一组数据:截至今天,上海全市18.4万困难群众(家庭)、672名集中安置的生活无着人员,无一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1月24日至2月13日,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共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456人次,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病例。
李勇介绍,疫情爆发后,民政部门先后6次紧急下发通知,部署本市社会救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各类困难对象的保障工作。
“我们第一时间将‘最低生活保障金’‘价格临时补贴’等救助资金发放到位,不断不乱,不受疫情影响。”李勇透露,“截至1月31日,全市已支出救助资金1.95亿元。”
为确保困难群众救助落实,市民政局加大了临时救助力度。李勇表示,市民政局明确,对感染“新冠肺炎”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可直接给予临时救助;对其他生活困难患者,街道(乡镇)可先行救助;对因患“新冠肺炎”造成重大生活困难的,可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加大救助力度。
那么,只有拥有上海户口的人才能接收救助吗?李勇表示,市民政局已经放宽了户籍地申请限制,对因探亲、旅游、务工等原因在本市罹患“新冠肺炎”,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流动人口,明确由急难发生地的街道(乡镇)直接实施临时救助。
“此外,考虑到困难群众可能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减少出门或无法出门,民政部门还延长了‘粮油帮困卡’‘粮油帮困券’等帮困项目的票证使用期限。”李勇说道。
为使救助尽快到位,李勇介绍,市民政局简化了疫情防控期间社会救助的审核确认等流程,如:对新申请“低保”等社会救助的家庭,暂时取消入户调查和民主评议环节;对已经享受低保等社会救助的困难家庭,暂不进行定期复审,相关手续可在疫情解除后进一步完善等,以确保困难群众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救助。
李勇还介绍了各区在政策之下实施的有针对性的救助措施,“普陀、长宁、松江等区开通了‘疫情防控期间社会救助绿色通道’,推行了社会救助申请审核确认全流程网上办理等。松江区则动员了区内社会组织向困难群众捐赠防护口罩、大米、食用油等。”
对于疫情防控期间在上海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李勇则表示民政部门已经积极协调公安机关、城管部门落实街面巡查职责,做好问询劝导、转介处置、送医救治等工作,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力度。
“我们也进一步强化了对救助管理机构的卫生防疫规范,明确凡未经状况查核、体温测量、健康检视的‘来站求助’或‘站际交接’等人员,一律不得入站。”李勇说,“如遇来站人员有发烧症状即将其单独隔离观察或送医。同时,疫情期间若无特殊情况,各级救助机构已暂停接送受助人员返乡。”
李勇透露,目前管理机构和托养机构已实施封闭式管理。
尽管各类困难群众、流动人口中无人感染,市民政局仍然要求强化风险防范,确保特殊时期民生兜底服务到位。
据李勇介绍,市民政局已牵头各区民政局,建立了“全市社会救助条线疫情一日一报”制度。各区、各街镇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全面摸排、重点关注、及时掌握辖区内疫情感染人员生活状况,细致了解救助对象的健康状况、家庭生活状况及其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密切接触者的接触情况,同时加强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各区每天都做到无特殊情况‘常规报’、有特殊情况‘随时报’,力求全覆盖、无遗漏。”
截至昨天,全市各区、各街镇已走访排查困难对象累计约21.23万人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