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一场疫情阻挡了人们出游的脚步,却不能阻挡人们对美丽自然的向往。
为了满足人们足不出户也能畅游齐鲁大地的美好愿望,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了“好客山东 游我来播”的直播活动。

从2020年2月25日起至3月15日,每天中午十一点钟,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好客山东网、快手、微视、一直播等平台官方直播间正式推出第一季直播,共20期,每一期直播时间在1小时左右。
直播的主题围绕山东的非遗文化、人文风情、美丽景色、国学文化等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山东非遗文化,山东的风土人情,直播时兼顾趣味性,知识性和互动性,既有引人入胜的趣味故事,又注重内容传播,讲述不一样的山东故事。
2月29日-3月2日,以“清风徐来报平安”为主题的3期直播节目上线,邀请了山东画竹名家马树峰作为主讲人,直播活动通过好客山东网,快手、微视、一直播三大直播平台“好客山东”官方账号进行直播,同时十几家媒体平台联动直播,在普及山东文化、介绍山东景点的同时,为广大网友“种草”山东,加深对山东的文旅印象,为疫情后“玩转山东”做好攻略。
以“竹”为题材,典故不胜枚举
围绕竹子的品种,马树峰在直播里介绍了湘妃竹竹子的用处(可做毛笔,扇子,竹鞭,做笔架等),简述了墨竹画法的人文精神和发展历程。

从古至今,竹子都是一种象征着平安吉祥的植物,根据其生长特色被人们赋予高风亮节、坚贞正直的品格,这也让竹子被历代的文人墨客争相传诵。竹,中空外直,高节清逸,临风四时而不凋,多生于南地,最早的考本见于《旧唐书·经籍志》、戴凯之《竹谱》。戴凯之是晋代武昌人,他通过实际调查,记录了主要产于我国南方五岭周围的70多种竹类。
据植物学家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有竹类625种,主要集中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及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其种类繁多,有的低矮如草,有的高似大树,其生长速度十分迅速,这也让竹子成为世界上长得最快的植物。竹子通常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也可以通过开花结籽繁衍,其种子被称为竹米。有些种类的竹笋可以食用。

在介绍自古以来画墨竹的名家及风格时可以看出,北宋文同,画竹鼻祖,淡墨为反面,浓墨为正面,一阴一阳,潇洒临风。徐熙、唐五代之后的作品,落款在竹干上。赵孟頫、管道升(女画家、赵孟頫的妻子)等名家画的竹子,笔下的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倍受中国人喜爱。
竹与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历史上以竹为题材的典故更是不胜枚举。
在列举围绕“竹”字有哪些典故的时候,马树峰举例,如:“竹者重节,节者为信”,这里的“竹”,代表着节、重信;再比如,“竹报平安”,这里的“竹”指的是竹简,“竹报”是旧时家信的别称,也指平安家信;又如:“竹苞松茂”,形容根基像竹那样稳固,枝叶像松树那样繁茂,一般用作视长寿或宫室落成时的颂词,也比喻家族兴盛。《诗经·小雅·斯干》中有言,“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明·范世彦《磨忠记》中写道,“祝寿享,愿竹苞松茂,日月悠长。”
青梅竹马大家耳熟能详,是形容男女儿童在一起玩耍,天真无邪的感情的词语。青梅,指的是青的梅子;竹马,指的是小孩当马骑的竹竿。李白在《长干行》诗中写,“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描述的就是从小一同长大的一对夫妻儿时互相陪伴、嬉戏的光景。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这里的“茂林修竹”,形容树林、竹林修长、茂密高大;《晋书·杜预传》中,“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势如破竹”,形势如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下面就随着刀刃分开了。这个词语既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挡,也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九回也有:“关胜等众,乘势长驱,势如破竹,又克大谷县。”
风流倜傥的隐士——魏晋年间七个文人名士,也是大家熟知的竹林七贤。《魏氏春秋》中写道:“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称七贤。”可见古今文人爱竹、颂竹、咏竹、画竹、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承,是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高风亮节的象征。

山东有座万竹园,又名张家花园,曾是山东督军张怀芝的私家花园,坐落于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趵突泉公园西,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该园有3套院落,13个庭院,186间房屋,还有5桥4亭1花园及望水泉、东高泉、白云泉等名泉。前、东、西三院成品字形排列,是吸取北京王府、南方庭院、济南四合院建筑特点糅合而成的古建筑群。万竹园始建于元代,因园中多竹而得名。元代,因园内筑有 “胜概楼”,赵孟頫曾有诗描写其壮观,“楼下寒泉雪浪惊,楼前山色翠屏横。登临何必非吾土,啸傲聊因得此生。”
“檐外白云来讬寄,梁间紫燕语关情。济南胜概天下少,试倚阑干眼自明。”赵孟頫曾在山东济南做过官,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年)来到济南,官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任官三年,至元三十一年始离去,回到吴兴回忆济南华山和鹊山的秋色,为山东老乡周氏创作了那幅让乾隆皇帝动容的《鹊华秋色图》。赵孟頫在济南任职期间,府事清简,民间安宁,重视教育,奖掖文士,以其所擅长的诗文书画,积极地影响和熏陶济南的地方人文社会。他饱览济南山水风物,写下了许多讴歌济南山川风物之美的诗篇。
在趵突泉畔泺源堂的大门两侧,雕刻着一副著名的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这两句千古名句,出自元代诗人赵孟頫的《趵突泉》一诗,原诗是这样写的:“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赵孟頫咏《竹石图》题诗,为中国文人画书画同源创新开一代先河:“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他笔下的墨竹古朴典雅、老辣清致,以书法入画法,承文与可、李息斋后,自成一格,秉照古今。
直播里,马树峰与观众一起给各种竹子打样,分别介绍了湘妃竹、梅鹿竹、梅妃竹、云妃竹、桂妃竹、越妃竹等名贵收藏级竹子的特点。
围绕竹子,发生在齐鲁的奇闻逸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短短几句,通过几近通俗易懂的大白话生动直观地写出了关于竹子的千古绝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西南北风。”这位雍正秀才、康熙举人,乾隆进士郑燮,用其刚正不阿、勇猛精进的生命,创作了这些首《竹石》诗,深入人心的传颂至今。

从东晋王羲之五子王徽之的"不可一日无此君",至北宋文与可的"渭川千亩在胸中",由苏东坡的"胸有成竹",到郑板桥的"胸无成竹",古代文人墨客对竹子深刻感受或畅于诗词,或致于翰墨,或溢于丹青,在这个山花烂漫、竹笋欲发的春天里,邀请观众一起去欣赏,中国历代文人画竹经典名作和关于竹子的奇闻逸事。
我们中国古代相关竹子的奇闻逸事诸多,其中心思想多对虚心高节,坚韧不屈精神的弘扬与赞美,结合好客山东的主旨,马树峰为大家讲述了几个没听过的故事。
一、大舜之妃,娥皇与女英逛舜井街、泪洒珍珠泉。娥皇女英,又称皇英。长曰娥皇,次曰女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帝尧的两个女儿,姐妹同嫁帝舜为妻。她们有一个共同的亲生儿子商均。舜父顽,母嚚,弟劣,曾多次欲置舜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助之而脱险。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之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
二妃往寻,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附会称二女为“湘夫人”。
二、潍县馋县令郑板桥吃笋不给钱。郑板桥原名郑燮,是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他24岁考中秀才,40岁中举人,44岁中进士。用它自己的话来总结,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虽然很有才,但命运好像总和他作对,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直到半百时才出任了个县令。
郑板桥做官时,心系百姓,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但为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感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终于在公元1753年,61岁时弃官而去。一个人当了父母官,做得怎么样,不用自己夸耀,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本账。当听说他弃官而去的消息后,百姓拦在道上苦苦挽留,家家画像生祭,并于他走后,在潍城海岛寺为他建立了生祠。他虽然以卖字画为生,但依然摆脱不了文人才子那落拓不羁的性格,他常常把三不卖挂在嘴边,即“达官贵人不卖、钱够花时不卖、不高兴时不卖”。虽然有这些臭毛病,但凭着他的名声,无论诗文、书法、丹青,每有一作品出来,人们无不争相求购。
他虽然总是这样嬉戏调侃人生,但他能严格恪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凡是坏事做尽的豪门巨族、富商大贾请他写字作画,他往往理也不理,即使将白银千两堆在面前,他也不会正眼相看,为此他还曾自豪的吟诗调侃道: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
三、"不可一日无此君"——戏说王徽之。竹四季常青,挺拔飘逸,如团团的绿云摇曳生姿。早春雨后春笋冲破层层的泥土,出土有节,节节向上,隆冬时节雪压竹枝而愈加坚毅,不改青翠妆容。竹之向上品格与凌云之志,犹如人之高风亮节,一年四季竹在柔与刚之间游走,犹如人在跌宕起伏之中的处世之道。因此,古往今来,竹被无数文人墨客与有志之士所偏爱,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苏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晋代名士王子猷酷爱竹,他对着竹子感慨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三天的直播,马树峰为大家介绍了墨竹画法的人文精神、中国历代名家墨竹作品和墨竹的技法与构图,并现场作画,和大家分享竹子在风、晴、雨、雪等不同环境中的各种画法。高风亮节丹青志,往来平安报诸君。通过赏竹,感知好客山东的人文魅力,在特殊环境下形成坚韧平和的心态。春天将至,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您一起,许下平安的祝福,发出诚挚的邀请:好客山东,等你来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