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金银潭重症病区的上海医疗队:惟愿患者早日康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金银潭重症病区的上海医疗队:惟愿患者早日康复

“回家隔离观察也好,去普通病房继续治疗也好,只要患者病情好转,对我们这些医护人员来说,就是最大的欣慰。”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2月19日,又一批由上海市6家医院共513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乘包机前往武汉。自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已派出千余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的诊疗。

随着时间的展开,医疗队的救治工作逐步迈入正轨,这批来自上海的医护人员也与武汉当地的患者们磨合出了理解与信任。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主管护师张文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阮正上都是除夕夜出发的上海第一批医疗队成员。

界面新闻收集并整理了二人发回的日记,从中梳理出其这段时间在金银潭医院北三楼重症病区的所见所思。

“一线工具紧缺,我自制了简易约束带”

1月29日,金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主管护师张文英首次正式进入金银潭医院急危重病房。她最初被安排到北二楼轻症病房工作,但由于护理人力资源短缺被紧急调往危重症护理组支援。

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异常繁重,没有一刻闲暇。除治疗、日常护理和巡查记录外,病人的如厕、喂饭等生活护理工作也需由张文英这样的护士承担。“一个班头上和病人接触多了,动作大了,难免戴的手套有松动。面对具有强大传播力的病毒,意味着我们随时可能被暴露感染。那一刻,从来没有这么真切地感受到死亡离我这么近,但在严峻的前线,我们医护工作者没有退缩。”

张文英。图片来源: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张文英负责护理的是一间四人的重症病房外加走廊的一名轻症患者。重症病房4人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一名52岁的男性是气管插管患者,留置胃管和导尿管,需要三个微泵为其持续维持药物治疗,必要时医护人员还需为其进行吸痰。

该患者日常表现较烦躁,为防止其意外拔管,在一线护理工具紧缺的情况下,张文英灵机一动,利用避光网套和绷带等现有资源制作了简易的手套式约束带。“使用下来效果不错,病人没有出现拔管现象,准备在其他有需要的病人身上也效仿一二。”她在日记中写道。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她所负责的病人中,还有一位2月10日凌晨收治的阿姨,因疾病转变快,搬运多次,左大腿髋部有明显的受压破损。张文英想到了上海后方的医院特意为医疗队队员快递的敷料,可用于因佩戴口罩而导致的面部与鼻部压疮破损,但也能帮助阿姨减轻痛苦。经张文英的提议,队员们一致同意将为数不多的敷料留给阿姨用。张文英在日记中记录道,“阿姨的伤口日渐好转,我想这是对我们队员最好的奖励”。

“在重症病房的每一天,都是和病毒赛跑”

1月26日下午2点半,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阮正上跟随上海医疗队第一批共84名医护人员首次进驻金银潭医院,被分配到北三楼的重症病区。病区的27位患者中,有15人需要无创呼吸机的支持

阮正上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需要熟悉的地方太多了,除了楼层房间的布局,还有开医嘱写病史需要用到的信息系统操作界面。为此,他自己摸索各种操作细节,并研究每位患者的病史。

阮正上所在的小组负责病区里10位患者的诊疗工作,其中有8位是危重症。2月1日,上海医疗队为一名肺功能不好的患者开启了第一台ECMO。“这名患者此前每次呼吸都喘着粗气,启用ECMO之后,氧饱和度维持在95左右,算是平稳了,也能睡个好觉。”

他在日记中写道:“一开始面对这么多重病人,我们也没有把握,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经验也不足,我主要负责调整呼吸机的设置,抗病毒、抗感染,调节免疫力。在重症病房的每一天,都是在和病毒赛跑。”

阮正上。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不过让阮正上欣慰的是,组里的10位重症患者在两周内换了一大半,许多脱离了危险期的患者病情渐趋平稳,从重症病房转去了普通病房。他回想起刚到金银潭医院的头几天,每天都有好几个病人要抢救,现在大部分患者的情况都比较平稳,“情况的确在变化”。

他负责的一位老人最近精神也好了很多。刚接触这位患者的时候,老人几乎一分钟也离不开无创呼吸机面罩,稍有医生给她调节呼吸机的参数,她就容易喘不上气。甚至连护士给她翻个身,老人的心率都能从90次/分钟一路爬升到150次/分钟。

阮正上在日记中记录道,那时候老人心情很不好,对医务人员也不太信任。但经过上海医疗队日复一日的诊疗、护理,情况逐渐好转了。“现在,老太太虽然说话依旧没什么力气,但整体情况平稳,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也增加了不少。”

自从来到武汉后,阮正上每天的神经都高度紧张,几乎没有一刻能放松下来,“在危重病房,每分每秒都可能有紧急情况发生”。而让他最开心的,莫过于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能平安地走出北三楼的病房。“回家隔离观察也好,去普通病房继续治疗也好,只要患者病情好转,对我们这些医护人员来说,就是最大的欣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金银潭重症病区的上海医疗队:惟愿患者早日康复

“回家隔离观察也好,去普通病房继续治疗也好,只要患者病情好转,对我们这些医护人员来说,就是最大的欣慰。”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2月19日,又一批由上海市6家医院共513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乘包机前往武汉。自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已派出千余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的诊疗。

随着时间的展开,医疗队的救治工作逐步迈入正轨,这批来自上海的医护人员也与武汉当地的患者们磨合出了理解与信任。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主管护师张文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阮正上都是除夕夜出发的上海第一批医疗队成员。

界面新闻收集并整理了二人发回的日记,从中梳理出其这段时间在金银潭医院北三楼重症病区的所见所思。

“一线工具紧缺,我自制了简易约束带”

1月29日,金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主管护师张文英首次正式进入金银潭医院急危重病房。她最初被安排到北二楼轻症病房工作,但由于护理人力资源短缺被紧急调往危重症护理组支援。

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异常繁重,没有一刻闲暇。除治疗、日常护理和巡查记录外,病人的如厕、喂饭等生活护理工作也需由张文英这样的护士承担。“一个班头上和病人接触多了,动作大了,难免戴的手套有松动。面对具有强大传播力的病毒,意味着我们随时可能被暴露感染。那一刻,从来没有这么真切地感受到死亡离我这么近,但在严峻的前线,我们医护工作者没有退缩。”

张文英。图片来源: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张文英负责护理的是一间四人的重症病房外加走廊的一名轻症患者。重症病房4人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一名52岁的男性是气管插管患者,留置胃管和导尿管,需要三个微泵为其持续维持药物治疗,必要时医护人员还需为其进行吸痰。

该患者日常表现较烦躁,为防止其意外拔管,在一线护理工具紧缺的情况下,张文英灵机一动,利用避光网套和绷带等现有资源制作了简易的手套式约束带。“使用下来效果不错,病人没有出现拔管现象,准备在其他有需要的病人身上也效仿一二。”她在日记中写道。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她所负责的病人中,还有一位2月10日凌晨收治的阿姨,因疾病转变快,搬运多次,左大腿髋部有明显的受压破损。张文英想到了上海后方的医院特意为医疗队队员快递的敷料,可用于因佩戴口罩而导致的面部与鼻部压疮破损,但也能帮助阿姨减轻痛苦。经张文英的提议,队员们一致同意将为数不多的敷料留给阿姨用。张文英在日记中记录道,“阿姨的伤口日渐好转,我想这是对我们队员最好的奖励”。

“在重症病房的每一天,都是和病毒赛跑”

1月26日下午2点半,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阮正上跟随上海医疗队第一批共84名医护人员首次进驻金银潭医院,被分配到北三楼的重症病区。病区的27位患者中,有15人需要无创呼吸机的支持

阮正上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需要熟悉的地方太多了,除了楼层房间的布局,还有开医嘱写病史需要用到的信息系统操作界面。为此,他自己摸索各种操作细节,并研究每位患者的病史。

阮正上所在的小组负责病区里10位患者的诊疗工作,其中有8位是危重症。2月1日,上海医疗队为一名肺功能不好的患者开启了第一台ECMO。“这名患者此前每次呼吸都喘着粗气,启用ECMO之后,氧饱和度维持在95左右,算是平稳了,也能睡个好觉。”

他在日记中写道:“一开始面对这么多重病人,我们也没有把握,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经验也不足,我主要负责调整呼吸机的设置,抗病毒、抗感染,调节免疫力。在重症病房的每一天,都是在和病毒赛跑。”

阮正上。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不过让阮正上欣慰的是,组里的10位重症患者在两周内换了一大半,许多脱离了危险期的患者病情渐趋平稳,从重症病房转去了普通病房。他回想起刚到金银潭医院的头几天,每天都有好几个病人要抢救,现在大部分患者的情况都比较平稳,“情况的确在变化”。

他负责的一位老人最近精神也好了很多。刚接触这位患者的时候,老人几乎一分钟也离不开无创呼吸机面罩,稍有医生给她调节呼吸机的参数,她就容易喘不上气。甚至连护士给她翻个身,老人的心率都能从90次/分钟一路爬升到150次/分钟。

阮正上在日记中记录道,那时候老人心情很不好,对医务人员也不太信任。但经过上海医疗队日复一日的诊疗、护理,情况逐渐好转了。“现在,老太太虽然说话依旧没什么力气,但整体情况平稳,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也增加了不少。”

自从来到武汉后,阮正上每天的神经都高度紧张,几乎没有一刻能放松下来,“在危重病房,每分每秒都可能有紧急情况发生”。而让他最开心的,莫过于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能平安地走出北三楼的病房。“回家隔离观察也好,去普通病房继续治疗也好,只要患者病情好转,对我们这些医护人员来说,就是最大的欣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