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曹婧晨@环球老虎财经
海南海药称公司可批量生产瑞德西韦制剂,然而随后又澄清表示自己能生产的只是试验样品。股价在短暂反弹后,随后又跌了回去。近些年来,海南海药的资本动作让人眼花缭乱:大举并购、投资PE、炒股、理财、建设大型工程项目、购买房产等资本动作连连,而在大股东资金链紧绷,为期一年的控制权转让意向还未落定的时候,海南海药的实控人似乎仍然对公司市值颇有诉求。
2月19日,“瑞德西韦”概念股之一海南海药一度触底跌停,跌幅收于-8.88%。这只资本市场近阶段的明星股曾宣布,公司通过与国内外合作伙伴的紧密合作,已进行瑞德西韦制剂的中试生产,可批量生产瑞德西韦 50mg、100mg 两种剂型。目前,公司已具备规模化批量生产能力,瑞德西韦制剂(50mg/支、100mg/支)年产能可达 350 万支。公司可以根据国家的安排和社会的需要,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随时安排生产。
瑞德西韦被认为是治疗新冠肺炎的潜在有效药物,其在资本市场备受关注,而宣称已经已经完瑞德西韦原料药及制剂工艺研发的博瑞医药和海南海药同样在市场引起重大反响。据了解,瑞德西韦是吉利德公司的创新药,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同行药企短时间不能简单复制,而海南海药声称“公司已具备批量化成产能力”。
不过,随即两日后,海南海药又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称,现阶段,公司和国内外合作伙伴生产的瑞德西韦原料药和制剂主要为临床前期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试验样品,不会用于投入市场销售,预计该产品不会对公司 2020 年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不过,这难挡二级市场的“爆炒”。2月17日开盘,海南海药股价一字涨停。且不论海南海药是否具备瑞德西韦批量生产能力,这家公司过往的故事却也是精彩绝伦。
2009年新医改后,公司雄心壮志,资本市场猛如虎,投了一堆黑科技,抗癌药,CAR-T细胞治疗,人工耳蜗,远程医疗。然而资本战线过长,海南海药大股东如今正面临卖身央企的决定。只是在意向协议框架下,控制权转让尚未坐实,海南海药似乎对资本市场的估值,颇有执念。
埋在并购里的“医药梦”
在刚过去的2019年,对于海南海药来说有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一是国资成为新的控股股东,二是推动中国抗体赴港上市。过去几年,在海南海药资本动作频频背后,问题也正在显现。
资料显示,海南海药,成立于1992年,第一大股东深圳市南方同正投资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刘悉承。海南海药业务布局涉及药品研发制造、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及医疗服务四大板块,核心产品包括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纳、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及注射用磷酸肌酸钠等。
按照2017年年度报告,公司81.63%的营业收入来自普药及头孢类产品,由该信息大致可以推出公司生产的药品竞争性不强,基本上靠普药收入。
2009年3月,政府开始实施新医改,将基本药物纳入报销,可谓是医药行业的转折之年。在这一年海南海药称要配合政府做好医疗改革,扩招销售人员,扩大销售,欲踩在风口起飞。然而行业利好仅仅一年,2010年公司盈利却下滑了50%,而销售费用却逐年增多。公司将这一年业绩上的失利归咎于水灾、火灾,以及大幅的投入,这一点在销售费用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一年公司销售费用增加3503.62万元,同比增加64.43%。
或许是从这次火灾中海南海药看到了自身规模和技术上的短板,而扩大规模最快的就是兼并购,这一年开始公司加快了资本运作,资本运营这一词首次出现在了董事会的报告里。
其称,公司将继续以制药为主业,专注于抗生素、抗肿瘤和肠胃等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公司将通过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并举,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介入医药类相关产业,把公司发展成为集新药研发、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医药制剂和医疗器械为一体的综合医药企业。
可以看到,海南海药的主业是抗生素和中药等研发密度偏低的药品。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3月,海南海药的子公司上海力声特自主开发的人工耳蜗拿到国家药监局的批文,跨界做起了人工耳蜗。凭借国内几乎独一无二的人工耳蜗技术,彼时海南海药备受市场青睐。不过颇为尴尬的是,2014年媒体爆出中科院院士王正敏“克隆”国外“人工耳蜗”样机冒充自主研发,并获得国家多项研究经费。
而海南海药正是购买这一专利技术的乙方,一时间被卷入“学术造假”漩涡。无论海南海药以公告形式或带患者方式澄清产品质量无问题,但除了打压下去了进口品牌价格外,人工耳蜗产品上市两年市场一直低迷是事实。2019年5月27日,海南海药发布公告,旗下控股子公司力声特已取得国家药监局办法的《医疗器械注册证》,该公司“人工耳蜗植入体”产品获得注册。这就意味着,随着此次注册证的获得,海南海药新一代人工耳蜗产品取得重大突破。
近些年来,海南海药的资本动作让人眼花缭乱,大举并购、投资PE、炒股、理财、建设大型工程项目、购买房产等动作连连。
这其中投资的比较成功的当属中国抗体。2013年4月,海南海药便以总价990万美元完成对中国抗体40%股权的收购,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持有25.06万股普通股及87.14万股A轮优先股。借由入主中国抗体,海南海药企图进入生物医药市场,在单克隆抗体领域谋求技术优势。2015年-2016年间还曾定增募资35亿元,豪赌互联网项目。2016年海南海药提出“形成‘大健康产业’业务体系”以来,海南海药对医院发起并购,在创新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均有涉足。
与增发和质押,控制权拱手出让
而频繁的资本运作,让大股东南方同正的资金链开始告急 。
至2017年下半年,南方同正所持的股份质押比例高达99.49%。同年,南方同正还通过发行可交换债券“17同正”融资8亿元。最终,由于资金链紧张,南方同正持有海南海药控制权也拱手相让。
而南方同正的资金链占线过长,源于其针对公司不断的资本运作。在2011-2017年这7年间,公司做过三次增发,南方同正都进行了现金认购。而每次公司增发后,大股东又新增股票质押。比如2015年2月9日公司发行股份,10号发布《关于控股股东部分股权质押公告》,质押数量和获配数量一致。该次增发,认购者只有大股东一家。大股东借钱投资了自家上市公司,然后又质押了股份。这或许意味着,大股东参与增发认购的资金是借来的,且利率比较高,需要尽快质押出去。
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金融去杠杆的大环境导致高比例质押个股股价普遍承压。南方同正等高比例质押大股东面临生死时速。2017年,公司再次筹划增发,但停牌期间业绩暴跌,复牌直接腰斩,导致增发失败。
财报显示,2017―2018年,海南海药分别实现收入18.25亿元、24.72亿元,归母净利润8662万元、1.19亿元。但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这两年的业绩却分别净亏损2412万元、66.7万元。现金流也已告负,2018年其经营活动现金流为-5.09亿元。这两年海南海药业绩承压,靠售卖资产、收回一些对外投资来保住利润。当年,海南海药还将中国抗体的10%股权进行出售,获得处置收益约9800万元,但依旧无法补足业绩口。
最终,刘悉承不得不将海南海药的控制权拱手出让。
2019年4月30日,海南海药控股股东南方同正、刘悉承夫妇与新兴际华医药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控制权收购协议》;南方同正、海南华同实业有限公司、刘悉承签署了《表决权让渡协议》;华融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与医药控股签署了《“17同正EB”定向转让意向协议》。接盘方系新兴际华医药,背靠大型央企新兴际华集团。作为新兴际华集团的全资二级子公司,新兴际华医药实际是集团在医药板块的投资持股平台,其战略布局之一就是收购医药类上市公司作为其产业发展及资本市场运作的平台。不过,新兴际华接受控制权是有条件的:刘悉承做两年高管,人工耳蜗二代产品2020年上市,2019年底前中国抗体上市,优卡迪在2019年底前至少有两个CAR-T 1类新药产品获得临床批件。
如今,对于中国抗体的成功上市,海南海药难掩其喜悦之情,“中国抗体的成功上市,是验证公司布局大健康成果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将助推公司战略布局的进一步实现。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在摩尔金融APP或摩尔金融官方网站moer.cn看到更多个股、盘面走势分析及投资技巧,也可在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上搜索摩尔金融并关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