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疫情过去后,病毒去哪儿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疫情过去后,病毒去哪儿了?

疫情终将过去,病毒也会像最深爱你的恋人,时时刻刻陪伴在你身边......

图片来源:图虫

文|壹读  彤子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向我们展示了病毒的“雄厚实力”。在新冠病毒的无情打压下,有人重病缠身,有人奋起反击,有人精神焦虑、有人刚意识到病毒的可怕。

不少人现在谈病毒色变,恨不得灭光自己身上、身边所有的病毒。其实无需如此焦虑,疫情终将过去,病毒也会像最深爱你的恋人,时时刻刻陪伴在你身边......

无处不在的不死之身

在墨西哥奇瓦瓦沙漠里,有一条寸草不生的奈卡山脉。2000年前,人们在这条山脉地下发现了一个长着巨大水晶的“奈卡洞穴”, 洞里每颗水晶长度都超过10米。

这些巨型水晶自然吸引了不少科学家探访。然而,在这个千万年来与世隔绝、人迹罕至的神奇洞穴里,却有科学家找到了我们痛恨却又甩不掉的老朋友——病毒。

2009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病毒学家柯蒂斯·萨特尔(Curtis Suttle)从奈卡洞穴的水洼里舀了一些水,带回实验室分析。却发现在这个一条鱼也找不到水洼里,每滴水里都足有2亿个病毒。

作为“寄生兽”的病毒,离开生物体就不孕不育且短命,怎么在这个不见天日的洞穴里“得永生”了?我们是不是该远离洞穴?别害怕,这种湿润、温暖的洞穴你真的躲不开,因为你自己就是一个行走的“奈卡洞穴”……

还是2009年,另一位科学家达娜·威尔纳(Dana Willner)也找到了她的“奈卡洞穴之水”,这个“水”里同样没有鱼,却同样养育了很多病毒,这“水”就是大街上偶尔就能看到的——痰。

威尔纳和同事从人的痰里分离出了一些DNA片段,并把这些DNA片段和数据库中人类及病毒的序列进行对比,发现健康人的肺里也“驻扎”了约174种病毒,这当中有10%是已发现的病毒,另90%就如同水晶洞里“修仙”的病毒一样陌生。

从炎热的撒哈拉沙漠,到南极冰盖下1英里深藏的湖水;从人迹罕至的奈卡洞穴,到人头攒动的市场,病毒无处不在。整个地球就是一颗病毒星球,而我们既是病毒的“不动产”,也是病毒的“生育机器”。

管吃管住的生育机器

那些为男权、女权撕得不可开交的人类没意识到,在有些病毒眼里我们都是管吃管住的生育机器。

新冠病毒展示了病毒与人类“联姻”的方法:先找到你身体里能接受它的受体细胞,耍流氓,让你的细胞给它生孩子,这些孩子又耍流氓,于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你身体里的病毒越聚越多。

找不到受体细胞的病毒,只是在你身体里借住

虽然你的细胞给病毒生下无数小病毒,但博爱的病毒却无法满足,它希望自己能开枝散叶,感染更多人,当然病毒是靠自己的办法传播子嗣的。

有些病毒利用人类的鼻涕实现接触式传播;有些病毒利用人打喷嚏实现飞沫传播,还有些病毒利用人类体液实现性传播。

只要病毒足够温和,人类并不介意和它们的共生关系。但有些病毒偏偏不够温和,就像新冠病毒,而历史上像新冠病毒这样无赖的病毒并不少。

跨界出圈的变异、混血

1918年席卷欧洲的西班牙流感,给人类造成了惨痛的损失。每隔几十年,流感就会重返人间,人们也找到了它的来源,“鸟人通吃”的禽流感病毒。

鸟类携带很多“款式”的流感病毒,其中大部分病毒并不是为人类准备的(人类不具备这些病毒的受体),甚至对鸟类自己也没太大影响。

禽流感病毒的受体细胞在鸟类的消化道,通过鸟的粪便传播。尴尬的是,人类呼吸道有些细胞的受体和鸟类消化道很像,所以密切接触患禽流感鸟类的人,呼吸道容易被禽流感病毒当成鸟肠子驻扎,但大多数病毒还没“站稳”,就被人类的免疫系统干掉。

也有些病毒很刚毅,专心和人类免疫系统拼命,与宿主拼个你死我活,完全没有实现人传人的野心。就像2015年极其凶猛、致命的H5N1,因致死率高引起很多专家的重视,但年复一年它只是处在和宿主死磕的阶段,始终没造成人传人的案例。

多数禽流感病毒更善于“变通”,它们每次复制都犯点小错,这点小错能使它们获得适应新宿主的机会,也就是人人谈之色变的变异。

说到变异,有些人脑海里大概是科幻大片里的这种场景。

变异=超能力=强

但现实生活中多数变异是这样的......

基因变异后的白化病

绝大多数病毒变异不会提升病毒的战斗力,就像人类多颗牙齿、多根手指不会变成超人一样。有些病毒的变异还会让自己失去自我复制的“生育能力”,或弱化自己并在人体内惨遭“屠杀”。

只有极少数病毒会歪打正着的获得类似繁殖优势的超能力,碰巧让自己能更有效地攀附在人类的细胞上,实现自己人人传播的“宏图伟业”。优胜劣汰,这些“成功”的变异病毒把自己写进人类历史,并 “神话”了变异这个词。

除了变异可能使病毒获得跨种族攻击人类的能力,病毒间“性行为”造就的“混血”病毒也可能拥有这种能力。当流感病毒进入一颗已经进驻了其他病毒的细胞后,它的后代就会变成同时携带流感病毒和其他病毒基因的新病毒。

有研究发现,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鸟类中25%携带其他病毒,这就给禽流感向其他物种跨界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就像2009年的H1N1(猪流感),就是通过这种“混血”病毒实现了鸟类到猪,再到人的跨界传播。

跨界的病毒很少,但下手极狠。它们不像多数病毒,选择和自己的宿主和睦相处。如同声名狼藉的埃博拉病毒,总对人类发起疯狂的致命攻击。

也许埃博拉病毒原本没打算把人类当宿主,它们就像清理庄稼地里的杂草,对人类进行无情“收割”,却能与自己的宿主蝙蝠和睦相处。

埃博拉病毒的惯常生活轨迹和人类本没什么交集,一旦有接触人类的机会,它就想给人类一个惨痛教训。论资排辈,病毒确实有资格教训人类,虽然人类在一百多年前才认识了病毒,但病毒存在的时间比人类长太久,作为人类的“老前辈”,病毒比地球上任何生命体存在的时间都长。

人类对抗有害病毒最有效的机制,就是自身的免疫系统。

在人类认识病毒前,免疫系统就开始与病毒的殊死搏斗,让人类得以在病毒的星球上繁衍生息、繁荣昌盛。

但人类对地球而言,又何尝不是埃博拉病毒?

污水、雾霾、白色污染,人类所到之处地球生态受到严重破坏,行为比埃博拉病毒毫不逊色,但人类也有不如病毒的地方,离开地球的人类并不能像离开人类的病毒那样洒脱,因为浩瀚宇宙里没有那么多适合人类的“奈卡洞穴”。

埃博拉病毒猖獗的资本是,离开人类,还有无数蝙蝠对它敞开怀抱。人类却没有离开地球继续猖獗的资本......

病毒给我们带来沉重的打击,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不能学会与宿主和平共处的病毒,不是被宿主的免疫系统干掉,就是害死宿主。人类不一定能毁灭地球,更可能早早被地球的免疫系统干掉。

也许我们应该学习那些乖巧的病毒,控制自己的行为、欲望,和地球和平共处,更要和“老前辈”们保持安全距离,少去找它们领教训。

参考资料:

张贞发. 发现病毒简史[J]. 中华医史杂志, 2000, 30(2):90-92.

卡尔·齐默. 病毒星球[J].2019-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疫情过去后,病毒去哪儿了?

疫情终将过去,病毒也会像最深爱你的恋人,时时刻刻陪伴在你身边......

图片来源:图虫

文|壹读  彤子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向我们展示了病毒的“雄厚实力”。在新冠病毒的无情打压下,有人重病缠身,有人奋起反击,有人精神焦虑、有人刚意识到病毒的可怕。

不少人现在谈病毒色变,恨不得灭光自己身上、身边所有的病毒。其实无需如此焦虑,疫情终将过去,病毒也会像最深爱你的恋人,时时刻刻陪伴在你身边......

无处不在的不死之身

在墨西哥奇瓦瓦沙漠里,有一条寸草不生的奈卡山脉。2000年前,人们在这条山脉地下发现了一个长着巨大水晶的“奈卡洞穴”, 洞里每颗水晶长度都超过10米。

这些巨型水晶自然吸引了不少科学家探访。然而,在这个千万年来与世隔绝、人迹罕至的神奇洞穴里,却有科学家找到了我们痛恨却又甩不掉的老朋友——病毒。

2009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病毒学家柯蒂斯·萨特尔(Curtis Suttle)从奈卡洞穴的水洼里舀了一些水,带回实验室分析。却发现在这个一条鱼也找不到水洼里,每滴水里都足有2亿个病毒。

作为“寄生兽”的病毒,离开生物体就不孕不育且短命,怎么在这个不见天日的洞穴里“得永生”了?我们是不是该远离洞穴?别害怕,这种湿润、温暖的洞穴你真的躲不开,因为你自己就是一个行走的“奈卡洞穴”……

还是2009年,另一位科学家达娜·威尔纳(Dana Willner)也找到了她的“奈卡洞穴之水”,这个“水”里同样没有鱼,却同样养育了很多病毒,这“水”就是大街上偶尔就能看到的——痰。

威尔纳和同事从人的痰里分离出了一些DNA片段,并把这些DNA片段和数据库中人类及病毒的序列进行对比,发现健康人的肺里也“驻扎”了约174种病毒,这当中有10%是已发现的病毒,另90%就如同水晶洞里“修仙”的病毒一样陌生。

从炎热的撒哈拉沙漠,到南极冰盖下1英里深藏的湖水;从人迹罕至的奈卡洞穴,到人头攒动的市场,病毒无处不在。整个地球就是一颗病毒星球,而我们既是病毒的“不动产”,也是病毒的“生育机器”。

管吃管住的生育机器

那些为男权、女权撕得不可开交的人类没意识到,在有些病毒眼里我们都是管吃管住的生育机器。

新冠病毒展示了病毒与人类“联姻”的方法:先找到你身体里能接受它的受体细胞,耍流氓,让你的细胞给它生孩子,这些孩子又耍流氓,于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你身体里的病毒越聚越多。

找不到受体细胞的病毒,只是在你身体里借住

虽然你的细胞给病毒生下无数小病毒,但博爱的病毒却无法满足,它希望自己能开枝散叶,感染更多人,当然病毒是靠自己的办法传播子嗣的。

有些病毒利用人类的鼻涕实现接触式传播;有些病毒利用人打喷嚏实现飞沫传播,还有些病毒利用人类体液实现性传播。

只要病毒足够温和,人类并不介意和它们的共生关系。但有些病毒偏偏不够温和,就像新冠病毒,而历史上像新冠病毒这样无赖的病毒并不少。

跨界出圈的变异、混血

1918年席卷欧洲的西班牙流感,给人类造成了惨痛的损失。每隔几十年,流感就会重返人间,人们也找到了它的来源,“鸟人通吃”的禽流感病毒。

鸟类携带很多“款式”的流感病毒,其中大部分病毒并不是为人类准备的(人类不具备这些病毒的受体),甚至对鸟类自己也没太大影响。

禽流感病毒的受体细胞在鸟类的消化道,通过鸟的粪便传播。尴尬的是,人类呼吸道有些细胞的受体和鸟类消化道很像,所以密切接触患禽流感鸟类的人,呼吸道容易被禽流感病毒当成鸟肠子驻扎,但大多数病毒还没“站稳”,就被人类的免疫系统干掉。

也有些病毒很刚毅,专心和人类免疫系统拼命,与宿主拼个你死我活,完全没有实现人传人的野心。就像2015年极其凶猛、致命的H5N1,因致死率高引起很多专家的重视,但年复一年它只是处在和宿主死磕的阶段,始终没造成人传人的案例。

多数禽流感病毒更善于“变通”,它们每次复制都犯点小错,这点小错能使它们获得适应新宿主的机会,也就是人人谈之色变的变异。

说到变异,有些人脑海里大概是科幻大片里的这种场景。

变异=超能力=强

但现实生活中多数变异是这样的......

基因变异后的白化病

绝大多数病毒变异不会提升病毒的战斗力,就像人类多颗牙齿、多根手指不会变成超人一样。有些病毒的变异还会让自己失去自我复制的“生育能力”,或弱化自己并在人体内惨遭“屠杀”。

只有极少数病毒会歪打正着的获得类似繁殖优势的超能力,碰巧让自己能更有效地攀附在人类的细胞上,实现自己人人传播的“宏图伟业”。优胜劣汰,这些“成功”的变异病毒把自己写进人类历史,并 “神话”了变异这个词。

除了变异可能使病毒获得跨种族攻击人类的能力,病毒间“性行为”造就的“混血”病毒也可能拥有这种能力。当流感病毒进入一颗已经进驻了其他病毒的细胞后,它的后代就会变成同时携带流感病毒和其他病毒基因的新病毒。

有研究发现,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鸟类中25%携带其他病毒,这就给禽流感向其他物种跨界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就像2009年的H1N1(猪流感),就是通过这种“混血”病毒实现了鸟类到猪,再到人的跨界传播。

跨界的病毒很少,但下手极狠。它们不像多数病毒,选择和自己的宿主和睦相处。如同声名狼藉的埃博拉病毒,总对人类发起疯狂的致命攻击。

也许埃博拉病毒原本没打算把人类当宿主,它们就像清理庄稼地里的杂草,对人类进行无情“收割”,却能与自己的宿主蝙蝠和睦相处。

埃博拉病毒的惯常生活轨迹和人类本没什么交集,一旦有接触人类的机会,它就想给人类一个惨痛教训。论资排辈,病毒确实有资格教训人类,虽然人类在一百多年前才认识了病毒,但病毒存在的时间比人类长太久,作为人类的“老前辈”,病毒比地球上任何生命体存在的时间都长。

人类对抗有害病毒最有效的机制,就是自身的免疫系统。

在人类认识病毒前,免疫系统就开始与病毒的殊死搏斗,让人类得以在病毒的星球上繁衍生息、繁荣昌盛。

但人类对地球而言,又何尝不是埃博拉病毒?

污水、雾霾、白色污染,人类所到之处地球生态受到严重破坏,行为比埃博拉病毒毫不逊色,但人类也有不如病毒的地方,离开地球的人类并不能像离开人类的病毒那样洒脱,因为浩瀚宇宙里没有那么多适合人类的“奈卡洞穴”。

埃博拉病毒猖獗的资本是,离开人类,还有无数蝙蝠对它敞开怀抱。人类却没有离开地球继续猖獗的资本......

病毒给我们带来沉重的打击,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不能学会与宿主和平共处的病毒,不是被宿主的免疫系统干掉,就是害死宿主。人类不一定能毁灭地球,更可能早早被地球的免疫系统干掉。

也许我们应该学习那些乖巧的病毒,控制自己的行为、欲望,和地球和平共处,更要和“老前辈”们保持安全距离,少去找它们领教训。

参考资料:

张贞发. 发现病毒简史[J]. 中华医史杂志, 2000, 30(2):90-92.

卡尔·齐默. 病毒星球[J].2019-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