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豆瓣8.7分,霉霉的纪录片告诉女孩们乖巧从来不是褒义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豆瓣8.7分,霉霉的纪录片告诉女孩们乖巧从来不是褒义词

所有人都认为她是一个虚伪、狡诈的小人。“泰勒·斯威夫特完了”是当时Twitter上最为火爆的话题。

文 | 飞观App 魏初韡

责编 | 魏初韡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年轻人都认识泰勒·斯威夫特。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却从来没有人真正认识泰勒·斯威夫特。

提起霉霉,也许你的脑海里会蹦出一个甜美、可爱、温柔的邻家女孩形象。而霉霉也一直以这样的形象示人,这样的形象为她吸引来很多的歌迷和粉丝。

在他们眼中,霉霉是一个乖巧、可爱、温柔,单纯且没有什么想法的简单姑娘。她是简·奥斯汀笔下的那种典型“男性所期待的温柔持家的妻子形象”。没有自主意识,不会发表尖锐看法,竭力避免与人冲突,永远以微笑示人。

这些话翻译过来就是:一个让男性欣赏,并且宠爱的金丝雀和花瓶。

她既是所有男性的梦中情人,也是不少女性竭力想变成的样子。一个被鲜花、赞美、闪光灯环绕的美女,一个被无数男性所宠爱的对象。她被保护,所以必须展示乖巧;她被疼爱,所以必须表示服从;她被力捧,所以必须避免冲突。

但当所有人沉浸在这种华丽梦幻之中时,身为当事人的霉霉却不再想这么做了。

她开始拒绝保持身材的所谓“健康食谱”,这些东西让她身材苗条纤细,但却让她患上厌食症。

她开始拒绝穿紧身性感的短裤和短裙,这些东西让她备受舆论关注,但她自己却喜欢宽大的卫衣和运动鞋。

她开始自由表达观点和厌恶,这些东西可能会让她惹上麻烦,但她却感受到无比的自由和畅快。

霉霉变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也许最近这部豆瓣评分8.7的霉霉传记片《美利坚女士》能揭晓答案。

霉霉像所有的女孩一样,在自己13岁时有一个神秘的日记本。日记本上描绘了她关于梦想、事业、生活、现实的许多看法。她在日记本上写下:

“我要做好事,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别人都赞美的好人。”

13岁的霉霉心里清楚,自己并不完美,但她竭尽所能成为别人眼中认可的好女孩。

她6岁时获得了人生中第一把吉他,12岁时开始在家乡的舞台上献唱乡村音乐。演出结束后回家的路上,她路过索尼音乐制作公司时,都会兴奋地手舞足蹈。她爱音乐,爱那些喜欢她的歌迷,也爱她的家乡。

为此她竭尽全力讨所有人的欢心,她满足歌迷们的所有要求。她一直以来的价值观告诉她:你要努力使别人喜欢你,你被大家喜欢时,你要报答别人的喜欢。

她享受这种被大家认同的满足感,在万人欢呼的体育场里,闪光灯下所有人都在为她呐喊。她是一个被万众宠爱的公主,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眼神中充满对未来的渴望。

她第一次参加格莱美奖评选,却仅获提名。她失望的哽咽,她反复告诉自己,“我需要更好的唱片,他们只是不喜欢我的这张唱片。”她呆呆地坐在沙发上,眼神呆滞地看着窗外,失魂落魄地像一个从小被老师批评的孩子。

她怕别人不喜欢她,她担心自己失去了所有的宠爱,她希望命运继续垂青自己。

就像她自己的歌词中写的那样:

“她们之中一定有一个与众不同,

就像一道汇集所有缤纷颜色的彩虹。

当你遇上那道彩虹,

在世间你再也无法寻觅到如此的另一个

五彩缤纷的我。“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霉霉像自己之前的所有音乐一样,将自己的心情融入到作品里。她还是那个邻家女孩,还是像以前一样去写日记。而她的日记也总是能够收获粉丝们的共鸣,毕竟人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邻家女孩的霉霉。

她能代替大家抒发自己内心的小情绪,他们能够从霉霉那里看到自己的故事,这样就足够了。

但2009年那次臭名昭著的“话筒门”事件则让霉霉经历了人生的第一个打击。

2009年,当年的MTV音乐录影带大奖的颁奖礼上,霉霉夺得最佳女歌手录影带的奖项。她正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当时已喝醉酒的歌手坎耶冲上舞台抢过了话筒。并对她讲,“我认为碧昂丝的MV才是最棒的。”现场顿时躁动不已,人群开始呐喊、欢呼,有的人坐在底下微笑着窃窃私语。

尴尬的霉霉像一只浑身湿透的落汤鸡,被所有目光在聚光灯下宰割。刚刚20岁的她在舞台上手足无措,然后在别人的提醒下匆忙离开了那里。

相信那天对于霉霉来说是一个噩梦般的记忆,她在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讲,“我刚开始很兴奋,然后就没有那么兴奋了。”有好事记者询问霉霉是否对坎耶怀恨在心,霉霉承认之前他是自己的偶像,现在她只觉得内心十分难受。

霉霉那时就像一个学校里的普通女孩那样,在一次考试中获得了一名,却在接受老师表扬时,受到了班上某个男同学的嘲讽。顿时班里笑声不断、嘘声不断,而她的信心则彻底崩溃。

她那时才20岁出头,她还不知道生命中所有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多年之后,她回忆那次事件,“那天我糟透了,那天对于一个从小把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建立在获取别人的认同和赞美的人来说是噩梦。那天真的对我影响很大。”

一个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一个总是尝试与人为善的人,一个总是活在别人看法中的霉霉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她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以何种方式和态度去生活。

2012年,她凭借单曲《Mean》第二次获得了格莱美音乐奖。她曾经讲,“我在攀登山顶时没有搭档,甚至在登上去之后也没有一个可以击掌的对象。很少有人可以与我产生共鸣,我也无法倾诉。”

霉霉开始没那么在乎网友们的言论了,对于赞美和夸奖,她云淡风轻的微笑;对于恶意和伤害,她同样云淡风轻。她开始考虑真正对她重要的事,她爱的人,她的家人和朋友。

面对热情歌迷,她会选择快步离开现场,而不是之前冲上去与他们合影、签名。她开始觉得每天在舆论上看到自己并不是好事,有狗仔的照片将霉霉的肚子拍得很大,然后媒体便配文:

“霉霉街头遛弯,发福明显,疑似怀孕。”

她早年很在乎这种报道,为此甚至节食。之后她意识到:要做的只是那个真实的自己。她不再在乎那些无聊言论,她不再担心变胖,也不再担心演出时的失误。她不想成为公众们想象中的样子。

她选择放弃6码的小号衣服,因为她穿起来并不舒服;她也选择放弃“完美身材”的食谱,因为那让她感觉饥饿难耐;她也选择成为一个健康的胖女孩,因为病恹恹的样子让她的精神萎靡。

她似乎马上就要走出那些困扰所有女孩的心魔了。但命运再一次给她开了一个玩笑。

如果说2009年坎耶在颁奖礼上捅了一刀霉霉的话,那么在2016年他就再一次在霉霉的伤口上撒盐。他在自己的单曲《Famou》中写下辱骂霉霉的歌词,之后他的妻子金·卡戴珊爆出了霉霉事先知道所有事情的视频。

舆论瞬间爆炸,所有人都认为霉霉在以一个受害者的身份博取公众同情。VICE媒体以标题《泰勒·斯威夫特与其他明星不同,她更糟糕》为题对她进行抨击,每日野兽的标题则是《美国人与泰勒·斯威夫特为敌》,卫报则用《泰勒·斯威夫特的惨败:网民的庆祝活动说明了什么》来羞辱霉霉。

所有人都认为她是一个虚伪、狡诈的小人。“泰勒·斯威夫特完了”是当时Twitter上最为火爆的话题。

但也正是这两次的伤害让霉霉看清了现实。她选择闭关一年,这一年里她在家中创作了很多自己的音乐。

“我不再相信那些伤害我的自恋狂,所以我让一切看起来轻而易举。”

“我的城堡一夜崩塌,枪林弹雨中我以卵击石,他们抢走了我的皇冠,并对我众口一词。”

霉霉彻底变了,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建立的信仰体系。她开始理性地审视生活和事业,并将它们小心翼翼地分开。

霉霉开始变得很开心,这种开心没有束缚,她可以畅快地呼吸,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没有任何人的指责和教导。她返回了自己的工作,并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

她感觉自己获得了新生。霉霉,一个美利坚女士的故事。

与其说这部纪录片是在讲一个明星如何寻找自我的旅程,倒不如说这部纪录片真正想表达的是:

女性,你该如何成为你自己?

亨利·易卜生曾经在《玩偶之家》里塑造了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形象——娜拉,她从前是自己丈夫圈养的金丝雀、玩偶和傀儡。她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每天的生活只是如何把自己打扮漂亮,等待丈夫回家。

直到有一天她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只宠物之后,她毅然选择离开这里。

这部《美利坚女士》中的霉霉与娜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网友在网上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女性是被塑造的还是天生的?”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职场上找到一些答案。国外一位学者表示,在英国很多企业中女性高管只有个位数,女性员工的收入也比男性低至少10%。

成为高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要达到任何组织的顶层,都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竞争非常激烈的过程。你的竞争对手不会滚到一边,将职位拱手相让。这是一场需要全力以赴的战争。

但如果哪个女性被加上“强势或者母老虎”的标签时,相信社会对她的目光是戴着有色眼镜的,这相当于称她不够女人,或者没有女人味。

事实上造成女性高管人数少的原因并不是职场的性别歧视,而恰恰是女性自己的选择!

职场地位的高低,来自男女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比如很多女性天生认为自己是团队中被照顾的对象,认为出差、熬夜加班、利用业余时间盯项目是男性应该做的事情。

很多时候,不少女孩子还会通过撒娇、装可爱和无理取闹的方式让自己的男同事帮助自己完成任务,或是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上司不会太过在意自己的工作成果。

久而久之,周围的人会对她有一个印象和判断:她是一个可爱的小白兔,但无法承担责任。

慢慢地,那些加班努力,拼命争取,死磕项目的直男同事们便开始平步青云,成为职场上的胜利者。

就像女权主义哲学家波伏娃在自己的著作《第二性》中说的那样,“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周围的人。大多数并不是事业狂魔,也并不一定天生顾家。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但由于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男性就必须要打拼事业,凶猛上进;女性就必须要顾家温柔,人畜无害。所以在这样的社会塑造下,我们从小受学校、家庭、社会的洗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的观念。

很多男性并不喜欢打拼事业,他们也喜欢普通惬意的家庭生活。很多女性并不喜欢居家养娃,她们也想做一些冒险的事业。社会的塑造将个人选择的自由全部抹杀,他们必须成为社会文化中正确的人,否则就会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外的异类。

在这种社会塑造下,受害者不仅仅是女性,也是男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女性成为附庸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逐利本质,生产活动中,女性的效率明显低于男性。所以,女性慢慢便在生产活动之中被淘汰,只能转战家庭生活。

很多所谓的女权主义者怒斥男性社会和男权当道,认为是男性在压迫女性,在控制女性的思想。

但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的社会规则下。男女歧视只是表象,资本真正歧视的是效率低,没有结果的“失败者”。因为资本无情,它只在乎结果。就像任何一个男性见到董明珠也得客客气气一样。

董明珠代表的不是女性,而是资本的代言人。她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她的效率最高。因此,在她那里,根本谈不上任何的男女性别歧视。

人本可以有机会选择成为任何人。但刻板印象却使得我们必须只能成为一种人,我们小心翼翼地沿着某种固定的轨道前进着,但辗转间却忘记了出发的理由。

重要的不是真相,而是你选择相信什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豆瓣8.7分,霉霉的纪录片告诉女孩们乖巧从来不是褒义词

所有人都认为她是一个虚伪、狡诈的小人。“泰勒·斯威夫特完了”是当时Twitter上最为火爆的话题。

文 | 飞观App 魏初韡

责编 | 魏初韡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年轻人都认识泰勒·斯威夫特。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却从来没有人真正认识泰勒·斯威夫特。

提起霉霉,也许你的脑海里会蹦出一个甜美、可爱、温柔的邻家女孩形象。而霉霉也一直以这样的形象示人,这样的形象为她吸引来很多的歌迷和粉丝。

在他们眼中,霉霉是一个乖巧、可爱、温柔,单纯且没有什么想法的简单姑娘。她是简·奥斯汀笔下的那种典型“男性所期待的温柔持家的妻子形象”。没有自主意识,不会发表尖锐看法,竭力避免与人冲突,永远以微笑示人。

这些话翻译过来就是:一个让男性欣赏,并且宠爱的金丝雀和花瓶。

她既是所有男性的梦中情人,也是不少女性竭力想变成的样子。一个被鲜花、赞美、闪光灯环绕的美女,一个被无数男性所宠爱的对象。她被保护,所以必须展示乖巧;她被疼爱,所以必须表示服从;她被力捧,所以必须避免冲突。

但当所有人沉浸在这种华丽梦幻之中时,身为当事人的霉霉却不再想这么做了。

她开始拒绝保持身材的所谓“健康食谱”,这些东西让她身材苗条纤细,但却让她患上厌食症。

她开始拒绝穿紧身性感的短裤和短裙,这些东西让她备受舆论关注,但她自己却喜欢宽大的卫衣和运动鞋。

她开始自由表达观点和厌恶,这些东西可能会让她惹上麻烦,但她却感受到无比的自由和畅快。

霉霉变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也许最近这部豆瓣评分8.7的霉霉传记片《美利坚女士》能揭晓答案。

霉霉像所有的女孩一样,在自己13岁时有一个神秘的日记本。日记本上描绘了她关于梦想、事业、生活、现实的许多看法。她在日记本上写下:

“我要做好事,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别人都赞美的好人。”

13岁的霉霉心里清楚,自己并不完美,但她竭尽所能成为别人眼中认可的好女孩。

她6岁时获得了人生中第一把吉他,12岁时开始在家乡的舞台上献唱乡村音乐。演出结束后回家的路上,她路过索尼音乐制作公司时,都会兴奋地手舞足蹈。她爱音乐,爱那些喜欢她的歌迷,也爱她的家乡。

为此她竭尽全力讨所有人的欢心,她满足歌迷们的所有要求。她一直以来的价值观告诉她:你要努力使别人喜欢你,你被大家喜欢时,你要报答别人的喜欢。

她享受这种被大家认同的满足感,在万人欢呼的体育场里,闪光灯下所有人都在为她呐喊。她是一个被万众宠爱的公主,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眼神中充满对未来的渴望。

她第一次参加格莱美奖评选,却仅获提名。她失望的哽咽,她反复告诉自己,“我需要更好的唱片,他们只是不喜欢我的这张唱片。”她呆呆地坐在沙发上,眼神呆滞地看着窗外,失魂落魄地像一个从小被老师批评的孩子。

她怕别人不喜欢她,她担心自己失去了所有的宠爱,她希望命运继续垂青自己。

就像她自己的歌词中写的那样:

“她们之中一定有一个与众不同,

就像一道汇集所有缤纷颜色的彩虹。

当你遇上那道彩虹,

在世间你再也无法寻觅到如此的另一个

五彩缤纷的我。“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霉霉像自己之前的所有音乐一样,将自己的心情融入到作品里。她还是那个邻家女孩,还是像以前一样去写日记。而她的日记也总是能够收获粉丝们的共鸣,毕竟人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邻家女孩的霉霉。

她能代替大家抒发自己内心的小情绪,他们能够从霉霉那里看到自己的故事,这样就足够了。

但2009年那次臭名昭著的“话筒门”事件则让霉霉经历了人生的第一个打击。

2009年,当年的MTV音乐录影带大奖的颁奖礼上,霉霉夺得最佳女歌手录影带的奖项。她正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当时已喝醉酒的歌手坎耶冲上舞台抢过了话筒。并对她讲,“我认为碧昂丝的MV才是最棒的。”现场顿时躁动不已,人群开始呐喊、欢呼,有的人坐在底下微笑着窃窃私语。

尴尬的霉霉像一只浑身湿透的落汤鸡,被所有目光在聚光灯下宰割。刚刚20岁的她在舞台上手足无措,然后在别人的提醒下匆忙离开了那里。

相信那天对于霉霉来说是一个噩梦般的记忆,她在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讲,“我刚开始很兴奋,然后就没有那么兴奋了。”有好事记者询问霉霉是否对坎耶怀恨在心,霉霉承认之前他是自己的偶像,现在她只觉得内心十分难受。

霉霉那时就像一个学校里的普通女孩那样,在一次考试中获得了一名,却在接受老师表扬时,受到了班上某个男同学的嘲讽。顿时班里笑声不断、嘘声不断,而她的信心则彻底崩溃。

她那时才20岁出头,她还不知道生命中所有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多年之后,她回忆那次事件,“那天我糟透了,那天对于一个从小把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建立在获取别人的认同和赞美的人来说是噩梦。那天真的对我影响很大。”

一个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一个总是尝试与人为善的人,一个总是活在别人看法中的霉霉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她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以何种方式和态度去生活。

2012年,她凭借单曲《Mean》第二次获得了格莱美音乐奖。她曾经讲,“我在攀登山顶时没有搭档,甚至在登上去之后也没有一个可以击掌的对象。很少有人可以与我产生共鸣,我也无法倾诉。”

霉霉开始没那么在乎网友们的言论了,对于赞美和夸奖,她云淡风轻的微笑;对于恶意和伤害,她同样云淡风轻。她开始考虑真正对她重要的事,她爱的人,她的家人和朋友。

面对热情歌迷,她会选择快步离开现场,而不是之前冲上去与他们合影、签名。她开始觉得每天在舆论上看到自己并不是好事,有狗仔的照片将霉霉的肚子拍得很大,然后媒体便配文:

“霉霉街头遛弯,发福明显,疑似怀孕。”

她早年很在乎这种报道,为此甚至节食。之后她意识到:要做的只是那个真实的自己。她不再在乎那些无聊言论,她不再担心变胖,也不再担心演出时的失误。她不想成为公众们想象中的样子。

她选择放弃6码的小号衣服,因为她穿起来并不舒服;她也选择放弃“完美身材”的食谱,因为那让她感觉饥饿难耐;她也选择成为一个健康的胖女孩,因为病恹恹的样子让她的精神萎靡。

她似乎马上就要走出那些困扰所有女孩的心魔了。但命运再一次给她开了一个玩笑。

如果说2009年坎耶在颁奖礼上捅了一刀霉霉的话,那么在2016年他就再一次在霉霉的伤口上撒盐。他在自己的单曲《Famou》中写下辱骂霉霉的歌词,之后他的妻子金·卡戴珊爆出了霉霉事先知道所有事情的视频。

舆论瞬间爆炸,所有人都认为霉霉在以一个受害者的身份博取公众同情。VICE媒体以标题《泰勒·斯威夫特与其他明星不同,她更糟糕》为题对她进行抨击,每日野兽的标题则是《美国人与泰勒·斯威夫特为敌》,卫报则用《泰勒·斯威夫特的惨败:网民的庆祝活动说明了什么》来羞辱霉霉。

所有人都认为她是一个虚伪、狡诈的小人。“泰勒·斯威夫特完了”是当时Twitter上最为火爆的话题。

但也正是这两次的伤害让霉霉看清了现实。她选择闭关一年,这一年里她在家中创作了很多自己的音乐。

“我不再相信那些伤害我的自恋狂,所以我让一切看起来轻而易举。”

“我的城堡一夜崩塌,枪林弹雨中我以卵击石,他们抢走了我的皇冠,并对我众口一词。”

霉霉彻底变了,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建立的信仰体系。她开始理性地审视生活和事业,并将它们小心翼翼地分开。

霉霉开始变得很开心,这种开心没有束缚,她可以畅快地呼吸,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没有任何人的指责和教导。她返回了自己的工作,并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

她感觉自己获得了新生。霉霉,一个美利坚女士的故事。

与其说这部纪录片是在讲一个明星如何寻找自我的旅程,倒不如说这部纪录片真正想表达的是:

女性,你该如何成为你自己?

亨利·易卜生曾经在《玩偶之家》里塑造了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形象——娜拉,她从前是自己丈夫圈养的金丝雀、玩偶和傀儡。她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每天的生活只是如何把自己打扮漂亮,等待丈夫回家。

直到有一天她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只宠物之后,她毅然选择离开这里。

这部《美利坚女士》中的霉霉与娜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网友在网上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女性是被塑造的还是天生的?”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职场上找到一些答案。国外一位学者表示,在英国很多企业中女性高管只有个位数,女性员工的收入也比男性低至少10%。

成为高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要达到任何组织的顶层,都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竞争非常激烈的过程。你的竞争对手不会滚到一边,将职位拱手相让。这是一场需要全力以赴的战争。

但如果哪个女性被加上“强势或者母老虎”的标签时,相信社会对她的目光是戴着有色眼镜的,这相当于称她不够女人,或者没有女人味。

事实上造成女性高管人数少的原因并不是职场的性别歧视,而恰恰是女性自己的选择!

职场地位的高低,来自男女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比如很多女性天生认为自己是团队中被照顾的对象,认为出差、熬夜加班、利用业余时间盯项目是男性应该做的事情。

很多时候,不少女孩子还会通过撒娇、装可爱和无理取闹的方式让自己的男同事帮助自己完成任务,或是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上司不会太过在意自己的工作成果。

久而久之,周围的人会对她有一个印象和判断:她是一个可爱的小白兔,但无法承担责任。

慢慢地,那些加班努力,拼命争取,死磕项目的直男同事们便开始平步青云,成为职场上的胜利者。

就像女权主义哲学家波伏娃在自己的著作《第二性》中说的那样,“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周围的人。大多数并不是事业狂魔,也并不一定天生顾家。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但由于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男性就必须要打拼事业,凶猛上进;女性就必须要顾家温柔,人畜无害。所以在这样的社会塑造下,我们从小受学校、家庭、社会的洗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的观念。

很多男性并不喜欢打拼事业,他们也喜欢普通惬意的家庭生活。很多女性并不喜欢居家养娃,她们也想做一些冒险的事业。社会的塑造将个人选择的自由全部抹杀,他们必须成为社会文化中正确的人,否则就会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外的异类。

在这种社会塑造下,受害者不仅仅是女性,也是男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女性成为附庸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逐利本质,生产活动中,女性的效率明显低于男性。所以,女性慢慢便在生产活动之中被淘汰,只能转战家庭生活。

很多所谓的女权主义者怒斥男性社会和男权当道,认为是男性在压迫女性,在控制女性的思想。

但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的社会规则下。男女歧视只是表象,资本真正歧视的是效率低,没有结果的“失败者”。因为资本无情,它只在乎结果。就像任何一个男性见到董明珠也得客客气气一样。

董明珠代表的不是女性,而是资本的代言人。她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她的效率最高。因此,在她那里,根本谈不上任何的男女性别歧视。

人本可以有机会选择成为任何人。但刻板印象却使得我们必须只能成为一种人,我们小心翼翼地沿着某种固定的轨道前进着,但辗转间却忘记了出发的理由。

重要的不是真相,而是你选择相信什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