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桌吃饭交流的是感情,公筷公勺体现的是文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桌吃饭交流的是感情,公筷公勺体现的是文明

抗疫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我们绝不能再“好了伤疤忘了疼”。只要社会的每一份子共同努力,家庭的每个成员共同监督,使用公筷公勺一定会成为新时代的“魏晋风度”。

图片来源:Pexels

记者 | 杨蓉

编辑 | 徐菲

在现代中国人看来,共餐制不仅仅是一种千年来习惯了的用餐形式,更是一条情感交流的纽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含义上的社交行为。在推杯换盏之间,含蓄内敛的中国人得以传递对于亲人朋友的关爱,增进彼此的感情。最早讨论共餐的英国学者罗伯逊·史密斯说:“那些在一起吃喝的人被一种友谊纽带以及相互责任紧紧连接在一起。”

但所谓“病从口入”,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都是新冠肺炎传播的主要渠道。筷著纷飞、觥筹交错之际,肉眼无法看到的细菌病毒便趁虚而入。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人们懂得在大街、车站要“全副武装”,却忘了在餐厅、在家中也要严防“飞来横沫”。

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有数据表示,使用分餐制可以预防各种经口、唾液传播的疾病并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能使疾病的感染率由合餐制的42%降为17%。美国医学研究也发现,亚洲人共用饭碗、筷子和菜盘的习惯使得胃溃疡在家庭成员中极易交叉感染,其发病率要远高于分餐制的欧美国家。

诚然,改共餐制为分餐制将更为彻底,但这一下打翻千年来的习惯和情感联结,既缺乏可操作性,也不合理。因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和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认为,推行倡导使用公筷公勺,是一个更可行的折中方法。

2月23日,上海市健促委、市文明办、市卫健委、市健促中心联合发表《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次日,上海首批100家“上海市文明餐厅”响应号召,承诺将根据用餐人数、菜品数量配备相应的公筷公勺,全面提供一菜一公筷(勺),在有条件的餐厅为客人提供分餐分食制。该倡议发出后十多个小时内,仅上海发布、市卫健委官微的总阅读量就超过126万次,评论1800多条,点赞超过1万次,社会反响热烈。

事实上,上海在2008年为迎接世博会出台的《上海市文明餐厅创建标准》就已明确规定,文明餐饮企业应主动引导宾客使用公筷公勺,而宾客也应自觉遵守。

首批百家文明餐厅之一的新雅粤菜馆副总郑珏也透露,根据人数在餐桌上摆放一至两双公筷,每道大盘菜配一个公勺,是监管部门对于“文明餐厅”一直以来的要求。倡议出台后,倡议出台后,对于提供公筷公勺的要求更上一层楼,“现在都要求事先放一副公筷公勺在桌子上。”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善联教授认为,餐饮系统企业主动倡议提供公筷公勺是件好事,不仅对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对于今后痢疾、肝炎等肠道传染病的防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使用公筷公勺是世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都在倡导的,养成这个习惯非常重要。”他强调。

那市民们在家中是否有必要也使用公筷公勺呢?胡善联表示,作为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不管是和家人在家中用餐还是和同事在餐厅聚餐,自己都要求会使用公筷,“很多餐厅都没第一时间提供公筷公勺,我们会让服务员去拿。”他认为,这一习惯的转变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这次疫情会是一个好的起点。

胡善联并不认为使用公筷是“破坏中国传统”,相反,一菜一公筷(勺)是文明的表现,“我们依旧可以坐在一起吃饭。”事实上,分餐制和公筷也绝不是现代人的新发明。在魏晋之前, 受等级制度、传统礼教及生产水平等影响, 中国各个阶层的用餐方式均以分餐制为主。此后,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思想的解放、经济水平的发展,共餐制萌芽,至宋代逐渐成为主流用餐形式。明清时期,共餐制才最终彻底取代分餐制。

此后,国民也一度被提醒使用公筷公勺的重要性。从民国时期受西方文化和健康观念影响呼吁使用“公筷”,到20世纪80年代甲肝的爆发,以及2003年“非典”的全国性蔓延,国人的公筷公勺意识早就已经产生,普及率一度大幅上升。

吕书红、田本淳、杨廷中于2008年发表的《非典期间与非典后期居民相关健康行为比较》一文指出,“非典”期间外出就餐的人群中“总是和较多使用公筷者”为12.1%和24.8%,到2006年3月已分别降至11.2%和22.7%。我们何以未能将普及率维持下去?他们认为,随着疫情状况的好转,在强大文化的惯性作用下, 公筷公勺意识逐渐淡化。

蔡江南认为,目前上海餐饮企业自觉提供公筷公勺的情况并不普遍。“如果市场监管部门能将提供公筷公勺列入饭店评级标准,会是促进改变的有力的手段。”

此外,他认为,观念培养方面,最好的办法是从孩子抓起,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孩子最容易养成习惯、最容易听老师的话,”他解释道,“如果在学校里加强这方面的教育,给他们培养习惯,有时候孩子也会把好的习惯带到家里来。”

抗疫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我们绝不能再“好了伤疤忘了疼”。只要社会的每一份子共同努力,家庭的每个成员共同监督,使用公筷公勺一定会成为新时代的“魏晋风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桌吃饭交流的是感情,公筷公勺体现的是文明

抗疫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我们绝不能再“好了伤疤忘了疼”。只要社会的每一份子共同努力,家庭的每个成员共同监督,使用公筷公勺一定会成为新时代的“魏晋风度”。

图片来源:Pexels

记者 | 杨蓉

编辑 | 徐菲

在现代中国人看来,共餐制不仅仅是一种千年来习惯了的用餐形式,更是一条情感交流的纽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含义上的社交行为。在推杯换盏之间,含蓄内敛的中国人得以传递对于亲人朋友的关爱,增进彼此的感情。最早讨论共餐的英国学者罗伯逊·史密斯说:“那些在一起吃喝的人被一种友谊纽带以及相互责任紧紧连接在一起。”

但所谓“病从口入”,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都是新冠肺炎传播的主要渠道。筷著纷飞、觥筹交错之际,肉眼无法看到的细菌病毒便趁虚而入。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人们懂得在大街、车站要“全副武装”,却忘了在餐厅、在家中也要严防“飞来横沫”。

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有数据表示,使用分餐制可以预防各种经口、唾液传播的疾病并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能使疾病的感染率由合餐制的42%降为17%。美国医学研究也发现,亚洲人共用饭碗、筷子和菜盘的习惯使得胃溃疡在家庭成员中极易交叉感染,其发病率要远高于分餐制的欧美国家。

诚然,改共餐制为分餐制将更为彻底,但这一下打翻千年来的习惯和情感联结,既缺乏可操作性,也不合理。因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和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认为,推行倡导使用公筷公勺,是一个更可行的折中方法。

2月23日,上海市健促委、市文明办、市卫健委、市健促中心联合发表《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次日,上海首批100家“上海市文明餐厅”响应号召,承诺将根据用餐人数、菜品数量配备相应的公筷公勺,全面提供一菜一公筷(勺),在有条件的餐厅为客人提供分餐分食制。该倡议发出后十多个小时内,仅上海发布、市卫健委官微的总阅读量就超过126万次,评论1800多条,点赞超过1万次,社会反响热烈。

事实上,上海在2008年为迎接世博会出台的《上海市文明餐厅创建标准》就已明确规定,文明餐饮企业应主动引导宾客使用公筷公勺,而宾客也应自觉遵守。

首批百家文明餐厅之一的新雅粤菜馆副总郑珏也透露,根据人数在餐桌上摆放一至两双公筷,每道大盘菜配一个公勺,是监管部门对于“文明餐厅”一直以来的要求。倡议出台后,倡议出台后,对于提供公筷公勺的要求更上一层楼,“现在都要求事先放一副公筷公勺在桌子上。”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善联教授认为,餐饮系统企业主动倡议提供公筷公勺是件好事,不仅对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对于今后痢疾、肝炎等肠道传染病的防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使用公筷公勺是世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都在倡导的,养成这个习惯非常重要。”他强调。

那市民们在家中是否有必要也使用公筷公勺呢?胡善联表示,作为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不管是和家人在家中用餐还是和同事在餐厅聚餐,自己都要求会使用公筷,“很多餐厅都没第一时间提供公筷公勺,我们会让服务员去拿。”他认为,这一习惯的转变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这次疫情会是一个好的起点。

胡善联并不认为使用公筷是“破坏中国传统”,相反,一菜一公筷(勺)是文明的表现,“我们依旧可以坐在一起吃饭。”事实上,分餐制和公筷也绝不是现代人的新发明。在魏晋之前, 受等级制度、传统礼教及生产水平等影响, 中国各个阶层的用餐方式均以分餐制为主。此后,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思想的解放、经济水平的发展,共餐制萌芽,至宋代逐渐成为主流用餐形式。明清时期,共餐制才最终彻底取代分餐制。

此后,国民也一度被提醒使用公筷公勺的重要性。从民国时期受西方文化和健康观念影响呼吁使用“公筷”,到20世纪80年代甲肝的爆发,以及2003年“非典”的全国性蔓延,国人的公筷公勺意识早就已经产生,普及率一度大幅上升。

吕书红、田本淳、杨廷中于2008年发表的《非典期间与非典后期居民相关健康行为比较》一文指出,“非典”期间外出就餐的人群中“总是和较多使用公筷者”为12.1%和24.8%,到2006年3月已分别降至11.2%和22.7%。我们何以未能将普及率维持下去?他们认为,随着疫情状况的好转,在强大文化的惯性作用下, 公筷公勺意识逐渐淡化。

蔡江南认为,目前上海餐饮企业自觉提供公筷公勺的情况并不普遍。“如果市场监管部门能将提供公筷公勺列入饭店评级标准,会是促进改变的有力的手段。”

此外,他认为,观念培养方面,最好的办法是从孩子抓起,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孩子最容易养成习惯、最容易听老师的话,”他解释道,“如果在学校里加强这方面的教育,给他们培养习惯,有时候孩子也会把好的习惯带到家里来。”

抗疫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我们绝不能再“好了伤疤忘了疼”。只要社会的每一份子共同努力,家庭的每个成员共同监督,使用公筷公勺一定会成为新时代的“魏晋风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