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四大体育联盟的联合评选中,波波维奇被球迷们选为最佳教练。这已经是波波维奇连续第四年获得该项荣誉,在过去11年间,他在该项投票中的名次也从未低于第七名。ESPN的记者马克穆伦对NBA教练的情况非常熟悉,她试图去分析为何波波维奇能够得到球迷和球员们一致的热爱和尊重。
事实上,教练并不会喜欢这种排名方式。
格雷格·波波维奇不希望人们频繁地讨论、夸赞他为球队做出的贡献,也不希望人们总是竖立一个高大的形象,称赞波波维奇“缔造了五十年中最好的篮球时代”。
相反,他在马刺队所传播的球队文化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无私的球风、低调的气质、严丝合缝的默契配合、精准如手术刀一般的传球、以及最重要的信任。
这种球队文化造就了一支强大的队伍,却没有产出太多的超级巨星。去年一月,2014年的NBA冠军马刺队造访白宫,奥巴马总统对这支队伍的风格有了切身的感受:他们不仅年纪偏大,而且还挺无趣。
然而,这就是波波维奇想要达到的状态。

波波维奇的故事和他带领的球队的故事,从来不能当做商品销售——因为这些故事只适用于特殊的人群,几乎无法复制,而且已经深深烙印在球迷心中,达到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步。波波维奇总是抱怨如今的书架上堆满了关于“教练如何工作”的指导手册,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他对这种现象可谓深恶痛绝:“这种事情让我想呕吐。”
波波维奇独特的成功来源于他总能先人一步,依靠敏锐的感知判断出球员的潜力,他的选择往往和现有的评价不同,却总是能够出人意料获得成功。现任的76人队主教练布伦特·布朗曾经担任过波波维奇的助教,他将波波维奇形容为“球员的母亲”,能够在孩子们生病之前就察觉出一些微小的征兆。
“你们会将他看做一个顽固的、专横的防守型教练,这的确没错。”布朗告诉我们,“你们还会将他看做一个神奇的球队领导者,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但必须承认的是,‘处理人际关系’才是他最强的能力。”
在马刺担任助教的时期,布朗认为自己的职权范围太小,经常表露出不满的情绪,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施展空间。而波波维奇非常坦率地告诉他“目前你还没有能力承担更多”,因此两人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那时候的布朗并不能理解波波维奇的想法,他始终认为自己被低估了。
“那时候我已经做好准备,等待更多的争吵了,”布朗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但波波维奇总是会在半路上折返回来,停止激烈的争执,来安抚我的情绪,让我感觉舒服了很多。”
相同的事情在球员们的身上也经常发生,无论你是蒂姆·邓肯还是马特·邦纳,一旦违反了秩序,就要做好准备承受波波维奇的怒火。波波维奇对自己的球员从不留情,他总是会当着球迷们的面,将年轻时的帕克多次骂哭,骂到让“石佛”邓肯也压不住脾气,在中场休息时更是絮絮叨叨满嘴跑火车——当然,这一切在如今已经收敛了很多。

这种“问责”的精神正是马刺建队的根基所在,当球员们在场上遇到不利状况,犹豫着看向替补席时,波波维奇会大声吼叫:“你们以为我有14个暂停可以挥霍吗!你们最好自己解决!”
球员们会听从波波维奇的命令,因为波波维奇真实可信,始终如一。与他严肃的外表不同,波波维奇有着对新鲜事物难以抑制的热忱,他狂热地喜欢俄罗斯的古典文学、晦涩难懂的外国电影,甚至会密切关注ISIS的每一步动向。这种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和热情让波波维奇常常站立在时代的前言,成为NBA进步的旗帜性人物。
他很早就将视线放到了欧洲篮球赛场上,吸纳了大量欧洲球员进入自己的体系之中。也就是说,在NBA前总裁大卫·斯特恩提出“全球化战略”之前,波波维奇已经走在了这一领域的前沿。
马刺还是最先发现底角三分价值的队伍——底角三分被认为是产出效率最高的投篮位置。这种开发方式在如今得到广泛使用,被称为“数据分析”,而马刺作为最早使用这一手段的队伍,波波维奇功不可没。
波波维奇最先开始选择部分比赛,让球队中年纪偏大的明星球员轮休。这一战略在当时还比较激进、不被容忍,波波维奇也因此多次遭受大卫·斯特恩的罚款。但现在这一战略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被称为“运动科学”。
“波波维奇依靠自己的本能和智慧做了很多事情,如今都拥有了响亮的名号和标签,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布朗说。
波波维奇一直在激烈地反对中场采访这一环节,他的回答总是非常简单粗暴、漫不经心——当然,如今很多记者都将其视为一种幽默。在解释某场比赛邓肯DNP(无法上场)的原因时,波波维奇的回答只有一个单词:“太老了(old)”——实在简单粗暴到了一定的境界。
蒂姆·邓肯还是那个面无表情的老家伙,马刺队还是那么“无趣”,但他们的教练还在不断地获得胜利,并且还在希望你永远注意不到他。
(翻译:徐展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