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最硬核出入证爆火,秒杀所有小区物业,还要全国通用,这座网红城市凭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最硬核出入证爆火,秒杀所有小区物业,还要全国通用,这座网红城市凭什么?

杭州健康码充分显示了大数据的威力。

文|金错刀频道 Diik

外地返回人员自我居家隔离14天;进出小区先测体温,出示出入证,每户每周限制出入3次……这是疫情之下的常态。

从疫情大爆发之初一些村子的硬核“隔绝”,

高速路上围堵从武汉来的车辆劝返

到城市里居民小区的大门紧锁。

接头暗号都被用上了,并且全是动态口令,一天一换的。

比文学积累还不够,还要拼书写功底,没两把刷子真不敢上手!

最普遍使用的是出入证,但有些出入证徒有其表。

刀哥的小区微信群里,讨论最多的是和其它小区比,物业的防疫措施有多差,被吐槽最多的是门禁。

最开始进门登记,后来做出入证,一张小纸片写上名字和楼号,盖个物业章。再之后小纸变大,除了姓名和楼号,又加了用来记录出入次数的表格。

只是这张出入证就没用掏出来过,更没划减过次数。

一位家在杭州的朋友则趁机向刀哥炫耀“浙江有绿码,绿码在手天下随便走!”

起初刀哥有一点点好奇,但并未关注。没过几天,又看到“绿码”正在向全国推行的消息,浙江杭州又火了。

仔细研究一番,发现这个“绿码”就是针对疫情开发的“打卡”工具,叫做健康码,确实便于防疫管理,看来出入证“下岗”的日子不远了!

1、小区“出入证”大比,最柔弱网红城市最硬核

虽然不知道“出入证”这种充满智慧的东西是谁发明的,是从哪最先开始用的,但是几乎全国人民都在用。

出入证又没有统一制式,且不说每个地方了,每个小区的出入证甚至都不一样。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对比之下,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外表严肃型。

打卡型。

一次性简约型。

简单但务实。

重设计型。

突显地方特色。

形式感十足型。

还有带奖励型的,疫情结束拿证换钱。

限时的。

专证专用型的,很有“用户思维”。

出入证花样百出,数不过来。

而在全国各地公认最硬核的通行证,就是来自中国八大古都中最“柔弱的”都城杭州,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健康码。

健康码比出入证管用,为什么?

百度词条对“健康码”的解释是:以真实数据为基础,由市民或返工返岗人员自行网上申报,经后台审核后生成属于个人的二维码。该二维码作为个人在本地区出入通行的一个电子凭证,实现一次申报,全市通用,并且适用于所有在相关城市的人员以及准备返回的人员,登录支付宝就能申请。

它将一个人的健康评估数字化,三色动态管理:绿码可以无障碍通行,黄码隔离7天,连续7天健康打卡正常转为绿码;红码则需要隔离14天,连续14天健康打卡转为绿码。

判断标准有三个维度:1、空间,结合各个地区的疫情风险情况对持码者情况做判断,杭州的数据已精确到每个村、街道;2、时间,一个人到疫区、重点疫情地区多少次,每次停留多长时间;3、人际关系,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与人的密集接触的情况。

所以得到红色或者黄色健康码,可能是持码者曾与确诊或疑似病例处于同一空间;可能与来自重点疫区有关;可能与填写申请表或健康打卡时身体的不适症状有关。

如果持码者本身并不存在异常行为或不适,耐心等待一段时间,随着系统后台大数据更新,码的颜色会更新。

如果不诚信填写信息,后台能够通过大数据筛查、分辨做出判断,一旦查出“作弊”,将一律转为红码,情节严重者,如已被传染者,将被纳入个人征信记录。杭州健康码上线之后,第二天就通报了16个不实填写信息的人。

有了健康码,最直接的好处是,居民过关时只需要经过测温和扫码两步,十分便捷,免去了证件检查和纸质登记、办理纸质通行证,且支付宝实行实名认证,除了未成年人,已经不需要单独进行持码人的身份核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交叉感染,还能减少人力的投入。

对于企业复工,也能更高效地做好防疫和员工健康管理。

很多杭州网友说“第一次因为自己绿了而这么开心”。也有人说,自己为什么不在杭州。

如果全国平台顺利启用,一码全国通行或许也不会太远。

2、线上“中国速度”!4天上线,7天推向全国

用大数据科技助力防疫,杭州走在了前头,从健康码开发到推向全国,称得上是线上版“中国速度”。

杭州市余杭区最早试行健康码,4天上线,后续上线杭州市健康码只用了1天。

现在,仅浙江省就有超过1500万人登记了健康码,包括浙江在内,已经有好几个省、直辖市实现了健康码在所有城市的覆盖,如四川、海南、重庆等,全国已经有超过100个城市的健康码已落地。

为什么杭州能最先推出健康码?

首先,数字经济基因好。

杭州数字经济基因强大,包括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H3C几家城市名片级的龙头企业在内,有1298家数字经济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也有近3000家,阿里巴巴的大数据技术更是在每年双十一的实战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与提升。

这使得杭州第一个提出“城市大脑”,是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移动支付之城”,第一个试点5G车联网,第一个提出“企业上云”,还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法院的诞生地!

而在1月底时,浙江大学的李兰娟院士就提出,无症状感染者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解决,知道他是否接触了病毒携带者或疫情高发区人群。李兰娟院士自己就接诊过无症状感染者,通过大数据很快就确定了患者接触过多个来自武汉的人。

第二,与时间赛跑。

能够在短短数日之内开发、设计、上线并大范围推广,背后是一个超大的工程,涉及的岗位除了技术、产品,还有BD、法务、隐私办、客服……有钉钉团队,有阿里云,还有全国各地的政府主管部门。

他们跑在了时间前面。

从春节期间各城市之间设立关卡排查疫情开始,支付宝产品团队就已经开始琢磨怎样提高疫情排查工作人员的效率,有人提出能不能做成在线填表单的形式。

1月31日,健康码雏形有了,是一个H5。产品团队拿着二维码到处跑,让小区居民扫码,填写信息并提交申报,做产品测试,就连余杭区委办公室的员工都被发动起来,健康码就在这样的测试中快速迭代。

2月10日,健康码的初版已经完成。当天晚上,产品团队负责人也接到了公司主管领导的指令,要求产品团队全员投入,做给浙江省做一个这样的产品。

健康码项目从一开始就没有慢下来过,技术团队两班倒,一天24小时都有人在线。

杭州以外,有的人家里停电了,就用发电机;衣柜里网络信号最好,就在衣柜里办公。

院子里信号好,虽然冷,但是可以烤着火干。

怕影响孩子睡觉就躲进厨房。

在杭州,他们吃住在公司,吃饭时一人一桌。

“作战室”里,吃喝备齐。

洗漱用品,行军床。

产品的优化过程十分磨人,曾因杭州健康码二维码下面的字体太小,客户电话被打爆。

上一秒还在测试浙江健康码,下一秒就接到了四川健康码第二天上线的任务,四川的刚顺利上线,又开始准备全国版……都在这短短的十来天时间里完成了。

对于健康码的全面推动使用,有杭州本身作为全国最成功数字经济城市的带动作用,加上阿里系大数据技术方面的公信力,构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

健康码不光给公共管理带来了创新启发,对于企业而言,也都应该培养这种超前意识,面对极端特殊情况的时候,才能做出最好的应对,抓住机会。

3、给全国人用,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

微信也有健康码,最早在深圳上线,现在也有不少城市在用了,具体功能上与支付宝健康码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支付宝的健康码只需提交一次个人信息,每天打卡,大数据动态监控,一人一码,未成年人用不了;微信的二维码有效期7天,到期重新提交,获取新码,但是可以把没有微信的家庭成员添加到自己的账户中,并为他们生成健康码。

尽管分属两大阵营,但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无论是普通居民的日常通行,还是企业的复工,用二维码代替纸质证明,能避免与其他人的不必要接触,既是安全保障也提升了效率。

但还是有一些提升空间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这两种健康码都可以监控持码者的健康状况,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满足通行条件,但却无法确认一个人的身份及权限,比如在写字楼里,无法识别一个人是否在楼内上班,也不能确认一个人是否真是小区业主。

虽然通过健康码登记并申报个人数据,但不能记录持码人在什么时间出入过哪些地点,就难以统计一起通行的人有哪些,如果某个网点发生疫情,将无法及时回溯到密切接触的人员名单。

健康码推出之初,还出现过一些非常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最常见的是颜色问题,很多网友根据红码提示进行了14天的自我隔离,身体无异,但就是不变成绿码。还有人原本是绿码,突然变成红码,直接影响了出行。

找客服得不到充分的答复,全都是制式的机器应答,没有人工服务,没有复核,问题得不到解决。

尽管后来复核通道开通了,但在不断推进使用的过程中,必然还会暴露更多问题。

这就是用户体验,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极短时间内推出健康码的意义值得肯定,但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用户体验势必要快速跟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结语:

有人说大数据红利将就此开启,因为健康码的应用确实能给大数据应用带来更多启发,如海量冷数据的提取、打通、处理和分析,或许在疫情结束后会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但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一些思考,那就是当人需要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机器做决策、依赖机器的时候,不够完善、甚至存在漏洞的用户体验,最终会演变成人被机器和数据支配的恐惧,更何况,健康码包含的个人信息太多,涉及用户隐私。

刀哥想说的是,防疫管控的是人,健康码虽然是辅助公共部门做防疫工作,但人是核心,用户体验仍然是第一位的,尤其在这种特殊时期,误判、错判会出大问题。

如何发挥更大作用,不沦为用户冷数据收集器,需要基于用户思维进行深入思考。

参考资料:

《城市硬核!首届全国小区“出入证”大赏》 中国新闻网

《全国“小区出入证”大赏来啦!还是杭州这款最“硬核”!》 杭州之声《“健康码”七天时间从杭州走向全国支付宝的程序员们都经历了什么》都市快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最硬核出入证爆火,秒杀所有小区物业,还要全国通用,这座网红城市凭什么?

杭州健康码充分显示了大数据的威力。

文|金错刀频道 Diik

外地返回人员自我居家隔离14天;进出小区先测体温,出示出入证,每户每周限制出入3次……这是疫情之下的常态。

从疫情大爆发之初一些村子的硬核“隔绝”,

高速路上围堵从武汉来的车辆劝返

到城市里居民小区的大门紧锁。

接头暗号都被用上了,并且全是动态口令,一天一换的。

比文学积累还不够,还要拼书写功底,没两把刷子真不敢上手!

最普遍使用的是出入证,但有些出入证徒有其表。

刀哥的小区微信群里,讨论最多的是和其它小区比,物业的防疫措施有多差,被吐槽最多的是门禁。

最开始进门登记,后来做出入证,一张小纸片写上名字和楼号,盖个物业章。再之后小纸变大,除了姓名和楼号,又加了用来记录出入次数的表格。

只是这张出入证就没用掏出来过,更没划减过次数。

一位家在杭州的朋友则趁机向刀哥炫耀“浙江有绿码,绿码在手天下随便走!”

起初刀哥有一点点好奇,但并未关注。没过几天,又看到“绿码”正在向全国推行的消息,浙江杭州又火了。

仔细研究一番,发现这个“绿码”就是针对疫情开发的“打卡”工具,叫做健康码,确实便于防疫管理,看来出入证“下岗”的日子不远了!

1、小区“出入证”大比,最柔弱网红城市最硬核

虽然不知道“出入证”这种充满智慧的东西是谁发明的,是从哪最先开始用的,但是几乎全国人民都在用。

出入证又没有统一制式,且不说每个地方了,每个小区的出入证甚至都不一样。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对比之下,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外表严肃型。

打卡型。

一次性简约型。

简单但务实。

重设计型。

突显地方特色。

形式感十足型。

还有带奖励型的,疫情结束拿证换钱。

限时的。

专证专用型的,很有“用户思维”。

出入证花样百出,数不过来。

而在全国各地公认最硬核的通行证,就是来自中国八大古都中最“柔弱的”都城杭州,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健康码。

健康码比出入证管用,为什么?

百度词条对“健康码”的解释是:以真实数据为基础,由市民或返工返岗人员自行网上申报,经后台审核后生成属于个人的二维码。该二维码作为个人在本地区出入通行的一个电子凭证,实现一次申报,全市通用,并且适用于所有在相关城市的人员以及准备返回的人员,登录支付宝就能申请。

它将一个人的健康评估数字化,三色动态管理:绿码可以无障碍通行,黄码隔离7天,连续7天健康打卡正常转为绿码;红码则需要隔离14天,连续14天健康打卡转为绿码。

判断标准有三个维度:1、空间,结合各个地区的疫情风险情况对持码者情况做判断,杭州的数据已精确到每个村、街道;2、时间,一个人到疫区、重点疫情地区多少次,每次停留多长时间;3、人际关系,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与人的密集接触的情况。

所以得到红色或者黄色健康码,可能是持码者曾与确诊或疑似病例处于同一空间;可能与来自重点疫区有关;可能与填写申请表或健康打卡时身体的不适症状有关。

如果持码者本身并不存在异常行为或不适,耐心等待一段时间,随着系统后台大数据更新,码的颜色会更新。

如果不诚信填写信息,后台能够通过大数据筛查、分辨做出判断,一旦查出“作弊”,将一律转为红码,情节严重者,如已被传染者,将被纳入个人征信记录。杭州健康码上线之后,第二天就通报了16个不实填写信息的人。

有了健康码,最直接的好处是,居民过关时只需要经过测温和扫码两步,十分便捷,免去了证件检查和纸质登记、办理纸质通行证,且支付宝实行实名认证,除了未成年人,已经不需要单独进行持码人的身份核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交叉感染,还能减少人力的投入。

对于企业复工,也能更高效地做好防疫和员工健康管理。

很多杭州网友说“第一次因为自己绿了而这么开心”。也有人说,自己为什么不在杭州。

如果全国平台顺利启用,一码全国通行或许也不会太远。

2、线上“中国速度”!4天上线,7天推向全国

用大数据科技助力防疫,杭州走在了前头,从健康码开发到推向全国,称得上是线上版“中国速度”。

杭州市余杭区最早试行健康码,4天上线,后续上线杭州市健康码只用了1天。

现在,仅浙江省就有超过1500万人登记了健康码,包括浙江在内,已经有好几个省、直辖市实现了健康码在所有城市的覆盖,如四川、海南、重庆等,全国已经有超过100个城市的健康码已落地。

为什么杭州能最先推出健康码?

首先,数字经济基因好。

杭州数字经济基因强大,包括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H3C几家城市名片级的龙头企业在内,有1298家数字经济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也有近3000家,阿里巴巴的大数据技术更是在每年双十一的实战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与提升。

这使得杭州第一个提出“城市大脑”,是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移动支付之城”,第一个试点5G车联网,第一个提出“企业上云”,还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法院的诞生地!

而在1月底时,浙江大学的李兰娟院士就提出,无症状感染者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解决,知道他是否接触了病毒携带者或疫情高发区人群。李兰娟院士自己就接诊过无症状感染者,通过大数据很快就确定了患者接触过多个来自武汉的人。

第二,与时间赛跑。

能够在短短数日之内开发、设计、上线并大范围推广,背后是一个超大的工程,涉及的岗位除了技术、产品,还有BD、法务、隐私办、客服……有钉钉团队,有阿里云,还有全国各地的政府主管部门。

他们跑在了时间前面。

从春节期间各城市之间设立关卡排查疫情开始,支付宝产品团队就已经开始琢磨怎样提高疫情排查工作人员的效率,有人提出能不能做成在线填表单的形式。

1月31日,健康码雏形有了,是一个H5。产品团队拿着二维码到处跑,让小区居民扫码,填写信息并提交申报,做产品测试,就连余杭区委办公室的员工都被发动起来,健康码就在这样的测试中快速迭代。

2月10日,健康码的初版已经完成。当天晚上,产品团队负责人也接到了公司主管领导的指令,要求产品团队全员投入,做给浙江省做一个这样的产品。

健康码项目从一开始就没有慢下来过,技术团队两班倒,一天24小时都有人在线。

杭州以外,有的人家里停电了,就用发电机;衣柜里网络信号最好,就在衣柜里办公。

院子里信号好,虽然冷,但是可以烤着火干。

怕影响孩子睡觉就躲进厨房。

在杭州,他们吃住在公司,吃饭时一人一桌。

“作战室”里,吃喝备齐。

洗漱用品,行军床。

产品的优化过程十分磨人,曾因杭州健康码二维码下面的字体太小,客户电话被打爆。

上一秒还在测试浙江健康码,下一秒就接到了四川健康码第二天上线的任务,四川的刚顺利上线,又开始准备全国版……都在这短短的十来天时间里完成了。

对于健康码的全面推动使用,有杭州本身作为全国最成功数字经济城市的带动作用,加上阿里系大数据技术方面的公信力,构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

健康码不光给公共管理带来了创新启发,对于企业而言,也都应该培养这种超前意识,面对极端特殊情况的时候,才能做出最好的应对,抓住机会。

3、给全国人用,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

微信也有健康码,最早在深圳上线,现在也有不少城市在用了,具体功能上与支付宝健康码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支付宝的健康码只需提交一次个人信息,每天打卡,大数据动态监控,一人一码,未成年人用不了;微信的二维码有效期7天,到期重新提交,获取新码,但是可以把没有微信的家庭成员添加到自己的账户中,并为他们生成健康码。

尽管分属两大阵营,但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无论是普通居民的日常通行,还是企业的复工,用二维码代替纸质证明,能避免与其他人的不必要接触,既是安全保障也提升了效率。

但还是有一些提升空间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这两种健康码都可以监控持码者的健康状况,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满足通行条件,但却无法确认一个人的身份及权限,比如在写字楼里,无法识别一个人是否在楼内上班,也不能确认一个人是否真是小区业主。

虽然通过健康码登记并申报个人数据,但不能记录持码人在什么时间出入过哪些地点,就难以统计一起通行的人有哪些,如果某个网点发生疫情,将无法及时回溯到密切接触的人员名单。

健康码推出之初,还出现过一些非常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最常见的是颜色问题,很多网友根据红码提示进行了14天的自我隔离,身体无异,但就是不变成绿码。还有人原本是绿码,突然变成红码,直接影响了出行。

找客服得不到充分的答复,全都是制式的机器应答,没有人工服务,没有复核,问题得不到解决。

尽管后来复核通道开通了,但在不断推进使用的过程中,必然还会暴露更多问题。

这就是用户体验,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极短时间内推出健康码的意义值得肯定,但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用户体验势必要快速跟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结语:

有人说大数据红利将就此开启,因为健康码的应用确实能给大数据应用带来更多启发,如海量冷数据的提取、打通、处理和分析,或许在疫情结束后会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但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一些思考,那就是当人需要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机器做决策、依赖机器的时候,不够完善、甚至存在漏洞的用户体验,最终会演变成人被机器和数据支配的恐惧,更何况,健康码包含的个人信息太多,涉及用户隐私。

刀哥想说的是,防疫管控的是人,健康码虽然是辅助公共部门做防疫工作,但人是核心,用户体验仍然是第一位的,尤其在这种特殊时期,误判、错判会出大问题。

如何发挥更大作用,不沦为用户冷数据收集器,需要基于用户思维进行深入思考。

参考资料:

《城市硬核!首届全国小区“出入证”大赏》 中国新闻网

《全国“小区出入证”大赏来啦!还是杭州这款最“硬核”!》 杭州之声《“健康码”七天时间从杭州走向全国支付宝的程序员们都经历了什么》都市快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