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奶粉企业闲置率超6成,化解产能过剩需各方发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奶粉企业闲置率超6成,化解产能过剩需各方发力

去产能化提出好几年了,而随着矛盾的更加尖锐,以及由此引发的价格战,最后吃亏的还是全行业。

文|知食君

“从2018年年初开始,我们工厂的机器就只敢开动一半,不敢多生产!这一两年行业红利下降,行业竞争激烈,我们更不敢上产能。”

四川某品牌奶粉企业销售部经理张雷忧心忡忡地对知食君说。在他看来,奶粉行业产能早就过剩,但势态这一两年还在恶化。“再这样下去,我们这种区域牌子就撑不下去了,老板一定会让企业关门停产。”张雷说得有点无可奈何。

日子难过的,不仅是张雷所在的企业,产能过剩犹如一座大山,压得很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的奶粉企业都喘不过气来。而去产能的工作,不仅引发了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也成了摆在绝大多数奶粉企业案头上的共同课题。

产能闲置势态在恶化

产能过剩指的是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的实际产量之差,供大于求即为过剩。据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预计,中国奶粉产能约150万吨,目前的奶粉消费量只有90万吨,这意味着有60万吨的产能被束之高阁。

国内奶粉产能过剩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最早的征兆出现在2009年。

此前一年,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国产奶粉形象严重受损,洋奶粉一时之间供不应求,推动奶粉零售价上涨。相关部门统计,到2010年,配方奶粉连年涨价,年涨幅为50%左右,最高幅度甚至达到100%,奶粉行业变得有利可图,资本蜂拥入场建厂,产能急速增长。

2013年开始的中国奶粉企业出海潮,叠加二胎开放政策的红利,伊利、蒙牛、光明、澳优和贝因美等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地为争抢优质奶源建厂,产能再次扩张。伊利在新西兰建厂前,有奶粉年产能为14.5万吨,实际产量约9万吨,产能已有近四成的闲置,而在新西兰建厂后,奶粉产能再度增加30%。

第三次扩张在2016年发布的配方奶粉注册新政后,它规定每家奶粉企业的注册数量确定为3个品牌9个配方。奶粉新政的本意是限制企业配方数,解决品牌和配方过多过乱的现象,但其“副作用”是一些实力大厂为了握有更多注册品牌,再次掀起了建厂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就有新莱特、中牧纽瑞滋等数十家国内外乳企明确表示“针对中国消费市场”计划在海外扩产。同时,国内很多本应淘汰的落后产能也受到追捧。

也是在同一年,雅培CEO白千里发出预警。他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曾声称,中国的营养品供应过剩,“市场在放缓”。

然而,在产能迅速扩张的同时,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新生儿人数在2016年达到1786万的顶峰后,连续3年下降,2017年为1723万,2018年比2017年净减少200万。截止2019年11月,新生儿数量为1016万,行业估计2019年的新生儿数量为1300万左右,同比再减200万。

消费人群的减少,使得奶粉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凸显。据知食君了解,早在2016年,坊间就传出国内奶粉企业有一半产能闲置的声音,到了2018年,产能闲置比例超过60%。

此外,在中国市场成为世界各大奶粉巨头的必争之地后,它们争相加大向中国出口,全球奶粉产能过剩的矛盾转移到了中国。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我国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29.6万吨,同比增长33.7%,2018年同比增加9.6%。2019年1-11月,婴配粉进口32.03万吨,同比增加9.1%,有业内人士预计,2019年全年进口婴配粉规模有望达35万吨。

去产能成行业当务之急

去产能化提出好几年了,而随着矛盾的更加尖锐,以及由此引发的价格战,最后吃亏的还是全行业。因此,去产能化已经刻不容缓,也已成业界共识。

在政策层面,有关政府部门强化了兼并重组的指导性方案。

根据《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到2020年,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数量要达到3-5家,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达到80%。2019年5月发布的《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行动方案》也要求加快推进连续3年年产量不足1000吨或年销售额不足5000万元、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落后的企业改造升级,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整体发展水平。

国家也明确鼓励各地通过企业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开展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

在《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行动方案》发布之时有统计显示,国内共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112家,其中绝大部分是技术水平落后、管理水平低,产品竞争力差,开工率不高的中小企业。其中,全国年产量不足1000吨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在数量上占30%至40%。而一旦实现80%的行业集中度,那意味着100家左右的企业将争抢20万吨左右的奶粉市场,其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近几年,为了消化产能,奶粉行业的兼并重组时有发生。新希望乳业就接连收购河北天香、四川乳业、西昌三牧、云南七彩云和福州澳牛乳业等20多家中小奶粉企业,圣元完成了对河南金元乳业、圣达乳业、哈尔滨艾倍特乳业的收购,湖南展辉收购呼伦贝尔友谊乳业,这些都是优化整合产能之举。

转产还是退出?

去产能并非对所有奶粉企业都是当务之急,例如美赞臣、惠氏、雅培、美素和A2等品牌塑造力强、创新力强的专业大厂,但对那些底子薄、根子浅的区域性奶粉企业而言,这就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们不知道“明天和死亡谁先到来”。

有业内专业人士称,解决产能过剩,市场化手段有两个办法:一是强行退出,自觉去产能;二是进行供给侧改革,把闲置产能往新需求、新消费方向引导。

对于前者,宋亮认为婴配粉的创新已经走到“极致”,近几年内不会再有大的创新,中小规模的国产奶粉企业如果坚持不下去,就要果断退出奶粉市场。而据报道,一些经营困难的小奶粉企业已经在考虑退出,最便宜的卖价甚至低于500万元。

奶粉企业转产也不失为有效之道,方向之一是从传统婴儿奶粉企业向“专业营养食品提供者”方向转型。宋亮也认为,中国成人营养,特别是中老年营养的市场塑造还有10年的时间,大家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

报告显示,中国营养品行业的年均复合增速超过10%,全球占比达到16%,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健康营养品消费市场,营养品将是母婴零售下一个增长极。“营养成分高、食用方便快捷、口感好的成人营养产品也有很好发展态势。”宋亮说。

而据知食君了解,贝因美在通过剥离新西兰合资工厂股份达到削减产能的同时,在产品方向上增加了对营养品的投入,包括提升乳铁蛋白、益生菌、AD钙和DHA等。此外,这家杭州企业还开始进军利润丰厚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保健食品市场。

此外,面向中老年的成人奶粉,以及孕妇奶粉也成为一些企业眼里的“掘金点”。

中国产业信息网预测,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对于中老年奶粉的需求持续扩大,近年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或许正因为此,仅在2019年内,蒙牛和伊利双双推出了成人奶粉,行业黑马飞鹤也出现在了这一市场。

而美赞臣、三元和贝因美等企业则推出了孕妇奶粉,产品诉求为营养均衡、低脂低粮,以及强调乳清蛋白、DHA等营养素的配比。

知食君说

目前来看,国内婴配奶粉处于价格上升通道,但奶粉产能虚高,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总有爆炸的一天,它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价格战。

价格战下无赢家。短期看,这或许有利于消费者,但长远来看必成全行业之累,小品牌流血出局,大品牌元气大伤,那时,企业无力创新,服务弱化,渠道不振,消费者也是唇亡齿寒。

着眼大局,兼顾自身利益,奶粉企业的去产能化已是刻不容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奶粉企业闲置率超6成,化解产能过剩需各方发力

去产能化提出好几年了,而随着矛盾的更加尖锐,以及由此引发的价格战,最后吃亏的还是全行业。

文|知食君

“从2018年年初开始,我们工厂的机器就只敢开动一半,不敢多生产!这一两年行业红利下降,行业竞争激烈,我们更不敢上产能。”

四川某品牌奶粉企业销售部经理张雷忧心忡忡地对知食君说。在他看来,奶粉行业产能早就过剩,但势态这一两年还在恶化。“再这样下去,我们这种区域牌子就撑不下去了,老板一定会让企业关门停产。”张雷说得有点无可奈何。

日子难过的,不仅是张雷所在的企业,产能过剩犹如一座大山,压得很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的奶粉企业都喘不过气来。而去产能的工作,不仅引发了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也成了摆在绝大多数奶粉企业案头上的共同课题。

产能闲置势态在恶化

产能过剩指的是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的实际产量之差,供大于求即为过剩。据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预计,中国奶粉产能约150万吨,目前的奶粉消费量只有90万吨,这意味着有60万吨的产能被束之高阁。

国内奶粉产能过剩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最早的征兆出现在2009年。

此前一年,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国产奶粉形象严重受损,洋奶粉一时之间供不应求,推动奶粉零售价上涨。相关部门统计,到2010年,配方奶粉连年涨价,年涨幅为50%左右,最高幅度甚至达到100%,奶粉行业变得有利可图,资本蜂拥入场建厂,产能急速增长。

2013年开始的中国奶粉企业出海潮,叠加二胎开放政策的红利,伊利、蒙牛、光明、澳优和贝因美等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地为争抢优质奶源建厂,产能再次扩张。伊利在新西兰建厂前,有奶粉年产能为14.5万吨,实际产量约9万吨,产能已有近四成的闲置,而在新西兰建厂后,奶粉产能再度增加30%。

第三次扩张在2016年发布的配方奶粉注册新政后,它规定每家奶粉企业的注册数量确定为3个品牌9个配方。奶粉新政的本意是限制企业配方数,解决品牌和配方过多过乱的现象,但其“副作用”是一些实力大厂为了握有更多注册品牌,再次掀起了建厂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就有新莱特、中牧纽瑞滋等数十家国内外乳企明确表示“针对中国消费市场”计划在海外扩产。同时,国内很多本应淘汰的落后产能也受到追捧。

也是在同一年,雅培CEO白千里发出预警。他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曾声称,中国的营养品供应过剩,“市场在放缓”。

然而,在产能迅速扩张的同时,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新生儿人数在2016年达到1786万的顶峰后,连续3年下降,2017年为1723万,2018年比2017年净减少200万。截止2019年11月,新生儿数量为1016万,行业估计2019年的新生儿数量为1300万左右,同比再减200万。

消费人群的减少,使得奶粉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凸显。据知食君了解,早在2016年,坊间就传出国内奶粉企业有一半产能闲置的声音,到了2018年,产能闲置比例超过60%。

此外,在中国市场成为世界各大奶粉巨头的必争之地后,它们争相加大向中国出口,全球奶粉产能过剩的矛盾转移到了中国。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我国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29.6万吨,同比增长33.7%,2018年同比增加9.6%。2019年1-11月,婴配粉进口32.03万吨,同比增加9.1%,有业内人士预计,2019年全年进口婴配粉规模有望达35万吨。

去产能成行业当务之急

去产能化提出好几年了,而随着矛盾的更加尖锐,以及由此引发的价格战,最后吃亏的还是全行业。因此,去产能化已经刻不容缓,也已成业界共识。

在政策层面,有关政府部门强化了兼并重组的指导性方案。

根据《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到2020年,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数量要达到3-5家,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达到80%。2019年5月发布的《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行动方案》也要求加快推进连续3年年产量不足1000吨或年销售额不足5000万元、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落后的企业改造升级,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整体发展水平。

国家也明确鼓励各地通过企业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开展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

在《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行动方案》发布之时有统计显示,国内共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112家,其中绝大部分是技术水平落后、管理水平低,产品竞争力差,开工率不高的中小企业。其中,全国年产量不足1000吨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在数量上占30%至40%。而一旦实现80%的行业集中度,那意味着100家左右的企业将争抢20万吨左右的奶粉市场,其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近几年,为了消化产能,奶粉行业的兼并重组时有发生。新希望乳业就接连收购河北天香、四川乳业、西昌三牧、云南七彩云和福州澳牛乳业等20多家中小奶粉企业,圣元完成了对河南金元乳业、圣达乳业、哈尔滨艾倍特乳业的收购,湖南展辉收购呼伦贝尔友谊乳业,这些都是优化整合产能之举。

转产还是退出?

去产能并非对所有奶粉企业都是当务之急,例如美赞臣、惠氏、雅培、美素和A2等品牌塑造力强、创新力强的专业大厂,但对那些底子薄、根子浅的区域性奶粉企业而言,这就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们不知道“明天和死亡谁先到来”。

有业内专业人士称,解决产能过剩,市场化手段有两个办法:一是强行退出,自觉去产能;二是进行供给侧改革,把闲置产能往新需求、新消费方向引导。

对于前者,宋亮认为婴配粉的创新已经走到“极致”,近几年内不会再有大的创新,中小规模的国产奶粉企业如果坚持不下去,就要果断退出奶粉市场。而据报道,一些经营困难的小奶粉企业已经在考虑退出,最便宜的卖价甚至低于500万元。

奶粉企业转产也不失为有效之道,方向之一是从传统婴儿奶粉企业向“专业营养食品提供者”方向转型。宋亮也认为,中国成人营养,特别是中老年营养的市场塑造还有10年的时间,大家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

报告显示,中国营养品行业的年均复合增速超过10%,全球占比达到16%,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健康营养品消费市场,营养品将是母婴零售下一个增长极。“营养成分高、食用方便快捷、口感好的成人营养产品也有很好发展态势。”宋亮说。

而据知食君了解,贝因美在通过剥离新西兰合资工厂股份达到削减产能的同时,在产品方向上增加了对营养品的投入,包括提升乳铁蛋白、益生菌、AD钙和DHA等。此外,这家杭州企业还开始进军利润丰厚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保健食品市场。

此外,面向中老年的成人奶粉,以及孕妇奶粉也成为一些企业眼里的“掘金点”。

中国产业信息网预测,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对于中老年奶粉的需求持续扩大,近年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或许正因为此,仅在2019年内,蒙牛和伊利双双推出了成人奶粉,行业黑马飞鹤也出现在了这一市场。

而美赞臣、三元和贝因美等企业则推出了孕妇奶粉,产品诉求为营养均衡、低脂低粮,以及强调乳清蛋白、DHA等营养素的配比。

知食君说

目前来看,国内婴配奶粉处于价格上升通道,但奶粉产能虚高,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总有爆炸的一天,它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价格战。

价格战下无赢家。短期看,这或许有利于消费者,但长远来看必成全行业之累,小品牌流血出局,大品牌元气大伤,那时,企业无力创新,服务弱化,渠道不振,消费者也是唇亡齿寒。

着眼大局,兼顾自身利益,奶粉企业的去产能化已是刻不容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