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疫情让我们终于看清她的真实面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疫情让我们终于看清她的真实面目

这场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所有人的春节计划。冬已过,春已至。每个人在“战疫”的攻坚阶段,总有许多话想说,对生命,对家人的珍视,经此大疫考验之后,更增加了许多层含义。

文 | 蓓儿多

对于女性来讲,从出生到老去,要经历多少坎坷,多少考验,才能体会生命的价值?而对于男性来讲,当被疫情“封闭“在家庭这个场景中,此刻他们对“家庭主妇”这一角色有了更多“感同身受”的体感与领悟,原来这一角色是如此的不易。正是如此的不易,成就着如此伟岸的“家庭主妇”。

在2020年这个特别的三八国际妇女节,我们想把视角投向那些身兼数职的女性群体,看看她们的抗疫故事。

讲述人:蓓儿多  新手妈妈 80后媒体人

对于2020年1月31日,我记得很清楚。这一天,供职的公司执行政府下发的“疫情期间延迟复工”的规定,将原定于1月31日的上班时间延后一周。在这之后,延迟复工通知又连续发了2次,最终定于3月2日正式复工。

也就是说,这一个多月里,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包含我在内的亿万职场女性,突然间,就由驰骋职场的都市丽人,变身家里蹲的“家庭主妇”而被迫营业——我们的岗位名称变为“家庭主妇”,工作场所变为“家里”。

从这一天开始,虽然没有deadline,但家庭主妇的工作没有ending;没有加班,因为我们的职业性质就是24小时待命;没有同事间的八卦吐槽,勾心斗角;没有项目成功后的成就,只有油盐酱醋鸡毛蒜皮......

而机缘巧合,在这一个月里,采购员、育儿嫂、保姆这些“家庭主妇”的日常工作内容,让我体验了一个遍。

家庭采买员:操碎心也许也换不来一句肯定

有的人会说,采买不就是买买买吗?直接花钱就好!这个我擅长!

真实的情况是,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讲,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买到性价比高、安全有保障的产品,要操多大的心,只有真正负责过整个家庭采买的人才能深刻体会。而疫情之下,采买员更加“考手艺”。

时钟拨回到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接受央视连线采访。这场采访里,钟院士明确表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

对当年的SARS几乎没有太深印象的我,一时间,竟然有点懵,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但相对来说不擅长带娃的我,又属于家里的青壮劳动力,自告奋勇承担起家庭采买的任务。

这一天里,我数次出门采买。头一天还熙熙攘攘,挤满置办年货人潮的大街上,所有商店几乎在一夜之间都关门了。菜市场人太多,暂时避开,选择超市这种货品集中的地方速战速决。

去了以后才发现,平时堆得满满当当的货架,如今却货品零星,选择范围极小。最终,除了买些相对于菜市场的“贵价”蔬菜,我还扛了两袋米、两袋面、几桶油回家。超市出口到停车处那段距离,我一趟趟搬运物资。米面油真重啊,勒得手发紫,生疼。

药店里,口罩脱销,消毒液没货,抗病毒药物也买不到。当天,我开车跑完老家小城里近50个药店,地毯式搜索,依然没有换回1个口罩。初春的深夜凉意深沉 ,我空手而归,心情悲凉。

转战电商平台,瞬间化身质监局局长,真福尔摩斯。

反复对比仔细斟酌,考虑了商家资质、发货地、发货时间、价位等若干综合因素,在下单了近300个口罩以后,我才在老公和宝宝的鼾声中躺到床上,看了一眼时间,已是凌晨3点。但这一天里,各种信息量爆炸,思维过于兴奋,身体极度疲惫,我辗转反侧,竟然失眠了。

图片来源:包图网

但是,即使是这样,家庭采买员的操心,有时候并不能得到家庭成员的理解。

第二天早上,听说我为了全家人买了两千多元口罩的公公,言语中虽说带着克制,但却不无责怪这个病哪有这么吓人,你看我就不戴口罩,花那么钱买口罩做啥

眼睛余光里,我看到婆婆在瘪嘴“超市菜价就是比菜市场的贵”。

老公从中打圆场,“现在疫情不知道要持续多久,买口罩很不容易,要有储备。超市蔬菜精致,大家先吃。我们下次就去菜市场买。”

我心累到不想解释。只想回一句:家庭采买,you can  you up!

而“家庭采买员”这一份“工作”,却是千千万万普通妇女的日常。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奋斗在菜市场,超市,打折商店……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仙女,到讨价还价锱铢必较的老嬷嬷,是生活,淬炼了她们。

全职妈妈:“吃喝拉撒睡+陪玩陪读+自我提升”的全能工种

由于我和老公双方父母当年都属于晚婚晚育,再加上我30岁才要的孩子,所以,当我女儿在2018年9月出生的时候,两边的父母精力都大不如前,身体情况也欠佳。因此,我家带孩子的模式都是以“月嫂/育儿嫂”主导的方式存在。

“阿姨运”一直都还不错的我,没有经历太过频繁的换人经历,就请到了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阿姨。所以,从孩子出生起,除了研究购买婴儿用品,学习一些育儿方法及育儿理念,并要求全家一起执行,以及日常的陪玩之外,其他“屎尿屁”、喂养、陪睡、护理等一系列繁琐的执行工作,我几乎没做过太多,仅在阿姨休假时会承担部分。(亲自一把屎一把尿的带大孩子的妈妈,比我更有发言权吐槽“带娃血泪史”)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阿姨的复工时间和我们一致,我们的家庭会继续在之前的成熟模式下运转。而在1月20日以后,面对每天不断上升的确诊数据,以及各种负面舆论的来袭,我们深深担忧。斟酌再三后,我们主动给在老家休假的阿姨放了一个月长假,工资照发,疫情缓解后继续回来上班。

但这样一来,“育儿嫂”的重担,瞬间就压在我身上。

图片来源:包图网

陪睡,是第一关考验。第一晚,我觉得自己几乎整夜没睡,孩子一有动静我就醒了。

经过白天的工作(我在老家在线复工,老公回蓉复工),自己已经困的要死,却还要强打着精神趁着娃的睡眠窗口期赶紧哄睡,讲故事,唱催眠曲,学着阿姨的样子一顿操作,好不容易娃睡着了,自己却清醒了。

由于平时没有陪睡习惯的我,身体本能里害怕翻身压着她,或者被子捂着她,于是几乎一动不动裹紧被子,一个动作躺了整晚。早上起床,全身像被人猛锤了一顿一样,到处都在疼。

陪玩,是第二关考验。思维全天必须高度紧张。

俗话说“娃到岁半,翻坛揭罐”,一岁半孩子学会走路不久,正处在对外界事物的疯狂探索期,整天不知疲惫的玩耍。我要求自己高度集中精力照顾她,带娃期间坚决不看手机,但有一天外出,就因为我蹲下来0.5秒帮她穿好衣服的时间,她就猛地一推防盗门,把自己右手大拇指压到内出血,十指连心,对于一岁半的小孩,疼痛感可想而知。看着嚎啕大哭的她,我又自责又难过,直怪自己怎么没有看好她。

有位知名育儿博主曾说:“孩子不会因为你晚上没休息好,不会因为你生病而同意你‘迟到’;他们不会考虑到你还没有吃饭而准许你泡个面;他们也不会体谅你连续无休一个月而批准你去度个假;甚至如果你想半夜尿个尿,如果你家娃属于自带探测雷达的,不好意思,你还得练就一身抱着娃尿尿的本领,否则就只得在深夜伴着突然拉响的警报使出全身真气尽快尿完......

只要孩子有需求,妈妈们必须立刻!马上!中断自己的手上事出现在他的身旁,而‘手上的事则包括家务、休息、吃饭、睡觉、上厕所......”

全世界的妈妈都很辛苦,特别是在孩子还未入学的时候。国外的一个关于全职妈妈(包括刚生了宝宝休产假的妈妈)的调查发现,她们大多数(65%)都早于6点醒来,妈妈们实际工作的平均时间为每周96.4小时,这样的工作时间相当于2.4份全职工作。

图片来源:包图网

昼夜不分、严重缺觉、饮食不规律……在家抗“疫”这个月,毫无悬念的,我患上了全职妈妈普遍“患有”的“职业病”。虽说我老公是个典型的直男,出生于国内传统家庭,内心深处觉得养孩子是女性主导的事情,但经过“陪产”这一课的熏陶,已经深觉做母亲的不易,所以日常育儿工作都积极参与,尽量配合。尽管如此,我依旧觉得身心俱疲,有操不完的心。

而那些被育儿专家称为“丧偶式家庭”里的妈妈呢,他们又如何拼尽一切,经历了怎样的血泪,又是如何在无数个晨昏中熬着,苦着,崩溃着,又擦干眼泪委屈着,坚持着。无数次想罢工,想放弃,甚至想结束生命,却又因孩子的一个笑容,一声“妈妈”而甘之如饴,痛并快乐。

Wiebke Bleidorn (2016)等人对187对新婚夫妇进行了长达5年的随访,分析了他们在婚姻头5年中的自尊水平的变化。研究发现,孩子的诞生会影响到父母,特别是母亲的自尊水平。妈妈的自尊水平在孩子出生那一年会急剧下滑,然后在此后的3年里都会持续下降,而作为对照的没有孩子的夫妇自尊水平则不会有变化。这个研究认为,生孩子并不会让女性认为自己变得更有价值了,反而会看轻自己。

如果全职妈妈是一个“职业”,那么,一个既用于承担繁琐育儿事务,又不断学习各种护理、喂养、早教、医学、药学知识,陪伴孩子科学成长,还能追求自我提升的女性,真的绝对是一个男人捡到宝。每当想到这里,我都为这样“懂事”的女性,而感到既钦佩,又很心疼。

保姆:老人陪护,你无法避免的“劫”

我的父亲今年60岁,母亲58岁,公公和婆婆都是56岁。我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宅家抗疫这个月,我的母亲和婆婆,各生了一场病。

母亲是抑郁症,抑郁症起病缓,病程长,服用的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大,治疗周期至少在6个月。

百度百科词条里写道“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而母亲的抑郁症,则集齐了“自杀企图或行为、木僵、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几大特点,再加上她有基础疾病高血压,因此,除了心理之外,身体症状十分明显。

发作严重时,吞咽困难,无法进食;呼吸困难,无法平躺入睡;身体震颤和木僵间隔出现,有时候手脚抖动如筛糠,有时又阵挛,僵硬如石头。再加上不断出现的自杀倾向,她濒死感明显,反复给我和父亲交代遗言,反复强调她的银行卡账号密码,以及不断给我们说“对不起,我要让你们失望了,我阳寿已尽”等话。对于家属,看到心爱的家人被病痛折磨,我们也感同身受,心理身体都十分煎熬。

按照规定,医院要求我们24小时陪伴。父亲睡觉打鼾,无法陪床,父亲考虑到我带孩子晚上要陪睡,也没办法陪床,于是准备请护工,但疫情下护工紧俏,都不愿意接受新病人的护理。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候,婆婆美尼尔氏综合征发作卧床不起,公公陪护。原本计划和婆婆轮流带娃,腾出时间进行陪护的计划,突然落空。

这天晚上,我躲到无人处,结结实实哭了一场,在家抗疫这些天来的委屈和心酸,顿时倾巢而出。

但日子总要继续。冷静下来,开始想解决方案——医院在这个节点,只适合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前往陪护,于是马上联系了我刚参加工作的表妹,以及在家办公的表弟,说明情况后,大家都表示十分愿意轮流陪护。平时看起来嘻嘻哈哈的小年轻95后,在关键时刻,竟然成为最能让我安心的人。

图片来源:包图网

母亲病情很严重的那些天,我除了带娃、陪睡,在见缝插针的时间里,我每天都去陪她,给她洗头,为她洗脚,帮她按摩,陪她说话,做软性好吞咽的食物带去,选她最喜欢的水果和零食,一点一点喂她吃。我很怕她交代的遗言,真的就成了遗言,我怕失去,我怕突然之间我的人生就没有归途。我宁愿自己多累一点,来换她更快一点的康复。

经此一役,不禁让我思考:80后,独生子女,人到中年,面临父母突然生病需要陪护,以及未来的养老问题,何解?而作为女性,是否真的就要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放弃事业巨大的机会成本,在家里做全职家庭主妇,照顾一家老小,处理家里大小事务吗?

如果长时间做家庭主妇,那么自我被侵占、时间碎片化、成就感与掌控感缺失。与社会脱节的越远,无疑会更加严重,如果老公和婆家人再时不时含沙射影或者直接表现出嫌弃之意,无疑会让家庭主妇的内心煎熬雪上加霜。

而如果家庭主妇因为各种原因某一天打算重回职场,那么,重返职场则意味着更为艰难的从头开始:无论是知识技能、工作经验、人脉都都可能不如职场女性强,主妇们除了青春流逝、身材走样,还可能面临各种与社会脱节带来的恐惧、焦虑与不自信。

而如果是双职工家庭,女性选择继续留在职场打拼,那么老人的赡养及照顾问题,只能求助于家政机构专职照顾老人的保姆,或者将老人送去专业养老机构。这样一来,年复一年的保姆工资,养老机构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尾声】:

如今新冠疫情控制已经取得阶段性的胜利。我的工作从3月2日复工至今,一切顺利。

与此同时,值得欣慰的是,母亲的病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婆婆也已经痊愈,育儿嫂阿姨准时回归,除了承担育儿工作还帮我们做饭。小家庭的运转,正在逐渐恢复。

在回成都家里的那天晚上,女儿例行和我们亲子互动后互道晚安,然后跟着阿姨早早睡着了。窗外万家灯火,屋里很安静,可以听见时钟滴滴答答,我老公走过来,给了我一个长长的、紧紧的拥抱。他伏在我耳边,轻轻说:这个月辛苦你了。老婆,我爱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疫情让我们终于看清她的真实面目

这场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所有人的春节计划。冬已过,春已至。每个人在“战疫”的攻坚阶段,总有许多话想说,对生命,对家人的珍视,经此大疫考验之后,更增加了许多层含义。

文 | 蓓儿多

对于女性来讲,从出生到老去,要经历多少坎坷,多少考验,才能体会生命的价值?而对于男性来讲,当被疫情“封闭“在家庭这个场景中,此刻他们对“家庭主妇”这一角色有了更多“感同身受”的体感与领悟,原来这一角色是如此的不易。正是如此的不易,成就着如此伟岸的“家庭主妇”。

在2020年这个特别的三八国际妇女节,我们想把视角投向那些身兼数职的女性群体,看看她们的抗疫故事。

讲述人:蓓儿多  新手妈妈 80后媒体人

对于2020年1月31日,我记得很清楚。这一天,供职的公司执行政府下发的“疫情期间延迟复工”的规定,将原定于1月31日的上班时间延后一周。在这之后,延迟复工通知又连续发了2次,最终定于3月2日正式复工。

也就是说,这一个多月里,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包含我在内的亿万职场女性,突然间,就由驰骋职场的都市丽人,变身家里蹲的“家庭主妇”而被迫营业——我们的岗位名称变为“家庭主妇”,工作场所变为“家里”。

从这一天开始,虽然没有deadline,但家庭主妇的工作没有ending;没有加班,因为我们的职业性质就是24小时待命;没有同事间的八卦吐槽,勾心斗角;没有项目成功后的成就,只有油盐酱醋鸡毛蒜皮......

而机缘巧合,在这一个月里,采购员、育儿嫂、保姆这些“家庭主妇”的日常工作内容,让我体验了一个遍。

家庭采买员:操碎心也许也换不来一句肯定

有的人会说,采买不就是买买买吗?直接花钱就好!这个我擅长!

真实的情况是,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讲,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买到性价比高、安全有保障的产品,要操多大的心,只有真正负责过整个家庭采买的人才能深刻体会。而疫情之下,采买员更加“考手艺”。

时钟拨回到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接受央视连线采访。这场采访里,钟院士明确表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

对当年的SARS几乎没有太深印象的我,一时间,竟然有点懵,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但相对来说不擅长带娃的我,又属于家里的青壮劳动力,自告奋勇承担起家庭采买的任务。

这一天里,我数次出门采买。头一天还熙熙攘攘,挤满置办年货人潮的大街上,所有商店几乎在一夜之间都关门了。菜市场人太多,暂时避开,选择超市这种货品集中的地方速战速决。

去了以后才发现,平时堆得满满当当的货架,如今却货品零星,选择范围极小。最终,除了买些相对于菜市场的“贵价”蔬菜,我还扛了两袋米、两袋面、几桶油回家。超市出口到停车处那段距离,我一趟趟搬运物资。米面油真重啊,勒得手发紫,生疼。

药店里,口罩脱销,消毒液没货,抗病毒药物也买不到。当天,我开车跑完老家小城里近50个药店,地毯式搜索,依然没有换回1个口罩。初春的深夜凉意深沉 ,我空手而归,心情悲凉。

转战电商平台,瞬间化身质监局局长,真福尔摩斯。

反复对比仔细斟酌,考虑了商家资质、发货地、发货时间、价位等若干综合因素,在下单了近300个口罩以后,我才在老公和宝宝的鼾声中躺到床上,看了一眼时间,已是凌晨3点。但这一天里,各种信息量爆炸,思维过于兴奋,身体极度疲惫,我辗转反侧,竟然失眠了。

图片来源:包图网

但是,即使是这样,家庭采买员的操心,有时候并不能得到家庭成员的理解。

第二天早上,听说我为了全家人买了两千多元口罩的公公,言语中虽说带着克制,但却不无责怪这个病哪有这么吓人,你看我就不戴口罩,花那么钱买口罩做啥

眼睛余光里,我看到婆婆在瘪嘴“超市菜价就是比菜市场的贵”。

老公从中打圆场,“现在疫情不知道要持续多久,买口罩很不容易,要有储备。超市蔬菜精致,大家先吃。我们下次就去菜市场买。”

我心累到不想解释。只想回一句:家庭采买,you can  you up!

而“家庭采买员”这一份“工作”,却是千千万万普通妇女的日常。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奋斗在菜市场,超市,打折商店……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仙女,到讨价还价锱铢必较的老嬷嬷,是生活,淬炼了她们。

全职妈妈:“吃喝拉撒睡+陪玩陪读+自我提升”的全能工种

由于我和老公双方父母当年都属于晚婚晚育,再加上我30岁才要的孩子,所以,当我女儿在2018年9月出生的时候,两边的父母精力都大不如前,身体情况也欠佳。因此,我家带孩子的模式都是以“月嫂/育儿嫂”主导的方式存在。

“阿姨运”一直都还不错的我,没有经历太过频繁的换人经历,就请到了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阿姨。所以,从孩子出生起,除了研究购买婴儿用品,学习一些育儿方法及育儿理念,并要求全家一起执行,以及日常的陪玩之外,其他“屎尿屁”、喂养、陪睡、护理等一系列繁琐的执行工作,我几乎没做过太多,仅在阿姨休假时会承担部分。(亲自一把屎一把尿的带大孩子的妈妈,比我更有发言权吐槽“带娃血泪史”)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阿姨的复工时间和我们一致,我们的家庭会继续在之前的成熟模式下运转。而在1月20日以后,面对每天不断上升的确诊数据,以及各种负面舆论的来袭,我们深深担忧。斟酌再三后,我们主动给在老家休假的阿姨放了一个月长假,工资照发,疫情缓解后继续回来上班。

但这样一来,“育儿嫂”的重担,瞬间就压在我身上。

图片来源:包图网

陪睡,是第一关考验。第一晚,我觉得自己几乎整夜没睡,孩子一有动静我就醒了。

经过白天的工作(我在老家在线复工,老公回蓉复工),自己已经困的要死,却还要强打着精神趁着娃的睡眠窗口期赶紧哄睡,讲故事,唱催眠曲,学着阿姨的样子一顿操作,好不容易娃睡着了,自己却清醒了。

由于平时没有陪睡习惯的我,身体本能里害怕翻身压着她,或者被子捂着她,于是几乎一动不动裹紧被子,一个动作躺了整晚。早上起床,全身像被人猛锤了一顿一样,到处都在疼。

陪玩,是第二关考验。思维全天必须高度紧张。

俗话说“娃到岁半,翻坛揭罐”,一岁半孩子学会走路不久,正处在对外界事物的疯狂探索期,整天不知疲惫的玩耍。我要求自己高度集中精力照顾她,带娃期间坚决不看手机,但有一天外出,就因为我蹲下来0.5秒帮她穿好衣服的时间,她就猛地一推防盗门,把自己右手大拇指压到内出血,十指连心,对于一岁半的小孩,疼痛感可想而知。看着嚎啕大哭的她,我又自责又难过,直怪自己怎么没有看好她。

有位知名育儿博主曾说:“孩子不会因为你晚上没休息好,不会因为你生病而同意你‘迟到’;他们不会考虑到你还没有吃饭而准许你泡个面;他们也不会体谅你连续无休一个月而批准你去度个假;甚至如果你想半夜尿个尿,如果你家娃属于自带探测雷达的,不好意思,你还得练就一身抱着娃尿尿的本领,否则就只得在深夜伴着突然拉响的警报使出全身真气尽快尿完......

只要孩子有需求,妈妈们必须立刻!马上!中断自己的手上事出现在他的身旁,而‘手上的事则包括家务、休息、吃饭、睡觉、上厕所......”

全世界的妈妈都很辛苦,特别是在孩子还未入学的时候。国外的一个关于全职妈妈(包括刚生了宝宝休产假的妈妈)的调查发现,她们大多数(65%)都早于6点醒来,妈妈们实际工作的平均时间为每周96.4小时,这样的工作时间相当于2.4份全职工作。

图片来源:包图网

昼夜不分、严重缺觉、饮食不规律……在家抗“疫”这个月,毫无悬念的,我患上了全职妈妈普遍“患有”的“职业病”。虽说我老公是个典型的直男,出生于国内传统家庭,内心深处觉得养孩子是女性主导的事情,但经过“陪产”这一课的熏陶,已经深觉做母亲的不易,所以日常育儿工作都积极参与,尽量配合。尽管如此,我依旧觉得身心俱疲,有操不完的心。

而那些被育儿专家称为“丧偶式家庭”里的妈妈呢,他们又如何拼尽一切,经历了怎样的血泪,又是如何在无数个晨昏中熬着,苦着,崩溃着,又擦干眼泪委屈着,坚持着。无数次想罢工,想放弃,甚至想结束生命,却又因孩子的一个笑容,一声“妈妈”而甘之如饴,痛并快乐。

Wiebke Bleidorn (2016)等人对187对新婚夫妇进行了长达5年的随访,分析了他们在婚姻头5年中的自尊水平的变化。研究发现,孩子的诞生会影响到父母,特别是母亲的自尊水平。妈妈的自尊水平在孩子出生那一年会急剧下滑,然后在此后的3年里都会持续下降,而作为对照的没有孩子的夫妇自尊水平则不会有变化。这个研究认为,生孩子并不会让女性认为自己变得更有价值了,反而会看轻自己。

如果全职妈妈是一个“职业”,那么,一个既用于承担繁琐育儿事务,又不断学习各种护理、喂养、早教、医学、药学知识,陪伴孩子科学成长,还能追求自我提升的女性,真的绝对是一个男人捡到宝。每当想到这里,我都为这样“懂事”的女性,而感到既钦佩,又很心疼。

保姆:老人陪护,你无法避免的“劫”

我的父亲今年60岁,母亲58岁,公公和婆婆都是56岁。我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宅家抗疫这个月,我的母亲和婆婆,各生了一场病。

母亲是抑郁症,抑郁症起病缓,病程长,服用的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大,治疗周期至少在6个月。

百度百科词条里写道“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而母亲的抑郁症,则集齐了“自杀企图或行为、木僵、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几大特点,再加上她有基础疾病高血压,因此,除了心理之外,身体症状十分明显。

发作严重时,吞咽困难,无法进食;呼吸困难,无法平躺入睡;身体震颤和木僵间隔出现,有时候手脚抖动如筛糠,有时又阵挛,僵硬如石头。再加上不断出现的自杀倾向,她濒死感明显,反复给我和父亲交代遗言,反复强调她的银行卡账号密码,以及不断给我们说“对不起,我要让你们失望了,我阳寿已尽”等话。对于家属,看到心爱的家人被病痛折磨,我们也感同身受,心理身体都十分煎熬。

按照规定,医院要求我们24小时陪伴。父亲睡觉打鼾,无法陪床,父亲考虑到我带孩子晚上要陪睡,也没办法陪床,于是准备请护工,但疫情下护工紧俏,都不愿意接受新病人的护理。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候,婆婆美尼尔氏综合征发作卧床不起,公公陪护。原本计划和婆婆轮流带娃,腾出时间进行陪护的计划,突然落空。

这天晚上,我躲到无人处,结结实实哭了一场,在家抗疫这些天来的委屈和心酸,顿时倾巢而出。

但日子总要继续。冷静下来,开始想解决方案——医院在这个节点,只适合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前往陪护,于是马上联系了我刚参加工作的表妹,以及在家办公的表弟,说明情况后,大家都表示十分愿意轮流陪护。平时看起来嘻嘻哈哈的小年轻95后,在关键时刻,竟然成为最能让我安心的人。

图片来源:包图网

母亲病情很严重的那些天,我除了带娃、陪睡,在见缝插针的时间里,我每天都去陪她,给她洗头,为她洗脚,帮她按摩,陪她说话,做软性好吞咽的食物带去,选她最喜欢的水果和零食,一点一点喂她吃。我很怕她交代的遗言,真的就成了遗言,我怕失去,我怕突然之间我的人生就没有归途。我宁愿自己多累一点,来换她更快一点的康复。

经此一役,不禁让我思考:80后,独生子女,人到中年,面临父母突然生病需要陪护,以及未来的养老问题,何解?而作为女性,是否真的就要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放弃事业巨大的机会成本,在家里做全职家庭主妇,照顾一家老小,处理家里大小事务吗?

如果长时间做家庭主妇,那么自我被侵占、时间碎片化、成就感与掌控感缺失。与社会脱节的越远,无疑会更加严重,如果老公和婆家人再时不时含沙射影或者直接表现出嫌弃之意,无疑会让家庭主妇的内心煎熬雪上加霜。

而如果家庭主妇因为各种原因某一天打算重回职场,那么,重返职场则意味着更为艰难的从头开始:无论是知识技能、工作经验、人脉都都可能不如职场女性强,主妇们除了青春流逝、身材走样,还可能面临各种与社会脱节带来的恐惧、焦虑与不自信。

而如果是双职工家庭,女性选择继续留在职场打拼,那么老人的赡养及照顾问题,只能求助于家政机构专职照顾老人的保姆,或者将老人送去专业养老机构。这样一来,年复一年的保姆工资,养老机构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尾声】:

如今新冠疫情控制已经取得阶段性的胜利。我的工作从3月2日复工至今,一切顺利。

与此同时,值得欣慰的是,母亲的病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婆婆也已经痊愈,育儿嫂阿姨准时回归,除了承担育儿工作还帮我们做饭。小家庭的运转,正在逐渐恢复。

在回成都家里的那天晚上,女儿例行和我们亲子互动后互道晚安,然后跟着阿姨早早睡着了。窗外万家灯火,屋里很安静,可以听见时钟滴滴答答,我老公走过来,给了我一个长长的、紧紧的拥抱。他伏在我耳边,轻轻说:这个月辛苦你了。老婆,我爱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