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年内光伏并购重组近30起,价值近400亿,都有哪些企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年内光伏并购重组近30起,价值近400亿,都有哪些企业?

据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不完全统计,2019年光伏企业重大并购重组案例近30起,涉及交易金额高达397.5个亿;从规模上看,超过10亿规模的并购企业有8家,交易金额达到342.46亿元,占比86%。

文|光伏头条 郝睿飞

疫情时期,原本以为中国光伏产业前进的步伐会稍稍慢下来。没想到,短短数日,通威、隆基、晶澳等光伏巨头们纷纷宣布扩产,不到10天时间,3家企业拟扩产超60GW。“强者恒强”的逻辑在光伏行业里演绎的淋漓尽致,“弱肉强食”的市场规则下,小企业顶着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仍在苦苦支撑。我们在为中国光伏产业稳步发展而点赞的时候,也为那些努力活着的中小企业捏着一把汗。

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统计,2019年内重大并购重组案例近30起,涉及交易金额高达397.5个亿,有的企业经营不善、有的企业借壳上市、有的企业投奔央国企等等。

这样的结局,对于咬紧牙关硬撑的中小企业,何尝不是另谋生路的一种选择?

1年内光伏并购重组案近30起!涉及金额近400亿!

近两年,光伏民企积极通过并购重组来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有助于优化民营企业资产配置,提高经营效率,还能推动公司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整合。

整体来看,据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不完全统计,2019年光伏企业重大并购重组案例近30起,涉及交易金额高达397.5个亿;从规模上看,超过10亿规模的并购企业有8家,交易金额达到342.46亿元,占比86%。

具体而言,去年颇具代表性的并购重组案例当属晶澳太阳能与天业通联的重组。在去年的11月,此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最终落地,天业通联发布《关于变更公司名称及证券简称的议案》公告,拟将公司中文名字变更为“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最终核准的公司名称为准),公司证券简称由“天业通联”变更为“晶澳科技”。

晶澳太阳能与天业通联的重组,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打通资本市场,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为未来业务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紧随其后的是爱旭科技与ST新梅的重组完成,去年12月20日 ,ST新梅完成了公司名称、经营范围等信息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公司名称已经由“上海新梅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爱旭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从房地产行业转型为光伏行业,主营业务为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此外,经历一波三折的协鑫新能源与华能的收购事件,伴随着1月20日保利协鑫和协鑫新能源的一纸公告暂时划上句号。早在去年6月,保利协鑫方面就与中国华能签署了签署合作意向协议,拟向后者出售协鑫新能源约51%股份,但经过近6个月尽调和谈判,华能终止收购股权,转为购买协鑫新能源部分资产。

有相关行业人士表示,随着华能这一央企大买家的加入,协鑫新能源的轻资产转型即将迎来冲刺阶段。

央企并购交易占比超3成!他们找到了大靠山

值得注意的是,从上述统计表中不难发现,央企、国企借助资本市场进行并购重组的数量在持续增加。

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关注到,2019年近400亿的并购重组案例中,收购方为央企的并购交易涉及金额为125.46亿,占比超三成。

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此前曾从电站交易端分析,去年1至11月光伏电站资产交易规模达到3.35GW,比2018年电站交易规模数提高了2.41倍, 而“大赢家”仍为能源央企。

除了通过接盘民企控股的优质光伏电站资产来实现快速扩张之外,央企入局还体现在其通过国资股份入股,企业性质从民营企业转变为国资企业,同时部分光伏民企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即将易主。

以曾经的“光伏电站大户”的熊猫绿能为例,2018年电站持有量还达到2.33GW,由于持续的现金流以及偿债能力较差等原因,在2019年甩卖了650MW电站资产;同时加之集团内部高层换血让熊猫绿能陷入经营困境,而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其长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2019年11月19日,熊猫绿能发布公告称,公司与认购人北京能源集团(以下简称:京能集团)签订认购协议,拟溢价7.76%向北京能源集团增发71.77亿股,总代价金额为17.9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6.14亿元)。

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从京能集团的官网上了解到,2月18日,京能集团通过境外投融资平台公司——京能香港,成功认购熊猫绿色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增发的71.77亿股份,持股32%成为熊猫绿能第一大股东。

同样,2018年10月因境外美元债务违约而陷入发展困境的兴业太阳能也实现了自救,与去年5月与水发能源集团签订股权收购协议,兴业太阳能将向水发(香港)配售16.87亿股认购股份,发行价为每股0.92港元。认购完成后,后者将持有兴业太阳能66.92%股份;2019年12月兴业太阳能发布公告进行了拟更名,其拟更名为“中国水发兴业能源集团”,一个新的征程即将开启。

此外,涉足光伏逆变器业务的老牌电源企业——茂硕电源,受“531”政策影响,在2019年上半年开始剥离光伏资产,回归主业。2019年12月18日,茂硕电源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顾永德及其一致行动人深圳德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德旺”)与江西省省属国有企业资产经营(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江西省国控公司”)签署了《股份转让意向协议》。

据协议显示,顾永德及其一致行动人拟向江西省国控公司或其指定投资主体转让合计不低于68,500,000股股票,占上市公司总股本不低于25%,但其最终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不超过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0%,收购后,江西省国控公司将取得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江西国资是否能够顺利入主茂硕电源,后续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也会持续跟踪报道。

国企在现阶段发展压力下,加大在光伏和风电集中地面电站的投资是必然的趋势。同时,国有资本重视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并不断投入大量资本,这也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的一年,边甩卖煤电厂,边并购光伏电站亦成为行业常态。尤其是大唐发电,在去年9月与首誉光控签订了五份股权转让协议,以53.44亿的总价回购了后者所持有的4家新能源公司和1家水电公司股权(见上表)。可见这一以煤电发展为主的央企,也在加大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布局。

不仅仅是大唐,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了解到,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正在寻求多元化与能源转型,包括神华集团、同煤集团、晋能集团、山煤集团、陕煤集团、平煤神马集团、露天煤业、潞安矿业等十多家企业正在积极跨界光伏,开拓更多市场空间。

那些努力活着的中小企业们若是与他们交友,何尝不是给未来多了一种可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年内光伏并购重组近30起,价值近400亿,都有哪些企业?

据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不完全统计,2019年光伏企业重大并购重组案例近30起,涉及交易金额高达397.5个亿;从规模上看,超过10亿规模的并购企业有8家,交易金额达到342.46亿元,占比86%。

文|光伏头条 郝睿飞

疫情时期,原本以为中国光伏产业前进的步伐会稍稍慢下来。没想到,短短数日,通威、隆基、晶澳等光伏巨头们纷纷宣布扩产,不到10天时间,3家企业拟扩产超60GW。“强者恒强”的逻辑在光伏行业里演绎的淋漓尽致,“弱肉强食”的市场规则下,小企业顶着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仍在苦苦支撑。我们在为中国光伏产业稳步发展而点赞的时候,也为那些努力活着的中小企业捏着一把汗。

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统计,2019年内重大并购重组案例近30起,涉及交易金额高达397.5个亿,有的企业经营不善、有的企业借壳上市、有的企业投奔央国企等等。

这样的结局,对于咬紧牙关硬撑的中小企业,何尝不是另谋生路的一种选择?

1年内光伏并购重组案近30起!涉及金额近400亿!

近两年,光伏民企积极通过并购重组来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有助于优化民营企业资产配置,提高经营效率,还能推动公司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整合。

整体来看,据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不完全统计,2019年光伏企业重大并购重组案例近30起,涉及交易金额高达397.5个亿;从规模上看,超过10亿规模的并购企业有8家,交易金额达到342.46亿元,占比86%。

具体而言,去年颇具代表性的并购重组案例当属晶澳太阳能与天业通联的重组。在去年的11月,此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最终落地,天业通联发布《关于变更公司名称及证券简称的议案》公告,拟将公司中文名字变更为“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最终核准的公司名称为准),公司证券简称由“天业通联”变更为“晶澳科技”。

晶澳太阳能与天业通联的重组,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打通资本市场,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为未来业务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紧随其后的是爱旭科技与ST新梅的重组完成,去年12月20日 ,ST新梅完成了公司名称、经营范围等信息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公司名称已经由“上海新梅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爱旭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从房地产行业转型为光伏行业,主营业务为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此外,经历一波三折的协鑫新能源与华能的收购事件,伴随着1月20日保利协鑫和协鑫新能源的一纸公告暂时划上句号。早在去年6月,保利协鑫方面就与中国华能签署了签署合作意向协议,拟向后者出售协鑫新能源约51%股份,但经过近6个月尽调和谈判,华能终止收购股权,转为购买协鑫新能源部分资产。

有相关行业人士表示,随着华能这一央企大买家的加入,协鑫新能源的轻资产转型即将迎来冲刺阶段。

央企并购交易占比超3成!他们找到了大靠山

值得注意的是,从上述统计表中不难发现,央企、国企借助资本市场进行并购重组的数量在持续增加。

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关注到,2019年近400亿的并购重组案例中,收购方为央企的并购交易涉及金额为125.46亿,占比超三成。

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此前曾从电站交易端分析,去年1至11月光伏电站资产交易规模达到3.35GW,比2018年电站交易规模数提高了2.41倍, 而“大赢家”仍为能源央企。

除了通过接盘民企控股的优质光伏电站资产来实现快速扩张之外,央企入局还体现在其通过国资股份入股,企业性质从民营企业转变为国资企业,同时部分光伏民企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即将易主。

以曾经的“光伏电站大户”的熊猫绿能为例,2018年电站持有量还达到2.33GW,由于持续的现金流以及偿债能力较差等原因,在2019年甩卖了650MW电站资产;同时加之集团内部高层换血让熊猫绿能陷入经营困境,而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其长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2019年11月19日,熊猫绿能发布公告称,公司与认购人北京能源集团(以下简称:京能集团)签订认购协议,拟溢价7.76%向北京能源集团增发71.77亿股,总代价金额为17.9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6.14亿元)。

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从京能集团的官网上了解到,2月18日,京能集团通过境外投融资平台公司——京能香港,成功认购熊猫绿色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增发的71.77亿股份,持股32%成为熊猫绿能第一大股东。

同样,2018年10月因境外美元债务违约而陷入发展困境的兴业太阳能也实现了自救,与去年5月与水发能源集团签订股权收购协议,兴业太阳能将向水发(香港)配售16.87亿股认购股份,发行价为每股0.92港元。认购完成后,后者将持有兴业太阳能66.92%股份;2019年12月兴业太阳能发布公告进行了拟更名,其拟更名为“中国水发兴业能源集团”,一个新的征程即将开启。

此外,涉足光伏逆变器业务的老牌电源企业——茂硕电源,受“531”政策影响,在2019年上半年开始剥离光伏资产,回归主业。2019年12月18日,茂硕电源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顾永德及其一致行动人深圳德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德旺”)与江西省省属国有企业资产经营(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江西省国控公司”)签署了《股份转让意向协议》。

据协议显示,顾永德及其一致行动人拟向江西省国控公司或其指定投资主体转让合计不低于68,500,000股股票,占上市公司总股本不低于25%,但其最终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不超过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0%,收购后,江西省国控公司将取得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江西国资是否能够顺利入主茂硕电源,后续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也会持续跟踪报道。

国企在现阶段发展压力下,加大在光伏和风电集中地面电站的投资是必然的趋势。同时,国有资本重视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并不断投入大量资本,这也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的一年,边甩卖煤电厂,边并购光伏电站亦成为行业常态。尤其是大唐发电,在去年9月与首誉光控签订了五份股权转让协议,以53.44亿的总价回购了后者所持有的4家新能源公司和1家水电公司股权(见上表)。可见这一以煤电发展为主的央企,也在加大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布局。

不仅仅是大唐,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了解到,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正在寻求多元化与能源转型,包括神华集团、同煤集团、晋能集团、山煤集团、陕煤集团、平煤神马集团、露天煤业、潞安矿业等十多家企业正在积极跨界光伏,开拓更多市场空间。

那些努力活着的中小企业们若是与他们交友,何尝不是给未来多了一种可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