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那些属于农耕文明的记忆已经渐行渐远,人们习惯了霓虹灯,习惯了空调,习惯了自来水,习惯了一切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那些曾经一家人围着灶台,在一盏昏黄马灯下生活的场景,或许早已成为了昨日云烟。
文明带来了快捷、高效,但文明又何尝不是让我们失去了温馨的人情味呢?让我们重温一下农耕时代,那些已经遥远的记忆……
马灯,又名桅灯,是上世纪产生在中国的一种照明工具。它以煤油作灯油,再配上一根灯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止风将灯吹灭,夜行时可挂在马身上,上世纪70年代流行甚广。
过去吃面靠石磨推,丝罗、笸箩也是工具!
这种叫“风婆”的东西,用途可大了!它能使谷子与瘪谷,米与糠分离!
过去的锅灶,还有风箱助燃。
碾子,原始的大米加工工具。麦黍、玉米等粮食脱壳、去皮及碾碎加工时使用石碾子。碾子由碾台、碾盘、碾滚和碾架等组成。碾盘中心设竖轴,连碾架,架中装碾滚子,多以人推或畜拉,碾盘和碾滚上分别由石匠凿刻着很有规则的纹理,其目的是增加碾制粮食时的摩擦力,通过碾滚子在碾盘上的滚动达到碾轧加工粮食作物的目的。
步犁,一种改良的畜力犁,比旧式犁耕得较宽、较深,耕时人须随犁步行。
锄头,专用于种耕、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
秧耙子,为秧松土、除草的工具。
耙子,搂草的工具。
条筐,绿色环保,比塑料袋实用多了!
簸箕由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一种扬米去糠的器具。
草鞋耙子,编草鞋的工具。
小磨子,磨绿豆丸子的工具。
蒜臼子,一种主要用于制作蒜泥的工具,由一个钵子和一个蒜锤组成。用的时候,握蒜锤,用力敲击容器里的蒜瓣等物体,直到成泥或碎沫。
鱼罩,捕鱼的工具,也可以关养家禽。
小板凳,还别说,现在还真是难得一见!
秧马,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时发明,尚无定论。北宋开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头尾翘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骑坐,其腹以枣木或榆木制成,背部用楸木或桐木。
水桶,挑水的工具。过去吃水,全靠它帮忙!
容器,具有防鼠功能。
斗,量器。一斗为十升,约30斤。
升,量器。一升约3斤。
淘米箩
石磙(又名碌碡)。石制的圆柱形农具,总体类似圆柱体,中间略大,两端略小,宜于绕着一个中心旋转。用来轧谷物、碾平场地等。
水车,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是先人们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高超劳动技艺,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相传为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
捆东西的绳扣,是不是很可爱?
耧,古代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把扶,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这种农作工具是现代播种机的前身。
捕鼠器,一种用于灭鼠的板式老鼠夹。翻板两侧的销子穿进铆板的孔中悬于座板与踏板之间,三者共同构成一体的底座,用以模糊老鼠的视觉,易于诱它步入危险区。踏板的金属槛,用以窒息被打倒后的老鼠的呼吸,并使它难以挣脱。此款捕鼠器使用时安全省工,易诱老鼠上夹被打圈旋簧压毙。
各种篾制的容器。绿色环保,对人有益。
独轮车,俗称“手推车”。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是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特别在北方,几乎与毛驴起同样的作用。
铁匠,打铁或锻造铁器的工匠。铁匠也是一门古老的职业,他们以铁为原料,只凭手中一把小小的铁锤就能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风箱,用来产生风力的设备,由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木箱构成。操作人员用手拉开活动木箱,空气通过进气口使风箱的皮橐内充满空气,而且并不塌缩,再拉动其体能够将其内的空气压出,空气通过输风管,可以进入熔炼炉中,用于炼铁。最常见的一种由木箱、长方形活动木箱构成,用来鼓风,使炉火旺盛。
菜耙子,菜农的生产工具。
钞耙,平整水田的工具。
鱼篓,一种盛鱼的器具。
连筋,简单的打场工具。
纺车,一种采用纤维材料如棉、麻、毛、丝等来生产线或纱的设备。纺车通常有一个用手或脚驱动的轮子和一个纱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