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上海到巴黎:“上海排名”在法国(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上海到巴黎:“上海排名”在法国(下)

欧洲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自己的排名方式,而不能仅仅无视或者批评其他世界大学排名。

大学排名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决策——高中毕业生报考自己心仪的高等院校、大学生决定自己要在哪所学校继续深造、校董们决定学校当前的发展重心、企业需要对各个大学的毕业生能力与质量做出评判……学术已不再是单纯的学术,它已经成为了一个与现代社会许多方面都紧密联系的概念,并且构成了一个互相影响的生态链。

文:翁昊森(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留学生)

“校长先生,我知道我接下来要说的内容可能会让你不太愉快,但是我仍然坚持要说的是……学校在一些排名里的表现并不如意——简略地说,就是在‘上海排名’(classement de Shanghaï)中。”

这是法国的Zodiac Aerospace公司董事会主席Olivier Zarrouati先生(巴黎综合理工学院1977级学生)在母校一次大会上讲的一句话。其话音未落,会场内的学生们就已经爆发出一阵笑声,紧接着是掌声——自今年8月上海交大发布了本年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以来,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在“上海排名”中仅居301-400名区间的这一新闻早已被学校从上到下的每一位教员、学生谈论过 。

自嘲归自嘲,法国高等院校在ARWU这个影响力日益提升的国际排名中表现不佳的事实依旧存在。近几年在法国乃至欧洲媒体中,批评ARWU排名的声音很多,部分理由也不无道理。质疑过后,亦有不少机构、媒体开始反思这一现象。法国《回声报》(Les Echos)在2013年8月发布了一篇报道,几乎追溯到了“上海排名”的源头上。

这是一篇对原上海交通大学教师刘念才、ARWU排名创始人的专访。“(对于ARWU)最初的批评声来自法国。”刘念才在这次采访中回忆到。“紧接着是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的学校,所有人都在抱怨自己的学校的排名并不合理。”他坚持“上海排名”采用一种客观的评判标准,不包含任何评判学校声望与名气的指标。

在这样的时机给出这样的一篇报道,其传达的潜台词是相当明显的:欧洲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自己的排名方式,而不能仅仅无视或者批评其他世界大学排名。不出所料地,在这篇报道发表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14年的5月份,欧盟委员会开放了一个线上评分工具,它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给各个大学给予评分并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排出名次,这套系统名为U-Multirank。这是一个简单的网站,与其说是一项大学排名,不如说是一个高等院校综合实力数据合集与比较平台。U-Multirank提供的基础比较方法有两种:同一领域中高校之间的对比,以及根据使用者偏好筛选过后的高校的综合实力对比。

欧盟委员会财政支持下开发的U-Multirank用户界面

与QS、THE和ARWU不同的是,在U-Multirank中无论采用哪一种比较方法,最后能够得到的都不是一个按照数字顺序从前到后排列的列表,而是一个点阵——每一列都代表网站访问者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选择的指标,而每一行分别代表某一所高校在这些指标上的得分(以A、B、C或圆点的大小加以表示)。

在U-Multirank上经过个人偏好选择后得到的统计结果

U-Multirank的特点在于这项排名机制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不同的人群打开它的网页之后,首先需要选择自己的关注点,随后网站才会整合出与使用者兴趣相应的结果,并且给出相应的排名,这意味着在U-Multirank上,哈佛大学(Havard University)或麻省理工(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不会永远位于前五名的宝座上,中东以及拉丁美洲一些有着不小实力的学校也不会一直处于排名的末尾。

尽管U-Multirank像其他排名一样,针对每一项单独的指标都给出了一个评分,但是它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呈现数据结果的方式,这种创新是有其优点的:假如一名高中毕业生登陆了该网站,他首先关注的必然是大学本科生教学质量,而非学校在尖端研究领域的成就;对于计划离开母国就学的学生,学校的国家化程度或许比办学规模更加重要;而一位希望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理工科学生则会关注学校研究团队的规模与导师的资历……U-Multirank部分满足了这样的要求,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细节、更多体现个人意向的选择,而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序号。

或许对于普罗大众,他们只需要知道一个代表自己国家的大学在国际上排名的数字,但给出一个世界大学按照某种既定的标准的排列结果并不是这些排名真正的目的。大学排名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决策——高中毕业生报考自己心仪的高等院校、大学生决定自己要在哪所学校继续深造、校董们决定学校当前的发展重心、企业需要对各个大学的毕业生能力与质量做出评判……学术已不再是单纯的学术,它已经成为了一个与现代社会许多方面都紧密联系的概念,并且构成了一个互相影响的生态链。它与商业紧密联系、影响着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决策;学术出身象征着当前的社会阶层,更加提供了阶层流动的可能性;学术交流成为了国际交流的重要一环,也带动了知识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而这些方面也反过来影响了任意一所高校的学术发展与成果。

无论是自己发布一项排名,或是采用一种新的学校实力表现方法,每一个国家的每一所学校的行为都指向同一个缘由:排名是一场躲不过的市场竞争,而且已经俨然发展成学校间一种争取学术成就以外利益的手段。经验告诉我们,在游戏场上玩得最好的参与者,往往也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上海到巴黎:“上海排名”在法国(下)

欧洲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自己的排名方式,而不能仅仅无视或者批评其他世界大学排名。

大学排名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决策——高中毕业生报考自己心仪的高等院校、大学生决定自己要在哪所学校继续深造、校董们决定学校当前的发展重心、企业需要对各个大学的毕业生能力与质量做出评判……学术已不再是单纯的学术,它已经成为了一个与现代社会许多方面都紧密联系的概念,并且构成了一个互相影响的生态链。

文:翁昊森(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留学生)

“校长先生,我知道我接下来要说的内容可能会让你不太愉快,但是我仍然坚持要说的是……学校在一些排名里的表现并不如意——简略地说,就是在‘上海排名’(classement de Shanghaï)中。”

这是法国的Zodiac Aerospace公司董事会主席Olivier Zarrouati先生(巴黎综合理工学院1977级学生)在母校一次大会上讲的一句话。其话音未落,会场内的学生们就已经爆发出一阵笑声,紧接着是掌声——自今年8月上海交大发布了本年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以来,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在“上海排名”中仅居301-400名区间的这一新闻早已被学校从上到下的每一位教员、学生谈论过 。

自嘲归自嘲,法国高等院校在ARWU这个影响力日益提升的国际排名中表现不佳的事实依旧存在。近几年在法国乃至欧洲媒体中,批评ARWU排名的声音很多,部分理由也不无道理。质疑过后,亦有不少机构、媒体开始反思这一现象。法国《回声报》(Les Echos)在2013年8月发布了一篇报道,几乎追溯到了“上海排名”的源头上。

这是一篇对原上海交通大学教师刘念才、ARWU排名创始人的专访。“(对于ARWU)最初的批评声来自法国。”刘念才在这次采访中回忆到。“紧接着是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的学校,所有人都在抱怨自己的学校的排名并不合理。”他坚持“上海排名”采用一种客观的评判标准,不包含任何评判学校声望与名气的指标。

在这样的时机给出这样的一篇报道,其传达的潜台词是相当明显的:欧洲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自己的排名方式,而不能仅仅无视或者批评其他世界大学排名。不出所料地,在这篇报道发表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14年的5月份,欧盟委员会开放了一个线上评分工具,它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给各个大学给予评分并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排出名次,这套系统名为U-Multirank。这是一个简单的网站,与其说是一项大学排名,不如说是一个高等院校综合实力数据合集与比较平台。U-Multirank提供的基础比较方法有两种:同一领域中高校之间的对比,以及根据使用者偏好筛选过后的高校的综合实力对比。

欧盟委员会财政支持下开发的U-Multirank用户界面

与QS、THE和ARWU不同的是,在U-Multirank中无论采用哪一种比较方法,最后能够得到的都不是一个按照数字顺序从前到后排列的列表,而是一个点阵——每一列都代表网站访问者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选择的指标,而每一行分别代表某一所高校在这些指标上的得分(以A、B、C或圆点的大小加以表示)。

在U-Multirank上经过个人偏好选择后得到的统计结果

U-Multirank的特点在于这项排名机制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不同的人群打开它的网页之后,首先需要选择自己的关注点,随后网站才会整合出与使用者兴趣相应的结果,并且给出相应的排名,这意味着在U-Multirank上,哈佛大学(Havard University)或麻省理工(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不会永远位于前五名的宝座上,中东以及拉丁美洲一些有着不小实力的学校也不会一直处于排名的末尾。

尽管U-Multirank像其他排名一样,针对每一项单独的指标都给出了一个评分,但是它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呈现数据结果的方式,这种创新是有其优点的:假如一名高中毕业生登陆了该网站,他首先关注的必然是大学本科生教学质量,而非学校在尖端研究领域的成就;对于计划离开母国就学的学生,学校的国家化程度或许比办学规模更加重要;而一位希望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理工科学生则会关注学校研究团队的规模与导师的资历……U-Multirank部分满足了这样的要求,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细节、更多体现个人意向的选择,而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序号。

或许对于普罗大众,他们只需要知道一个代表自己国家的大学在国际上排名的数字,但给出一个世界大学按照某种既定的标准的排列结果并不是这些排名真正的目的。大学排名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决策——高中毕业生报考自己心仪的高等院校、大学生决定自己要在哪所学校继续深造、校董们决定学校当前的发展重心、企业需要对各个大学的毕业生能力与质量做出评判……学术已不再是单纯的学术,它已经成为了一个与现代社会许多方面都紧密联系的概念,并且构成了一个互相影响的生态链。它与商业紧密联系、影响着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决策;学术出身象征着当前的社会阶层,更加提供了阶层流动的可能性;学术交流成为了国际交流的重要一环,也带动了知识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而这些方面也反过来影响了任意一所高校的学术发展与成果。

无论是自己发布一项排名,或是采用一种新的学校实力表现方法,每一个国家的每一所学校的行为都指向同一个缘由:排名是一场躲不过的市场竞争,而且已经俨然发展成学校间一种争取学术成就以外利益的手段。经验告诉我们,在游戏场上玩得最好的参与者,往往也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