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六大看点 带你了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法兰克福书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六大看点 带你了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法兰克福书展

印度尼西亚的国家暴力史和腐败、中东难民危机、中国新晋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法兰克福书展本身即为全球最大的国际图书展,而今年又是其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其所关注的议题,也堪称空前广泛。

图片来源:CFP

10月14日-18日,全球最大的国际图书展——法兰克福书展在法兰克福会展中心如期开幕。该书展自1949年由德国图书行业协会发起后,每年10月第一个星期三举办,同时举办“德国图书行业和平奖”以及“德国图书奖”等各类奖项颁奖仪式。法兰克福书展版权总交易量占到全世界版权交易的75%以上,是当之无愧的图书版权交易圣地。

令人意外的是,“出版业将死”的预言虽流行多年,在全球经济下行、政局迷乱的2015年,法兰克福书展却是历史规模最大、参与国家最多的:来自世界104个国家超过7200家展商里,还新添了叙利亚,玻利维亚,古巴等一众新兴国家出版商,此外希腊,土耳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国的参展规模也为历年之最。5天书展吸引了30万左右参访者。

法兰克福书展的特殊地位可追溯到该城市在出版业600年来的特殊地位:15世纪中期,来自法兰克福附近的美因茨人Johannes Gutenberg改良了传统书籍印刷术,在此出版了第一版《圣经》,而印刷商Johannes Fust和Konrad Henckis借助德国本土这次印刷技术革命把法兰克福逐渐变成了欧洲图书交易的中心地。

今年书展主宾国为印度尼西亚,主题为印度尼西亚的文学作品与饮食文化。与会展商超过7100家,与会国超过100个,展馆面积达到170000平方米。展示图书大约400000本,包括地图、手稿、图片以及电子读物,如有声书以及电子书等。而关注出版科技发展和互联网媒体是2015法兰克福书展的新趋势。

1.主宾国印度尼西亚关注禁忌议题,反省国家暴力史与腐败

作为主宾国的印尼在外部世界眼中并不清晰,正如旅居伦敦的美国畅销书作家Elizabeth Pisani曾说过:“印尼是一个看不见的国家。”这个在出版市场长期被忽略的世界人口第四大国,正式展示了它被低估的市场潜力和曾经被忽略的文化。书展特别关注印尼性别,军事屠杀和宗教等禁忌议题,阐述多样化的文学生态。大约70名印尼作家特邀将作为贵宾携带近200本德文译著从雅加达前往法兰克福,其中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直面这么多全球读者。

10月13日当晚,德国基督教保守党(CDU)人士德国文化部部长Prof. Minika Grutters和印尼教育与文化部部长Anies Baswedan共同出席的书展开幕式,随后,Grutters发表主题演讲除了肯定了文学的重要意义指出民主文化亦是阅读文化,更寄希望印尼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且年轻的民主伊斯兰国家不断提升其民主化水平,捍卫自由和民主并打击极端宗教主义。

此次备受瞩目的几位作家作品均以反省印尼近现代史中的暴力有关。作家莱拉·楚多利(Leila Chudori)和她的小说《普朗(反回雅加达)》,和拉什米·帕穆尼亚克(Laksmi Pamuntjak)的《所有颜色为红》备受关注,二者均生动反映了1965年印度尼西亚“九三零”事件的暴力政治对个人和整个家族的命运影响和深刻反思。Okky Madasari关注印尼军政时期少数群体的新书Entrok(中译《无声岁月》)也备受瞩目。这位1984年出生在东爪哇岛印尼最当红独立女作家她深根印尼本土文化关注少数群体,在她的现实主义四部曲小说里,反思社会腐败和不公待遇,反抗压迫和极端暴力行为成为故事主旨。

Madasari在演说中提到,印尼的书店以言情小说,伊斯兰小说,励志故事集和教育类书籍为主,她觉得她和她的现实主义作品必须得站出来以揭露历史事实维护社会正义,给予人们警醒。她曾连续3年被印尼国家最高文学奖Khatulistiwa文学奖提名,时年28岁的她终问鼎此奖。

另一位Leila Chudori带着她的最新著作Home(中译《家园》)现身书展,该书以1965年的印尼军政屠华事件为主题,当时至少有50万所谓的共产主义者被印尼军方屠杀,而事实上这场浩劫的犯罪者却从未被追究,该书直面印尼社会悔莫及深的议题,正视历史,反思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呼吁以史为鉴人民和解。自2012年纪录片《杀戮游戏》揭露鲜为西方所知的印尼反共大屠杀,入围201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候选名单,印尼社会深受震动,Chudori的著作正是这大震动里的一个余波。

除了沉重的历史,主宾国大厅还展现了印尼美食与文化。主宾国展厅外有穿着彩色民族衣服、敲打着民族鼓的印度尼西亚人载歌载舞,展厅内则充满了诱人的香味:印度尼西亚特色美食,如酸炖菜、花生酱沙拉、晒干的各类香料(不同种类植物的叶子、根茎、粉类和坚果食品等)占领了大厅。

2.中东难民议题颇受关注

中东难民。图片来源:CFP

欧洲难民危急愈演愈烈,难民方面的新书自然引起民众的强烈兴趣。

一本取材于真实故事的小说《无光的天空》备受关注:主人公Gulwali Passarlay在其12岁时独自逃离战火中的阿富汗,横跨欧陆8个国家,期间遭遇非人待遇,在好人帮助下抵达英国曼城Manchester。现年21岁的他将从曼彻斯特大学毕业,开始新生活。他的新书以第一视觉还原一个难民跨国和跨文化的艰苦历程,预计这本书将于明年在北美出版。

联合国难民署首席发言人Melissa Fleming女士在此次书展向媒体透露,另一本以近期叙利亚难民为原型的难民故事也即将出版发行。该书描述了一个19岁年轻叙利亚女士Doaa从叙利亚到希腊,在4天4夜非人道的海途中努力保护孩子并失去丈夫的故事。围绕爱情,恐怖和生存以女性特有温婉的视角叙事,呼吁人权大过“海”。该书未经出版已引起各大出版商的兴趣,其英文版将最早于明年年初在美国上市。

《华盛顿邮报》记者、德国出生的穆斯林后裔Souad Mekhennet的传记也备受赞誉。Mekhennet深入西方穆斯林社群,甚至打入地下极端组织,调查研究当下年轻的西方穆斯林后裔为何会激进反叛,甚至加入宗教极端组织。

关注中东民主政治议题的《维京的温迪·伍尔夫》和英国编辑Patrick Kinglsey以其旅行手稿为基础所著的欧洲难民危急故事《欧洲难民危机故事》都在书展中成功售出版权。

为关照当下的在欧洲难民状况,今年书展决定,德国难民受邀可免费参观。会展活动组织者称努力提供公平待遇,借以呼吁德国社会宽容对待难民。德国图书贸易交易所协会(Brsenverein des Deutschen Buchhandels e.V.)负责人Heinrich Riethmuller指出书籍在跨文化领域中的不可替代作用,特别指出书籍能向跨越不同宗教和文化的难民传递包容和理解的社会态度。

3.中国展厅:屠呦呦青蒿素专著亮相

新晋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图片来源:CFP

本届法兰克福书展共有138家中国大陆展商携1000余种出版物参展,大多数中国展商集中在会展中心4号馆,与往年规模相比不算盛大。近年每次展会,中国参展商都能缔结1000多个版权输出协议。

开幕当天旅奥画家陆志德的《善良与包容—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绘本》一书全球首发式在法兰克福举行,二战期间,上海成为全世界唯一不需要签证的自由城市,25000名犹太人漂洋过海来到上海,获得求生机会。陆志德现为维也纳业余大学客座教授,自1989年在维也纳结识一群曾避难上海的犹太老太太并了解其上海生活经历后,以绘本还原了这段特别的历史。此书在中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发行。

重点得到推介的还有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用典》和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而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今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著的专业类书籍——《青蒿及青蒿类药物》。

4.伊朗裔德籍作家纳维德·卡尔曼尼获德国书业和平奖

伊朗裔德籍作家纳维德·卡尔曼尼。图片来源:网络

今年,德国最重要的图书奖项——书业和平奖被授予德国作家、评论家、中东研究专家纳维德卡尔曼尼教授(Prof.Navid Kermani)。颁奖仪式将于书展最后一天10月18日上午在法兰克福圣保罗大教堂举行,由德国公共电视频道ZDF向全德直播,该奖项的总奖金额为25000欧元(约合180167.5元人民币)。

伊朗裔德籍纳维德·卡尔曼尼先生来自伊朗的中产移民家庭,1967年出生于德国锡根,成长于科隆。作为一名伊斯兰荣誉学者和穆斯林,他对伊斯兰文化中的神秘主义和古兰经理论研究尤为深透。他着眼于美学和自然神学中的问题,批评宗教文本的失真。

他最近的小说《大爱》(Große Liebe)(2014),就人类的存在提出了根本性的问题,如爱、性、狂热和死亡。凯尔曼尼早年还在中东战争边境进行战区报告,并在德国基本法65周年纪念日上向联邦议院呼吁更加慷慨的难民政策。他的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以战争和宗教为题材,致力于个人尊严,呼吁社会尊重所有的宗教和文化,希望培育一个更加开放包容人性化的欧洲。随着欧洲难民危机和“穆斯林化”的愈演愈烈,纳维德卡尔曼尼相关研究成果和独到观点为德国处理难民危机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得过“德国图书行业和平奖”的出名文人还有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等。与纳维德·卡尔曼尼相对应,2010年获得此奖的是以色列作家大卫·格罗斯曼(David Grossman),他的作品中既充满了对犹太人生存命运的忧思,亦表达了对巴勒斯坦人的同情。

5.弗兰克·威策尔获德国图书奖

2015年德国图书另一桂冠——德国图书奖颁给了出生于黑森州首府威斯巴登的小说家弗兰克·威策尔(Frank Witzel)。威策尔还是一位音乐家和浪漫主义诗人,他此次获奖的长篇小说《Die Erfindung der Roten Armee Fraktion durch einen manisch-depressiven Teenager im Sommer 1969》(中译《红军派的一名燥欲西德少年在1969年夏天的发明》)虚构了一位西德13岁小男孩梦幻般的文学幻想,言辞优美地描述了1968年德国联邦共和国时期,少年眼中的英国皇家空军和德意志之秋。本月3日正是东西德统一25周年纪念日,德国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国家庆典,该书的获奖恰逢其时。“德国图书奖”头等奖金也是25000欧元。

另五部入围的作品分别为珍妮·埃彭贝克(Jenny Erpenbeck)的 《去,去了,去过》(Gehen,ging,gegangen)、罗夫·拉佩特(Rolf Lappert)的《越过冬季》(Über den Winter)、英格尔-玛丽亚·马尔克(Inger-Maria Mahlke)的《随你们》(Wie Ihr wollt)、乌尔里希·佩尔策(Ulrich Peltzer)的《更好的生活》(Das bessere Leben)和莫妮卡·施维特(Monique Schwitter)的《其他中之一》(Eins im Andern)。

6.伊朗出版商集体抵制书展

小说家萨尔曼·拉什迪。图片来源:网络

因《撒旦的诗篇》曾被伊朗已逝宗教领袖霍梅尼发布追杀令、并依然生活在暗杀阴影下的小说家萨尔曼·拉什迪,在此次书展上再度引发波澜。因68岁的他携新作《两年、八月和二十八个夜》亮相2015法兰克福书展,并在开幕式新闻发布会发表主题演讲,引致伊朗官方强烈抗议。伊朗代表团以退展并号召伊斯兰世界抵制书展以威胁,但法兰克福书展组委会并未让步。本届书展主席尤根·博思(Juergen Boos)称“自由没有商量余地”并谴责部分国家限制自由言论,提出出版是保护自由言论的基石。

拉什迪在发言中坚持了一贯的风格:“由于没有权利,文学很脆弱,但是文学又很强大,因为无所畏惧;自由言论是出版业的基石,我们要坚守阵地。”他列举了一些英国大学和美国大学自我审查的事例,告诫读者要坚持战斗。他谈到印度独立女作家娜扬塔拉·萨加尔(Nayantara Sahgal)被暗杀一案,称印度的言论自由到达了最危急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伊朗展商都以撤展而告终,10家伊朗展商仍坚持参展,当记者现场问及此议题时,参展伊方拒绝发表评论。据记者现场调查,大部分观展民众对拉什迪表示支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六大看点 带你了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法兰克福书展

印度尼西亚的国家暴力史和腐败、中东难民危机、中国新晋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法兰克福书展本身即为全球最大的国际图书展,而今年又是其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其所关注的议题,也堪称空前广泛。

图片来源:CFP

10月14日-18日,全球最大的国际图书展——法兰克福书展在法兰克福会展中心如期开幕。该书展自1949年由德国图书行业协会发起后,每年10月第一个星期三举办,同时举办“德国图书行业和平奖”以及“德国图书奖”等各类奖项颁奖仪式。法兰克福书展版权总交易量占到全世界版权交易的75%以上,是当之无愧的图书版权交易圣地。

令人意外的是,“出版业将死”的预言虽流行多年,在全球经济下行、政局迷乱的2015年,法兰克福书展却是历史规模最大、参与国家最多的:来自世界104个国家超过7200家展商里,还新添了叙利亚,玻利维亚,古巴等一众新兴国家出版商,此外希腊,土耳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国的参展规模也为历年之最。5天书展吸引了30万左右参访者。

法兰克福书展的特殊地位可追溯到该城市在出版业600年来的特殊地位:15世纪中期,来自法兰克福附近的美因茨人Johannes Gutenberg改良了传统书籍印刷术,在此出版了第一版《圣经》,而印刷商Johannes Fust和Konrad Henckis借助德国本土这次印刷技术革命把法兰克福逐渐变成了欧洲图书交易的中心地。

今年书展主宾国为印度尼西亚,主题为印度尼西亚的文学作品与饮食文化。与会展商超过7100家,与会国超过100个,展馆面积达到170000平方米。展示图书大约400000本,包括地图、手稿、图片以及电子读物,如有声书以及电子书等。而关注出版科技发展和互联网媒体是2015法兰克福书展的新趋势。

1.主宾国印度尼西亚关注禁忌议题,反省国家暴力史与腐败

作为主宾国的印尼在外部世界眼中并不清晰,正如旅居伦敦的美国畅销书作家Elizabeth Pisani曾说过:“印尼是一个看不见的国家。”这个在出版市场长期被忽略的世界人口第四大国,正式展示了它被低估的市场潜力和曾经被忽略的文化。书展特别关注印尼性别,军事屠杀和宗教等禁忌议题,阐述多样化的文学生态。大约70名印尼作家特邀将作为贵宾携带近200本德文译著从雅加达前往法兰克福,其中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直面这么多全球读者。

10月13日当晚,德国基督教保守党(CDU)人士德国文化部部长Prof. Minika Grutters和印尼教育与文化部部长Anies Baswedan共同出席的书展开幕式,随后,Grutters发表主题演讲除了肯定了文学的重要意义指出民主文化亦是阅读文化,更寄希望印尼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且年轻的民主伊斯兰国家不断提升其民主化水平,捍卫自由和民主并打击极端宗教主义。

此次备受瞩目的几位作家作品均以反省印尼近现代史中的暴力有关。作家莱拉·楚多利(Leila Chudori)和她的小说《普朗(反回雅加达)》,和拉什米·帕穆尼亚克(Laksmi Pamuntjak)的《所有颜色为红》备受关注,二者均生动反映了1965年印度尼西亚“九三零”事件的暴力政治对个人和整个家族的命运影响和深刻反思。Okky Madasari关注印尼军政时期少数群体的新书Entrok(中译《无声岁月》)也备受瞩目。这位1984年出生在东爪哇岛印尼最当红独立女作家她深根印尼本土文化关注少数群体,在她的现实主义四部曲小说里,反思社会腐败和不公待遇,反抗压迫和极端暴力行为成为故事主旨。

Madasari在演说中提到,印尼的书店以言情小说,伊斯兰小说,励志故事集和教育类书籍为主,她觉得她和她的现实主义作品必须得站出来以揭露历史事实维护社会正义,给予人们警醒。她曾连续3年被印尼国家最高文学奖Khatulistiwa文学奖提名,时年28岁的她终问鼎此奖。

另一位Leila Chudori带着她的最新著作Home(中译《家园》)现身书展,该书以1965年的印尼军政屠华事件为主题,当时至少有50万所谓的共产主义者被印尼军方屠杀,而事实上这场浩劫的犯罪者却从未被追究,该书直面印尼社会悔莫及深的议题,正视历史,反思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呼吁以史为鉴人民和解。自2012年纪录片《杀戮游戏》揭露鲜为西方所知的印尼反共大屠杀,入围201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候选名单,印尼社会深受震动,Chudori的著作正是这大震动里的一个余波。

除了沉重的历史,主宾国大厅还展现了印尼美食与文化。主宾国展厅外有穿着彩色民族衣服、敲打着民族鼓的印度尼西亚人载歌载舞,展厅内则充满了诱人的香味:印度尼西亚特色美食,如酸炖菜、花生酱沙拉、晒干的各类香料(不同种类植物的叶子、根茎、粉类和坚果食品等)占领了大厅。

2.中东难民议题颇受关注

中东难民。图片来源:CFP

欧洲难民危急愈演愈烈,难民方面的新书自然引起民众的强烈兴趣。

一本取材于真实故事的小说《无光的天空》备受关注:主人公Gulwali Passarlay在其12岁时独自逃离战火中的阿富汗,横跨欧陆8个国家,期间遭遇非人待遇,在好人帮助下抵达英国曼城Manchester。现年21岁的他将从曼彻斯特大学毕业,开始新生活。他的新书以第一视觉还原一个难民跨国和跨文化的艰苦历程,预计这本书将于明年在北美出版。

联合国难民署首席发言人Melissa Fleming女士在此次书展向媒体透露,另一本以近期叙利亚难民为原型的难民故事也即将出版发行。该书描述了一个19岁年轻叙利亚女士Doaa从叙利亚到希腊,在4天4夜非人道的海途中努力保护孩子并失去丈夫的故事。围绕爱情,恐怖和生存以女性特有温婉的视角叙事,呼吁人权大过“海”。该书未经出版已引起各大出版商的兴趣,其英文版将最早于明年年初在美国上市。

《华盛顿邮报》记者、德国出生的穆斯林后裔Souad Mekhennet的传记也备受赞誉。Mekhennet深入西方穆斯林社群,甚至打入地下极端组织,调查研究当下年轻的西方穆斯林后裔为何会激进反叛,甚至加入宗教极端组织。

关注中东民主政治议题的《维京的温迪·伍尔夫》和英国编辑Patrick Kinglsey以其旅行手稿为基础所著的欧洲难民危急故事《欧洲难民危机故事》都在书展中成功售出版权。

为关照当下的在欧洲难民状况,今年书展决定,德国难民受邀可免费参观。会展活动组织者称努力提供公平待遇,借以呼吁德国社会宽容对待难民。德国图书贸易交易所协会(Brsenverein des Deutschen Buchhandels e.V.)负责人Heinrich Riethmuller指出书籍在跨文化领域中的不可替代作用,特别指出书籍能向跨越不同宗教和文化的难民传递包容和理解的社会态度。

3.中国展厅:屠呦呦青蒿素专著亮相

新晋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图片来源:CFP

本届法兰克福书展共有138家中国大陆展商携1000余种出版物参展,大多数中国展商集中在会展中心4号馆,与往年规模相比不算盛大。近年每次展会,中国参展商都能缔结1000多个版权输出协议。

开幕当天旅奥画家陆志德的《善良与包容—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绘本》一书全球首发式在法兰克福举行,二战期间,上海成为全世界唯一不需要签证的自由城市,25000名犹太人漂洋过海来到上海,获得求生机会。陆志德现为维也纳业余大学客座教授,自1989年在维也纳结识一群曾避难上海的犹太老太太并了解其上海生活经历后,以绘本还原了这段特别的历史。此书在中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发行。

重点得到推介的还有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用典》和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而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今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著的专业类书籍——《青蒿及青蒿类药物》。

4.伊朗裔德籍作家纳维德·卡尔曼尼获德国书业和平奖

伊朗裔德籍作家纳维德·卡尔曼尼。图片来源:网络

今年,德国最重要的图书奖项——书业和平奖被授予德国作家、评论家、中东研究专家纳维德卡尔曼尼教授(Prof.Navid Kermani)。颁奖仪式将于书展最后一天10月18日上午在法兰克福圣保罗大教堂举行,由德国公共电视频道ZDF向全德直播,该奖项的总奖金额为25000欧元(约合180167.5元人民币)。

伊朗裔德籍纳维德·卡尔曼尼先生来自伊朗的中产移民家庭,1967年出生于德国锡根,成长于科隆。作为一名伊斯兰荣誉学者和穆斯林,他对伊斯兰文化中的神秘主义和古兰经理论研究尤为深透。他着眼于美学和自然神学中的问题,批评宗教文本的失真。

他最近的小说《大爱》(Große Liebe)(2014),就人类的存在提出了根本性的问题,如爱、性、狂热和死亡。凯尔曼尼早年还在中东战争边境进行战区报告,并在德国基本法65周年纪念日上向联邦议院呼吁更加慷慨的难民政策。他的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以战争和宗教为题材,致力于个人尊严,呼吁社会尊重所有的宗教和文化,希望培育一个更加开放包容人性化的欧洲。随着欧洲难民危机和“穆斯林化”的愈演愈烈,纳维德卡尔曼尼相关研究成果和独到观点为德国处理难民危机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得过“德国图书行业和平奖”的出名文人还有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等。与纳维德·卡尔曼尼相对应,2010年获得此奖的是以色列作家大卫·格罗斯曼(David Grossman),他的作品中既充满了对犹太人生存命运的忧思,亦表达了对巴勒斯坦人的同情。

5.弗兰克·威策尔获德国图书奖

2015年德国图书另一桂冠——德国图书奖颁给了出生于黑森州首府威斯巴登的小说家弗兰克·威策尔(Frank Witzel)。威策尔还是一位音乐家和浪漫主义诗人,他此次获奖的长篇小说《Die Erfindung der Roten Armee Fraktion durch einen manisch-depressiven Teenager im Sommer 1969》(中译《红军派的一名燥欲西德少年在1969年夏天的发明》)虚构了一位西德13岁小男孩梦幻般的文学幻想,言辞优美地描述了1968年德国联邦共和国时期,少年眼中的英国皇家空军和德意志之秋。本月3日正是东西德统一25周年纪念日,德国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国家庆典,该书的获奖恰逢其时。“德国图书奖”头等奖金也是25000欧元。

另五部入围的作品分别为珍妮·埃彭贝克(Jenny Erpenbeck)的 《去,去了,去过》(Gehen,ging,gegangen)、罗夫·拉佩特(Rolf Lappert)的《越过冬季》(Über den Winter)、英格尔-玛丽亚·马尔克(Inger-Maria Mahlke)的《随你们》(Wie Ihr wollt)、乌尔里希·佩尔策(Ulrich Peltzer)的《更好的生活》(Das bessere Leben)和莫妮卡·施维特(Monique Schwitter)的《其他中之一》(Eins im Andern)。

6.伊朗出版商集体抵制书展

小说家萨尔曼·拉什迪。图片来源:网络

因《撒旦的诗篇》曾被伊朗已逝宗教领袖霍梅尼发布追杀令、并依然生活在暗杀阴影下的小说家萨尔曼·拉什迪,在此次书展上再度引发波澜。因68岁的他携新作《两年、八月和二十八个夜》亮相2015法兰克福书展,并在开幕式新闻发布会发表主题演讲,引致伊朗官方强烈抗议。伊朗代表团以退展并号召伊斯兰世界抵制书展以威胁,但法兰克福书展组委会并未让步。本届书展主席尤根·博思(Juergen Boos)称“自由没有商量余地”并谴责部分国家限制自由言论,提出出版是保护自由言论的基石。

拉什迪在发言中坚持了一贯的风格:“由于没有权利,文学很脆弱,但是文学又很强大,因为无所畏惧;自由言论是出版业的基石,我们要坚守阵地。”他列举了一些英国大学和美国大学自我审查的事例,告诫读者要坚持战斗。他谈到印度独立女作家娜扬塔拉·萨加尔(Nayantara Sahgal)被暗杀一案,称印度的言论自由到达了最危急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伊朗展商都以撤展而告终,10家伊朗展商仍坚持参展,当记者现场问及此议题时,参展伊方拒绝发表评论。据记者现场调查,大部分观展民众对拉什迪表示支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