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医护赴鄂第30天:与其说我守护你,不如说是我们彼此守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医护赴鄂第30天:与其说我守护你,不如说是我们彼此守护

凌晨两点接班的我们穿着短袖从外面百米冲刺跑进方舱的更衣帐篷,女汉子们笑称:“新冠我们都不怕,还能怕冷?”

方舱医院患者为护士尹媛媛拍下的工作照。图片来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3月4日是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援鄂的第30天,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急诊科护士、救援队队员尹媛媛写了一篇日记,她表示,目前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工作流程日趋完善,救援队也逐渐适应方舱医院的工作模式。

她在日记中透露,医护人员们每班次在班时间为6小时,穿脱防护服及交接班2小时,在这8小时内不能进食、不能上厕所,同时由于防护服密闭、工作区域较大,需要不停地奔走,体力大量消耗。在刚开始的几天,每个人都出现过不适症状,呼吸困难、大汗淋漓、恶心乏力等等。为了缓解类似情况,医护人员们只能减少防护服里面的衣服的厚度,确保进舱后不会太闷热。

“所以你会看到,凌晨两点接班的我们穿着短袖从外面百米冲刺跑进方舱的更衣帐篷,女汉子们笑称,新冠我们都不怕,还能怕冷?”尹媛媛写道。

她指出,方舱医院接收的主要是轻症患者,护士们的工作更多是做病人的管理工作。除了每天监测生命体征、基本治疗、核酸标本采集等工作外,她们最重要的是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让患者在有限的环境内不消极、不孤单。

有一位630床的患者被护士们称为“抖音小达人”,他像战地记者一样记录医护人员每天的工作。还有一些患者自愿成为了方舱医院的志愿者,帮助医护人员分担工作。

“与其说我守护你,不如说是我们彼此在守护。”尹媛媛在日记中写道。

副院长雷撼为进舱队员写名字。

附:尹媛媛日记

今年的春节原本是我满心期许的,已经有几年没有回东北老家过年了,也是儿子第一次回去过春节,便早早地做好了安排,虽然赶在除夕夜到家,但心里一直惴惴不安,疫情的快速蔓延,让各个城市街头巷尾的年味里夹杂着一丝紧张与不安。

除夕夜看到科室琨哥(许诗琨)作为第一批援鄂人员出征前线的朋友圈,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本该团圆的除夕夜,但丝毫不能拖延的出征脚步,告诉我这场战斗打响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做好了下一刻出征的准备。

大年初一,立即召回的消息如期而至。老公马上联系改签,几经辗转终于安排好了最早的行程返沪,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深知此刻为人医者肩上背负的责任与担当。

家人开始为我准备返程的行李,公公婆婆都是老党员,他们这一代人,心里有着更为深笃的家国情怀,虽然盼了很久,只团聚两天,但这一刻他们给我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

我一再坚持独自返程,想着老公难得的长假,让他在家多陪陪父母和儿子,但他执意同我一起回来。他说:“我回来可以接送你上班,也能做饭照顾你,这个时候照顾你才是最重要的。”

一家人不需要多说什么,都在为我默默地忙碌着,这一刻觉得身后有无穷的力量在支撑我,我无所畏惧,唯一觉得亏欠的是两岁的儿子,不得已把他一个人留下来。出发的那天,儿子刚好在午睡,亲了亲他,我转身迈出了坚决的步伐。

图片来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接下来是紧张的培训、演练、动员,每个人都在请战书上庄严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收到出队消息的那天,多数队员都是从下班的路上马上折返,也有从工作岗位上赶来的同事,来不及回家取行李了,就让家里人送过来。兵分几路领取个人装备,同时准备仪器、设备、耗材等物资装车。

天亮了,车队率先出发,目的地是八百公里外举国牵挂的武汉。九辆救援车,两辆集卡车,带着充足的物资、先进的装备,在不依托当地物资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快速搭建移动医院,并自给自足开展两周的医疗援助工作,物资30吨,而此时我们带去的意志、热情、为人医者责任又何止这个重量。很多后勤同志都是通宵达旦,但没有丝毫影响他们的状态,此时在他们脸上看到的不是疲倦,而是责任重大,更是使命光荣。

随后出征的是我们了,前来送行的领导们早早地守候在这里,反复强调着:“做好防护,平安归来,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叮嘱,更是命令。

现在还记得上车前,护理部的老师过来帮我拉好衣服的拉链,说“你这孩子,这么冷的天脖子露在外面,千万别感冒了,在外面可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这感觉像极了每次离家前妈妈千叮咛万嘱咐却又不放心的样子,我点点头不敢说话,怕一开口便会泪目。

上车后大家的情绪都绷不住了,故作坚强的男孩子们也在偷偷拭泪。车上的队友,有初为人父的奶爸、有新婚不久的丈夫、有年轻的妈妈,他们都是家里的顶梁柱、那片天。车子缓缓驶出医院的大门,窗外是不舍、是担心、是感动、是期待,但车内的我们必须拎得起这份责任的重量。

这一刻,阳光很暖,我们准备好了。

2020年2月4日20时16分,这是我们抵达武汉的时刻,站台上多家医疗队,相互询问来处,然后互相加油,挥手道别。驶离车站,往日热闹喧嚣的武汉大街一片萧索,只有远远近近闪烁的霓虹灯想告诉我们:这里本该繁华,现在却滚动着牵动全国人民心田的四个字——“武汉加油”。这样的场景会让你心疼,却更加有力量。

图片来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车队当日深夜抵达,连夜拆卸物资。次日晨,我们来到了位于金银潭对面的武汉客厅,这里的方舱医院还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我们在这里搭建移动帐篷医院,以便开展后续工作。

3个小时,25顶移动帐篷搭建完毕,指挥室、监护室、留观室、值班室、休息室、淋浴间初具规模,具备二级医院的救治水平,闻讯赶来的多家媒体发出报道,各级领导惊讶于我们队伍的速度并给予高度肯定。这是我们东方人的速度,也代表着上海医疗队逆行而上、勇于作战的态度。

2月7日晚八点,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收治第一批患者,医生队伍打头阵的第一班率先进入方舱,雷撼院长带领大家给先锋队加油鼓劲。往后的每一班亦是如此,队员进舱,只要院长和队长有空都会来看一下我们的防护是否做到位,帮我们在背后写好名字后,不忘写上一个大大的“加油”。希望我们在方舱内面对困难时,能够透过雾气朦胧的护目镜,看到相互支撑的力量。这份关爱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和勇气。

来到武汉三十天了,方舱内的工作流程日趋完善,队友们也纷纷克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多重压力,逐渐适应方舱医院工作模式。

每班次在班时间为6小时,穿脱防护服及交接班2小时,在这8小时内我们不能进食、不能上厕所,同时由于防护服密闭、工作区域较大,需要不停地奔走,体力大量消耗,在刚开始的几天每个人都出现过不适症状,呼吸困难、大汗淋漓、恶心乏力等等。为了缓解类似情况,我们只能减少防护服里面的衣服的厚度,确保进舱后不会太闷热,所以你会看到,凌晨两点接班的我们穿着短袖从外面百米冲刺跑进方舱的更衣帐篷,女汉子们笑称:“新冠我们都不怕,还能怕冷?”

方舱医院接收的是轻症患者,虽说是护理,但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做好病人的管理。规范化的防护流程让我们更有勇气跟这么多感染病人去接触,除了每天监测生命体征、基本治疗、核酸标本采集等工作外,最重要的是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让患者在有限的环境内不消极、不孤单。

因此,我们护理团队定期开展健康宣教,并组织了多场护患间的互动,如读书会、健身操、有奖问答等,为了促进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我们团队率先带领患者进行呼吸操锻炼,充分满足了患者的活动需求,每次都会吸引上百人参加,没有位置的患者也会站在床边的过道里跟着节奏一起练习。

方舱的工作有汗水、更伴着感动。

新入院的小伙子担心传染医护,总是刻意和我们保持距离,不让我们和他靠近;即将出院的阿姨激动地说,我要回家了,你们却在这有家不能回,这么远跑过来帮助我们武汉,真的不知道说什么感激的话才好;还有630床,我们叫他抖音小达人,他像战地记者一样记录着我们每日的工作,在他的手机里能找到我们每个人的身影;还有一些人,他们忘记了自己是患者,只记得自己是方舱志愿者,总是在我们身边,看看有什么能帮我分担,与其说我守护你,不如说是我们彼此在守护。

在这场疫情面前,我深深感到,方舱里的每个人不管自己多么渺小,却都在释放最大的能量去鼓励、去帮助、去温暖他人。

东方护理团队。图片来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2月15日,武汉下雪了,风很大雪很急,气温大幅下降,后勤班的兄弟们紧急集合加固帐篷、清理积雪。第二天的清晨,我们来到帐篷前一起都是原来的模样,只是风雪过后的国旗更加艳丽了。此时此景让我坚信,疫情过去后,你我安好,山河无恙,中国人会更加团结。

我还记得,移动帐篷医院升旗的那天,雷院和我们说:“多年以后,当你回首往事,一定会觉得,我为这面旗帜,努力拼搏过。”

我会在那个“多年以后”带我儿子来武汉,给他讲今天这里的故事,告诉他为什么有人会把自己置于生死之外,去为别人的生命扬帆,因为他们“为人医者”,这四个字是要用一辈子去践行的职业信仰。

我也会带他去观“天下江山第一楼”、去见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去看武大的樱花、去吃街角的热干面,我相信那时的武汉还会找到今天战“疫”的痕迹,那里有博爱、有胸怀、有格局、有担当。

战斗仍在继续,誓为武汉坚守,我们期待胜利之时,也等你的樱花满树,盼你的明媚春光。我们坚信天佑中华、这片山河必将安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医护赴鄂第30天:与其说我守护你,不如说是我们彼此守护

凌晨两点接班的我们穿着短袖从外面百米冲刺跑进方舱的更衣帐篷,女汉子们笑称:“新冠我们都不怕,还能怕冷?”

方舱医院患者为护士尹媛媛拍下的工作照。图片来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3月4日是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援鄂的第30天,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急诊科护士、救援队队员尹媛媛写了一篇日记,她表示,目前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工作流程日趋完善,救援队也逐渐适应方舱医院的工作模式。

她在日记中透露,医护人员们每班次在班时间为6小时,穿脱防护服及交接班2小时,在这8小时内不能进食、不能上厕所,同时由于防护服密闭、工作区域较大,需要不停地奔走,体力大量消耗。在刚开始的几天,每个人都出现过不适症状,呼吸困难、大汗淋漓、恶心乏力等等。为了缓解类似情况,医护人员们只能减少防护服里面的衣服的厚度,确保进舱后不会太闷热。

“所以你会看到,凌晨两点接班的我们穿着短袖从外面百米冲刺跑进方舱的更衣帐篷,女汉子们笑称,新冠我们都不怕,还能怕冷?”尹媛媛写道。

她指出,方舱医院接收的主要是轻症患者,护士们的工作更多是做病人的管理工作。除了每天监测生命体征、基本治疗、核酸标本采集等工作外,她们最重要的是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让患者在有限的环境内不消极、不孤单。

有一位630床的患者被护士们称为“抖音小达人”,他像战地记者一样记录医护人员每天的工作。还有一些患者自愿成为了方舱医院的志愿者,帮助医护人员分担工作。

“与其说我守护你,不如说是我们彼此在守护。”尹媛媛在日记中写道。

副院长雷撼为进舱队员写名字。

附:尹媛媛日记

今年的春节原本是我满心期许的,已经有几年没有回东北老家过年了,也是儿子第一次回去过春节,便早早地做好了安排,虽然赶在除夕夜到家,但心里一直惴惴不安,疫情的快速蔓延,让各个城市街头巷尾的年味里夹杂着一丝紧张与不安。

除夕夜看到科室琨哥(许诗琨)作为第一批援鄂人员出征前线的朋友圈,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本该团圆的除夕夜,但丝毫不能拖延的出征脚步,告诉我这场战斗打响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做好了下一刻出征的准备。

大年初一,立即召回的消息如期而至。老公马上联系改签,几经辗转终于安排好了最早的行程返沪,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深知此刻为人医者肩上背负的责任与担当。

家人开始为我准备返程的行李,公公婆婆都是老党员,他们这一代人,心里有着更为深笃的家国情怀,虽然盼了很久,只团聚两天,但这一刻他们给我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

我一再坚持独自返程,想着老公难得的长假,让他在家多陪陪父母和儿子,但他执意同我一起回来。他说:“我回来可以接送你上班,也能做饭照顾你,这个时候照顾你才是最重要的。”

一家人不需要多说什么,都在为我默默地忙碌着,这一刻觉得身后有无穷的力量在支撑我,我无所畏惧,唯一觉得亏欠的是两岁的儿子,不得已把他一个人留下来。出发的那天,儿子刚好在午睡,亲了亲他,我转身迈出了坚决的步伐。

图片来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接下来是紧张的培训、演练、动员,每个人都在请战书上庄严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收到出队消息的那天,多数队员都是从下班的路上马上折返,也有从工作岗位上赶来的同事,来不及回家取行李了,就让家里人送过来。兵分几路领取个人装备,同时准备仪器、设备、耗材等物资装车。

天亮了,车队率先出发,目的地是八百公里外举国牵挂的武汉。九辆救援车,两辆集卡车,带着充足的物资、先进的装备,在不依托当地物资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快速搭建移动医院,并自给自足开展两周的医疗援助工作,物资30吨,而此时我们带去的意志、热情、为人医者责任又何止这个重量。很多后勤同志都是通宵达旦,但没有丝毫影响他们的状态,此时在他们脸上看到的不是疲倦,而是责任重大,更是使命光荣。

随后出征的是我们了,前来送行的领导们早早地守候在这里,反复强调着:“做好防护,平安归来,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叮嘱,更是命令。

现在还记得上车前,护理部的老师过来帮我拉好衣服的拉链,说“你这孩子,这么冷的天脖子露在外面,千万别感冒了,在外面可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这感觉像极了每次离家前妈妈千叮咛万嘱咐却又不放心的样子,我点点头不敢说话,怕一开口便会泪目。

上车后大家的情绪都绷不住了,故作坚强的男孩子们也在偷偷拭泪。车上的队友,有初为人父的奶爸、有新婚不久的丈夫、有年轻的妈妈,他们都是家里的顶梁柱、那片天。车子缓缓驶出医院的大门,窗外是不舍、是担心、是感动、是期待,但车内的我们必须拎得起这份责任的重量。

这一刻,阳光很暖,我们准备好了。

2020年2月4日20时16分,这是我们抵达武汉的时刻,站台上多家医疗队,相互询问来处,然后互相加油,挥手道别。驶离车站,往日热闹喧嚣的武汉大街一片萧索,只有远远近近闪烁的霓虹灯想告诉我们:这里本该繁华,现在却滚动着牵动全国人民心田的四个字——“武汉加油”。这样的场景会让你心疼,却更加有力量。

图片来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车队当日深夜抵达,连夜拆卸物资。次日晨,我们来到了位于金银潭对面的武汉客厅,这里的方舱医院还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我们在这里搭建移动帐篷医院,以便开展后续工作。

3个小时,25顶移动帐篷搭建完毕,指挥室、监护室、留观室、值班室、休息室、淋浴间初具规模,具备二级医院的救治水平,闻讯赶来的多家媒体发出报道,各级领导惊讶于我们队伍的速度并给予高度肯定。这是我们东方人的速度,也代表着上海医疗队逆行而上、勇于作战的态度。

2月7日晚八点,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收治第一批患者,医生队伍打头阵的第一班率先进入方舱,雷撼院长带领大家给先锋队加油鼓劲。往后的每一班亦是如此,队员进舱,只要院长和队长有空都会来看一下我们的防护是否做到位,帮我们在背后写好名字后,不忘写上一个大大的“加油”。希望我们在方舱内面对困难时,能够透过雾气朦胧的护目镜,看到相互支撑的力量。这份关爱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和勇气。

来到武汉三十天了,方舱内的工作流程日趋完善,队友们也纷纷克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多重压力,逐渐适应方舱医院工作模式。

每班次在班时间为6小时,穿脱防护服及交接班2小时,在这8小时内我们不能进食、不能上厕所,同时由于防护服密闭、工作区域较大,需要不停地奔走,体力大量消耗,在刚开始的几天每个人都出现过不适症状,呼吸困难、大汗淋漓、恶心乏力等等。为了缓解类似情况,我们只能减少防护服里面的衣服的厚度,确保进舱后不会太闷热,所以你会看到,凌晨两点接班的我们穿着短袖从外面百米冲刺跑进方舱的更衣帐篷,女汉子们笑称:“新冠我们都不怕,还能怕冷?”

方舱医院接收的是轻症患者,虽说是护理,但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做好病人的管理。规范化的防护流程让我们更有勇气跟这么多感染病人去接触,除了每天监测生命体征、基本治疗、核酸标本采集等工作外,最重要的是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让患者在有限的环境内不消极、不孤单。

因此,我们护理团队定期开展健康宣教,并组织了多场护患间的互动,如读书会、健身操、有奖问答等,为了促进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我们团队率先带领患者进行呼吸操锻炼,充分满足了患者的活动需求,每次都会吸引上百人参加,没有位置的患者也会站在床边的过道里跟着节奏一起练习。

方舱的工作有汗水、更伴着感动。

新入院的小伙子担心传染医护,总是刻意和我们保持距离,不让我们和他靠近;即将出院的阿姨激动地说,我要回家了,你们却在这有家不能回,这么远跑过来帮助我们武汉,真的不知道说什么感激的话才好;还有630床,我们叫他抖音小达人,他像战地记者一样记录着我们每日的工作,在他的手机里能找到我们每个人的身影;还有一些人,他们忘记了自己是患者,只记得自己是方舱志愿者,总是在我们身边,看看有什么能帮我分担,与其说我守护你,不如说是我们彼此在守护。

在这场疫情面前,我深深感到,方舱里的每个人不管自己多么渺小,却都在释放最大的能量去鼓励、去帮助、去温暖他人。

东方护理团队。图片来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2月15日,武汉下雪了,风很大雪很急,气温大幅下降,后勤班的兄弟们紧急集合加固帐篷、清理积雪。第二天的清晨,我们来到帐篷前一起都是原来的模样,只是风雪过后的国旗更加艳丽了。此时此景让我坚信,疫情过去后,你我安好,山河无恙,中国人会更加团结。

我还记得,移动帐篷医院升旗的那天,雷院和我们说:“多年以后,当你回首往事,一定会觉得,我为这面旗帜,努力拼搏过。”

我会在那个“多年以后”带我儿子来武汉,给他讲今天这里的故事,告诉他为什么有人会把自己置于生死之外,去为别人的生命扬帆,因为他们“为人医者”,这四个字是要用一辈子去践行的职业信仰。

我也会带他去观“天下江山第一楼”、去见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去看武大的樱花、去吃街角的热干面,我相信那时的武汉还会找到今天战“疫”的痕迹,那里有博爱、有胸怀、有格局、有担当。

战斗仍在继续,誓为武汉坚守,我们期待胜利之时,也等你的樱花满树,盼你的明媚春光。我们坚信天佑中华、这片山河必将安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